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吹雪
字數:9153,閱讀時間:約18分鐘編者按:荊州應該漢末三國的一系列曆史故事為大家所熟知。可以說,三國之争在荊州,那麼荊州之争在哪裡?本文就從軍事地理學以及地緣政治的角度,幫大家回顧下劉備與孫權、曹操的荊州争奪戰。篇幅稍微有點長,希望大家多給予一些耐心。
荊州的行政區域劃分
東漢末年的荊州,包括了今天的兩湖大部以及河南的南陽一部分,按照郡縣劃分則被分為7個郡:分别為南郡、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武陵郡,以及荊州最北部的南陽郡,也就是南陽盆地的所在地。 南陽盆地北傍伏牛山,東南為桐柏及其餘脈所環繞,西有武當,南靠大洪山,在大山之中其内部又有諸多漢江支流。農業發達,其人口為全國郡縣之最。所以各路諸侯均對此南陽郡虎視眈眈,①而南陽郡與曹操控制的核心區域颍川郡為鄰,因此早在建安二年正月、十一月,建安三年三月曹操多次與張繡争奪此地。到了建安四年十一月,曹袁兩軍在官渡對峙之際,在賈诩的勸說下,張繡歸順了曹操,此舉也為日後曹操打開了荊州的北大門。② 南陽郡的南面則為南郡與江夏郡,兩郡“共享”着利用長江支流漢江所灌的平原:江漢平原。而呈南北走向的漢江也将江漢平原“天然分割”成了東西兩塊,在西面除了漢江以外,還有一條長江支流:荊江。春秋時代的楚國曾經在兩江之間建造了最早的都城:紀南城。到了漢朝這個地方被改名叫江陵。劉表治荊州時,江陵成為了南郡的郡治所在。而南郡更成了荊州的州治所在。而江陵也一直都是中國曆代兵家必争之地。③▲南陽盆地與江漢平原連接圖 而曹操與劉備的作戰過程就是從争奪南郡開始的。曹操南下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荊州。八月,劉表病死。已在荊州盤踞多年的劉備集團面對曹操的進攻,能夠采取的應對基本可以概括為以整個荊州作為防禦縱深,依托水路,守住南郡北部的襄陽與樊城,打持久戰。劉備敢這麼打,也是得益于其地理優勢。我們先看下襄陽地形: 襄陽位于秦嶺山地與江漢平原的中間地帶,南陽盆地的最南端。這裡三面環山,南面有岘山,虎頭山、百座山等山脈,山勢險峻。西面萬山,北靠漢江,與南部山脈相連,組成了襄陽西南部的天然屏障。同時漢水自西、北、東三面将其環繞,成為其天然護城河。當時劉備防守襄陽對岸的樊城,劉琮屯兵于襄陽。關羽水軍則守住兩城之間的漢江水道。 但沒想到的是,劉琮居然投降了。 這麼一來,劉備隻得放棄樊城,撤兵南下防守江陵。但是随行的十多萬民衆嚴重遲緩了行軍的速度。而且曹操得知劉備南下,立刻親率五千騎兵,親自追趕一日一夜(據說一天跑了三百裡)④,終于在當陽長坂追上了劉備,并将其一舉擊潰。随後曹操順利進入江陵,進而控制了南郡。▲赤壁之戰前形勢圖 事實上如果劉備守住江陵,那麼此時守衛東部江夏郡的劉琦便可與他東西呼應,再加上荊南四郡與江陵城中多年的物資儲備,完全還有一戰的資本,但是長坂一戰的慘敗,使得劉備無法退入江陵,而曹操在招降了荊南四郡之後,荊州7郡已得6郡,隻要再拿下江夏郡,荊州地域便盡歸曹操。那麼,統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了。為此劉備隻得與江夏郡的劉琦彙合後與孫權聯盟。于是,著名的赤壁之戰就此爆發了。赤壁之戰
