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醫的圓運動學說對于理解中醫理論和指導臨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從《四聖心源》一書中加以探讨。
黃元禦在《四聖心源卷 一·天人解·陰陽變化》中論及陰陽的升降運動,生成了五行,
他特别提出“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
“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為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
其核心思想的簡單的記憶法就是: “木火升,金水降,土在中間轉。”
黃元禦的私淑者民國之人彭子益亦雲: “五行之病,皆運動不圓,作用分離,不能融合所緻也。”
即黃元禦重視人身中樞軸引起的圓運動,“一氣周流”的正常與失常形成了人的生理與病理的狀态。
1 釋“圓”
《說文》雲: “圓 而 神。”《易 · 系 辭》: “天 道 曰圓,地道曰方。”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雲: “圓者天體。天屈西北而不全。圓而全,則上下四旁如一,是為渾圓之物。渾圓則無不均之處也。”
似認為圓有完全對稱之意,引申為不偏倚,完備,周全,宛轉,滑利,使之運轉無礙,圓合、圓整、圓融等義,
但基本意義在于: 一是運動和結構有規則,規而不折,強而不硬,軟而不弱。
二是運動以旋轉為基本形式,
三是運動是流暢圓潤的。
2 人身圓結構和圓運動的實存性
衆所周知,大至天體運行、小至電子繞行,由于各種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無不時刻進行着圓運動,人為天地化生長養之物,亦應遵循此道。
2.1圓結構的實存性
人體表裡髒腑經各自的相互絡屬組成了若幹個成套的環路;
手陽明大腸經左之右、右之左,完成了左右為軸的圓運動;
任督二脈同出而會于頭,完成了前後為軸的圓運動;
陽維維絡一身之表,而陰維維絡一身之裡; 帶脈的出現: “起于季脅,回身一周,環腰如帶,諸經之約也。”
就更明晰地說明了人的圓結構的存在,其他如人的外形、體腔、筋脈肉皮毛骨、骨關節孔竅這些圓之結構的事實存在不可抹滅,進而讓人思索其運動之可能與規律所在。
2.2 圓運動的實存性
從經絡而言,手三陽 從手走頭,足 三 陽 從 頭 走足,足三陰從足走胸腹,而手三陰又從胸腹走手,這就完成了在人體上下内外的陽氣輸注和營衛流行的一個大圓運動。
如《四聖心源卷一·天人解·營氣運行》中雲: “營氣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時,從手太陰之寸口始……終于兩跷、督、任,是謂一周也。二十八脈,周而複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五十周畢,明日寅時,又會于寸口。此營氣之度也。”
《四聖心源卷一·天人解·衛氣運行》: “衛氣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時從足太陽之精明始 …… 自陰跷 而複合于目,交于足太陽之精明,是謂一周。如此 二十五周……脾複注于腎,是謂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而複合于目。衛氣入于陰則寐,出于陽則寤。一日百刻,周身五十。此衛氣之度也。”
其他如氣的呼吸之氣的彌散、血液的運行、淋巴液的流動、神經沖動的傳導、飲食物的運化等,莫不在各種交錯盤雜的圓結構中運行着。
3 圓運動的規律性
田進文等認為“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陽升于左、陰降于右) ”,是人體髒器分布及其功能發展方向上的一個幾近嚴格的規律。
人體内髒從整體上看是一幅自然天成的太極圖,這構成了人身圓運動方向的基本内在規定。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天不足西北 …… 地不滿東南。”
即事實上,天地的運行并不總是圓滿 而對稱的,故 其對地勢,人之大腦、髒器的性用而言均非完全對稱,
即不對稱性普遍存在,而不對稱意味着可以分陰陽,故圓的形成就可能有兩個焦點,即圓的形狀有可能是變形的而非正圓,但關鍵是要首尾相連、接替和延續、常運不停,周而複始。
圓運動的重點是什麼呢? 那就是樞軸一定要轉,且動而有制。
彭氏雲: “中氣如軸,四維如輪,軸運輪行,輪滞軸停,軸則旋轉于内,輪則升降于外。中醫的生理、醫理,隻是運動軸的旋轉去運動輪的升降,與運動輪的升降來運動軸的旋轉而已。”
圓運動的滞滑徐疾狀态取決于居中的樞軸狀态。以三焦上下而言,則脾胃居中; 以表裡層次而言,則少陽半表半裡居中; 以人的縱向而言,則任脈督脈居中。
這并非矛盾,而恰恰說明人體存在各種圓心和軸向的圓運動。
軸有大小、長短、偏正、縱橫,形成小圓、大圓、偏圓、正圓、縱圓、橫圓,同心圓或異心圓,單圓或複圓等。
其中運行着精、氣、血、津、液,而至為重要的還有神。比如竅道肌膚的感覺痛癢、耳不聰目不明,嗅而不聞,記而不能憶,皆與神機受阻相關。
這些人身上層疊、交錯、平行的圓,在上下前後内外細密地交織分布,共同完成彼此間無時無刻不在持續的信息和物質交流,即陰陽間的氣交。
如果停止,即若《素問·六微旨大論》中所陳之理: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4 圓運動觀的現實意義
4.1 可以解中醫認識之惑 。
《四聖心源卷二·六氣偏見》中雲: “以此氣之偏盛,定緣彼氣之偏虛。如厥陰風盛者,土金之虛也……以六氣之性,實則克其所勝而侮所不勝,虛則己所不勝者乘之,而己所能勝者亦來侮之也。”
“然上之燥亦因于下之濕,中風之家,血枯筋縮,其腳踝是濕,而肘腕未嘗非燥。使己土不濕,則木榮血暢,骨弱筋柔,風自何來?”
