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亮 柴桂解郁方
方藥:柴胡12克,半夏10克,黃芩5克,人參5克,桂枝5克,芍藥5克,生姜各5克,大棗3枚,炙甘草3克,酸棗仁15克,柏子仁15克,黃芪30克。
功效:疏肝解郁,益氣鎮驚。
主治:急躁易怒,恐懼,時倦怠乏力,獨處時有恐懼感,畏寒,納眠可,口中
和,二便尚調,觀舌淡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加減運用:氣血不暢,氣滞血瘀,出現協肋脹痛較重者加當歸、丹參、桃仁、紅花、延胡索,加強活血化瘀作用。肝郁化火加龍膽草、黃芩、牡丹皮、栀子、大黃,以清肝瀉便。嗳氣頻頻加旋覆花、代赭石、陳皮,以合胃降逆。咽中有異物感加半夏、厚樸、射幹、紫蘇,以利氣散結。心悸多夢加龍眼肉、遠志、磁石,養心安神。如果嘔惡,口苦,苔黃膩,加黃芩、貝母、瓜蒌、陳皮、竹茹,以清熱化痰利氣機。
單兆偉 清幽養胃湯
組成:黨參15克,白術15克,白芍20克,佛手10克,丹參15克,當歸10克,黃芩10克,仙鶴草15克,焦山楂12克,六神曲12克,甘草5克。
功能:益氣活血,清幽養胃。
主治:幽門螺杆菌感染性胃、十二指腸炎症、潰瘍病辨證屬脾虛氣滞血瘀證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2個月為1療程,每療程間隔1周。
加減運用:脾虛較甚暫不受補者,先用太子參清補探路,俟後改用黨參;加大益氣健脾力度可酌增茯苓、黃芪等品;胃脹滿甚者,加青陳皮以消脹;濕熱中阻甚者,白術易蒼術,加厚樸、炒薏苡仁;消化不良食積者,酌加炒谷麥芽、炙雞内金等消導之品;伴有異性增生或腸上皮化生者,加莪術、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品;内鏡下見黏膜糜爛出血,或黑便者,加三七粉,白及研粉,以藕粉調服。
趙慶君臌脹方
組成:茵陳、黃芪各60g,生(妙)白術、益母草、丹參、白花蛇舌草、仙鶴草、澤瀉、白茅根各30g,雲苓、豬苓各20g,莪術、土鼈、枳殼各10g。
功效:健脾益氣、化瘀行水,清熱利濕。
主治:肝硬化腹水。主症:腹大脹滿,脘腹痞脹,面色暗黑,面頰、頸胸部紅點赤縷,腹部青筋怒脹,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苔膩,脈弦等。
用法:水煎内服(茵陳後下),每日1劑,日分3次溫服,1個月為1療
程。
臨床運用:(1)針對本病的基本病機遣藥組方治療:臌脹是指腹部脹大如鼓,皮色蒼黃,甚則青筋暴露為特征的疾病。據文獻資料和大量臨床觀察證實,其與肝硬化合并腹水非常類似。中醫學重在辨證施治,對病機的認識是治療的前提和依據。由于臌脹 出現于病之晚期,病變複雜,症狀體征多樣,征候類型表現不一,所以應把握其基本病機。筆者據長期臨床體驗,将其病機概括為肝脾腎功能失調,血瘀水停氣滞。外邪(疬氣、酒毒、血吸蟲感染等)侵襲為病因之一,虛中夾實為其病機特點,對此宜急則治其标,祛除水濕濁邪乃第一要務。宗“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旨,扶正宜以調皮為主,如芪術苓之用;祛邪,非僅指水濕濁邪,瘀血、氣滞、濕熱亦可緻水液代謝障礙,故化瘀通脈、疏肝理氣、清熱利濕亦可收到利水之功,脾不為濕困則健,肝亦因脾運複健而得保養。