那麼孫權為何會不懼曹操,反與此時落魄的劉備聯盟呢?這個其實并不難理解。 因為就在赤壁之戰的前不久,也就是建安十二年末至十三年春,孫氏經過三代人的努力才好不容易拿下了江夏郡的夏口,并擊殺了仇人黃祖。所以此時斷然沒有放棄夏口的道理。另外,此時的劉備是荊州很多不願降曹之人的代表,⑤所以哪怕隻是做個“政治秀”,雙方的聯盟也是個必然。 反倒是曹操,出兵前已經占領了大半個北中國,再加上荊州7郡已占6郡,怎麼就落了個兵敗華容道的結局? 讓我們還是從江夏郡和南郡的地理條件來分析下。▲赤壁之戰詳細示意圖 曹操拿下荊州,下一個目标自然就是江東。要進攻江東,夏口就是必經之路。⑥而此時的夏口尚在聯軍手中,但聯軍如果隻守夏口,曹操完全可以憑借兵優勢,分兵夾擊,從當時的形勢來看也的确如此。首先曹操親率水軍從江陵沿江南下,準備抵達夏口南面的長江與聯軍對峙。同時,北線的曹軍步騎則順着大别山南麓向東南方向進軍,到達夏口北面。形成南北兩面對夏口的夾擊之勢。⑦ 反觀此時的聯軍以東吳水軍為主,優勢在水戰。但兵力有限,所以,如果戰場是在夏口,那麼聯軍所能做的也僅僅是讓江陵出發的曹軍無法從江面上攻破夏口,而兩軍如果長期對峙,那麼對于剛獲得江陵城中堆積如山的物資的曹操來說,⑧這樣的結果正是他想看到的。 所以,周瑜為求速戰,曹操為求速達夏口,兩軍在赤壁遭遇(赤壁的具體方位至今仍然衆說紛纭,其大緻的方位應該是在鹹甯嘉魚段長江上)遭遇戰的結果則是曹軍敗了。至此,周瑜将戰線從夏口推進到了西面南郡的陸水口(後來夷陵之戰陸遜的指揮所所在地),曹操則退到更西面了烏林。⑨到了此處曹操如果還想實行水陸包夾的策略,他的步騎最少要多跑幾百裡路,那麼也就意味着周瑜暫時不用擔心曹操的水陸包夾了。更有利的是大江之上,曹操根本無法發揮其步騎優勢,而且水戰的失利,也使得之後的曹軍再也沒有發起江面上的攻擊,這也等于是将長江的“制江權”交給了周瑜。▲赤壁之戰簡易示意圖 但是就算得到長江的“制江權”,卻并不等于取得了勝利,因為憑聯軍的兵力并不足以發起一場全殲對手的攻勢,而且聯軍的戰線雖然推進到了陸水口,也意味着戰線的拉長,倘若雙方陷入持久戰,到時候曹操的步騎還是可以趕到夏口,憑聯軍的留守部隊,根本不可能攔得住,聯軍丢了夏口,同樣會被曹軍包夾。所以,周瑜必須在北線的曹軍趕到夏口前擊破江面上的曹軍水師,而此時曹操在江面上選擇堅守不戰,感受到壓力的反而成了聯軍。⑩ 為此,周瑜首先想到了火攻,因為烏林位于古雲夢澤(今洪湖,此處還誕生了著名電影:洪湖赤報隊)岸邊,漢江與長江的水道正是通過雲夢澤相連接,而兩江交彙之處,道路泥濘,無法行軍,而且傳說此地樹林密布,故稱烏林。再加上冬季幹燥,且水位偏低,隻要風向有利,很容易施展火攻。但是火攻又該如何施展呢? 這裡首先是個風向的問題。其實不管是江面還是湖面,由于水面和陸地之間有溫差,所以在白天水面上形成的高壓到了陸地上自然也就成了低壓。晚上則正好相反。因此水域面積較大的區域經常出現白天風向是由水面吹向陸面,到了晚上就變成了由陸面吹向水面,也就是所謂的湖陸風(或江陸風)。而這樣的自然風向的變化到了後世則被很多軍事軍無限的放大到了戰争領域。▲水面雙向風示意圖 既然風向的問題可以通過天文、地理知識來解決,那麼總攻擊的日子也就不遠了,但是想要登陸烏林,擺在周瑜面前的就還有一道坎:曹軍船隊。 所以,演義中的“苦肉計”也就登場了。雖然小說的情節是虛構的,可江東的“投降派”一定也不會少。對于此時自認勝券在握的曹操來說,來幾個投降的人甚至可說是情理之中。隻是最終曹操等來的不是黃蓋的投降,而是他的火攻。⑪而當曹軍船隊陷入一片火海之後,此其水師部隊被燒死、溺死的已經不計其數。見到此景,曹操意識到周瑜已經發起了總攻,在逆風的條件下,此時已經不可能從江面上發起反擊,所以曹操當機立斷下令“燒船”撤退,避免将戰船留給聯軍。同時考慮聯軍以水師為主,因此選擇從華容道退回了江陵。但是曹操的慘敗不僅是在赤壁和烏林,同樣也是在華容道,隻不過華容道的慘敗不是來自于聯軍,而是來自于華容道的地理條件。 