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艾灸的作用和禁忌大全

中醫艾灸的作用和禁忌大全

什麼是艾灸?

定義:以艾絨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條,點燃後熏熨或溫灼體表腧穴的灸。艾灸療法是中國醫學寶庫中一顆燦爛奪目的明珠。“一針二灸三用藥”,在傳統醫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艾灸養生的原理?

艾灸是以有“長壽之草”之稱的艾草為主要原料,其中的艾原本是愛的諧音,代表着偉大的母愛,可無私的賜于萬物生命而不求回報。此外,艾草還有扶正避邪的作用,古代人曾用它插于堂中,用以避邪。

艾灸養生的作用

  1. 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于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

  2. 行氣通絡

    經絡分布于人體各部,内聯髒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于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滞,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于瘡瘍、凍傷、癃閉、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3. 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雲:“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于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阙等穴,由于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于中風脫症、腹痛吐瀉、痢疾等

  4. 升陽舉陷

    由于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緻上虛下實,氣虛下陷《靈樞·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髒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療。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

  5. 調節陰陽

    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而陰陽失衡人就會發生各種疾病。艾灸可以調節陰陽補益的作用,從而使失衡之陰陽重新恢複平衡。

  6. 回陽救逆

    正所謂“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艾灸有回陽救逆的作用在古書上就有記載。氣陰兩脫急取神阏、關元艾灸以回陽救逆。陽氣虛弱不固,輕者下陷,重者虛脫。艾葉性屬純陽,火本屬陽,兩陽相合,可益氣溫陽,升陽舉陷,扶陽固脫。

  7. 防病保健

    現代科學證實:灸法能加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體的産生,提高其免疫效應,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同時灸法還能改善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有利于多種疾病的康複。對現代的亞健康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艾灸使用的禁忌

  1.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顔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2. 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髒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顔面部也不要灸。

  3. 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忌灸。

  4. 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 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雖好,但若艾條不給力,也會事倍功半,有興趣艾灸的朋友請加微信号ywqhshouke了解最新特制加粗艾條氣海神針和獨家岐黃溫陽泡腳包

