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醫林五十年》《麻瑞亭治驗集》中篇 專病論治】4

内科病症 水氣病(急性腎炎、慢性腎炎) 二十八

水氣病(急性腎炎、慢性腎炎),多因陽衰土濕,血郁氣滞,三焦通調失司,水液泛溢所緻。

脈證機理:平人脾土健運,肝木升達,肺金清降,腎水蟄藏,清陽上升而神旺,濁陰下降而精盈。飲入于胃,氣化蒸騰,其清者濡髒腑而潤關竅,其濁者輸膀胱而為溲溺,所以水氣弗作,浮腫不生。《素問·經脈别論》雲: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即此之謂也。

由于外感風邪,閉束皮毛,經絡壅塞,肺氣失宣,緻使水氣郁于肌膚,病因風作,則病風水(如急性腎炎)。素體陽虛,脾濕胃逆,肺氣不宣,水氣泛溢皮腠,則病皮水(界于急、慢性腎炎之間)。風皮二水不愈,或因淋雨受潮,勞倦過度,而緻陽衰土濕,中氣不運,肺失肅降之職,肝失疏洩之權,因而在上不能化氣為水,在下不能蒸水化氣,水濕留于肌膚四肢或脘腹,則病正水、石水(如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等)。

一、風水皮水

風邪外襲,閉束皮毛,肺失宣發,緻使水氣不得外越于皮毛而為汗,郁于經絡肌表,故症見顔面及四肢浮腫。風傷衛氣,内遏營血,營衛不和,故惡風發熱。濕流關節,故症見骨節煩痛。肺熱氣逆,故症見咳嗽氣喘,或兼見鼻衄。表郁不解,水不得散,裡陰上逆,陰乘陽位,故而一身悉腫,腰以上益甚,眼睑如卧蠶起狀,怠惰嗜卧。肺胃不降,故症見口渴思飲,虛煩胸悶,胃呆納差。睥家濕旺,水氣濫溢于皮腠,故全身腫脹,足腫如脫,按之沒指。肝木郁遏,下陷生熱,傳于脾土,移于膀胱,膀胱熱澀,水不得滲于膀胱而為尿,故症見尿少黃赤,混濁不利。肝肺趿郁,故尿檢見紅、白血球。腎虛蟄藏失職,故尿檢見蛋白。風邪外束,水濕不行,故脈現浮大而澀、或數、關寸大,舌苔白膩、或稍黃。

治則:健脾利濕,清降肺胃,發汗利尿。

方藥:豬芩片12克、建澤瀉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貢阿膠9克(烊化)、廣陳皮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青浮萍12克、蘇澤蘭30克、炒蒲黃15克、冬葵子9克、白茅根15克。水煎溫服

方解:豬苓片、建澤瀉,健脾利濕;炒杭芍、粉丹皮、貢阿膠,疏肝行瘀;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清降肺胃;青浮萍,解表散濕;蘇澤蘭、炒蒲黃,化瘀利尿消脹;冬葵子、白茅根,清肺止血,滑竅利尿。

加減:
肺熱偏重,口渴舌燥,苔白澀膩者,加生石膏9克,清肺以退熱,或加北沙參12克,清肺潤燥以止渴。
小便不利者,加滑石粉15克,利尿以清利膀胱濕熱。
無熱,腫脹明顯者,加木防己9克,利水以消脹。
伴發咽頰炎或扁桃腺炎,咽喉紅腫疼痛者,加川射幹9克,清利咽喉以消腫。
秋冬季節,改青浮萍為麻黃絨6-9克,辛溫解表,清肺利尿。
頭痛嘔吐,癃閉脹劇者,改炒杭芍為黃芩炭9克,清洩相火以止頭痛,加木防己6-9克,利尿以消腫脹。

二、正水

既病風水、皮水,經治不愈,或複因勞倦過度,而緻陽衰土濕,中氣不運,肝郁不能疏洩,症見全身重度浮腫,下肢按之沒指,或見頭皮腫,或見陰囊腫,腰痛腿酸,小便不利,面色自光白,神疲懶言,腹脹便溏者,是病正水。肺不降斂,肝木郁陷,腎不蟄藏,精血不秘,故尿檢見蛋白、紅白血球。中下濕寒,裡陰上逆,肺胃不降,化生痰涎,故症見咳嗽胸悶,頭暈目眩,心慌氣短,或見血壓升高,或見膽固醇高。水濕内郁,不得外洩,故脈現滞澀、關寸大、或關尺大,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行瘀利尿。

