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偉哥一直疑心“五行”觀念之所以在中國産生,是源于中國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這種環境造就的氣候特點——寒熱燥濕,四季分明。試想,在非洲赤道附近,常年酷熱,隻分為雨旱兩季,在這種環境下,無論如何也冒不出陰陽五行配屬四時這種想法的。
從天地四時五行到人體五髒六腑,《内經》中僅僅用了一句話就完成了過渡——“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依然是那麼霸氣,依然是隻有結果,而從來不告訴你推理過程。
從天到人,中間的橋梁就是“取類比象”,這一次類比的符号系統是“五行”。
五行到底是什麼并不重要,你完全可以把它們看成“ABCDE”,我們關注的重點應當是它們代表的“類象”特征,”尤其是最大的“類象”——天地的特征。
那麼,天地—五行—人體,三者是如何建立起對應的關系呢?
地球繞太陽轉一圈,是一年。雖然古人并不知道地球圍繞着太陽轉,但是并不妨礙他們通過日影的變化發現年複一年周而複始的規律。通過觀察,他們很早就知道了太陽在365.25天後重新回到出發點,并确定了“二至”和“二分”點。
地球和太陽互動形成的這個大圓圈,是從人類的視角觀察天地自然變化規律的一個基本周期。這個大圓圈就是中國古人所謂的“圓道”,幾乎所有的“類象”符号系統全部囊括在這個大圓圈裡。如果把這個大圓圈看做一個整體的話,那麼通過“夏至”和“冬至”兩點的切分,就是“太極生兩儀”,如果再加上“春分”和“秋分”,就是“兩儀生四象”。由此,一年四季就和“四象”相互聯系起來。
而一年當中,古人感觸最深的恐怕就是随着氣候的變化農作物從種子到成熟再到收獲的過程,尤其是對于中國這塊冬寒夏熱、四季分明的農耕文明區域。因此,自然而然地就将四季風熱燥寒的氣候特點和農作物的生長收藏相聯系起來。
四象——四時——四方——四氣
當然,由四到五,中間有一個“四象+土”的過程,其中的道理,我們在前面講過。隻是對于“圓道”來講,土的安置有空間和時間上的不同。
對于空間屬性的“土”而言,隻需要把“土”放在東西南北當中就可以了。而對于時間屬性的“土”的排列,就比較費勁了。對于年周期來說,時間就是一個順時針旋轉的圓圈,四象則是這個圓圈上分别相距90°的四個點,“土”安排在哪裡合适呢?
古人安排了兩種方案,一種是根據相生的順序,将“土”放在“火”的後面,也就是将夏季的最後一個月稱為“季夏”,屬性為“土”。這是《内經》中經常用到的一種五行配季節的方法。
另外一種方案則是抽取每個季節最後十八天,一共七十二天,都歸屬于“土”,稱為“土旺四季”。這也是古代将每個季節的最後一個月稱為“季月”的原因。《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就是這種方案的體現。
五行和天地四時五方的關系安排妥當之後,下一步就是類比到人體上了。
中醫的五髒六腑和解剖意義上的髒腑不同,這一點在中醫界已經形成了共識,當然這也是很多“中醫黑”攻擊中醫不科學的理由。
中醫的藏象理論完全建立在“取類比象”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中醫的髒腑不是“解剖化”的髒腑,而是“類象化”的髒腑。正因如此,關于三焦到底有沒有實體的争論可休矣。即使是心肝肺腎之類有解剖依據的内髒,在中醫的藏象理論中,也不過是一個代号一樣,叫什麼并不關鍵,關鍵是它“象”什麼。
這張圖,學過中醫的都熟悉,這就是古人以五行為基礎,建立的人體類象系統。其中,肝心脾肺腎“五藏”是人體類象系統的核心。
阿偉哥着重強調“五藏”兩字,是因為根據中醫的“同級同構”和“同構互感”公理,“五藏”和“五髒六腑”是不同級别的類象。為了有所區别,對于相應五行這一級别的髒腑類象,阿偉哥會以“五藏”相稱;對應于八卦這一級别的髒腑類象,則稱之為“五髒六腑”。
兩者的區别就在于“級别”的差别,也就是說,“五髒六腑”是“五藏”的再細分。當然這種細分不是沒有原則的細分,如何從“五”到“十一”,其中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天文學意義。不過到了“五髒六腑”這個層次,就如同“八卦而小成”一樣,已經足夠應用了,沒有必要再細分下去了。剩下的工作就象八卦兩兩相配,組成六十四卦,可以模拟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一樣;五髒六腑任何兩個要素兩兩相配,化成六十甲子,同樣可以模拟人體各種生理病理功能變化。
喜歡,就到我的公衆号看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