醫針灸專家肖少卿教授 秋灸關元 春灸氣

中醫針灸專家肖少卿教授 秋灸關元 春灸氣
養生常施養生灸
訪全國著名中醫針灸專家肖少卿教授文>>> 單 薇
艾灸養生保健,是以點燃的艾絨或艾條等在體表的某些經穴或患病部位進行燒灼、熏烤,借其藥物和艾燃燒以後所産生
的溫熱的刺激作用,達到養生保健、防病治病、健康長壽的目的一種養生保健方法。艾灸養生保健,是中醫養生保健的重要的
方法之一,艾灸的養生作用明顯肖少卿教授接受我們采訪時說:許多的古典醫籍都有關于這方面内容的記載。如我國唐代大醫藥學家孫思邈所著的
《千金要方》中說:“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疠溫瘧之氣不能著人。”意思是說在吳國(今江浙
一帶)蜀(今四川、重慶等地)遊覽之時,在身上施灸兩三處,可以起到預防瘟疫瘧疾等傳染病的作用。說明艾灸可以防病。又
如清代吳亦鼎在《神灸經綸》中說:“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髒腑。取艾之
辛香作炷,能下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這段文字則說明了艾灸不僅可以防病,而且治病作用廣泛
、效果明顯。
   肖少卿教授介紹說:艾灸養生保健及防病治病的原理包括了調節人體陰陽、調和人體氣血、溫通人體經絡、扶正祛邪等。祖國醫學認為:依據中醫的陰陽理論,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就能保持健康,而陰陽失衡,
人就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疾病。艾灸可以調節人體陰陽,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起到養生保健作用,對于陰陽失衡的病患者,艾灸可以使其失衡之陰陽重新恢複平衡;從中醫的氣血理論來看,氣是人的生命之源,血為人的基本物資,氣血充足,氣機條達,人的生命機能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補氣、養血,還可以疏理氣機,并且能升提中氣,使氣血調和,以達到養生保健的
目的;依據中醫的經絡理論,人體經絡是機體氣血運行的通路,經絡通暢,則利于氣血運行、營養物質之輸布。如果遭遇寒濕等病邪的侵犯,人體經絡往往會遭受閉阻,進而導緻疾病的發生。艾灸借助其藥物和溫熱作用,溫暖肌膚經脈,以活血通絡,
因此能治療寒凝血滞、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各種病症;另外,中醫理論認為:“正氣存内,邪不可幹。”意思是說人的免疫功能正常,則抵抗力強,疾病便不易産生。艾灸通過對大椎、足三裡、氣海、關元等穴位施灸,可以培扶人的正氣,增強人防病治病的能力。中醫認為,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産生不同的養生作用。無論是調節陰陽、調和氣血,還是溫通經絡,扶正祛邪,都可以幫助人體保持機能的正常,起到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作用。肖少卿教授說:新中國成立以來,大量的現代及臨床實驗研究也都證實了艾灸的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可以改善消化系統的功能。在對犬的足三裡施灸時,
發現犬的胃腸活動出現興奮性或抑制性的雙向調節性改變。艾灸犬的足三裡、脾俞、曲池穴,可以分别引起胃的收縮和弛緩兩種不同的效應。灸神阙可以使小腸推進運動的作用受到抑制,使小腸内容物的推進速度減慢,從而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艾灸對胃液的分泌有雙向調節作用;對膽汁、唾液也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艾灸對循環系統也有促進作用:灸天突,百會穴後,可以起到擴張腦部血管,改善彈性,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灸足三裡、三陰交、曲池可以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液凝聚。艾灸足三裡可使纖維蛋白元明顯下降
。艾灸不僅使施灸部位灼熱溫暖,局部血容擴張,促進血液循環,而且可以改變全身的情況。而艾灸對免疫功能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艾灸大椎可增加白細胞數量,其中以中性粒細胞升高明顯。大椎可以增強網狀内皮系統的吞噬功能,艾灸後,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的T淋巴細胞(TC)和B淋巴細胞(BC)增加明顯,從而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艾灸養生的常用方法
談到艾灸的養生方法,肖少卿教授說,傳統艾灸的方法有很多,便于群衆掌握的有以下幾種:
艾條灸:是以艾絨制成艾條(叫做清艾條,市面上一般中藥店就有售),将艾條的一端點燃後,在選取好的的位上熏灸的方
法。如果使用的是在艾絨中加入了性溫芳香等藥物制成艾條(藥艾條),再進行熏灸,這樣的方法則叫做“藥條灸”。艾條灸
的方法又分為懸起灸和實按灸等。這裡主要介紹懸起灸。
懸起灸:是将點燃的艾條懸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的方法。艾灸時,點燃的艾條一端距離皮膚約3cm,一般每穴灸5-10分鐘灸至皮膚有溫熱感、溫熱發紅,而又不緻産生灼痛和燒傷皮膚為宜。懸起灸又分為:溫和灸、回旋灸、雀啄灸等。
溫和灸:将艾條的一端點燃,在距離穴位3cm左右的高度進行,以局部有溫熱感、溫熱發紅,而不緻産生灼痛為宜,本法适用于寒證、虛寒證、虛弱症等多種病症,是一種最為常見的養生保健灸方法。
雀啄灸:是将艾條的一端點燃,在施灸的穴位上,一上一下連續如同鳥雀啄食一樣,而不是把點燃的艾條固定于施灸部位相
對穩定的距離上。本法一般用于昏厥的急救以及一些小兒的疾患。
回旋灸:将艾條一端點燃,在距離施灸的皮膚約3cm處,在以穴位為中心3-5cm直徑的範圍内,順時針方向,回旋往複熏灸,如畫圈一樣。本艾灸适用于寒證、風濕痛、神經性麻痹及某些皮膚病的治療等。
間接灸:又稱隔物灸。其方法是施灸時,先以艾絨以食指、中指及大拇指,抓取少量艾絨,制成艾柱,在選取的穴位表面皮膚加上藥物,如蒜片或生姜片等,再将艾柱置于蒜片或生姜片上(艾絨不直接置于皮膚上),點燃艾炷的頂端進新改舊的方法
。根據所隔藥物的不同,又分為多種艾灸:中間以生姜襯隔的,叫隔姜灸;中間以……祖國醫學認為生姜性溫味辛,具有助陽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
艾灸養生的禁忌與注意
肖少卿教授說:艾灸除了具有效果明顯,簡便易行,經濟實用的優點以外,隻要認真按照施灸原則和操作規程要求,對人體一般不會産生毒副作用。當然,和其它任何一種治療方法一樣,在進行艾灸保健時也有禁忌和注意事項。肖少卿教授說:由于艾灸是以火熏灸,施灸不當,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膚的燙傷。另—方面,施灸的過程中可能會耗傷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甚至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這些禁忌主要包括: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顔面,不能直接灸,以防形成疤痕,影響美觀。眼球屬顔面部,也不能灸。
(2)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睾丸等不能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
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髒部位不能灸。
(3)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醉酒、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忌灸。
(4)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者等忌灸。
(5)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肖少卿教授同時提醒說,在進行艾灸養生保健的時候,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專心緻志,耐心堅持,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
浪費時間。另外可能引起局部痛覺降低而被燙傷,如果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疱,産生灸瘡,一定不要把瘡搞破,要注
意防止感染,如果已經破潰感染,要及時使用消炎藥。
(2)要注意穴位的準确性和體位舒适,要根據處方找準部位、穴位,(自己沒有把握找準穴位,可請當地醫生以墨标準)以
保證灸治的效果。體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适、自然。
(3)防火,現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使用艾炷灸
時更要小心謹慎,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将艾條點燃的一頭塞入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滅,并注意檢
查艾條有未熄滅。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的體表部位,在冬季要注意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注意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
室内溫度的調節和開窗換氣,保持空氣新鮮潔淨。
(5)如果使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施灸,注意施灸距離的調節,對于皮膚感覺遲鈍者,可用另一隻手的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
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這樣,既不緻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
的順序進行。
(7)施灸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艾灸.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
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8)一般不要在飯前空腹時和飯後立即施灸。
