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信 方
其 它
十一、赴宴散
[組成]黃連、黃柏、黃芩、栀子、細辛、幹姜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先用米泔水漱口後,搽患處,吐咽不拘。
[主治]口瘡。
[來源]《古今醫鑒》
十二、備急加聖丸
[組成]雄黃、藜蘆、白礬、牙皂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每服6克,姜湯調研。
[主治]喉秘,水黎不入,纏喉,雙乳蛾等症。
[來源]《古今醫鑒》
十三、洗肺散
[組成]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各30克、黃芩6克、杏仁(去皮)3克、五味子4.5克、甘草1.5克。
[用法]上為末,生姜5片,水煎。
[主治]鼻中生瘡。
[來源]《古今醫鑒》
十四、下蟲散
[組成]使君子3克(去殼)、槟榔3克、雄黃1.5克。
[用法]上的末,大人每服6克,苦楝根煎湯下。
[功效]下氣驅蟲。
[主治]大人小兒腹内有蟲。
[來源]《古今醫鑒》
十五、家蓮散
[組成]蓮肉(泡去皮心,微火焙幹)120克、厚樸(姜炒)30克、幹姜(炒黑)30克。
[用法]上共為細末,每服3-6克,米飲下,日3次。
[功效]溫中燥濕。
[主治]經年久瀉、冷洩,及休息痢。
[來源]《古今醫鑒》
十六、鮮陳湯
[組成]半夏15克、生姜7.5克。
[用法]上藥水煎溫服。
[功效]和胃降逆。
[主治]呃逆欲死。
[來源]《古今醫鑒》
十七、枇杷散
[組成]枇杷葉(去毛)30克、橘紅30克、半夏(湯泡)、赤茯苓(去皮)、人參各15克、麥門冬(去心)、青竹茹各36克、甘草12克。
[用法]生姜3片,水100毫升,煎500毫升,空心服。
[功效]益胃降逆。
[主治]胃虛嘔哕不止。
[來源]《古今醫鑒》
十八、椒茶餅
[組成]川椒(去目隔紙焙)90克、芽茶45克!桑白皮(末)45克、飛羅面45克(炒)。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作餅。每用3克細嚼米湯下。
[主治]翻胃。
[來源]《古今醫鑒》
十九、狀元丸
[組成]石菖蒲(去毛)、地骨皮(去木)白茯神(去皮木)、遠志肉(甘草水泡去心)各30克、人參(去蘆)9克、巴戟天(去骨)15克。
[用法]上為未,用茯苓60克,粘米60克,共打粉,另用石菖蒲9克打碎,煎濃湯去渣,煮糊為丸。每日食後、午時、卧時服6克。
[功效]開心通竅,是智甯神。
[主治]健忘。
[來源]《古今醫鑒》
二十、沉香丸
[組成]真沉香30克、牙皂30克、廣木香75克、槟榔30克。
[用法]上為末,用南京燒酒浸10次曬幹,用京酒為丸。每服9克,重者12克,五更天燒酒送下。水臌,自小便而出;氣臌,自矢氣出。
[功效]理氣消脹,利水消腫。
[主治]臌脹。
[來源]《古今醫鑒》
二十一、升陽除濕湯
[組成]升麻、柴胡、防風、豬苓、澤瀉、蒼術各3克、茯苓、陳皮各2.4克。
[用法]生姜1片,水煎溫服。
[功效]升陽除濕。
[主治]濕郁在下,此湯開以散之。
[來源]《古今醫鑒》
二十二、瓜蒂散
[組成]甜瓜蒂(炒)3克、赤小豆3克。
[用法]上為未,每服3克,豆豉煎湯調服,以吐為度。
[功效]湧吐化痰。
[主治]傷寒痰雍胸膈,昏不知人。
[來源]《古今醫鑒》
二十三、三白飲
