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學習降壓經驗藥對6則。
01鈎藤、白芍
【主治應用】高血壓病屬肝陽上亢者。
【經驗體會】
謝海洲經驗:
鈎藤甘寒,平肝之力較強,并有清熱熄風作用;白芍酸寒入肝經,柔肝平肝,具養肝體而斂肝氣、平肝陽,令肝氣不妄動之功。
二藥合用,白芍偏治肝虛之本,鈎藤偏治肝旺之标,标本兼顧,在養肝斂陰的基礎上,加強平肝熄風之力,正符合肝“體陰而用陽”之特點。
多用于肝陰、肝血不足,肝陽偏亢之頭痛、眩暈、急躁易怒等症以及高血壓病屬肝陽上亢者。(《謝海洲臨床經驗輯要》)
02防己、牛膝
【主治應用】高血壓所緻之肝火上炎、頭暈頭痛目眩等症。
【經驗體會】
錢遠銘經驗:
防己辛苦大寒,善走下行,長于除濕通竅,通二便,為治下焦濕熱要藥。
牛膝苦酸性平,為足厥陰、少陰之藥,性亦善下行。《本經》謂其“主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五淋,堕胎。”
不外取其下行通補肝腎、和脈絡、強筋骨之功效。因此,本品與防己相配,清理下焦濕熱,通利筋骨痹痛。凡一切下肢因濕熱血瘀氣滞而緻之關節不利、拘攣痹痛等症,均為必用之品。
且由其二者性兼苦寒,善于下行,凡高血壓所緻之肝火上炎、頭暈頭痛目眩等症,每予重用,可收良效。(《竹堂醫鏡》)
03潼蒺藜、白蒺藜
【主治應用】腎性高血壓。
【經驗體會】
鄒燕勤經驗:
鄒教授認為控制血壓對腎病的穩定至關重要,并指出,對腎性高血壓應通過補虛瀉實來調整陰陽,補虛即補腎之虛,瀉實乃平肝潛陽,為達到這一目的,鄒教授主張潼、白蒺藜共用。
潼蒺藜味甘澀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攝下元的作用,可平補肝腎;白蒺藜苦辛微溫,主入肝經,清揚疏宣,最善于平肝潛陽。
二者相配,肝腎同治,水木兼顧。微信搜索行之醫話公衆号餘等将此二藥用于腎性高血壓,屢試不爽。
(任建素,王洵.鄒燕勤教授治腎病“對藥”應用經驗撷要.承德醫學院學報,2000;17(4):1411 )
閻小萍經驗:
潼蒺藜味甘澀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固精、養肝明目之用,《本草綱目》曰其“補腎,治腰痛瀉精,虛損勞乏。”
白蒺藜苦辛平入肝經,清陽疏宣,舒理肝氣,又善祛風散結,肝腎同治,水木兼顧,既補肝腎精血之虛,又祛肝腎經留滞之邪,補瀉兼施,通經絡而止痹痛,并能标本兼顧。
此藥對并非治痹之藥,但相合同用,藥性平和,邪正兼顧,對雙髋、臀及坐骨結節的反複交替疼痛,病屬肝膽經部位病變者均可加用。
(董秋梅.閻小萍治療風濕病“對藥”辨析.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21(8):485)
04何首烏、光慈菇
【主治應用】肝腎陰虛型腎性高血壓。
【經驗體會】
趙玉庸經驗:
治療腎性高血壓選用制何首烏、光慈菇。
制何首烏長于補肝腎、益精血,此藥溫而不燥,補而不滞;光慈菇清熱解毒,軟堅散結,兼有活血化瘀之功。二者配伍滋陰清熱,為肝腎陰虛型的腎性高血壓探索出醫籍中未檢出的“藥對”。
動物實驗結果表明用藥後血漿前列腺素PGA2、PGE1合成和分泌增多,腎素降低,證實了其降壓機理。
(丁應鈞.趙玉庸主任醫師治療腎病組方遣藥特色.河北中醫,1996;18(1):32)
05葛根、豨莶草、夏枯草
【主治應用】高血壓。
【經驗體會】
曹玉山經驗:
曹老師認為,高血壓病的發生多因精神緊張,憂思郁結,或嗜食肥甘,飲酒過度,使陰陽消長失調,尤其是肝腎陰陽平衡失調,導緻肝火亢盛、陰虛陽亢、肝腎兩虛、痰涎壅盛等證,臨床上常見眩暈、頭痛。
其治療的關鍵在于調理肝腎,清瀉肝火,調整陰陽平衡。在藥物的選擇上,也應緊緊把握補肝腎、清肝火這兩個環節。
豨莶草補肝腎而不滋膩,亦無溫燥助火之弊;夏枯草清肝火而兼有明目作用,兩者相配,藥味簡單,力專而效宏。
兼用葛根能升清陽、解肌,清陽升則痰濁降,解肌則肌緩而血壓降,三藥合用,标本同治,相得益彰。
現代研究證明:豨莶草、夏枯草均能擴張血管,增加利尿作用而降壓;葛根有溫和的降壓作用和改善腦循環及外周循環作用。
(馬鴻斌.曹玉山主任醫師運用藥對經驗.新中醫,2000;32(6):12)
06黃芪、陳皮
【主治應用】高血壓病舒張壓不易控制,屬氣虛者。
【經驗體會】
嶽美中經驗:
嶽老常将黃芪配陳皮用治高血壓病舒張壓不易控制屬氣虛者,用藥比例十比一,以陳皮之動藥防黃芪之滞。
(陳新宇.嶽美中老中醫遣方用藥經驗研讨.湖南中醫雜志,2007;23(4):62)
王綿之經驗:
清代李冠山《知醫必辨》曰:“可知用藥,總要輕重得宜,不可呆泥,況善用補者,補中有少。”
王老師治病多用黨參、黃芪、白術等補脾益氣,以補為主,但不是一味的呆補,必配伍芳香醒脾健胃之品,如陳皮、木香、制香附、枳殼之類,使補而不滞。
如用白術健脾,則加枳殼以消之,有開有合。王老師用黃芪必佐以陳皮,是繼承東垣用藥特點,其中道理需細加體會。
(蔣燕.王綿之遣藥組方規律探讨.中國醫藥學報,2002;17(2):109)
下一篇
理氣章正訣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