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朝,某個詩人父親,在其兒子生日那天,勉勵他說道:“詩是吾家事。”
這句話說得未免狂放,有唐之一朝,詩人出現過不下兩千多位。究竟是誰,竟敢擅作主張,将兩千多人全權代表?
這個父親名曰杜甫,文學家韓愈認為,“獨有工部稱全美”;蘇東坡則說道,“古今詩人衆矣,而杜子美為首”;坊間的評價,更加簡潔,直接稱呼他作“詩聖”。
詩歌中的聖人說這句話,似乎也不算吹牛。
問題是,杜甫生活的年代,距離唐朝滅亡還有150年,此話說得不假,卻也足夠張狂。
有一說一,杜甫之狂放,與其爺爺杜聲言相比,小巫見大巫。
據正史記載,那個叫杜聲言的狂生,曾經大言不慚地說過:“我的文章足以令屈原、宋玉作衙官,我的書法可以讓王羲之當學生。”
不得不說,他吹過的牛皮,比其孫子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早已超脫了詩歌的範疇。
更可怕的是,這個吹牛大王,說這些話時,臉不紅心不跳,表裡非常如一,态度無比真誠。
其孫兒杜甫有詩雲,“語不驚人死不休。”杜聲言的确做到了。
狂放其外,誠摯其内狂妄之人常常招人讨厭,杜聲言的經曆過往,同樣證實了這一點。
在吉州作司戶參軍時,當地同僚郭若讷和周季重兩人,恨他到咬牙切齒的地步,兩人竟然羅織杜聲言的罪狀,将其關進大牢,準備殺掉他。
杜聲言不僅有優秀的孫兒,他同樣有一個孝順的兒子。郭、周二人在府邸設宴,酒酣耳熱之際,角落裡沖出來杜聲言的兒子杜并,他從衣袖裡抽出利刃,當場刺殺周季重。
周季重在彌留之際,忽然醒悟過來:“郭若讷誤我,我竟然不知,杜聲言有孝子如斯,他不是壞人呐。”
杜并的下場極其悲慘,行刺雖然得手,他卻被左右侍衛擊殺,為了替父報仇,他獻出自己的生命。那一年,杜并年僅十三歲。
杜聲言的狂妄,被至親骨肉所包容,似乎是理所應當。難得的是,杜聲言的朋友,對其言行,同樣一笑置之。
有個叫蘇味道的學士,九歲能文,二十歲舉進士,也算是受人矚目的才子,他昔年曾擔任天官侍郎一職,主管官員之選拔。
蘇味道作侍郎時,杜聲言前往考試,考試結束,出來之後,他卻志得意滿對旁人說:“蘇味道必死無疑。”
見别人不解,杜聲言從容解釋說:“他見到我寫的判文如此精巧,勢必羞愧而死。”
杜聲言的狂妄,并不影響蘇味道對他的好感,兩人之後竟成為莫逆之交。初唐之時,杜、宋等四人,才華早熟,才名早著,以文章齊名天下,且彼此友善,被後世稱作“文章四友”。
四位朋友中,唯獨杜聲言官職最低,他長期官居下僚,還幾度貶放。然而,貶官不改其志也,杜聲言的脾氣同樣最大,張狂的性格可謂舉世無雙。
可想而知,其餘三人,并沒有巴結杜聲言的必要,是什麼讓他們甘願包容其張狂的性格?
杜聲言的交際圈很廣,除去“文章四友”,他還與僧道及隐士交往密切,後世之人又稱呼他們為“方外十友”。
官階不高,恃才放曠,被三教九流的朋友所喜愛,諸位難道不覺得奇怪?
其實,狂妄往往意味着單純,單純代表了純粹與真摯。杜聲言的确就是一個,純粹且真摯之人。
唐高宗年間,蘇味道随軍出征突厥,邊地生活艱苦,天氣嚴寒,戰事緊迫,杜聲言尤其為他擔心,于是洋洋灑灑寫就一首《贈蘇味道》,由衷地希望舊友早回家:
北地寒應苦,南庭戍未歸。邊聲亂羌笛,朔氣卷戎衣。
雨雪關山暗,風霜草木稀。胡兵戰欲盡,虜騎獵獲肥。
雁塞何時入,龍城幾度圍。據鞍雄劍動,插筆羽書飛。
輿駕還京邑,朋遊滿帝畿。方期來獻凱,歌舞共春輝。
——杜聲言《贈蘇味道》
杜聲言投朋友以木桃,朋友報之以瓊瑤,他遭貶官之際,宋之問恰好得了重病,不能前往相送,于是卧床贈詩:
卧病人事絕,嗟君萬裡行。
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别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
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宋之問《送杜聲言》
宋之問雖然缺席,陳子昂等四十五人卻悉數到了現場,杜聲言交友廣泛,即使在左遷之時,朋友們仍舊不以宦海沉浮論交情,紛紛寫詩相贈。
狂妄隻是杜聲言的外表,誠摯才是他的本心。
自信人生,水擊三千德國哲學家席勒曾經說過:
“詩人之所以成為詩人,就在于他在自己身上消除掉一切令人想到虛僞世界的東西。”
杜聲言是一個偉大的詩人,衆人在其身上,看不到虛情假意,他的狂妄,是來自于心底的呐喊,與虛僞無關。
這聲呐喊中,偏偏帶出來無與倫比的自信。
衆所周知,唐朝統一之後,海晏河清,四海承平,國力日益強盛,經濟愈發繁榮,文化上也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唐初的帝王,頗禮賢下士,他們不斷推行和完善科舉制度,中小地主階級以及寒門子弟,登上政治舞台的機會,于是乎大大增加。
在帝王感召下,當時的讀書人可謂意氣風發,他們不再滿足于現狀,懷一顆建功立業的雄心,積極地入世。讀書人相信,大唐帝國終将崛起,沒人願意甘居看客的位置。
狂妄是當時讀書人的常态,君不見,初唐的楊炯,從未去過邊塞,仍舊大喇喇地寫出:“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言壯語。
讀書人的狂妄性格之下,是對人生價值的重視,是人格精神的獨立。與其說他們狂妄,倒不如說他們自信。
明 仇英 山水圖局部唐初人才,可謂濟濟一堂,杜聲言的星光竟也不算黯淡,他的過往履曆,為其自信的人生,為其狂妄的性格,提供了無盡的資本。
杜聲言在弱冠之年,即高中進士,當時民間有諺語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他二十多歲的年紀,卻完成别人五六十歲的成就,這樣的人生,有沒有狂妄的資格?