[組成]雞子1個(用清)、白蜜20毫升、芒硝9克。
[用法]上藥和一處,用涼水和送下。
[功效]清熱養陰保津。
[主治]傷寒時氣熱極狂亂者,及發熱不退。
[來源]《古今醫鑒》
二十四、千裡水葫蘆
[組成]硼砂、柿霜、烏梅肉、薄荷葉、白砂糖各等分。
[用法]搗爛為丸,每用1丸,噙化。
[功效]祛暑清熱生津。
[主治]路上行人暑熱作渴,茶水不便,以此備之。
[來源]《古今醫鑒》
二十五、回陽返本湯
[組成]人參、白術、幹姜(炒)、甘草、陳皮、半夏(制)、大附子(制)各3克、丁香、茯苓、白豆蔻各2.4克、神曲1.8克、沉香1.5克。
[用法]用生姜3片,棗2枚,鹽少許,水煎。溫服。外于臍上用熟蔥貼,冷則易之,外腎并陰囊以絹帛紮住,用炒鹽款款烙之,再用炒鹽熨胸膈脅肋。
[功效]健牌益氣,溫陽散寒。手足冷,指甲青,少腹疼,外腎攣縮。
[主治]急陰症,手足冷,指甲青,少腹疼,外腎攣縮。
[來源]《古今醫鑒》
二十六、斂陽丹
[組成]丁香、砂仁、白豆??、厚樸、幹姜(炒)各30克、人參15克、紅豆、大附子、良姜(炒)、均姜(炒)各60克。
[用法]上為末,好酒煮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12克。空心溫酒送下。
[功效]溫中散寒祛邪。
[主治]陰寒痼冷。
[來源]《古今醫鑒》
二十七、固陽膏
[組成]生白礬9克、黃丹6克、幹姜15克、母丁香10個、胡椒15粒。
[用法]上為末,用醋和得所。以男左女右,握藥搭臍上,被蓋少頃,汗出即愈。
[功效]溫中固陽散寒。
[主治]因女色,緻成陰症。
[來源]《古今醫鑒》
二十八、五通膏
[組成]生地、生姜、蔥白、蘿蔔子、田螺肉各等分。
[用法]上藥共搗爛,搭臍上4圍,1指厚,包敷2小時,矢氣出而愈。
[功效]散寒祛風。
[主治]小兒臍風撮口。
[來源]《古今醫鑒》
二十九、抽薪散
[組成]熟地12克、當歸12克、幹姜(炒黑)3克。
[用法]上為未,水煎溫服。
[功效]養血補虛退熱。
[主治]産後血虛發熱。
[來源]《古今醫鑒》
三十、更生散
[組成]人參30克、當歸30克、川芎15克、荊芥穗9克、幹姜(炒黑)9克、熟地(姜汁炒)30克。
[用法]上為末,水煎空心服。
[功效]養血止血。
[主治]産後去血過多,或不止,或眩暈眼暗,口噤發熱增寒。
[來源]《古今醫鑒》
三十一、白術散
[組成]川芎3克、歸身2.4克、白術(土炒)2.4克、白芍(酒炒)2.4克、竹茹1.5克、紫蘇3克、前胡2.4克、木香1.5克、烏藥2.4克、香附(便制)3克、陳皮2.4克、甘草1.2克。
[用法]上為末,水煎,食遠服。
[功效]定痛安胎。
[主治]妊辰心痛,乍安乍甚者。
[來源]《古今醫鑒》
三十二、自生飲
[組成]當歸9克、川芎6克、枳殼(炒)6克、益母草3克、白芷1.8克、火麻(炒去殼)3克。
[用法]上為末,水煎。空心溫服。
[主治]臨産生育艱難。
[來源]《古今醫鑒》
三十三、芙蓉膏
[組成]芙蓉葉、黃荊子(為末)各等分。
[用法]上2味,入石臼内搗極爛。用雞子清調搽患處。此方用在未潰之先,或将潰之際。
[主治]發背癰疽,痛如錐剜不可忍。
[來源]《古今醫鑒》
三十四、朝元散
[組成]白芷、陳皮、厚樸、枳殼、桔梗、川芎、白芍、當歸、茯苓、蒼術、半夏、幹姜、官桂、香附、吳茱萸、小茴香、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生姜3片,棗1枚,水煎,空心服。
[主治]赤白帶下,臍腹冷痛,子宮虛寒。
[來源]《古今醫鑒》
