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 > 正文

淮安Vs揚州:國宴淮揚菜到底發源于哪?

淮菜強調整體,揚菜則講究個性,一個官府菜,一個鹽商菜。

淮揚菜發源地之争由來已久。2019年10月31日,第六個“世界城市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微博發布消息,批準66座城市加入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其中南京入選世界文學之都,揚州入選世界美食之都。雖然這讓淮揚菜更加享譽天下,同時也讓淮揚菜到底是起源于淮安還是揚州的争論再起高潮。

淮揚菜是新中國誕生時的國宴菜。在開國第一宴上,由周總理親自過問的淮揚風味宴席定下了之後國宴的基調;2002年國家領導人招待美國總統布什時也選用了淮揚菜。這其中當然有領導人家鄉情懷原因,但淮揚菜之精美應當是主要原因。因此淮揚菜具有顯明的城市和區域文化名片作用。

今年之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美食之都全球共有26個,我國共有四川成都、廣東順德和澳門三座城市入選,現在揚州也正式入選“世界美食之都”。這次評選結果,讓淮揚菜系廣泛進入世界,讓揚州市再次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光彩。對這個結果,同為中國曆史文化名城的淮安深感不安,網絡上相關争論比較激烈。

兩地食客:為了本地榮譽堅決争!

現在人們認為,淮揚菜能夠與川、魯、粵省級菜并列為中國傳統四大菜系,是淮河流域、揚子江流域的江蘇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但有人揚言:了解了江蘇的“内鬥”,也就不難理解菜系之争了。争奪最多的,當屬淮揚菜!随着美食文化與經濟之間關系日益緊密,淮揚菜的文化品牌意義與經濟意義愈加凸顯,這使得原本相鄰甚睦的淮安、揚州二市,在淮揚菜的發源地與中心地位的問題上較起勁來。

通過百度搜索,以“淮揚菜發源地”為詞組檢索,相關信息有78.7萬條;以“淮揚菜發源地是哪裡”為詞組檢索,相關信息有84.9萬條。這兩種檢索,多數信息體現的是曆史上直接有關淮揚菜系的争論,其數據盡管較大,但與淮安和揚州兩地媒體和網民對“世界美食之都”宣傳、推介的信息相比,可以忽略不計,而兩個城市的數據卻有明顯的差距,淮安數據比揚州少400萬條,占比少2%。可見在“世界美食之都”的網絡熱度上,淮安遠低于揚州。當然這與揚州被選為“世界美食之都”之後的廣泛宣傳影響有關。

對淮揚菜系的争論,主要來自揚州、淮安兩地的網民。

淮安派:在揚州被選為“世界美食之都”後,一些淮安網民非常氣憤。如@炮兵營長11月4日發貼稱,淮揚菜發源地為淮安,淮揚菜,“淮”字在前,“揚”字在後。淮安菜系品種多達幾千道,揚州菜隻有包子和蛋炒飯等面點類食品,揚州還有什麼菜啊?說明淮安府的菜占據淮揚菜系的份量和影響力巨大,遠超過揚州菜。曆史上淮鹽産業高度發達,更不要說鹽商,沒有淮安産的淮鹽,你有屁鹽商。淮安是全國産鹽重要基地,占據全國半壁江山,“淮鹽出,天下鹹”,即使今天淮安的淮牌鹽也占據全國三分之一位置,揚州有屁鹽商?自古淮安府每年上交朝廷銀兩是10萬7千擔,而揚州隻上交9千擔,揚州少交1萬擔,足以見證淮安在全國的影響力。文人雅士集聚淮安府,中國四大名著有《西遊記》《水浒傳》兩部在淮安出産。

還有淮安網民稱,一段時期,揚州高舉的卻是維揚菜大旗,認為維揚菜才是四大菜系之一,但這是揚州人自封的,社會不認可,搞不成氣候了,于是對淮揚菜熱心起來。揚州一些媒體認為淮揚菜就是揚幫菜、維揚菜,淮揚菜就誕生在揚州,這态度轉變之快,令人驚呆下巴!連揚州本地及周邊人民都沒反應過來!

揚州派:2018年就有好事者發表題為“誕生于内鬥省的國宴——淮揚菜簡史”的文章稱,揚州自吳王劉濞以來,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相繼開鑿的大運河,揚州在中國曆史上一直是富庶之地。“當今賦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可不是随便說的,江南在當時并非指當今蘇南浙江一帶,而是揚州為核心的城市圈,清朝時期,揚州作為中部各省食鹽供應基地及清朝南北漕運之咽喉,富庶奢靡,鹽商皆在飲食享樂上一擲千金,當今淮揚菜不少都是明清時期各路富商私廚所研。當今淮揚一帶人幾乎無人不吃的大煮幹絲,最早就是來源于揚州地方官員獻于乾隆的“九絲湯”。“家鄉風味濃似酒”并非一人之感歎,而是實實在在由時間所釀。