前文剛提到了烏林的所在地其實是在古雲夢澤的岸邊,而華容道其實就是條雲夢澤中湖泊之間的泥濘小道,這樣的小道,冬季枯水期可以勉強通行,但盡管如此,曹操甚至也是讓傷兵以身體鋪路,才九死一生的逃出生天。⑫▲舊版三國華容道劇照 雖然曹操在此戰的慘敗,原因是多樣的,但是對于荊州乃至南方地形的無知,無疑是個非常大的因素。反觀周瑜此前多次與黃祖在長江上對陣,麾下甘甯等人早年又是黃祖的部将,對江夏郡與南郡的地形及長江的水文條件可謂了如指掌,所以光從“地利”的熟悉角度來說,兩軍的勝負其實并不意外。 而此戰以後,孫權仗着大勝之際與曹操開始了南郡江陵的争奪。但是,卻被劉備趁機鑽了空子。▲南郡拉鋸示意圖湘水之盟
原因是劉備趁着孫曹在南郡拉鋸的時間差,靠着早期在劉表底下為官的“人氣”,連下荊南四郡(長沙、武陵、桂陽、零陵)。算上以“暫為容身地”的名義“騙”來的南郡使得他勢力大增。到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攻占益州全境,此時的他迎來了人生的巅峰。▲劉備入川前荊州勢力圖 可是劉備的壯大不僅是對曹操而言,對孫權也産生了威脅。特别是“借南郡”時,劉備是以拿下益州之後就“歸還”的名義“借”的,所以到了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派魯肅、呂蒙去讨要荊州的時候,兩人足足帶去了5萬大軍。而此時與之對陣的正是留守的關羽。但就在雙方即将開打的時候,曹操發兵漢中,不想兩線作戰的劉備也隻好委曲求全,雙方定立“湘水之盟”。 所謂“湘水之盟”就是以湘江為分界線,荊南四郡中的長沙郡、桂陽郡、重新劃給了孫權,劉備則留下了南郡與武陵郡,以及零陵郡。那麼為何孫權甘願把地理位置最重要的南郡留給劉備呢?這是因為在赤壁和南郡戰役中,孫劉聯軍雖然獲勝,但并沒有完全占領南郡與江夏郡,南郡北面的襄陽和江夏郡北面的章陵此時還在曹操手中,所以孫權如果将已占領的江夏郡南部與南郡南部“連接”在一起,那就意味着自己要獨自守衛整個長江中下遊防線。 這樣看來,光此時的荊州境内就已經有了縮小版的“三國”:曹操控制着北部的南陽郡,并重新設立了襄陽郡、章陵郡以及南鄉郡,西面劉備控制了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并重新設立宜都郡。東面孫權占領了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并重新設立漢昌郡。(所以荊襄九郡的說法隻局限于赤壁之後以後湘水之盟以前的很短時間之内)▲湘水之盟後荊州勢力圖關羽北伐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漢中戰役決出勝負:劉備打敗曹操,并晉位為漢中王。随後又攻下了上庸,房陵等地。而此時的關羽也做好了北伐的準備工作。 那麼對于關羽乃至整個劉備集團來說,到底該不該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時間段裡北伐? 其實在這個時間段裡,劉封、孟達占據上庸、房陵,劉備也親自在漢中督陣,加之劉備先前在荊州的人氣,關羽北伐從時機上來講,如果隻為襄陽郡,那還是占有很大優勢的。 然而,雖然時機選對,軍事上卻沒這麼容易。這是由于從襄陽南下攻江陵容易,從江陵北上攻襄陽卻是很難。因為雖然雙方都有堅固的城防,但江陵卻沒有襄陽的地理優勢。從襄陽南下攻江陵,水陸兩路,襄陽都處于高勢,擁有上遊攻下遊、山地俯攻平原的優勢。其南面的漢江支流清江(古名夷水)及荊山、大洪山都可為其屏障。⑬但也有個弱點:襄陽北靠漢江,對岸的樊城也僅彈丸之地,非常容易受到圍困。