方藥:豬苓片9-15克、建澤瀉15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6克、廣橘紅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蘇澤蘭30克、炒蒲黃12克、冬葵子12克、木防己6-9克、白茅根15克。水煎溫服

方解:豬苓片、建澤瀉,健脾利濕;炒杭芍、粉丹皮,疏肝行瘀;上肉桂,溫暖中下;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清降肺胃;炒杜仲,強腰止痛,溫腎降壓;蘇澤蘭、炒蒲黃,化瘀利尿;木防己、冬葵子、白茅根,滑竅利尿。

加減:
肺熱鼻衄,口渴思飲者,加北沙參12克,潤肺以止渴衄。
小便黃赤不利者,加焦山栀6-9克,以清利膀胱濕熱。
腫脹,小便不利者,加縮砂仁6克,行瘀以消脹,若無砂仁,以草蔻6克代之。
兩腿腳腫者,加車前子9克,利尿以消腫。
尿混濁不清者,加川草褲15克,清利濕濁以分清。
關尺脈大者,改上肉桂為制首烏12-15克,舒肝潤燥以升陷。
血壓高者,加夏枯草12克,平膽疏肝以降壓。
尿檢見蛋白多者,加炒芡實15克,斂精以止蛋白之外漏。
尿檢見紅血球多者,加瞿麥6--9克,清利濕熱,涼血以止血。

三、石水

皮水、正水遷延不愈,脾腎陽虛,水寒土濕,不能生長肝木,木郁不能疏洩,水液潴留,症見全身浮腫,四肢尤甚,腹水明顯,面色蒼白無華,小便不利,尿檢見紅白血球、蛋白、管型者,是病石水。肺脾肝腎俱虛,不能蟄藏,精血不秘,故尿檢見大量蛋白、紅白血球及管型。中下濕寒,脾濕肝郁,則膽胃上逆,肺失清降,故症見頭目暈眩,心慌心驚,耳鳴失眠,五心煩熱,口幹納差,不思飲食,及血壓升高,膽固醇高。水氣停聚,故脈現細濡,沉澀,關寸較大,舌苔白薄膩。

治則: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化瘀利尿。

方藥:豬苓片12克、建澤瀉12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6克、廣橘紅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法半夏9克、蘇澤蘭30克、炒蒲黃12克、車前子9--15克、炒芡實15克、木防己9克。水煎溫服

方解:豬苓片、建澤瀉,健脾利濕;桂枝木、炒杭芍、粉丹皮,疏肝利尿;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清降肺胃;炒杜仲,暖腎降壓;炒芡實,斂精止漏;蘇澤蘭、炒蒲黃,化瘀利屎了車前子、木防己,利水消脹。

加減:腹水明顯,小便不利者,先投“減味十棗散”0.5-1克(溫沖頓服),以祛其陳宿。腎病綜合征,加夏枯草12克、茺蔚子12克,利尿以降壓。一般加減,同皮水、正水。待腹水消後,以理中化瘀、清上溫下之品,複其正氣。尿檢正常,方可逐漸減藥,鞏固療效,以期痊愈。

忌宜:忌食蔥、蒜、辣椒、酒,切忌食鹽。宜食營養豐富之食品,嚴重者卧床休息。

按語:水氣病(腎炎),系因肺脾肝腎四髒俱病,三焦氣化失司所緻,有急、慢性之分。
《金匮要略》雲: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
風水,系内有濕熱,外被風邪,肺氣不宣,因而水氣泛濫肌表所緻。
皮水,系内濕過重,,溢于肌膚使然。風皮二水,偏上偏外,在經在絡,氣分病多,急性彌漫性腎小球腎炎屬此範疇。正水,系陽衰土濕,不能制服水邪,正病于肺腎,水濕留而不去所緻。
石水,系脾濕腎寒,不能蒸水化氣,水濕凝聚于臍腹所緻,甚則腹脹如石。
正水、石水,偏下偏裡,在髒在腑,血分病多,多因風皮二水不愈,脾腎陽虛,内傳髒腑,表裡俱病而成,慢性腎炎、慢性腎炎腎變期、腎病綜合征、部分尿毒症等均屬此範疇。
黃汗,系因汗出而浴,水入汗孔,化生濕熱,《金匮要略》所謂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者。
水氣病,多以陽衰土濕為本,肺金虛熱為标。所以然者,水為陰邪,得熱則化,遇寒則凝。腎陽衰,則不能蒸水化氣,統攝無權。脾土濕,則升降窒塞,不能運化水濕。肝木生于腎水而長于脾土,陽衰土濕,不能生長肝木,則肝氣郁滞,不能疏洩水液。脾濕肝郁,陷而不升,膽胃上逆,肺無降路,不能宣發肅降,彌漫于上,郁生上熱,則氣不化水。肺脾肝腎俱病,水液不能輸洩,則水氣病作矣。