少年才子的名頭雖響,以整個大唐天下為維度,卻又不乏其人,這還不算什麼,杜聲言的另一項壯舉,可謂前無古人。
縱觀中國詩歌曆史,律詩體制的完成,絕對算一件大事。當代學者朱光潛認為:
“中國詩的轉變有兩大關鍵,第一個是樂府五言的興盛,第二個轉變的大關鍵是律詩的興起。”
而律詩之所以興盛,杜聲言可謂居功至偉。誠然,詩體的創新,非一朝一夕之努力,非一人之功勞。
但杜聲言創作的五首詩,在其全部詩作中占比極高。詩人元稹以為,五律完成于宋之問等人之手,然而,杜聲言比宋之問成名更早,他創作的律詩,對仗工麗、格律精嚴、聲韻協暢。
杜聲言所作的一首和詩《早春遊望》,開篇幾句: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促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杜聲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後世鑒賞家讀罷,不約而同以為,這就是初唐五律的冠軍。
衆所周知,杜甫比他爺爺詩名更盛,單就詩體創新而言,反而不如其祖。
浩大的氣勢,輝煌的旋律,剛健的力度,合起來構築成最壯美的詩篇。這首詩歌中,孕育着包容,呈現出優雅,代表着自信,此詩還有個别的名字,它被叫作:盛唐氣象。
詩場得意,官場失意與他在文藝界力挽狂瀾不同,杜聲言的官運卻頗為坎坷。
考取進士後,杜聲言緊接被任命為,山西汾陽的一個小小縣尉。某次因公出差,途經岚州,他寫下一首古詩,詩中有如下兩句:自驚牽遠役,艱險促征鞍。
詩人表面寫路途艱險,實則寫人生之困苦。彼時的杜聲言,剛中進士,本應意氣風發,卻沒來由的悲傷起來。
冥冥之中似有定數,杜聲言的仕途,竟如這路途般,磕磕絆絆。
某年某月,武則天召見他,封之以高官,武則天接着問道:“愛卿歡喜否?”杜聲言不顧儀表,當場高興到手舞足蹈,狂放而直率的表情,即刻展露無遺。
這是他人生的高光時刻,從此之後,杜聲言開始依附于武則天的男寵,張氏兄弟二人。
公元705年,李唐宰相發動政變,逼迫武後退位,二張兄弟被誅,他們的黨羽,包括杜聲言等人,也一并被貶。
杜聲言一生未舍功名,從儒而終,最終卻一事無成,這是他的不幸;但他被貶峰州之時(今越南河西省),留下許多描繪嶺南風光的壯美詩篇,這又是中國詩歌的大幸。
之前的王勃雖也曾遠赴交趾省親,但他中途渡海而亡,并未留下關于嶺南山水的詩歌。是杜聲言将唐詩的氣度,擴展到嶺表荒外,從這一方面講,他的成就同樣前無古人。
很少有人知道,“狂放”這個詞彙,最早見諸于杜甫的詩篇《狂夫》:
萬裡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
風含翠篠娟娟淨,雨裛紅蕖冉冉香。
厚祿故人書斷絕,恒基稚子色凄涼。
欲填溝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甫《狂夫》
然而,真正将這個詞彙發揚光大之人,竟然首先是其祖父。
狂放是杜聲言溫柔的武器,是其交友的法寶,是他自信的明鑒。然而,世人不懂,說他隻是一個不知收斂的狂人。
既然不懂,又何須解釋,心安理得做一個狂夫好了。
參考資料:
1,趙建明:《杜聲言研究》
2,廖岚:《杜聲言其人其詩研究》
3,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
作者:老談
本文為菊齋原創文章。公号轉載請聯系我們開白授權。
▼看看
▼菊齋 | 文人 | 美學
努力寫好看的藝文史
歡迎個人轉發、擴散。
投稿請在後台鍵入“投稿”
商務合作請請在後台鍵入“合作”
公号轉載請在後台鍵入“轉載”
下一篇
簡單的人,最值得深交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