(9)注意暈灸,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出現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甚至暈倒。出現暈灸後,
要立即停灸,并令躺下靜卧,再加灸足三裡。(溫和灸10分鐘左右)
(10)養生保健灸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會收到預期效果秋灸關元 春灸氣海--養生灸法
二千多年來,傳統醫學之理論和臨床實踐,始終貫徹着強身防病,“治未病”的養生思想。早在《内經》“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又“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淮南子“良醫者,治無病之病,故無病。聖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後世醫籍,也常能看到防重于治之記載。
  灸法養生,不但簡便易行,為人們所喜愛,更主要的是效果卓著。《内經》“灸則強食生肉”;“陰陽皆虛,火自當之”.“陷下則灸之”。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瘥,瘴疠溫瘧毒不能着”。宋窦材《扁鵲心書》“人至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能溫,下元虛憊,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則心死。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醫說》“若要安,三裡常不幹”。
  養生灸,不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亂,抗早衰,而且亦用于治已病,治已亂。
  【效能】 壯元陽固虛脫,培補元氣,回陽益陰,調和營衛,延年益壽,抗衰防疾。
  【原理】 陽氣為人身之根本,陽氣旺,猶若麗照當空,萬物有生發之機。倘若陽氣衰敗,猶若陰霾滿布,萬物枯亡。《内經》“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張景嶽“凡通體之溫者,陽氣也;一生之活者,陽氣也。五官五髒之神明不測者,陽氣也。”陽氣固密,營衛調和,而可防禦外邪之侵襲;脾陽健壯,就可運化精微,營養全身;腎陽充足,能推動整個機體,氣血的循環運行,是生命之本,五髒陽氣之根,即“五髒之陽氣,非此不能發”。故陽氣與人的衰老和疾病的發生,有着極為密切的關系。“陽精若壯千年壽”,“陽精若在必能生”此之謂也。也就是說,人之所以有疾病、衰老,其主要原因就是陽氣虛衰,而養生灸的主要作用,就是培補陽氣,益其真陰。所以,能夠起到防病治病,抗衰老作用,使人之壽命延長。
  為什麼艾灸法,能壯陽氣呢?艾炷之連續燃燒,使溫熱之氣由肌表透達經絡,又因經絡和髒腑相互聯系、絡屬之關系,緻使通達五髒六腑,十二經脈,循環全身。此灸法又多以氣海、關元為灸之主穴。此二穴,又皆為任脈之俞穴,特别是關元穴,是足三陰與任脈之會、又居下焦,真陰真陽關鎖于此。故灸此溫熱之氣,能直達精宮以助元陽。元陽,為全身之真陽,是五髒六腑陽氣活動的動力。也可以說,是周身陽氣之源,源足乃支流長也。《針灸大成》說:“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猶子午也……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雜,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也。”任統于前,主一身之陰;督率于後,主一身之陽。任督相通,乃溫熱之氣循經溫腹暖背,通達周身,循環不息。再艾炷又加雜藥而成,其藥又多為溫熱芳香之輩,藥有五味五氣,内合五髒,氣味擇經而行,各歸其所,其補陽之力更著。因此;灸關元、氣海,以回元陽,救絕續命。道家倡之意守丹田,亦即元氣歸根之意。
  【灸穴】
  主穴:氣海、關元穴。
  附加穴:脾胃素弱者,灸中脘穴。身體虛弱者,灸足三裡或三陰交穴。
  【穴釋】
  氣海:生氣之海,氣血之會,呼吸之根,藏精之府。灸之能益髒真,回生氣,固元陽,故能加強膀胱之氣化,使膀胱之水化氣上升布達周身,灑陳五髒六腑,為下焦之要穴。
  關元:是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與任脈之會穴,又為三焦之氣所生之處,藏精之所,為培元固本,補氣益 精,回陽固脫之要穴。
  足三裡:乃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土中之土。胃為倉 廪之官,水谷之海,主納谷,故灸足三裡能升陽益胃,強壯脾腎,調和氣血,益先後天之氣。
  中脘:胃之募穴,腑會于此。李東垣說:“胃虛而 緻太陰無所禀者,于足陽明募穴中引導之。”故凡納呆 食少,食谷不香,飲食不化,面色痿黃,形體消瘦等脾 胃虛虧之證,均可灸之。
  三陰交:足三陰之會穴。《針灸大成》說:“主治 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四肢不舉……”故一 切脾腎及下焦之疾患,皆可酌灸之。
  【壯數和年齡】 《内經》說:“人年四十陽氣衰,五 一十而體重,耳目不聰,六十陽氣大衰,九竅不利,上實下虛,泣涕皆出矣。”因此,此灸法正是壯陽、助陽、使陽氣壯旺,以抗衰老。人身有十二經,十五絡,三百六十穴,灸三百六十壯,以應一歲之三百六十日。一般每次灸三百六十壯,但也要看身體健康情況和年齡大小 而定。一般在四十歲以下,可灸一百八十壯,最多二百 七十壯;四十歲以上,可灸三百六十壯。三十至四十歲,可二至三年灸一次;四十至五十歲,可每二年灸一 次;五十至六十歲,可一年灸一次;六十歲以上,可半年灸一次。
  【灸之時間】 氣海,在立春前後五天;關元,在立秋前後五天,施灸。
  立春是冬、春交替之時,冬去春來,天地間之生氣萌動,萬物複榮,蒸蒸于上之始,故《内經》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氣海為生氣之海,此時灸之,應其春生之時序,以助升發之氣,逐陳陰,奠下元之基,以适夏令之長也。立秋是夏秋更替之時,熱去涼來,天地之氣清肅,萬物色凋,萬粒将以歸倉之時,正如《内經》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使志安甯……”收欲神氣。”關元者,關其元精之門,閉而儲藏之謂也。此際灸之,以順收藏之時序,收元陽内固,金水相生,益真火,養.腎氣,以備冬藏也。猶如安爐立鼎,元陽旺盛,内養髒腑,外禦風寒。因之,秋灸關元,春灸氣海,以順應時令之變,以合髒氣生藏之機。
  【灸前準備】
  (一)艾絨之選擇:最好選用多年之陳艾(蕲州産者為佳),或市售藥制艾條,剝去紙外殼,将其揉搓成細絨,色白如棉絮狀,除去雜質,制艾柱如棗核大,炷體堅緊,上尖下圓如錐體。
  (二)生姜之選擇:選用上品老姜,切片約一分厚,需三十片左右,并在姜片上,針數孔備用。
  (三)備料:生姜,艾絨,線香十支,火柴一盒,線繩一條,紗布兩塊(中心塗油脂),膠布兩條,方盤一個,鑷子一把,灰盒一個。
  【施灸方法】(隔姜灸也可用艾條溫和灸代替)
  (一)保持室内溫度,環境要安靜。
  (二)被灸者,平卧床上,蓋好衣被,暴露應灸部位。
  (三)先用線繩,從臍下至恥骨上測其總長。然後,折為五折(即五寸),取其所需尺寸(氣海臍下一寸五分,關元臍下三寸)。定位後,作出标記。
  (四)穴位常規消毒後,生姜片置于被灸穴位上,艾炷放于姜片上。
  (五)用線香點燃艾炷之尖端,待其燃盡時,将艾灰取掉,另換一炷。如此接替點燃,直到應灸艾炷燃完為止。
  (六)按規定壯數灸完後,除去姜片,穴位用酒精棉球擦去灰屑。如有灸傷,塗以凡士林或油膏,以保護潤澤灸傷之外皮,再用消毒紗布覆蓋,膠布固定。
  【注意事項】
  (一)室内溫度要适中,以防感冒。
  (二)施灸前,詳細詢問病情,是否有禁忌。
  (三)按體質強弱,預制艾炷之大小,勿使太過或不及。
  (四)施灸前,必須消毒,防止灸傷感染。
  (五)初灸時,艾炷燃燒的不可太盡,被灸者以熱為度,即可去掉,慢慢增加艾炷燃燒之程度,以皮膚出現紅暈為好。
  (六)灸後,查其皮膚起泡否。如有泡明顯者,用消毒針抽出液體,無菌包紮,過數日再換敷料,以防感染。
  【适應證】凡身體衰弱,陰陽兩虛,營衛不調,下元虛憊,陳寒痼冷,體弱赢瘐,四肢逆冷,脾胃虛弱,精血虧損,五勞七傷,諸般虛損等,一切虛弱衰遲病症。
  【禁忌】
  (一)法定傳染病,不灸。
  (二)癌瘤、腫瘍,禁灸。
  (三)急性炎證,如腸癰、胃穿孔、腸梗阻,忌灸。
  (四)大饑、大飽、失驚、酒醉,緩灸。
  (五)溫症,傷陰明顯者,緩灸。
  (六)發高燒者,禁灸。
  (七)孕婦,忌灸。
  (八)陰虛火旺者,慎灸。
四穴養生灸法  “四穴養生灸法”就是通過艾灸人體四大養生要穴――關元穴、命門穴、中脘穴、足三裡穴來溫補脾腎,補益腎氣,促進脾胃運化功能的功效,使正氣自然不絕,脾土自然肥沃,腎水自然充盈。潤養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人便自然健康長壽。該灸法最适合自我養生保健,春夏每周1~2次,秋冬每周2~3次。若能持之以恒,便可以延緩衰老,延長青春。
  關元穴
  功能:該穴位于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要穴,長期施灸可使人元氣充足,具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能調治諸虛百損及泌尿生殖系統各種病症。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艾罐灸20~30分鐘。
  命門穴
  功能:該穴位于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所住宿之處,可以發揮人與生俱有的體力并加以強化的功能,具有補腎壯陽之功,為保健強壯要穴。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艾罐灸20~30分鐘。
  中脘穴
  功能:該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于五指的寬度,對胃部疾病的全部症狀均有非常好的效果。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艾罐灸20~30分鐘。
  足三裡穴
  功能:該穴位于犢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緣一橫指。簡便取穴,正坐屈膝,用手從膝蓋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緣直下1寸。常灸足三裡穴具有補益脾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驅邪防病之功效。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艾罐灸20~30分鐘。
  鍊接
  常用的艾灸方法
  目前,被廣泛使用的是艾條灸法和艾罐灸法。
  艾條灸也稱艾卷灸,是用棉紙将上等艾絨包緊裹好制成長圓筒狀,将一端點燃後,對準所需穴位或局部進行熏灼的一種方法。
  艾罐灸是使用特殊灸具的一種灸法。現代的艾罐底部有數十小孔,内有一小筒也有十多個小孔,放置特制艾粒,點燃後将艾罐置于應灸的穴位上,可以使艾火燃燒的熱力傳達到皮膚,逐漸透入内部。艾罐灸操作簡單,使用靈活,煙氣小,可同時多穴位施灸,如施于婦女、小兒以及恐懼針灸者,最為适宜。
都是穴位的幹活,拔罐和艾灸有什麼不同?
近日