治水氣之法,治水氣病而肆用寒涼滋膩,傷脾敗胃,中氣虛敗,病必難已。在顧護中氣、健脾利濕之基礎上,兼以疏肝行瘀,清肺理氣,暖腎利尿。在上在表者,側重解表,兼以利尿,在下在裡者,側重利尿,兼以通經達表,則中土旋轉,龍虎回環,清升濁降,三焦氣化複常,水道通調,尿利而腫消,病自可向愈。

病水氣而久治不愈者,多因痰飲為患,治以溫化寒飲,往往奏效。醫有五水不愈,當求四飲之論,驗之臨床,确系經驗之談。

内科病症 隆閉(尿毒症) 二十九

隆閉(尿毒證),系因中氣頹敗,濁邪壅塞,升降倒置,上關下格所緻。

脈證機理:慢性腎炎不愈,或因其它病證,緻使濁邪壅塞,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上關下格,正氣虛敗,陰陽頻于離決,是病尿毒症。
《證治彙補》雲:關格者……既關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間,陡增嘔惡。此因濁邪壅塞三焦,正氣不得升降,所以關應下而小便閉,格應上而生嘔吐。陰陽閉絕,一日即死,最為危候。此論極似尿毒症。
脾濕腎寒,肝氣郁陷,水濕留而不去,故症見脘腹脹滿,小便不利,全身腫脹,或作腹水。脾腎虛寒,故而腰腿酸軟,甚則四肢厥逆不溫。腎虛不藏,精血外瀉,故尿檢見大量蛋白及血球。肝郁不能疏洩,濁邪瘀阻,清濁不分,精血腐敗,故血中非蛋白氮升高,尿檢見管型。肝郁風動,耗血傷津,筋脈不柔,可見肢體抽動。
肝脾郁陷,膽胃必逆,故症見頻頻嘔吐,不能飲食,食則嘔吐愈劇。相火上逆,沖動君火,二火不潛,彌漫于上,故症見心中懊悔,口苦口臭,酸腐難聞,胸滿氣短。二火沖逆,刑逼肺金,肺熱不斂,故口幹思飲,或見鼻衄。肺熱不能化氣為水,水源乏竭,故尿少或癃閉。濁邪上蒙清竅,故而嗜睡昏迷,血壓升高。脾腎陽衰,氣血虛敗,故症見面色蒼白,精神萎靡。正氣虛敗,上熱下寒,陰陽格拒,濁氣上填,故危症叠見。一旦陰陽離決,将死于反掌之間。上關下格,故脈現濡澀、或翕濡、或牢、關寸大、或微弱欲絕,舌苔白粘膩。

治則:健脾利濕,平膽疏肝,清肺降逆,蟄火潛陽,通經利尿。

方藥:雲茯苓9克、建澤瀉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烏20克、廣橘紅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蘇澤蘭30克、炒蒲黃12克、北沙參15克、冬葵子9克、白茅根15克、木防己9克、草蔻仁6克、白檀香6克。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建澤瀉,健脾利濕;炒杭芍、粉丹皮、制首烏,平膽疏肝,潤血息風;北沙參、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氣降逆;炒杜仲,溫腎潛陽,壯腰止痛;蘇澤蘭、炒蒲黃,行瘀利尿;冬葵子、木防己、白茅根,清肺疏肝,滑竅利尿;草蔻仁,溫中調郁;白檀香,清熱通淋。

