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成長與所處的環境有着難以避免的依賴關系,他們必須依賴成人提供的環境才能長大,而成人能夠提供的環境,取決于成人對兒童的認識程度。”
——王瑞君
懂得孩子才是真正的愛
在中世紀的歐洲,兒童從嬰兒起被看作一個發育完成了的微型人,這種看法被稱作“預成說”。那個時候,人們從來不關心人的年齡,因為反正大人、小孩都一樣。
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兒童和成人混在一起遊戲、生活、勞動、社交和競争。這個時期對兒童來講,無疑是一段最黑暗的時期。
從這個階段可以看出,整個社會對兒童有什麼樣的認識,就會依照這種認識為兒童提供相應的成長環境和教育手段。所以,兒童的教育和成長,與社會對他們的理解和認識有着密切的關聯。
随着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兒童的研究越來越成熟,對兒童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那麼,我們是不是就真的了解孩子了呢?
偶然的一個早上,從一個小區的幼兒園門口路過,見到了去幼兒園路上的孩子和家長,有的孩子似乎還沒有從睡夢中清醒過來,帶着一臉的不知所措,在家長的拖拽中走着;有的孩子聲嘶力竭的哭着、掙紮着不願去幼兒園;有的孩子一臉的無奈,被家長匆忙的推進幼兒園的大門。
也許,這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早晨,家長們要開始自己忙碌的一天,孩子們要開始自己走向長大的一天,家長和孩子就這樣雖然在同一個空間,卻和孩子們像是隔着萬水千山。
成人看不懂兒童的哭泣、兒童的掙紮、兒童的無助,或者說看見了這些表面的行為,但不能看懂這些表現後面兒童的心理。
很多時候,成人不能理解孩子,原因是成人從來不認識人類的童年時期,兒童和成人是兩個世界的人。
蒙特利梭認為,“兒童不是像成人那樣走向死亡,而是正在走向生活,他的工作就是要形成一個健全的人,到了成年時期,兒童的特征就消失了。”兒童的特征消失後,我們便把我們的童年感覺忘記了。
面對兒童,我們似乎隻能用成人的角度去認識他們,兒童的情緒、兒童的行為、兒童對外部世界的一無所知都不被理解,成人總是會按照自己的标準去要求孩子,這和中世紀歐洲的“預成說”兒童觀似乎沒有太大的差别。
兒童的成長與所處的環境有着難以避免的依賴關系,他們必須依賴成人提供的環境才能長大,而成人能夠提供的環境,取決于成人對兒童的認識程度。
隻有成人真的去認識兒童時期不同于我們的特殊性,兒童的成長才能夠更加靠近他們的生命本質。
愛孩子,就是去了解和認識他們,這是愛的一種行動,而不再是一句空話了。
(本文選自《教育的覺醒》,作者王瑞君)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