拔罐療法可真是跟着奧運會火了一把,

菲爾普斯身上那些拔罐後的“印記”

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好多網友都嚷着

要去體驗拔罐的神奇功效。

那麼,拔罐療法真的是人人适宜的嗎?


什麼是拔罐?

拔罐療法,是中醫重要的外治法之一,早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記載,曆代中醫文獻中亦多論述。中醫理論認為,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産生負壓,使之吸附于體表,造成局部淤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

所有人都可以拔罐嗎?

拔罐療法并非人人适宜。因為拔罐的過程中,會讓陽氣有所流失,拔火罐隻适用于氣滞血瘀、濕熱體質的人,這類人容易經絡堵塞。但對于氣血虛弱的人則不适用,氣血虛弱的人平時容易沒有精神、容易倦怠,再使用拔火罐這種“洩氣”的方式就不妥當,還有老人、兒童、衰弱的病人也不适合盲目使用。

拔罐最大的用處是對付“外邪”、“瘀阻”,如果濕氣太重、氣血不暢的人,拔罐可以起到清理疏通的作用。但是陽虛、氣虛的人就不适合了,皆因拔罐耗氣血,這類人會越拔越虛。

拔罐VS艾灸一“洩”一“補”

就像艾艾君在上文所說的,拔火罐是一種洩耗的方式,虛的人真心受不住,那麼有沒有一種養生方法,溫和清補,适合陽虛、氣虛的人呢?聰明的小夥伴應該知道答案了,沒錯,那就是——艾灸!

拔罐就像是吸出負能量,艾灸則是注入正能量。拔罐時,能把邪氣排出,同樣也是陽氣帶動的結果,所以,拔罐不僅能排邪氣,同樣會損陽氣。而艾是純陽之物,具有走三陰通十二經之功,連續燃燒,可使艾火的純陽溫熱之氣由肌表透達,又因和髒腑相互聯系,能補陽益氣,扶正祛邪,固本強身。

在拔罐的時候,因肌膚腠理開洩,陽氣易随之外脫,故虛寒體質頻繁拔罐易傷正氣,使人體衛外能力不足,抵抗力下降,感到疲勞怕冷,甚至腰酸腹瀉、容易感冒等。艾灸是溫性的,能通經絡,祛除寒濕,使陽氣通達,因而更适合陽虛、氣虛人群。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陽氣不足、怕冷、手腳冰涼的虛寒體質者,在三伏天最好進行艾灸“溫陽”療法,從而達到保護陽氣、補中益氣。趁着三伏還沒過,可用艾艾貼在關元穴、足三裡、湧泉穴上灸療,補充脾腎之陽氣,從而達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保養髒腑、益壽延年之目的。

除此之外,拔罐是在皮膚表層上動手腳,不能直接作用于五髒六腑,隻能間接地通過經絡來調節五髒六腑的平衡,所以它的局限性比較大。而艾灸不同,它是用艾草的純陽之性,點燃後陽上加陽,用它來灸烤穴位,能夠打通經絡,滲透五髒六腑,對它們進行直接的溫補,調節人體陰陽平衡。不僅如此,熱力還能沿經絡傳導,直接作用于病痛患處,效果更為顯著。

艾灸的作用 艾灸的副作用和禁忌事項

現在很多的人都非常的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養生保健已經成為了時代熱門的話題,很多的人都有自己的養生計劃!很多人都喜歡通過中醫來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你們知道艾灸的作用和艾灸的副作用都有哪些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艾灸的功效與作用吧!