加減:
①上熱重者,去炒杭芍,加黃芩炭9克,清洩相火,以除煩熱。
②小便黃赤者,去木防己,加焦山栀9克,清心降濁,導赤利尿。
③發熱者,去雲茯苓,加豬苓片12克、炒黃柏6-9克,清利膀胱以退熱。
④脈數,鼻衄者,去制首烏,加生地炭9克,潤燥複脈,涼血止衄。
⑤肺熱,舌苔黃粘膩者,加麥門冬9克、滑石粉15克,清肺潤燥,利尿洩熱。
⑥心慌悸,脈參伍不齊者,加柏子仁9克,養心以止悸。
⑦中下濕寒,肝氣郁陷,脈關尺大者,去制首烏,加桂枝木6克,舒肝以升陷。
⑧脈關寸大,虛陽上浮者,禁用桂枝,以防助其上越,陰陽離決。禁用當歸、肉桂,以防辛熱耗血。宗祛其陳宿、腐敗自消之旨,可酌情先投“減味十棗散”1-2克(溫沖頓服),以攻逐水毒,啟動髒腑氣機。但不可過用,閉開即止,以防傷正。上有郁熱,舌苔黃粘膩者,禁用!尿毒症狀緩解以後,參照慢性腎炎治療之法,以複其正氣,鞏固療效,以期痊愈。

忌宜:與腎炎同,必須絕對卧床休息。

按語:尿毒症,系因腎功能不全而引起的體内氮質及其它代謝産物潴留,而出現的一個症候群,屬祖國醫學之關格、癃閉、水腫等範疇。
引起腎功能不全的原因很多,多系脾濕腎虛,肝脾郁陷,膽胃上逆,相火不藏,肺失肅降,蘭焦失司,緻使氣機紊亂,升降反作,故水液潴留,症見寒熱錯雜,虛實兼見,标本俱病等十分兇險的一系列危候。因之,治療此症,要在臨症不惑,憑脈辨證、辨病,詳審病機。腎功嚴重損害者,乃腎炎等疾患惡化所緻,不易救挽;病程較短,腎功損害尚不嚴重者,尚可救挽,當視各髒腑之偏盛偏虛而慎調之,以冀挽其生命于冥途。且不可瞻前顧後,殆誤病機,緻使患者死于非命。
治療以健脾利濕,平膽疏肝,清肺降逆,通經利尿為主,佐以蟄火潛陽,調理髒腑紊亂之氣機,使複其常。清陽升而下閉開,則尿利而腫消;濁陰降而蒙閉除,則腦醒而神清。脫險之後,仍需調理脾胃,媒合陰陽,複其正氣,鞏固療效,謹防反複,方漸而向愈。

内科病症 淋證(腎盂腎炎) 三十

淋證(腎盂腎炎),多因脾濕肝郁,化生濕熱,下陷膀胱所緻。

脈證機理:水分壬癸,而主蟄藏,癸水在髒為腎,壬水在腑為膀胱。癸水溫暖,則行其藏令,精血秘固,故滑遺不作,壬水清涼,則行其藏令,膀胱清利,淋澀閉癃不生。
《靈樞·本輸篇》雲: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三焦相火,随太陽膀胱之經下行,絡膀胱而秘于腎髒。腎得此火溫暖,則内溫(腎溫)而外清(膀胱涼),藏令得政,故出不至于遺溺,藏不至于閉癃,水道通調,精血秘固,則閉癃遺溺不怍。
一旦三焦相火洩露,陷于膀胱,則膀胱熱澀,溲溺不通。三焦相火陷洩之源,過在脾濕肝郁,乙木陷而不升。木郁而行其疏洩之令,腎失蟄藏之職,則三焦相火陷洩,膀胱熱澀,症見尿頻、尿急、尿痛、尿黃、尿混濁,淋澀不通,是病淋症。腰為腎之府,火洩腎虛,故症見腰痛。脾濕肝郁,故症見腹脹,身倦體重,口渴而不思飲,甚則眼睑、下肢腫脹。肝脾郁陷,膽胃必逆,故症見頭昏惡心,嘔吐納差。甲木化生相火而上擾,故症見午後低熱,或見目眩,多夢失眠。相火洩露,膀胱熱澀,故脈現細濡,稍澀、關寸較大,舌苔白膩、或淡黃膩。

治則: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利尿通淋。

方藥:豬苓片9-12克、建澤瀉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全當歸9克、廣橘紅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蘇澤蘭15克、炒蒲黃15克、冬葵子9克、半枝蓮9克、焦山栀6-9克、白檀香3-6克、按樹葉3克。水煎溫服

