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方主治: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治脾胃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逆惡心;或外感風寒,内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調。
二、組成
當歸、川芎、白芍、茯苓、桔梗各八分,蒼術、白芷、厚樸、陳皮各六分,枳殼七分,麻黃、半夏各四分,肉桂、幹姜、甘草各三分。上除枳殼、桂兩件外,餘細挫,用慢火炒,令色變,攤冷,入枳殼、桂令勻。
三、方解
1、主體框架:平胃散(蒼術、陳皮、厚樸、炙甘草)加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加半夏厚樸湯去紫蘇(半夏、厚樸、茯苓、生姜),芍藥甘草湯,桔梗甘草湯,苓桂術甘湯,甘草幹姜苓術湯,麻黃湯去杏仁,桂枝湯去大棗,理中湯去人參,半夏湯及散,以及當歸芍藥散去澤瀉,再加白芷、枳殼而成。
2、六經方解
①生麻黃、桂枝(肉桂)、甘草、白芷:它是麻黃湯去杏仁,針對太陽表實證的無汗、身疼痛、鼻塞、惡寒或發熱(表實證);
②肉桂、芍藥、甘草:其實就是調營衛的桂枝湯,适用于太陽表虛多汗、怕風、發熱、脈浮緩等表現。
本方麻黃湯與桂枝湯合用,針對太陽表證之嚴重的寒邪。寒積也是五積散中五積之首,是引起痰邪、水邪、濕邪的元兇。本方的寒邪可以是新近的,也可以是長期潛伏的寒邪,或是叫稱其為伏邪,它是頑固疾病的根。本方的适應特點是怕冷、有汗或無汗、手足冷、腰冷、惡寒重。(寒積)
③蒼術、厚樸、陳皮、炙甘草、半夏、茯苓:平胃散加二陳湯,針對太陰痰濕證的舌質白、舌苔白厚膩、咽喉有痰、納差、咳嗽,不消化、心下有震水音、脈弦滑。 (痰積)
④桔梗、甘草:桔梗甘草湯治療不分寒熱的咽喉疼痛;桂枝(肉桂)加半夏、甘草是半夏湯及散,治療咽喉虛寒性疼痛、一般不紅腫、聲音嘶啞、咽喉有梗阻感。
⑤半夏、厚樸、茯苓、幹姜(表邪重可以換成生姜),如果再加紫蘇葉,就構成半夏厚樸湯,治療咽喉癢、咽喉有異物感感、咳嗽、心情抑郁、氣滞氣逆。(氣積)
⑥當歸、川芎、芍藥、蒼術、茯苓:是當歸芍藥散去澤瀉,是太陰血虛和水濕水飲證,表現為面色蒼白、貧血、心悸動、疲倦乏力等。(血積)
⑦茯苓、肉桂、蒼術、甘草、幹姜:苓桂術甘湯與甘草幹姜苓術湯。苓桂術甘湯針對沖氣上逆、眩暈、水腫;甘草幹姜苓術湯(腎着湯)是甘草幹姜湯再加苓術,茯苓利水濕,白術(蒼術)可以利水濕并強腰腎,所以腎着湯治療的是中焦太陰寒濕水飲聚集于腰部引起的腰部寒冷沉重。這就是本方證的特點:腰冷,腰沉重,婦人白帶多,甚至有遺尿、眩暈、水飲證的表現。(水飲積)
⑧半夏與幹姜構成半夏幹姜散,治療中焦虛寒所緻的惡心嘔吐或吐清水。
⑨半夏、茯苓、甘草、枳殼、陳皮、幹姜:溫膽湯(去了竹茹和大棗),可以治療驚恐與失眠。四、六病辨證
太陽表證太陰裡虛寒夾雜寒飲痰濕血證。
五、辨證要點
1、有明顯外感症狀或是伏邪(長期身體僵硬,疼痛,怕冷,水腫等)的表現。 2、腹脹、納差、腹瀉、腸鳴,多痰、白帶多、腰冷、手足冷,面部痤瘡、脈浮滑或沉緊等。
3、舌質白,舌苔白或舌苔白膩。
六、臨床加減
1、生麻黃、桂枝、白芷、炙甘草:解太陽表實。寒氣重,痛在關節用桂枝,陽虛重用肉桂,表邪重去幹姜(但裡虛寒重不能去幹姜,可以幹姜和生姜一起用)加生姜、紫蘇葉(加紫蘇葉等于加入半夏厚樸湯,不但加強解表還可以治療咽喉癢);如果表實不重,擔心出汗過多,去桂枝,隻用麻黃、荊芥、防風、白芷、生姜、蔥白、淡豆豉即可。
2、如果以太陽表虛為主,去麻黃、白芷,幹姜換成生姜(還原成桂枝湯),蒼術換成白術(減少發汗),變成太陽表虛證加太陰裡寒濕證。