目錄

1、艾灸的簡介 2、艾灸的藥理作用

3、艾灸療法需注意的十大禁忌 4、艾灸對人體有什麼好處

5、艾灸的注意事項 6、艾灸副作用不可疏忽

7、怎樣用艾灸治失眠 8、哪些疾病适合用艾灸來治療

艾灸的簡介

艾灸産生于中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并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并用,故稱為針灸。針灸治病在國内外有着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針灸,多數時候僅指針療,已經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

是用艾葉制成的艾灸材料産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灸法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其治療效果已為無數臨床實踐所證實。而對其機制的認識,仍是一個未解的迷。現階段認為灸療作用機制與以下5個方面有關。

局部刺激

灸療是一種在人體基本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療方法,其機制首先與局部火的溫熱刺激有關。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症、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産物消散吸收;還可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

經絡調節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重要内容,也是灸療的理論基礎。人是一個整體,五髒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協調的,這種相互協調關系,主要是靠經絡的調節作用實現的。現代研究表明經絡腧穴具有三大特點:

1.經絡腧穴對藥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樣艾灸方法選擇一定的腧穴與一般的體表點,其作用是明顯不同的。

2經絡腧穴對藥物作用的放大性經絡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體表循行路線,而是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調控系統。在穴位上施灸時,影響其多層次的生理功能,在這種循環感應過程中,它們之間産生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疊加的結果,導緻了生理上的放大效應。

3.經絡腧穴對藥物的儲存性腧穴具有儲存藥物的作用,藥物的理化作用較長時間停留在腧穴或釋放到全身,産生整體調節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

調節免疫

許多實驗都證實灸療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狀态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艾灸的藥理作用

灸療的用藥情況,雖比不得内治法豐富,但從各種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針灸在臨床應用的情況看也可窺灸療辨證論治之一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療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了艾,灸療學就不存在了。

綜合作用

灸療作用于人體主要表現的是一種綜合作用,是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發揮的整體治療作用。

首先,灸療的治療方式是綜合的。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藥物貼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療哮喘的化膿灸,以及以隔附子餅灸腎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刺激(局部化膿灸、隔物灸)、經絡腧穴(特定選穴)、藥物諸因素,他們相互之間是有機聯系的,并不是單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來的治療作用。

其二,治療的作用是綜合的。灸療熱的刺激對局部氣血的調整,艾火刺激配合藥物,必然增加了藥物的功效,芳香藥物在溫熱環境中特别易于吸收,艾灸施于穴位,則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行氣血、和陰陽的整體作用。

其三,人體反應性與治療作用是綜合的。治療手段(灸療)--外因隻能通過内因(人體反應性)起作用,研究人員發現,相同的灸療對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其感傳不一樣,療效也不盡相同,究其原因,就是人體的反應性各有差異。以上諸因素,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指導下,臨證進行合理選擇,靈活運用,方能發揮灸療最大的效能。

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于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靈樞·禁服》亦雲:"陷下者,脈血結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運行不暢,留滞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行氣通絡

經絡分布于人體各部,内聯髒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于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滞,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于瘡瘍疖腫、凍傷、癃閉、不孕症、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雲:"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于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宋代《針灸資生經》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傷寒論》指出:"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下利,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無脈者,灸之"。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阙等穴,由于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于中風脫症、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陽舉陷

由于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緻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洩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髒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療。關于陷下一症,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複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複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洩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雲:"洞洩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總之,這也是灸法的獨特作用之一。

拔毒洩熱

曆代有不少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如《聖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近代不少針灸教材亦把熱證定為禁灸之列。但古今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于《黃帝内經》,曆代醫籍均将灸法作為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灸法對髒腑實熱有宣洩的作用,該書很多處還對熱毒蘊結所緻的癰疽及陰虛内熱證的灸治作了論述,如載:"小腸熱滿,灸陰都,随年壯",又如"腸癰屈兩肘,正灸肘尖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

"消渴,口幹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金元醫家朱丹溪認為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醫學入門》則闡明熱症用灸的機理:"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醫宗金鑒·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内,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總之,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态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臨床範圍的擴大,這一作用日益為人們所認識。

防病保健

我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早在《黃帝内經》就提到;在"犬所齧之處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疠溫瘧毒氣不能着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針灸大成》提到灸足三裡可以預防中風。民間俗話亦說"若要身體安,三裡常不幹"、"三裡灸不絕,一切災病息"。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裡、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髒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現代,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延年益壽

穴位

足三裡(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于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于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分組

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裡;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裡。

方法

選準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分别對準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鐘,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為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為一個療程。休息一周,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

關元、氣海、足三裡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成書于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後,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灸半個月後才明顯)。

美容

艾灸的美容與一般的化妝品美容,手術美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本質上的,另一個是表面上的。化妝品可以掩飾你的不足,手術可以改造你的結構,可以滿足你暫時的虛榮心,但這些都無法給你真正的健康。因為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駐,容光煥發,思維敏捷,反應靈敏,那又是另一種不同層次上的美。通過吃藥,打針或者鍛煉,你或許也可以或多或少地達到你期望的效果。但沒有灸療好,艾灸是驅散疲勞,恢複元氣,補充體能,平衡陰陽的最有效的手段。有很多女人臉上不光滑潔淨,這往往是内分泌失調引起的,實際上還是陽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說的上火。

有這麼幾種女性

1、臉上痘痘長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嚴重的帶下病,"清熱解毒"往往沒有任何效果,因為她們的這種熱往往是虛熱,而不是實熱,補充陽能尚且不逮,何況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選擇。