(2)注意用藥宜忌:雖然臌脹病的治療用藥應當化瘀通脈,但某些破瘀逐血之品又非其所宜;本病病機為虛中夾實,故峻下逐水劑用之宜審慎,不可逞一時之快。
(3)随證加減:由于臌脹患者的病程階段不同,個體體質不同,臨床表現也複雜多樣,所以當針對具體症狀予以加減,冀提高臨床療效。如腹脹甚者加厚樸、大腹皮、焦山楂;發熱者加柴胡、黃芩、青蒿;兼陰虛者加用鼈甲、麥冬、枸杞子、女貞子、沙參之類;衄血者加用旱蓮草、蒲黃、水牛角粉;黃疸者加山栀、連翹等。
(4)臌脹之治,應斟酌起病的緩急、邪正盛衰以及水停、血瘀、氣結、陰虛、濕熱之主次,靈活加減用藥,有望顯著提高療效。腹水消退之後,繼續予以調理,此亦緩則治本之理,應當重視。
陶壽彭 加味二根湯
組成:鮮白茅根50~250克(沒有鮮品可以飲片代替,但量要大),鮮蘆根50~250克(沒有鮮品可以飲片代替),沙參15克,石斛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雞内金10克,益智仁10克。
功效:清熱利水,滋陰生津。
主治:臌脹(陰虛濕熱型)。
用法:先煮白茅根、蘆根,30分鐘後過濾,将所得湯液再煎煮剩餘藥物。每日1劑,服用2次。
加減運用:腹水比較重的,加生白芍30克加強利尿的作用;便秘者可加生白術30克,以健脾通便,利濕消腫;便溏者宜加太子參15克,炒白術10克,以益氣健脾。
韋緒性 蠲痹笑痛方
組成:制附子20克,桂枝15克,制川烏12克,制馬錢子0.8克,土白術15
克,蒼術15克,制天南星12克,蜈蚣2條,當歸15克,乳香12克,沒藥12
克,雞血藤30克,炙甘草25克。
功能:溫腎散寒,搜風祛濕,宣痹通絡。
主治:伏邪痹病之腎虛寒凝,濕瘀阻絡證。症見肌肉、關節疼痛反複發
作,痛點固定,關節屈伸不利,遇寒痛甚,或肢體酸楚疼痛、沉重、腫
脹,或關節腫大僵硬等,舌質黯淡,舌苔白膩,脈沉緩或沉弦緊。
用法:用文火先煎制川烏、附子1小時後,再納入餘藥同煎30分鐘,第二
遍煎20分鐘,共取藥液500毫升。每天分3次涼服。制馬錢子研末分3次沖
服,連服7天後停用。
加減運用:寒郁化熱,寒熱錯雜者,加水牛角粉、白芍、知母,減制川
烏;痰瘀痹阻,關節腫脹或僵硬者,加土鼈蟲、土貝母、僵蠶;腎虛督
寒,腰骶、胯部疼痛甚者,加炒杜仲、炒補骨脂、鹿角、熟地,減川
烏、天南星;膝關節冷痛,久腫不愈,狀如鶴膝者,加皂角、穿山甲粉
(沖服)、白芥子、澤蘭。可同時選擇配合針灸、藥浴等外治療法,以
提高療效。
徐景藩 殘胃飲
組成:炒白術10克,炒枳殼10克,炒白芍10克,制香附10克,柴胡6克,五靈脂6克,石見穿10克,刀豆殼15克,柿蒂10克。
功能:和胃消痞,降逆通瘀。益氣和胃,疏利降逆、行氣化瘀。
主治:殘胃炎症。具有胃脘痞脹、隐痛、口苦、飲食減少、乏力等症狀。
加減:兼濕盛者,加藿香、佩蘭、制川樸;兼郁熱者,加黃連、大貝母、蒲公
英;偏于中虛氣血不足者,加太子參、淮山藥;兼陰虛者,加麥冬、石斛;兼食滞者,加炙雞内金、焦建曲、麥芽;惡心嘔吐者,加炒竹茹、橘皮;血瘀明顯者,加紫丹參、桃仁、制大黃;胃鏡檢查見有膽汁反流可加丁香,徐景藩教授認為丁香與柿蒂相伍,有助于改善反流。
上一篇
六經茶館肖老師…脈診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