淮揚菜系自古就有争

追溯淮揚菜之曆史,其萌生于春秋、興起于漢魏,發展于唐宋,成為相對獨立菜系的名稱,并揚名天下的時間當在清朝以後,特别是康、乾盛世之際。淮安人常用曆史來佐證淮揚菜發源于淮安。

一是因為來源于以淮安為中心的淮揚區域名。康熙九年(1670年)置淮揚道,駐淮安,淮安府、揚州府、海州直隸州都隸屬淮揚道。清朝負責淮揚地區防務的淮揚鎮總兵駐地也在淮安。1914-1927年,民國的淮揚道,政府駐淮安,轄揚州、鹽城、泰州、淮安、宿遷、連雲港等地區。

民國淮揚道區域圖,來源:方志江蘇

二是漕運鹽政和繁榮商貿使淮安成為淮揚菜發源地。乾隆間淮安的城市人口達50餘萬,是大運河畔可與杭州、蘇州、揚州比肩的四大都市之一,這是淮揚菜興起的曆史原因。明清兩朝,淮安是中國的漕運指揮中心(漕運總督)、河道治理中心(河道總督)、漕糧轉運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清江督造船廠)、鹽榷稅務中心,還是大運河的重要交通樞紐——“南船北馬、舍舟登陸”。

三是康熙帝六下江南、乾隆帝六次南巡首到淮安嘗美食。乾隆爺每次下江南必經停淮安(清江浦、山陽縣城等),當地接待皇上,吃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為了讓乾隆爺高興,地方官員及鹽商鄉紳們忙得又喜又惱,更讓老百姓苦不堪言。乾隆爺那張美食家的嘴,讓淮安本來就很有名的菜肴,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皇帝的廣告也讓淮揚菜名揚四海傳遍華夏。康熙、乾隆二帝每次南巡,是先到淮安,再到揚州,先吃了淮安菜,再嘗揚州菜,感覺二地佳肴有異曲同工之妙,故言之:美哉乎,淮揚菜!因此,淮揚菜本源必然是淮安為先,揚州次之。

四是認為古揚州不是今揚州,淮揚菜不是揚州菜。一直有人考證淮揚菜見于文獻,始于《尚書·禹貢》和《史記·夏本記》中的“淮海惟揚州”一句,實際意思是:“淮水以南、東海以西屬于揚州”。這便是“維揚”一詞的出處。如果認為淮揚就是維揚,維揚代指揚州,所以淮揚菜就是揚州菜!這是邏輯不通。《尚書·禹貢》成書于戰國時期,當時秦王尚未統一中國。另據《呂氏春秋》記載:“東南為揚州,越也”;《爾雅·釋地》稱“江南曰揚州”。可見揚州最早是指長江以南、我國東南地區。揚州成為行政區域,那是在西漢武帝時期,天下分為十三州部,安徽淮河以南、江蘇長江以南屬揚州刺史部,當時的揚州跟現在的揚州沒有任何關系,隻是同名而已!

曆史上的揚州和今天的揚州在名稱區劃、地理位置上的基本統一,是在唐朝李淵武德八年,揚州治所從丹陽(今南京)移到長江北,自此才有今天的揚州。可見,維揚菜=淮揚菜=揚幫菜根本經不起曆史考證。正如淮揚菜大師吳明千所說的,70年來淮安人獨自扛着淮揚菜大旗蹒跚前行,而揚州人扛的是維揚菜旗,現在看到此路不同,竟然搶過淮安的大旗勇敢向前跑!

揚州人怎麼争扛淮揚菜大旗?

揚州人怎麼争扛淮揚菜大旗?

揚州素以“三把刀”聞名天下:剃頭刀、修腳刀、廚刀。近些年,最知名的莫過于這把廚刀

為了淮揚菜的名份,揚州和淮安各不相讓,各執一詞,各有證據,各出典故,并都拿出各自的優勢和絕招,各擺擂台,各自吸引大批擁趸,各自搞起了“淮揚菜美食文化節。”雖然揚州美食節要比淮安遲幾年,但揚州在2005年春,建立了一個“中國淮揚美食文化博物館”,這似乎又占了先機。揚州的招數順應了時代發展:

一是美食文化吸引四方客。為了讓揚州美食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标志性符号,2013年揚州就開始醞釀申報美食之都,并于2018年全面啟動,今年終于塵埃落定。2001年,揚州被中國烹饪協會授予“中國淮揚菜之鄉”。揚州現有廚師15.2萬人、中國烹饪大師61人。經過幾年的努力,在美食産業的帶動下,2018年,到揚州欣賞美景、體驗美食的國内外遊客達到7044萬人次。2018年出台《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對揚州炒飯制作技藝、茶點制作技藝等傳統工藝予以保護。揚州美食已成為揚州走向世界的一張亮麗名片。

二是讓揚州“廚刀”名揚天下。據揚州媒體宣傳,揚州自古名廚輩出,李魁南等10位揚州廚師主理了新中國開國第一宴,目前75%以上的中國駐外使領館都有來自揚州的廚師。揚州包子“包打天下”,揚州炒飯“炒遍全球”。