2、臉上長有黃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腎虧虛,體質嚴重偏于酸性,用艾灸治療,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3、虛胖的女性,并不是營養過剩,但營養過剩不過是西醫上的一個概念,中醫裡面沒有這樣的說法,如果哪個中醫也這樣瞎嚷嚷,那肯定個半吊子。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也往往并不是營養過剩,而是陽能不足,往往是因為在懷孕期間,父母還有不少的性生活,導緻孩子先天不足,肝腎機能失衡,脾髒運化無力。虛胖女性則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過多。太過肥胖往往是因為脾腎陽虛,太過瘦弱,則往往是肝腎不足。

4、乳頭過早地顔色變暗淡,或者乳頭凹陷的女性,往往嚴重肝腎虧虛,沖脈,任脈虛寒,有的甚至還有咳嗽的毛病。這些問題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艾灸療法需注意的十大禁忌

艾灸是中醫的治療方法,用艾炷為主熏灸穴位來達到防病治病的功效,艾灸可以起到溫經通絡、溫陽補氣、補中益氣的作用。中醫提示,艾灸雖好,但一定要注意以下十個禁忌。

禁忌一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臉部、頸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禁忌二

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髒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

禁忌三

艾灸後半小時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後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洩器官排出體内毒素。

禁忌四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

禁忌五

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确性:要注意體位舒适、自然,同時要注意穴位的準确性,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禁忌六

現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将艾條點燃的一頭塞入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滅。

禁忌七

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所以在冬季要保暖,以免治了舊病又添新病。

禁忌八

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時要注意掌握好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禁忌九

對于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緻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禁忌十

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時,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時,或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對人體有什麼好處

艾灸的作用廣泛,現代研究認為,艾燃燒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燒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強。施灸局部皮膚中過氧化脂質顯著減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燒生成物所緻。艾的燃燒不僅沒有破壞其有效藥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強。艾燃燒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質,附着在穴位處皮膚上,通過灸熱滲透進入體内而起作用的。

艾灸的好處與壞處

1、調和陰陽。人體陰陽的平衡是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根本。運用艾灸療法的補瀉作用,達到調和陰陽之功效。

2、溫通經絡,驅散寒邪。艾葉性溫加之點燃熏灸,使熱力深達肌層,溫氣行血。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氣活血,消瘀散結。氣見熱則行,見寒則凝,氣溫則血行。艾灸為溫熱刺激,可使氣血協調、營衛和暢、血脈和利而行氣活血,消瘀散結。

4、溫陽補虛,補中益氣。

5、回陽救逆。

6、防病保健,強身益壽。

艾灸療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所取穴位不同,灸法不同,刺激程度不同或施灸所用材料不同,因而功效也不同;因此,臨床應用時應當視具體病情選擇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在家艾灸的方法

1、溫灸時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将艾條一端點燃,将燃端放入溫灸棒中。

3、以手掌試溫度高低,确定溫度适中,即可開始溫灸。

4、腹部用精油按摩完之後進行溫灸,用溫灸棒在腹部來回滾動,再點臍周穴點,(歸來、氣海、關元),使穴點經絡疏通皮膚光滑、紅潤。 溫灸時間:15分鐘。

艾灸的注意事項

1、灸器點上火後不可懸空過久,以免接觸皮膚時溫度過高,以緻燙傷,如懸空太久,可先以手掌将灸器之溫度搓低後再繼續使用,每隔一段時間,應将灸器敲除支。

2、每使用灸條二至三條後,在灸器控制口會産生溫灸油垢,應以毛刷清洗,以保持灸條之通暢。

3、溫灸半小時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4、溫灸後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

5、飯後一小時内不宜溫灸。

艾灸養生治病 副作用不可不防

我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

早在《黃帝内經》就提到;在"犬所齧之處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疠溫瘧毒氣不能着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針灸大成》提到灸足三裡可以預防中風。

民間俗話亦說"若要身體安,三裡常不幹"、"三裡灸不絕,一切災病息"。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裡、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髒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現代,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艾灸副作用不可疏忽

1、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現在錯誤的判斷了身體的體質,錯誤的選擇了施灸的穴位,從而造成的身體的不适,經過正确的方法指導是可以調節過來的。

2、艾灸具有效果明顯、簡便易行、經濟實用的優點,幾乎沒有什麼毒性和副作用,隻要操作方法得當,穴位掌握準确,對人體一般不會産生不良反應。 艾灸為身體補充陽氣,尤其适用于陽虛體質。

3、艾灸有補瀉的作用,對于陰虛火旺熱症體質的人,要先從瀉法開始,滋陰的同時再調理陰陽的平衡。也就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不同。

4、如果操作不當,也可能會産生不适,就會被理解是所謂的艾灸的副作用,建議應該到專業的地方進行指導。比如專業的艾灸養生館。

5、艾灸是一種物理和藥理結合的中醫療法。是綠色自然療法,起源于中國古代,是艾草制成的艾絨燃燒來治病養生的方法。

6、但由于體質和症狀不同,開始施灸可能引起發熱、疲倦、口幹、全身不适等反應,一般不需顧忌,繼續施灸即能消失。

艾灸各種穴位的功效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後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 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甯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症,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複。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洩瀉,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甯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适、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于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裡。"實驗觀察發現,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後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于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該穴為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别名"丹田"。《難經·六十六難》集注中楊玄操說:"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艾灸關元,能治積冷,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經産帶下,諸虛百損。現代研究發現:艾灸關元可使血液動力學改變,對心肌具有正變力性作用,從而使得每博指數(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數(LVSWI)穩定增加。艾灸關元還可改變動脈血氧運輸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緩休克的發展。艾灸關元可防治遺尿、尿頻,隆閉、少腹脹痛,脫肛、疝氣、遺精,白濁、陽痿、早洩,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惡露不盡、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赢瘦等。