方解:豬苓片、建澤瀉,健脾利濕;炒杭芍、粉丹皮、全當歸,疏肝平膽;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氣降逆;炒杜仲,暖腎壯腰止痛;蘇澤蘭、炒蒲黃,化瘀利尿消脹;冬葵子,滑竅利尿;半枝蓮、焦山栀、白檀香、桉樹葉,清利膀胱濕熱。

加減:
①肝氣下陷,脈現尺大者,去全當歸,加桂枝木4-6克,以升肝氣之下陷。
②睑腫者,去全當歸,加貢阿膠9克,潤肝升陷,以消腫脹。
③不思飲食,納差食少者,加草果仁5克,開胃以增食納。
④兩腿腫脹,去焦山栀,增蘇澤蘭為30克,加木防己6-9克,利水以消脹。
⑤尿痛不明顯,尿檢見紅血球多者,去焦山栀,加瞿麥6-9克,清利濕熱止血。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及肥甘厚味。宜食清淡食品。保持前陰清潔。

按語:淋證,包括腎盂腎炎、膀胱炎等泌尿系感染疾患。
腎盂腎炎,系泌尿系感染之一,分急性、慢性兩種。急性者,多以膀胱濕熱為主,慢性者,除膀胱濕熱外,可兼見脾腎陽虛。治療以清利膀胱濕熱為主,慢性者,兼補脾腎。
濕熱固當清利,但濕熱之源,因脾濕肝郁,腎寒不藏,三焦相火陷于膀胱,所以當清熱利濕、疏肝潛陽并舉,俾使洩露之相火複蟄藏于腎髒,腎溫而肝脾左升,濕熱根除而病愈。此可謂正本清源之法。切不可見有濕熱,徑用寒涼伐洩,敗脾傷胃,必緻脾虛不運,肝愈郁而腎愈寒,腎愈寒而火愈陷,淋澀不唯不減,反添它症,必曠日持久,遷延不愈。欲速而不達,反遺禍于患者,不可不慎!
白檀香,清熱解毒,有殺菌消炎作用,消除尿道灼熱感甚良。桉樹葉,功能清熱解毒殺蟲,殺菌消炎,用治本病,療效尤佳。
白檀香用治淋病,可消除尿道之灼熱感,泌尿系感染也有尿道灼熱一症,病雖異而症則同,因之麻瑞亭于1940年前後即試用其治療泌尿系感染。50年代初期,麻瑞亭又用桉樹葉治療腎盂腎炎,經臨床驗證,為白檀香、半枝蓮所不及。以其伍白檀香、半枝蓮治療腎盂腎炎,療效明顯提高。所以然者,臨床證明,桉樹葉有殺滅金黃色葡萄球菌之功效,恰能補白檀香、半枝蓮之不足,故三者同用,療效尤佳。
上述三味,《神農本草經》未載。查諸家本草,多謂白檀香系芳香辟穢之品,易揮發,入煎劑,應後下。桉樹葉用量不可過大,以3-6克為宜,過量則因其興奮作用而緻一時性心跳,并因其有通經發表作用而汗出。

内科病症 砂石淋(腎結石) 三十一

砂石淋,系因脾濕肝郁,陷而不升,而生下熱,三焦火陷所緻。

脈證機理:由于過食肥甘厚味,嗜好飲酒,緻使脾濕肝郁,化生濕熱,陷于下焦,引動三焦相火,洩于膀胱,熬煉尿液,日積月累,結成“砂”“石”,雜于尿中,梗塞不利,或尿出“砂”、“石”,是病砂淋、石淋。
砂石淋既因濕熱壅遏、氣機不利而成,故症見尿頻、尿急、尿痛、尿黃,甚則點滴而下。肝氣郁陷,攻沖不甯,故症見小腹絞痛下墜,腰痛不能俯仰。郁極不通,陽浮外洩,故症見大汗淋漓,狀如滾豆。熱傷血絡,血不循經,而見溺血者,是為血淋。膽胃上逆,可兼見惡心嘔吐。病久可見納差食少,脘悶腹脹,體倦神疲,腰背疼痛等虛象。脾濕肝郁,相火洩露,濕熱壅遏,故脈現細濡、滞澀、關寸大,舌苔白滿膩。久病肝陰漸虛,故脈現弦象,舌苔白薄。