3、寒濕重、脈沉加附子,等于加入四逆湯治療痹證。
4、喘者加細辛、五味子(小青龍湯之義)。
5、咽喉痛:五積散本就含有桔梗甘草湯與半夏湯及散,都可以治療寒性咽喉痛。咽喉化膿加生姜和大棗,構成排膿湯及排膿散;咽喉癢、咳嗽加蘇葉,等于加入半夏厚樸湯。
6、疲倦,氣色不好,納差,腹脹,吃冷食易胃脘痛,胃脘部有振水音:加人參構成理中湯、四君子湯,同時構成幹姜半夏人參丸,加強治療頑固的惡心嘔吐。
7、臉上痘瘡一般加入白蔹,漏蘆。
8、閉經加入桃仁,丹皮。
七、臨床運用
1、治療腰冷、腰沉重。
2、治療黑斑。
4、治療體質壯實不愛出汗者的痤瘡,痘痘。
5、痹症:四肢關節疼痛與冰冷。
6、婦人痛經,白帶多,下肢腫。
7、治療寒濕水飲所緻的肥胖。
8、治療咳嗽,咳喘。
9、治療胃腸虛冷,腸鳴,頑固惡心,納差。
10、空調病,夏季胃腸型感冒。
11、外感發熱。
12、寒濕型的婦科閉經或月經量過少。
八、臨床運用心得
1、本方表裡雙解,能治療很多頑固病。
2、本方可以除寒積、濕積、氣積、飲積、血積。這五種積是很多疾病的元兇,尤其是婦科病與皮膚病的病機病理與這五種積非常符合,所以本方在婦科病和皮膚病中運用最多,效果非常好。
九、類方簽别
1、葛根湯可以治療外感發熱、惡寒、不易出汗,與五積散相似,還可以治療頸項強直僵硬,但是葛根湯對太陰寒濕水飲證引起的腹脹、腹瀉等效果不太好;五積散對頸項強直的效果不好,但是對太陰寒濕水飲引起腹脹、腹瀉或納差,效果就很好。
2、防風通聖丸與五積散都是表裡雙解的方劑,都屬于麻黃類方。五積散解太陽之表,溫太陰裡寒濕水飲,麻黃與桂枝、幹姜搭配,辛溫發汗,運用點是不易出汗;防風通聖丸解太陽之表,清陽明裡熱結,麻黃與大黃、石膏、滑石、連翹、薄荷同用,辛溫變為辛涼。它們是對仗方劑,都能解表,對于裡證的處理,一個是寒,一個是熱。
十、方歌
五積太陽太陰管,麻桂蔥芷生姜汗,
二陳平胃腎着全,四物去地桔梗殼。
十二、醫案
1、五積散加減治療全身怕冷與脹痛
侯某,女,52歲,四川綿陽松垭鎮人,2019年3月21日就診。
主訴:患者全身怕冷伴有疼痛十多年,加重一個星期,聽人介紹前來就診。
刻診:高個子,面白,體胖,聲音洪亮。全身怕冷,伴有疼痛,不出汗,不發熱,流清鼻涕,咳嗽,咽喉有痰,不容易咳出來,聲音嘶啞,咽喉疼痛。舌質白,舌苔白,有齒痕,口幹,想喝水,喝水不能解渴,口腔有異味,吃飯正常,大便不好解,尺脈沉關浮滑,寸脈沉弱。
分析:怕冷,不出汗,流鼻涕,太陽表實證;咽喉有痰,不容易咳出來,聲音嘶啞,舌質白,舌苔白,齒痕,大便稀溏,寸關浮滑,太陰痰濕水飲。
辨證:太陽表實太陰痰濕水飲氣滞證。
處方:五積散加減。
方藥:生麻黃10克,桂枝30克,白芷20克,生姜20克,蔥白4根,生半夏30克,厚樸30克,茯苓30克,紫蘇葉20克(後下),桔梗20克,旋覆花20克,炒白芍20克,蒼術15克,陳皮15克。生半夏淘洗六次,打破,加生姜先煮一個小時,然後加其他藥物再煮五十分鐘,分4次喝完,3劑。
3月26号二診,流鼻涕消失,怕冷減輕,咳嗽減輕,聲音嘶啞好轉,口腔異味消失。仍怕冷,身痛呈跳痛感,大便稀溏,不好解。大便稀溏不好解,是水飲不被氣化而引起的,上方加生白術化水飲而通便。
方藥:生麻黃12克,桂枝30克,白芷20克,生姜20克,蔥白4根,生白術30克,生半夏30克,厚樸30克,紫蘇葉20克(後下),茯苓40克,炙甘草6克,陳皮15克。4劑。煎煮方法同一診。
4月1号三診,怕冷、身痛、大便都進一步減輕,在二診基礎上加炮附片10克,4劑善後。
後記:患者吃完三診藥物後,感覺效果滿意,因臨床症狀減輕非常多而停藥。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