灸氣海穴

氣海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灸氣海有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作用。據們《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載,柳公度年八十餘,步履輕便,當有人問其養生之術時,他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作喜怒,氣海常溫耳。"灸氣海能生發和培補元氣,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保健強身,解除疲勞等。據《窦材灸法》記載:"上消病,日飲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認為灸氣海能預防xxx。日本代田文志(現代日本針灸學家)認為用艾灸氣海可預防闌尾炎,他說:為頓挫闌尾炎而灸20~3O 壯。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洩痢不止,遺尿、遺精、陽痿、滑精,閉經、崩漏、帶下、子宮脫垂,中風脫證、脘腹脹痛、氣喘、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等。

灸神阙穴

神阙(肚臍)屬任脈經.又名臍中。艾灸神阙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複蘇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實驗性關節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區壞死程度及細胞浸潤明顯減輕,隔鹽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殺傷細胞活性,在24小時内迅速升高,72小時至120小時複原,若間日連續灸,則活性升高可維持更長的時間。

灸神阙還能治洩瀉、便血及病後大便不通。據《窦材灸法》載:"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阙穴三百壯;虛勞人及病後大艾灸神阙穴,對洩瀉、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角弓反張、産後尿潴留、慢性腹瀉、皮膚瘙癢、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足三裡穴

足三裡屬足陽明胃經.位于小腿的前外側,在犢鼻下3寸距胫骨前緣一橫指。足三裡是胃經的主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補虛強身的作用。《甲乙經》載:"五髒六腑之脹,皆取三裡,三裡者,脹之要穴。"《外台科要》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裡,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裡下氣也。《醫說》羹:若要安.三裡莫要幹。《針灸大成》載:中風預防灸,若有中風先兆時"便宜急企三裡絕骨四處,各三壯","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裡)有灸瘡為妙。《江間式心身鍛煉法》載:"無病長壽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裡穴,壽至二百餘歲。"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足三裡穴.能調節高血壓病初期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降血壓的作用.能使纖維蛋白降解産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艾灸足三裡,還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銅、鋅代謝.減少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

艾灸足三裡,對消化系統的胃腸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潰瘍、胃下垂、腹瀉、便秘,對心腦血管系統的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意外,對呼吸系統的感冒、肺結核,對泌尿生殖系統的尿頻遺尿、小便不通、遺精,陽痿、早洩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裡還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調節神經,有較強的延緩衰老的作用,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灸三陰交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于小腿内側,内踝高點上3寸胫骨内後緣。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髒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濕,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中醫學文獻記載,三陰交能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痹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洩,小便不利,疝氣,夢遺失精,臍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經》載:足下熱胫痛,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驗:灸丈夫夢洩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陰交二七壯。

《千金要方》載:内踝上3寸絕骨宛宛中灸五十壯。主咳逆,虛勞寒損、憂恚,筋骨攣痛…疵氣、痔血……凡二十二種病,皆當灸之也。《眼科錦囊》載:上睑低垂輕證者,灸三陰交。

現代醫學認為灸三陰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腎炎,睾丸炎,陽痿,遺精,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産後血暈。艾灸三陰交對神經系統的失眠、神經衰弱、心悸,心腦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壓,消化系統的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洩瀉、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怎樣用艾灸治失眠

艾灸治失眠的方法能起到養心安神的作用,艾灸治療失眠時,每晚于臨睡前1小時,用溫熱的水先泡腳10分鐘。然後再用艾灸對穴位的進行施炙。現在社會壓力大,尤其是現在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都很脆弱。又有激烈的市場競争,很多年輕人失眠。失眠也屬于亞健康可以用艾灸治療失眠的方法不是治療失眠。

工具/原料

艾灸條

步驟/方法

1、失眠通常指入睡困難或維持睡眠障礙(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難),導緻睡眠時間減少或質量下降不能滿足個體生理需要,明顯影響日間社會功能或生活質量。本病屬中醫"不寐"範疇,亦稱"不得眠"、"不得卧"、"少睡"、"無眠"、"目不暝",因外感或内傷等,緻使心、肝、膽、脾、胃、腎等髒腑功能失調,心神不安,以緻經常不得入寐

2、艾灸治療失眠的方法溫通經脈、驅散寒邪:因本法采用上等陳艾,融入數位中藥、藏藥合制而成,火柔而溫,滲透力極強,能溫經散寒,以火攻邪。

3、艾灸治療失眠的方法主穴:百會、至陽、心俞、脾俞、膽俞。配穴:神門、三陰交、湧泉。

艾灸保健需要注意6個事項

1.灸法的适應證以虛證(偏陽虛)、寒證和陰證為主。臨床上凡屬陰虛陽亢、邪實内閉及熱毒熾盛等病證,應慎用或禁用灸法。

2.選擇質量好的艾絨。劣質艾絨,生硬不團聚,燃燒時火力暴躁,易使患者感覺灼痛,甚至熏烤時石粒脫落,灼傷皮膚。

3.環境應保持通風,避免艾煙過濃,傷害人體。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特别是哮喘病人慎用艾灸。

4.施灸的部位,妊娠期婦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顔面五官、陰部、有大血管分布的部位不宜直接灸;頭部、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不可多灸。

5.施灸時應及時調整灸火與皮膚間的距離。有些患者局部寒氣大,初灸時,對艾火的忍耐力強,常常不知不覺将艾火靠近皮膚,結果将皮膚灼痛。實際上,以灸至皮膚發紅為度,每次灸10-15分鐘為宜。

6.體質壯、病情輕、病程短者,灸治1-2次即可;體質差、病情重、病程長者,可灸數月乃至1年以上。初灸時,每日1次;長期灸治者,3次後改為2-3天1次。

哪些疾病适合用艾灸來治療

根據用法特點分為艾炷灸療法、艾條灸療法、藥卷灸療法、溫針灸療法、隔姜灸療法、燈火灸療法等多種。艾灸療法廣泛應用于臨床,對治療虛寒證、寒濕痹證、小兒驚風、昏迷等急性病證療效顯著。但由于其燃燒、易灼傷患者而不被現代醫學所接受。因此在各級醫院針灸則多見針刺,少見艾灸,因此絕大多數人訛稱針刺為針灸。