治則: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化石通淋。

方藥:豬苓片9克、建澤瀉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6克、廣橘紅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蘇澤蘭30克、金錢草30克、海金砂9克、玉米須15克、滑石粉12克、陽桃汁60克(分兩次服)。水煎溫服

方解:豬苓片、建澤瀉,健脾利濕;炒杭芍、粉丹皮,疏肝止痛;桂枝木,舒肝升陷;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氣,和胃降逆;炒杜仲,暖腎止痛;蘇澤蘭、金錢草、海金砂、陽桃汁、玉米須、化瘀利尿,化石通淋;滑石粉,清利濕熱。

加減:
①尿痛者,去滑石粉,加焦山栀6-9克,清熱利尿以通淋。
②尿血者,去滑石粉,加炒蒲黃12-15克,或加瞿麥9克,化瘀以止血。
③顔面腫脹者,加木防己6-9克,利尿以消脹。
④上熱重者,去炒杭芍、桂枝木,加黃芩炭6-9克、制首烏9-12克,平膽疏肝以洩熱。
⑤納差者,加草果仁5克,和胃健脾,以增食納。
⑥若無陽桃汁,以陽桃枝15克代之,或酌食陽桃、陽桃罐頭、陽桃晶等陽桃制品。

忌宜: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以清淡食品為宜。

按語:砂石淋,是砂淋、石淋之總稱,包括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等泌尿系疾患。
泌尿系結石,多因泌尿系感染反複發作,遷延不愈所緻。病機為濕熱蘊結下焦,煎熬尿液,而成“砂”、“石”。小者如砂,謂之砂淋,大者如石,謂之石淋。治療以清利濕熱為主,濕熱清則絕其化生“砂”、“石”之源,佐以化石通淋,“砂”、“石”得化,則淋通而痛止。
臨床證實,陽桃汁、玉米須有化石通淋之功,且其氣不偏勝而味正,可謂治砂淋、石淋之要藥。若合并泌尿系感染者,可參照淋證,權衡用藥。血淋者,佐以化瘀扶傷止血之品。若久病體虛者,當開中焦化源,兼以扶正。憑脈辨證,加減化裁,多能結石得化而痊愈。個别患者,雖不能速愈,若能堅持治療,自可收到症狀減輕,終至痊愈之效果。

内科病症 淋濁(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 三十二

淋濁(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系因土濕木郁,肝氣郁陷,沖動相火,相火洩露,陷于膀胱所緻。

脈證機理:三焦相火,随太陽之經下行,以溫腎水。三焦之經,絡膀胱而約下焦。三焦相火,逢水則藏,遇木則洩。腎之能藏,賴胃土之降,降則氣聚,肝之能洩,賴脾土之升,升則氣達。平人相火蟄藏于腎,本不洩露,所以腎髒溫暖,肝氣條達,膀胱清利,不病淋濁。

由于内外感傷,尤因縱欲傷精,緻使脾濕增而肝氣郁。乙木下陷,沖動相火,相火洩露,陷于膀胱,膀胱熱澀,故症見小便淋澀疼痛,尿頻尿急尿混,時通時止,是病淋濁。相火洩露,腎家虛寒,不能秘藏,肝木疏洩,精華外漏,故症見溺下白濁,或鏡檢前列腺液中見紅白血球,或兼見腰痛耳鳴,甚則陽瘘。脾濕腎寒,肝木郁陷,可見少腹墜痛,骶尾部墜脹,前列腺腫大。肝木郁陷,故脈現細濡、稍弦、關尺較大,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暖腎,疏肝升陷,化瘀通淋。

方藥:雲茯苓9克、建澤瀉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6克、廣橘紅9克、炒杏仁9克、貢阿膠9克(烊化)、炒杜仲12克、蘇澤蘭30克、冬葵子9克、海金砂9克、白茅根15克、縮砂仁6克。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建澤瀉,健脾滲濕;廣橘紅、炒杏仁,清肺理氣;炒杭芍、粉丹皮、桂枝木、貢阿膠,疏肝升陷;炒杜仲,壯腰暖腎;蘇澤蘭,化瘀消脹;冬葵子、海金砂、白茅根,滑竅利尿;縮砂仁,暖脾行瘀。