三十五、脫衣散
[組成]牛膝9克、歸尾6克、木通9克、滑石12克、冬葵子7.5克、枳殼9克。
[用法]上為末,水煎溫服。
[主治]胞衣不下。
[來源]《古今醫鑒》
三十六、五積散
[組成]白芷、川芎、半夏、肉桂各2.1克、陳皮、麻黃各3克、厚樸、桔梗、枳殼、白芍藥、甘草、白茯苓、當歸、幹姜各2.4克、蒼術6克。
[用法]生姜3片,蔥白頭3根,水煎熱服。
[功效]溫中散寒。
[主治]寒邪卒中,直入陰經等症。
[來源]《古今醫鑒》
三十七、胡麻散
[組成]胡麻、苦參、何首烏、荊芥各60克、威靈仙、甘草各30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薄荷湯調下。
[功效]養血祛風止癢。
[主治]脾肺風毒攻沖,遍身皮膚瘙癢,或生瘡瘾疹,浸淫糜爛,久而不瘥,面如蟲行。
[來源]《古今醫鑒》
三十八、消風散
[組成]防風、荊芥、川芎、茯苓、人參、藿香、甘草各30克、羌活45克、蟬蛻、僵蠶、陳皮、厚樸各15克。
[用法]上為極細末,每服9克,清茶送下。
[功效]益氣活血祛風。
[主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眩,背項強急,耳你蟬鳴及皮膚瘙癢,頑麻瘾疹,婦人出風頭痛。
[來源]《古今醫鑒》
三十九、蟬蛻散
[組成]蟬蛻(去頭足)、薄荷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每服6克,酒調下。
[功效]疏風清熱止癢。
[主治]飲酒後搔出紫血黃水,痛癢不一。
[來源]《古今醫鑒》
四十、苦參丸
[組成]苦參120克、荊芥穗30克。
[用法]上為細末,煉密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12克,清茶送下。
[功效]清心瀉肺,解毒殺蟲。
[主治]心肺積熱,髒腑蘊毒,攻于皮膚,發為疥癞及成厲風,手足爛壞,眉毛脫落。
[來源]《古今醫鑒》
四十一、白雪糕
[組成]大米1000克、糯米1000克、山藥120克、芡實120克、蓮肉(去皮心)120克。
[用法]上為細末,入白砂糖750克,攪和令勻,人籠蒸糕。任意食之。
[功效]健脾益氣和胃。
[主治]脾胃内傷。
[來源]《古今醫鑒》
四十二、白術膏
[組成]白術500克(去蘆,火上炙)。
[用法]用水2000毫升,熬汁400毫升,去渣,再入水熬,又濾出将渣搗爛,入水再熬,如是5次。共得藥汁2000毫升,合一處入白蜜250克,再熬至稠粘,滴水成珠為度。日服二、三次,白沸湯調下。
[功效]健脾益氣。
[主治]脾胃大虛,自汗乏力,四肢倦怠,飲食不思,或食而不化,嘔吐,洩痢,瀉下完谷白沫。
[來源]《古今醫鑒》
四十三、驅風解毒散
[組成]防風、荊芥、羌活、連翹、牛蒡子、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水煎。食後頻服,然後用赤小豆為末,醋調敷腫處。
[功效]驅風解毒消腫。
[主治]痄腮腫痛。
[來源]《古今醫鑒》
四十四、大力子湯
[組成]黃芩(酒洗)6克、黃連(酒炒)6克、桔梗4.5克、荊芥0.9克、石膏4.5克。
[用法]上锉1劑,生姜煎,溫服。
[功效]清熱解毒,瀉火消腫。
[主治]大頭天行病,腮頰頸項腫脹,頭疼發熱,症似傷寒。兼治啞聲。
[來源]《古今醫鑒》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