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名醫名方』張錫純治療返流性胃炎

張錫純(1860~1933),字壽甫。河北鹽山人。少時廣涉濃獵經史子集,讀書之暇随父習醫。1893年第二次參加秋試,再次落弟。此時張氏開始接觸西醫及其它西學。受時代思潮的影響,張氏萌發了衷中參西的思想,遂潛心于醫學。1900年前後十餘年的讀書、應診過程,使他的學術思想趨于成熟。1909年,完成《醫學衷中參西錄》前三期初稿,此時他年近50,醫名漸着于國内。1912年,德州駐軍統領聘張氏為軍醫正,從此他開始了專業行醫的生涯。1918年,奉天設近代中國第一家中醫院——立達醫院,聘張氏為院長。1928年春,張氏攜眷至天津,援徒并開業行醫。組織中西彙通醫社,傳播學術。張錫純主張衷中參西,彙通中西醫學。而他在臨床醫學上有很深的造詣,療效卓絕,屢起沉疴危證。張錫純與張山雷、張生甫“三張”,為醫界公認的名醫。

返流性胃炎

返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十二指腸内容物(包括膽汁、腸液和胰液等)大量返流人胃,使胃粘膜遭到消化液的損傷,從而産生糜爛、炎症和出血等病變。其主要症狀是上腹部灼痛,汁性液體,甚至出血。病因是十二指腸内容物使胃粘膜産生炎症、糜爛和出血等,減弱胃粘膜屏障功能,胃腔内的氫離子彌散人胃粘膜内,刺激肥大細胞,使組胺分泌增加,引起胃壁血管擴張,炎症滲出增多和毛細血管瘀血,使慢性炎症持續存在;而長期慢性炎症,使屏障功能進一步降低,造成惡性循環。

目前纖維胃鏡的廣泛應用給本病的診斷增添了依據,對于本病的治療,盡管方法不少,但是療效尚不能令人滿意。

返流性胃炎屬于中醫"PEl"、"胃痛"、"吐酸"、"嘈雜"等範疇。中醫認為本病為肝膽失于疏洩,胃失和降,膽氣上逆引起。治療時應該清膽和胃,降逆止嘔。常用鎮逆湯加減治療。鎮逆湯加減:生赭石18克,青黛6克,清半夏9克,生白芍12克,龍膽草9克,吳茱萸3克,黨參9克,生姜3片。

偏于熱者,舌苔薄黃膩,加竹茹、黃芩、茵陳、蒲公英等;偏于寒者,舌質暗淡,舌苔白或白滑,去生姜,加幹姜、砂仁、肉豆蔻;脾胃虛弱,加白術、茯苓、白扁豆;疼痛劇烈,加延胡索、丹參、炒蒲黃、五靈脂等。

(1)根據《北京中醫》,1995,(1):27,張連城報道:運用鎮逆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20例,平均治療71天後,顯效12例,有效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達95%。處方如下:代赭石20克,青黛6克,半夏12克,白芍15克,龍膽草9克,吳茱萸6克,黨參9克,生姜3片。每日1劑,水煎2次,藥液混合後,分2次服。若胃痛明顯,白芍用量加倍;脾胃虛寒明顯,倍加吳茱萸;脾胃虛弱者,黨參量倍增;熱象明顯,龍膽草量加大。

(2)根據《山西中醫》,2000,(4):28,牛豫潔報道: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返流性胃炎60例,并與單純采用西醫藥治療60例作對照,結果中西醫結合治療組顯效42例,有效1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3.3%;對照組顯效28例,有效17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75.00%。總有效率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中藥治以平肝利膽、和胃降逆的鎮逆湯,藥用:生赭石18克,青黛9克,半夏9克,白芍12克,龍膽草9克,吳茱萸3克,生姜6克,生曬參6克。偏熱者,加竹茹9克,栀子9克;偏寒者,加丁香3克,蘇葉9克。每日1劑,複煎,分2次空腹頓服,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