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倡導“人人如龍”的鐳師兄,每天一個觀點和話題,今天我們聊一下“幫助”。
一、熱情的小學弟有個小學弟剛參加工作不久,他遵循家中的教導,逢事能幫就幫,而且從來不要别人的回報,即使别人時候拿點東西來感激他,他也堅決不收,他覺得如果自己收了,幫忙就變成了交易。
看起來,他這個行徑很有點古道熱腸的風範,但是違背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有來有往,才能長此以往。
事實也是如此,在進單位半年後,他發現很多人都開始有意無意地躲着他,中午下樓吃飯時,大家呼朋引伴,居然沒有人喊他;下午訂奶茶時,統計者也有意無意地忽視他,除非他自己提出要訂一杯。
他非常奇怪:我這麼熱心幫助過你們,你們居然孤立我?人心不古啊。
職場中,被孤立是很痛苦的事此外,在他周圍還有另外一部分人,他們見小學弟特别熱情,就将他當成了免費勞動力,凡事都讓他去幫忙:下樓拿快遞,去秘書那裡拿訂書針,給飲水機換水。
反正隻要能用得上他的地方,都會喊他來幫忙,口頭上也非常客氣:“啧啧,小夥子就是能幹,太感謝了。”下次繼續使用這個免費勞動力。
這個小學弟也感到很困惑:你們将我用得很順手啊,關鍵我是來給公司工作的,不是給你們個人跑腿的,你們也不給我發工資啊。
作為職場“新鮮人”,他需要真正理解工作中的人際法則。
二、人際法則:有來有往,讓被幫助人的人有控制感信陵君竊符救趙,依靠的是他曾經幫助的人,而且他結交這些人的目的也很明确:能人為我所用。關鍵點是“用”字,本質上是前期廣撒網,後期在需要的時候就能有人可“用”。
無論是竊符的魏王姬妾還是一錘砸死魏軍首領的朱亥,都是可用之人。他的交際原則很簡單:我幫助過你,也希望将來有一天你能夠幫助到我。
職場中,被孤立是很痛苦的事 《教父》中,教父維托·柯裡昂每次幫助别人的時候,都會說一句:“将來的某個時候,我可能也會請你幫個小忙。”就是這句話,讓别人坦然接受他的幫助,教父的幫忙是“有所求的”,未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所以接受教父的幫助不會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反正未來我會回報你的。
職場的人際交往中,最大的漏洞就是單向付出(我隻付出,不需要回報),這會讓别人質疑可能你在“搞更大的圖謀、别有用心”,從而失去對未來的控制感,看到你就覺得欠你點東西沒還,從而産生愧疚感。
一旦别人看到你就産生愧疚感,最後就會将這種愧疚感轉變為“疏遠”,甚至會産生“仇恨”,這就是“升恩鬥仇”的原因,不是别人忘恩負義,而是因為沒有人喜歡這種長期存在的愧疚感。
前面的那個小學弟,他就犯了這個問題:隻提供幫助,不求回報。最終被一部分人疏遠,被另一部分人當成免費的勞動力。
三、人人都是某種程度上的控制狂人從古至今,我們一直在追求安全感,而安全感的一部分來源就是控制感:我要hold住全場,我要确保萬無一失。
嬰兒一出生的時候就有“握持反射”,即将某個東西緊緊握在手中才有安全感,例如媽媽的衣襟、睡覺的小枕頭、某個毛茸茸的玩具等。
随着年齡的增長,這種控制的欲望會越來越強,如果發展到極緻,就會偏離正常的範圍,成為強烈的控制欲。
古代控制欲最強的皇帝應該是朱元璋,他覺得宰相這個職位妨礙了自己控制帝國,于是就裁撤了宰相這個崗位,将三省六部控制在自己手中,實現了封建王朝最高程度的權力控制。
人人都有控制欲在人際交往中,當你一直始終不渝地幫助别人時,别人也希望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幫助到你,從而對自己的人生軌迹有所控制。
但是如果你從來不提回報,别人的人生軌迹中就要預留一部分空間時刻等待着你的召喚,這種負擔經過時間的積累,有可能逐漸變質,走向對立面。
還有一部分喜歡占便宜的人,他們也是控制狂人,隻不過他們是前面那個小學弟的相反面;
小學弟是單向付出,而他們是單向輸入,習慣于抓住一切機會占便宜.
對他們來說,不占便宜就是一種“損失”,而“損失”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
現實生活中,這種人也有不少,例如倒地老人事件中,必須抓住一個人來彌補“損失”,那個幫助他、扶起他的人,就是最好的對象,而且他會制造出一個振振有詞的邏輯:“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麼要幫我?”
四、總結人人都是某種程度上的控制狂,交往過程中,你幫助我、我幫助你,才能形成雙向循環系統,讓雙方的感情和關系不斷維系和升溫,這也是人類社會大規模協作的前提之一。
不求回報地幫助别人,往往會導緻兩個極端的結果:
1、一部分人因為無法回報你,會有愧疚感,最終疏遠你。
2、另一部分則将你當成免費的羊毛,反複、持續地薅羊毛。
施恩圖小報,才是正确的交往模式。
(“人人如龍”,我是聚焦個人優勢的鐳師兄,請點贊、關注、轉發)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