美食已成揚州閃亮的國際名片,揚州炒飯是海外中餐館的必備菜肴,揚州包子每年出口5000萬個,深受世界人民喜愛。2008年奧運會廚師軍團主要來自揚州大學烹饪系,“光揚州炒飯一天就能吃10噸。”

2013年起連續舉辦的海峽兩岸素食文化博覽會,促進揚州與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美食交流。2014年,舉辦“世界中餐烹饪大師古都揚州行”,12個國家、地區的30多位世界中餐大師同揚州烹饪大師切磋廚藝,市民和遊客現場品嘗到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泰國等不同國家的美食。2015年,揚州又被世界中國烹饪聯合會授予“國際美食之都”的榮譽稱号。2015年和2016年舉辦的中外絲路城市美食展覽會,加強了揚州與意大利等20多個絲路國家交流合作。2018年,舉辦中餐國際化發展(揚州)大會,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位專業人員研讨中餐可持續發展。美食已成為揚州對外交往的重要載體。

三是發展産業培育人才。揚州現有餐飲及食品加工制造企業2萬多家,擁有富春、冶春茶點制作技藝等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52項,2018年産業收入達65億美元,直接帶動就業24.5萬人。揚州擁有中國一流的美食創意人才教育體系和實驗實訓室。7所高校和職業學校開設烹饪、營養學、食品安全檢測等系統課程體系。每年培訓廚師9000多人。50多家社會培訓機構每年為3000多位居民和從業人員提供美食創意制作培訓。成立于1987年的江蘇省烹饪研究所是國内最早設立的專業性美食研究機構,揚州飲食文化研究走在中國乃至世界前列。

揚州人确實是扛起了淮揚菜的大旗,借着改革的時代機會,彎道超越。這就是揚州能夠獲得“世界美食之都”稱号的重要原因。

如何正确對待淮揚菜發源地之争?

面對淮揚菜發源地之争,有識之士建議,曆史與現實交融,淮安與揚州共進。兩市在淮揚菜系的宣傳上,要從曆史出發,求大同存小異;多講特色,共謀發展。

首先從曆史的角度去尋求共同點。在曆史地理概念上,狹義的淮揚地區指今天的淮安、揚州兩市,淮安、揚州兩地在兩漢為臨淮、廣陵二郡,三國兩晉同屬廣陵郡,唐宋為楚、揚二州,明清為淮安、揚州二府,兩市地理相鄰,風俗相近,故連稱淮揚。廣義的淮揚地區則包括今淮河與長江下遊兩岸地區,包括淮安、揚州兩市以及南京、鎮江、鹽城、泰州等地,居于中國南、北方之中,跨淮河、長江兩岸,因此習慣上淮揚地區又常被稱為江淮地區,和《尚書》中提及的“淮海維揚州”其實是一個意思。

從淮安和揚州的曆史關系看,淮安、揚州兩市由于地理相鄰,在曆史上經常處于同一個行政轄區内,互為統屬,大緻為秦漢時期相互分立,隋唐時期揚州統轄淮安,明清以後則為淮安統轄揚州。民國江蘇全省劃為五道,以淮陰縣為淮揚道治駐地,轄淮陰、淮安、泗陽、漣水、阜甯、鹽城、江都、儀征、東台、興化、泰縣、高郵、寶應等13縣。可見淮安揚州是一對同胞兄弟。

其次要多講特色,共謀發展。基于淮菜與揚菜形成的不同淵源,在淮菜與揚菜的整體菜式上,兩者卻有各自不同的鮮明特點:處于北方的淮菜偏鹹一點,而位于南方的揚菜則更偏甜一些。淮揚菜整體上體現了這兩個特色。淮菜強調整體,揚菜則講究個性,一個官府菜一個鹽商菜,都是窮竭其能,盡顯奢華。淮菜原本每位廚師隻做一兩道菜,諸如全羊席、全鳝席,終生苦心孤詣,精研絕活。

當大清王朝曲終人散之後,官廚們失去了官府的依托,迅速地流落民間,以“烹龍炮鳳”之手改“烹小鮮”,原先的官府淮菜與民間土菜相結合,使之民俗化了。同期揚菜也同樣從商賈之家走向民間,以揚州本土可取之食材烹制揚菜,傳統揚菜三頭宴——拆燴鲢魚頭、扒燒豬頭、蟹粉獅子頭正是典型民間菜。因此,淮揚菜真正的發源地已經無需贅述,說它起源于淮河和揚州一帶更合适,本身就是融合菜。如果硬要下一個定義,還是統一到2009年發布的《淮揚菜通用規範》對淮揚菜的定義上來:“起源于江蘇地區,以及受其影響發展而成的,符合江蘇地區居民飲食習慣、時尚潮流的菜肴。又稱江蘇菜。”

總而言之,揚州獲得“世界美食之都”稱号,淮安人也光榮,因為淮安人對淮揚菜的形成有重要貢獻。各方繼承發揚、革故鼎新,把淮揚菜“和、精、清、新”的特點發揚光大;要設法讓淮揚菜走出“宮廷”,吸收川菜等其他菜系的特點,适應快餐時代需求,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