艾灸和針刺一樣都可以獨立的治療各種疾病,隻是對經絡及穴位刺激的方式不同、治療與保健的側重點不同。艾灸與其他療法相比較無疼痛、無任何毒副作用,且治療範圍廣泛,療效之神奇非親身體驗才能相信。《紅爐點雪》指出:灸法祛病之功、難以枚舉、無論虛實寒熱、輕重遠近、無往而不宜。

艾灸的功能和作用

艾灸治療儀具有止痛、調整功能平衡、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能。具有溫經通絡,祛濕散寒,行氣活血,消淤散結,溫補中氣,回陽固脫,平衡陰陽,補虛瀉實,預防疾病,保健強身的重要作用。

主要适應症

各種疼痛性疾病、頸椎病、肩周炎、關節炎、腰腿痛、腰間盤突出、腹痛腹瀉、結腸炎、扭傷紅腫疼痛、面神經麻痹、中風半身不遂、高血壓;婦科: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囊性腫瘤、乳腺纖維瘤、盆腔炎、附件炎、尿道炎、痛經、更年期綜合症、美白、塑身、祛斑、除痘等,青少年近視、弱視、尿床、厭食、生長發育不良、鼻炎、内、外、婦、兒、五官科、神經系統、泌尿等各科,凡适合傳統灸法的一切病症均可使用。

艾灸在基層使用的實用性

1.傳統療法,效果顯著,能有效提高診所對患者的治愈率。

2.價格低廉,基層診所門診易于接受。

3.治療無痛苦,收費低廉患者容易接受。

4.無創治療,使用大夫易于操作,有效降低醫療風險。

用艾灸治療常見疾病

中醫的灸法一直是中醫養生值得推薦的養生方法,下面是來自針灸科得主任為大家推薦的幾種簡單常用的艾灸穴位療法!

中藥貼敷是"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其實,對于一些皮膚高敏或有其他不适宜采用中藥外敷治療的人,還可以采用艾灸、飲食療法、拔火罐、熱療(日光浴、遠紅外艙、溫泉療法、沙灘浴)等療法。

最常見的是艾灸,針灸科主任焦乃軍副主任醫師說,夏天由于天氣熱、人體内熱,還有艾灸本身的熱度,可以借助特定的穴位,用溫熱的藥物進行灸療。艾本身就有溫通、活血化瘀的作用,燃燒後,可以使熱氣内注,把深伏在人體内部的寒邪驅逐體外,使人體陽氣充沛,達到溫通經絡、扶正驅邪、培補氣血的作用。

艾灸簡單易操作,是常見的保健預防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灸時可以将整個艾條從中間切開,使切口面積增大,每次每個穴位灸3~5分鐘即可,使所灸穴位皮膚出現紅暈為宜。最好選用有煙霧的傳統艾條,有一種無煙艾條,臨床效果并不很好,因為灸的效果一方面取決它的熱度,一方面取決于藥物本身的作用,而制成無煙艾條有可能使藥物本身的作用改變。

焦乃軍向大家介紹幾種簡單常用、效果較好的艾灸穴位治療方法。

1.足三裡灸(最常用的保健要穴)

部位:位于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

方法:對準穴位點燃,灸3~5分鐘,每日一次。

作用:調理脾胃、調理氣血、助消化、補虛弱。

2.神阙穴、氣海穴、關元灸(保健要穴)

部位:神阙穴,即肚臍,位于臍窩正中;氣海穴位于前正中線上,臍下1寸半處;關元穴位于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

作用:培補正氣、溫補元陽、健運脾胃、理氣和腸。

3.背俞穴灸

部位:背腰部,人體的五髒六腑在背部各有一個背俞穴,如心俞、肝俞、大腸俞等,位于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其位置大體與相關髒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方法:因穴位較多,個人不便于操作,應到醫院由針灸科大夫用艾箱灸。

作用:俞穴是髒腑之氣輸注之處,是夏天用陽之位補陽的重要場所。可補充背部的陽氣,也就是補充全身的陽氣,人體内的寒邪則容易去除。

結語:我國的中醫發展曆史悠久,尤其是艾灸,是中華文化的優秀傳承,相信上述介紹的這些常見的艾灸的功效和作用,能夠幫助廣大的朋友們有效的守護健康!大家平時要多多了解這些常識,對于身體保健是非常好的哦!也要記得分享給身邊的好朋友們哦! 現在很多的人都非常的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養生保健已經成為了時代熱門的話題,很多的人都有自己的養生計劃!很多人都喜歡通過中醫來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你們知道艾灸的作用和艾灸的副作用都有哪些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艾灸的功效與作用吧!

目錄

1、艾灸的簡介 2、艾灸的藥理作用

3、艾灸療法需注意的十大禁忌 4、艾灸對人體有什麼好處

5、艾灸的注意事項 6、艾灸副作用不可疏忽

7、怎樣用艾灸治失眠 8、哪些疾病适合用艾灸來治療

艾灸的簡介

艾灸産生于中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并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并用,故稱為針灸。針灸治病在國内外有着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針灸,多數時候僅指針療,已經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

是用艾葉制成的艾灸材料産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灸法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其治療效果已為無數臨床實踐所證實。而對其機制的認識,仍是一個未解的迷。現階段認為灸療作用機制與以下5個方面有關。

局部刺激

灸療是一種在人體基本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療方法,其機制首先與局部火的溫熱刺激有關。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症、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産物消散吸收;還可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

經絡調節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重要内容,也是灸療的理論基礎。人是一個整體,五髒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協調的,這種相互協調關系,主要是靠經絡的調節作用實現的。現代研究表明經絡腧穴具有三大特點:

1.經絡腧穴對藥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樣艾灸方法選擇一定的腧穴與一般的體表點,其作用是明顯不同的。

2經絡腧穴對藥物作用的放大性經絡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體表循行路線,而是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調控系統。在穴位上施灸時,影響其多層次的生理功能,在這種循環感應過程中,它們之間産生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疊加的結果,導緻了生理上的放大效應。

3.經絡腧穴對藥物的儲存性腧穴具有儲存藥物的作用,藥物的理化作用較長時間停留在腧穴或釋放到全身,産生整體調節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

調節免疫

許多實驗都證實灸療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狀态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