痛經為最常見的婦科症狀之一,指行經前後或月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有的婦女痛起來會到捂肚子,痛到暈厥,痛到想吐,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引起痛經的原因很複雜,中醫對痛經産生的機理往往認為主要發病機制是氣血運行不暢,因經水為血所化,血随氣行,氣充血沛,氣順血和,則經行暢通,自無疼痛之患。若氣滞血瘀或氣虛血少,則使經行不暢,不通則痛。就引起氣血運行不暢的原因而言,有氣滞血瘀、寒濕凝滞、氣血虛弱及肝腎虧損等類型。
據網上有人所述,實際上痛經的人往往有内寒,這種體質的人基本上輕的月經前一周吃暖宮散寒(如艾附暖宮丸)的中藥,吃到月經的第二天。這樣算一個周期,連續吃二,三或者四個周期基本會改善。嚴重的需要連續吃兩到三個月因人而異。
但事實上,很多人并不會整天帶着個藥瓶出門,所以痛起來的時候,需要一種應急的解決方法。有一個穴位就以幫助應急一下。這個穴位就是:血海穴位。
血海穴,顧名思義就是與血有關。血海穴,是足太陰脾經的一個普通腧穴,位于股前區,髌底内側端上2寸,股内側肌隆起處,在股骨内上髁上緣,股内側肌中間;有股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足太陰脾經是幹什麼的,是統血的。用血海來命名這個穴位,意指本穴為脾經所生之血的聚集之處,氣血物質充斥的範圍巨大如海。
盡管是足太陰脾經的一個普通腧穴,但在臨床應用中,卻有一般人意想不到的療效。《金針梅花詩鈔》血海條曰:“緣何血海動波瀾,統血無權血妄行”。可見血海穴在功能上有引血歸經,治療血分諸病的作用。又如《百症賦》講“婦人經事常改,自有地機血海”,《勝玉歌》講”熱瘡臁内處處發,血海尋來可治之“,這些講的都是血海對氣血的調節作用。
婦科的月經與血息息相關,此穴因此成為對付婦科痛經的重要穴位。經方家倪海夏将它與三陰交、中極并稱為“痛經三穴”。他說“血海穴是婦科名穴。女人痛經 ,不管是滴漏不止或是月經不來,都可以在血海上治。知道血海後,三陰交、中極,世界上所有的痛經你都可以治”,可見倪海夏對該穴位的評價很高。
那麼真痛經的時候,怎麼使用血海穴來幫助緩解呢。一是紮針,直刺1寸,紮進血海以後,把針左右撚一撚,無所謂補瀉。血海裡面深的地方有個筋在裡面,所以血海不深針,紮很淺,用一寸針紮進去就可以,不用紮到一寸半,紮太深病人會跳起來,跳起來表示紮錯穴道。第二就是艾灸,可以使用各種灸法對該穴位進行灸治。一般使用直接懸灸即可。第三就是按摩,找到該穴位後,用拇指腹部輕輕按此穴,力度以按到有酸痛感為宜,按到痛經狀态消失為止。
以上就是血海穴的主要作用,痛經的時候記得要想起它,人體本身就是一個自愈的寶庫,會挖掘更健康。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