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不以創新驅動為主導的企業中,技術類從業者會成為為産品服務的附庸,從而在職場中,被迫接受更低的話語權,更低的職場地位,以及更低的職場天花闆。
— — 我說的(滑稽)
程序員,包括其他各行各業的工程師崗位,咱們一般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類職業的特征:
他們是在各行各業中從事技術類崗位的勞動者,也就是大衆口中的“技術人員”。
硬件軟件類,研發類,工藝類,包括美工之類的工作崗位都屬于這個範疇。
與此相對應的則是非技術崗位,産品運營,市場營銷,活動策劃,項目管理,銷售,售前售後服務之類的崗位都屬此類。
除此以外,公司還需要很多職能崗位人員,人力資源,财務,法務公關等為其中的代表。
在現實社會中,這三類崗位都是必不可少的,不過職能崗位的主要任務是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行,所以這裡咱們重點探讨前兩類,因為前兩類崗位與公司需要獲利的商品直接相關。
資本世界的兩個重要内容,一個是勞動生産,另一個則是商品流通,這兩個過程決定了一家企業是否成功,無論是實體的産品還是虛拟的服務。
基于勞動生産和商品流通這兩個過程,企業可以反向思維,逆推得知賺取利潤的兩條路線:
第一條路是在勞動生産過程中,提升商品本身的質量。
或者通過投入研發成功實現了軟硬件性能的提升,讓商品質量變得更好。
或者通過工藝優化成功讓新型商品投入量産或者産能良率提升。
這條路是由技術崗位的從業者承擔的。
第二條路是在商品流通的過程中,想辦法讓商品赢得消費者的青睐。
比如銷售人員成功軟硬兼施赢得客戶合作認可,賣出大量訂單。
再比如市場人員通過營銷方式為自家商品積累大量忠實用戶,無論是商品本身還是周邊都能被忠實用戶大量買走,從而創造營收。
這條路徑則是由非技術崗位的從業者承擔的。
對于企業來說,兩條路徑隻需要把其中一條做到極緻,即可成為家喻戶曉的大企業。
第一條路的極緻是“技術壁壘”,由于自家商品在質量上高度領先甚至無人能及,導緻整個細分領域市場基本被自家獨吞,ASML的芯片光刻機,微軟的操作系統,谷歌的黑科技,台積電的高制程工藝就是典型代表。
第二條路的極緻則是“流量經濟”,由于自家商品有着大量用戶的支持,隻需要挖掘用戶需求即可借此大量獲利,“抖音”“拼多多”“王者榮耀”之類的APP就是其中的翹楚。
當然了,像“蘋果”這種兩方面都做的不錯的企業也是存在的。
而當企業重點選擇某一條發展道路的同時,也意味着對應的從業者更加受到企業的重視。
一家靠商品技術壁壘優勢獲利的公司,為了維持自家商品的技術優勢,必然需要技術人員的持續工作和研發的持續投入。
那麼在這家公司中,技術崗從業者必然是受到重視的,如果你是這家公司的程序員或者工程師,你的職場前途應該不錯,如果你是這家公司的銷售,你的崗位是相對比較邊緣化的,當然這可能意味着你很清閑。
而一家重視用戶積累的公司,為了留住自家的大量忠實用戶,必然需要在市場營銷等方面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
那麼在這家公司中,非技術崗位從業者就将占據主導地位,如果你在這家公司從事市場營銷,廣告宣傳之類的工作,你是大有可為的。
而如果你是這家公司的技術工作者,你的角色大概率會是配合非技術人員,并從技術上想辦法為用戶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
我國絕大部分企業都屬于第二條路,甚至客觀地講,我國尚無完全依靠第一條路發展壯大的公司。
而且靠第二條路發展壯大的公司也是少數,我國更多的企業,是兩條路都不知道怎麼走的外包公司和代工廠。
在走第二條路的公司中,技術人員成為了輔助性的角色,工作目的也是配合市場等非技術部門,為争取更多的用戶而努力。
例如,數據挖掘從業者的工作内容,是配合市場部門,幫助市場部門分析用戶偏好,讓企業能夠更好的把握用戶畫像,好針對性地制定産品。
例如,高端大氣的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師,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從技術角度為用戶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服務,喜歡小姐姐的用戶,算法工程師們要精确地把小姐姐跳舞的視頻推送給他;喜歡雲養貓的,算法工程師們要精确地讓這個用戶刷新首頁後全都是逗貓遛狗的視頻。
包括軟件開發,美工等崗位的從業者,也需要聽從市場産品等部門對用戶的精準分析後,按照非技術部門提供的需求進行産品的更新,技術人員成為了“沒有思想的工具人”。
而在非技術部門在企業主要商品的話語權上占據主導時,職場前途也将被非技術部門占據先機。
絕大部分企業的技術人員,在升職天花闆上并不如産品,市場,采購,銷售之類的非技術崗位,财務,人力資源,法務之類的職能崗位,更是憑借職務之便在升職上存在明顯優勢。
也就是說,絕大部分技術人員,大概率一輩子都會從事執行層工作,沒有晉升管理層的機會,相當比例的公司,甚至連技術部門的基層管理者都是職能或者非技術崗位背景。
其實這一點企業也是間接承認的,為了彌補技術人員在升職上的硬性不足,絕大部分企業都有意調高了技術人員的薪資待遇,互聯網程序員的工資能高出産品運營不少,制造業的工程師薪資待遇也要略高于HR财務之類的崗位。
一些企業還專門設置了針對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路線”,随着技術等級的晉升,員工雖然還是“資深工程師”之類的基層員工身份,但是可以因為等級的提升獲得更高的薪資待遇,這也算是企業管理優化的努力嘗試。
不過和職場前途天花闆相比,上面的這些優化還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有事業心的員工可能還是更在乎主管經理這類領導層職位,這驅使很多技術人員會采取曲線救國的策略,中途跳到非技術崗位去,然後尋求晉升管理層的機會。
這種非技術崗和職能崗占據晉升優勢的情況,又會反過來讓技術人員的職場處境更加艱難,企業也會更偏向“第二條路”。
當非技術崗和職能崗占據一家企業大部分中高層管理的職位後,它們也會反過來影響整個企業的文化。
具體而言,非技術出身的高管,會用自己認知内并不準确的判斷,對其他業務指指點點,也就是俗稱的“外行指導内行”,而技術部門是被指點的那個。
例如,很多企業的高管都是由财務出身的人擔任的,财務出身的人對财務數字更加敏感,知道公司要想生存或者成長,需要達到什麼樣的财務指标,但是對公司運作的具體細節并不是很了解。
所以在财務擔任高管的企業中,企業的各個部門會有一系列量化的考核指标,例如要創收多少多少,盈利多少多少,多長時間内做一個多大的項目等等。
然而,技術人員對企業的貢獻通常難以量化計算,很多研發類的工作本身也不應該追求快速回報。
上面的這些硬性指标就會強迫技術部門去做“短平快”的項目,這又導緻企業在技術創新上更加薄弱,企業也會更傾向于靠“流量經濟”賺錢的路子。
然後,這些企業的技術人員就會變成下面描述的這種樣子。
加班泛濫:在技術工作投入産出比低的情況下,為了達到考核指标,隻能瘋狂加班。
沒有話語權:非技術部門投入産出比更高,創造的利潤更多,嗓門自然也就比技術部門大。
中年危機的普遍性:企業會認為技術部門性價比低,對企業的貢獻也不夠直接,當技術人員年齡較大或者企業需要确保财務指标時,技術部門會成為裁員的重災區。
隻能說,我國的産業升級之路,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對技術人員的重視上,還是任重道遠啊。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