若知此理,人身虛實互見,寒熱錯雜,燥濕并存的疾病混雜狀态似乎就可以找到根源了。
故若以圓之運動觀,來解釋升與降、出與入之力量并不是同一直線上的相互抵消,而是各自在不同方向上産生了轉動的力矩,形成了相應的圓運動。
則滋陰與燥濕之間的作用不可抵消,溫陽與清虛熱之間并行不悖的道理似乎更易理解。
譬如水車,此邊汲水的同時,彼邊即在倒水,此邊升一分,彼邊即降一分,且升且降,完成旋轉運動,此邊升至最高,彼邊則降至最低,循環往複,無有窮已。
對一氣的圓運動而言,僅觀某一微觀局部或點,也許是“全”或“無”式的出現、消失,但以更大的範圍、更長的時間觀之,則見其更清晰的圓周軌迹。
故我們難以否認在營衛五十而“大會”之前,兩者就可能彼此已經在脈内外進行了無以計數的“小會”,這樣不斷進出的圓運動似可解釋津液何能入脈為血,而血可泌津為汗。
4.2 可以拓寬治療思路,完善治療方法
《四聖心源卷四·氣積》中雲: “氣盛于肺胃而虛于肝脾,故肺氣可瀉而肝氣不可瀉。氣積胸膈右肋,宜瀉肺胃以降之,氣積臍腹左脅,宜補肝脾以升之,此化積調氣之法也。”
彭氏亦雲“六氣者,人身的原素。六氣和合,則為生命。一氣偏 見,則 為 毒 質……因一氣之偏,而欲去之,毒質去原素亦去矣。故治六氣之病,以運動五行之圓為主,隻知去六氣的偏氣,可乎哉?”
提醒我們在治輪之時,定要掌握用度,切勿過糾一氣之偏,須防該氣之亡而失圓之運動。
黃元禦在設六氣治法時,重視中氣脾胃的溫升與溫降,确定通利中軸以恢複圓運動升降的治療思想。
如治療厥陰風木的桂枝苓膠湯、太陰濕土的術甘苓澤湯、治療太陽寒水的苓甘姜附湯裡都用到了茯苓來健運脾土,除去水濕。
其喜用法夏、黃連、黃芩,降中有燥,清中亦有燥,卻又防燥利過度,而兼顧陰血之柔潤,
重視桂枝-白芍、黃連-白芍、柴胡-白芍的配伍應用,使上焦甲木相火下降,腎水之源在上,津潤而通,上水下布,腎水得濟,則風木自平,圓運動複圓。
而合理的治療應同時 考 慮多個相 關圓的複常,以小柴胡湯為例,以半夏生姜“和胃氣”,恢複三焦上下的圓運動; 以柴胡、黃芩外疏内清,恢複表裡平面的圓運動,可“濈然汗出而解”。
我校王明傑教授在師從眼科大家陳達夫前輩之後,結合金·劉完素提出的“玄府氣液”學說,認為玄府結構至微至細,緻病具有廣泛性,變化多端。
諸因可緻玄府閉小、閉密或閉合,使氣液、血脈、營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所緻。
人身玄府、腠 道 其“形”與“行”皆與“圓”有關,提出辛味藥可開發玄府郁結,其中包括芳香開竅藥及蟲類走串藥。
芳香開竅藥氣味芳香,善通關走竅,透達玄府之竅;蟲類藥宣通氣血,最善鑽剔搜邪“通絡”; 鹹可補潤,既可掃清堵塞玄府之痰、瘀、郁,又可以榮養、支撐、衰萎塌陷之玄府,
使通道恢複 “圓”的形态穩定與通利,使血随氣運、神機宣行。
故常用補中益氣湯加“辛散風藥”麻黃來治療視力下降,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暴盲,鹹潤蟲藥來治療頑固痛痹、癌痛取得良好效果,此為加意體内脾土大圓和局部玄府小 圓 暢通的良好示例。
小結
誠如《四聖心源·天人解》中開篇即言: “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然則善言人者,必有驗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識天道,焉知人理?”
此種一 氣之圓運動“大而無外,小而無内”,廣泛地存在于天地萬物和人的髒腑細胞之内,所以若能以此圓觀天人,醫理或可易明哉!
(作者:江花,肖力強,王明傑)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