加減:
①尿黃赤不利,前列腺液中見紅白血球者,加瞿麥9克、桉樹葉3-6克,清利膀胱濕熱以止血。
②脈現關寸大者,去桂枝木,加法半夏9克,以降肺胃之沖逆。
③尿灼熱疼痛者,加白檀香6克,或加焦山栀6-9克,清利濕熱以止痛。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忌房事。

按語:淋濁,以尿意急迫、澀滞不暢、尿液混濁為特征。包括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淋濁之病機,為脾濕肝郁,相火洩露,陷于膀胱,腎髒虛寒,蟄藏失職,緻使精華外漏,加之膀胱濕熱熏蒸,化生敗濁,而成此症,所以本虛而标實,本寒而标熱。治療此症,初期重在清利膀胱濕熱,熱随濕去,則中土健運,肝木升達,标熱可除,後期酌加培補脾腎之品,以止精華之外漏。無論初期後期,均以健脾疏肝、化瘀通淋為主。升降複常,則清者可升,濁者自降,清升濁降,諸症亦随之而愈。但暖腎之藥,不宜早用,以防助其濕熱,而緻肝燥。肝家燥熱,移于膀胱,疏洩不利,病必不除。

内科病症 腎痨(腎結核) 三十三

腎痨(腎結核),多因脾濕肝郁,腎虛不藏,相火洩露,化生濕熱,陷于膀胱所緻。

脈證機理:腎與膀胱,同主水而司蟄藏,腎溫則藏,寒則不藏,膀胱寒則藏,熱則不藏。平人君相二火下潛,秘藏于腎,以溫癸水,藏令得政,腎髒溫暖而膀胱清涼,内溫而外清,所以不病腎結核。

臨床察驗,素患肺痨之人,肺氣虧竭,而緻腎虛,痨毒乘機侵入腎髒,緻使腎虛。腰為腎之府,腎虛故腰痛,甚則痛楚難忍,是病腎結核。腎虛不能行其藏令,三焦相火洩露,陷于膀胱,腎虛陽洩,脾家必濕,而緻肝郁,郁而化熱,挾脾家之濕,陷于膀胱,膀胱熱澀,疏洩不利,故症見尿頻、尿急、尿痛、尿少、尿黃,尿如米泔,尿道灼熱。脾濕肝郁,膽胃必逆,相火外洩,故症見勞熱盜汗。脾濕胃逆,化源不開,故症見厭食納差,肌膚消瘦。脾濕肝郁,腎虛不藏,故脈現細濡、稍弦、關尺大,舌苔白膩。

治則:健脾補腎,疏肝升陷,化瘀利尿。

方藥:雲茯苓9克、建澤瀉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9克、廣陳皮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蘇澤蘭30克、木防己9克、白檀香6-9克。水煎溫服

方解:雲茯苓、建澤瀉,健脾滲濕;炒杭芍、粉丹皮、桂枝木,疏肝升陷;廣陳皮、炒杏仁,清肺氣以繼水源;炒杜仲,補腎強腰止痛;蘇澤蘭,化瘀利尿;木防己,疏肝利水;白檀香,清利膀胱濕熱。

加減:
①腰痛重,持續不止者,加骨碎補9-15克,強筋壯骨,補腎以止痛。
②小便不利,色黃赤者,加滑石粉15克,清肺以利尿。
③小便不利,色清白者,加冬葵子9克,滑竅以利尿。
④尿赤不利者,加焦山栀6-9克,以清利膀胱濕熱。
⑤尿中見膿球者,加桉樹葉3--6克,清利濕熱以去瘀。
⑥腰痛不止,脈弦甚者,加貢阿膠9克(烊化),舒肝潤燥以止痛。
⑦伴發脊椎結核者,加白膠香3-9克,補腎以強腰。
⑦如無白膠香,以路路通15克代之。

忌宜:忌酒、色、腥葷。以素食為宜,多食植物蛋白更佳。

按語:腎痨(腎結核),以腰痛、尿痛、尿急、尿頻、膿尿為其臨床特征,治療以健脾疏肝為主,兼以溫腎、清利膀胱濕熱。
腎結核常伴發脊椎結核,因腎主骨使然,以上方加白膠香,療效甚佳。白膠香,非但能治脊椎結核,對其它骨結核均有效。白膠香為路路通之樹膠,所以若無白膠香,可以路路通代之,唯療效略差。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