再從關羽的北伐路線來看,選擇在雨季,沿漢江逆水而上。随即便包圍襄陽與樊城,并且依靠水路提供軍隊補給。而對于曹操來說,西部丢了漢中,中部襄陽再守不住,許昌就危險了,所以曹軍的應對則是章陵郡太守呂常調任襄陽主将,中部“戰區司令”曹仁守樊城,提供襄陽的後援,并且連續派出了援軍,奈何關羽一路勢如破竹,并在樊城外圍水淹于禁、龐德的援軍。這樣的結果不僅使得關羽本人威震華夏大地,而且劉備集團的勢力也迎來了最高光的時刻。但沒想到的是此時孫權的“背刺”來了。▲孫劉聯盟劇照 其實光從“孫劉聯盟”的角度來說,隻是赤壁之戰時聯合抗曹的外交手段,而當曹操的威脅小于劉備的時候,作為國家的利益使然,其外交手段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所以就在劉曹兩家激戰正酣之時,孫權居然和曹操暗地裡玩起了合縱。呂蒙趁機“白衣渡江”奪取了江陵。随後陸遜又攻占了宜都郡,這樣一來,劉備集團等于喪失了荊州的根基。此等失誤,後人多歸咎于關羽的狂傲性格,甚至有人異想天開的認為是劉備與諸葛聯手要做掉關羽的“暗箱操作”。事實上,孫權不會允許劉備勢力在荊州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因此,不管誰,不管什麼時候,隻要從荊州地域北伐,吳軍從後偷襲都是個必然,奪取南郡卻是其蓄謀已久之事。▲老版呂蒙劇照 所以孫權的這次行動無疑是破壞了“孫劉聯盟”,其行為肯定會為後人所唾罵。一代名将關羽也就此含恨而終。 而就在孫權奪回荊州之後,夷陵之戰爆發了。下面就來說說夷陵之戰。夷陵之戰
如果說關羽的襄樊戰役,是争奪荊州的南北對抗,那麼夷陵之戰就應該是東西的對抗了。夷陵地處長江西陵峽,位于長江中遊與上遊的交界處。北倚荊山山脈毗鄰,東與江漢平原相連,其南與武陵山脈相接,其西為巫山山脈。形成了西連巴蜀山脈、東接江漢平原的獨特地貌。且境内有清江、漳水、沮水等支流,自古即為軍事重鎮,素有“楚之西塞”、“川鄂咽喉”之稱。⑭在華夏戰史中,無論從巴蜀進攻荊楚,還是從荊楚進攻巴蜀,都會選擇夷陵作為前沿陣地。 所以赤壁之戰後,曹仁和周瑜在南郡拉鋸,當時周瑜在江陵城還未攻破的情況下,居然先派大将甘甯(前文提到此人早年為黃祖部将,但更早時在劉璋處效力,所以算是為數不多熟知益荊揚州地形的人)往西攻占了夷陵。對曹仁完成了合圍,最終曹軍也因為夷陵的丢失而全線崩盤,不得已撤出了江陵。而從周瑜派甘甯攻占夷陵這點來看,說明當時的東吳很早就重視荊州與益州的地理通道了。⑮ 事實上,夷陵的重要性不僅在于東吳,對劉備也是至關重要。早在赤壁之戰時曹、孫、劉三方就展開了争奪。劉備最早從新野南下時并未直接與關羽會合,而是想先往西面跑,很可能就想為了搶占夷陵,隻是當時曹軍追的緊,未能如願。⑯到了入川前,劉備單獨設立了宜都郡,郡治就設在了夷陵,而後關羽的襄樊戰役也是由于夷陵被東吳占據,才導緻了退往益州的道路被切斷,最終才兵敗被殺。▲夷陵之戰雙方戰力簡表 那麼從關羽被殺到劉備東征,足足兩年多。劉備花了這麼長時間準備,為何還是輸了這麼重要的一場戰役呢? 還是先看下劉備從益州發兵進攻荊州可供選擇的進兵路線:▲蜀軍進攻階段地形圖 北線為夷陵道,中線為長江水道,南線為夷道。 然後從地理的角度看下戰役的過程。蜀軍進攻階段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命令4萬先頭部隊,發起了奪占巫縣(今重慶市巫山縣)和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的戰役。4萬先頭部隊分為水軍和步軍兩股,水軍由陳式統領,步軍由吳班、馮習等人統領。此戰蜀漢軍隊順流而下,地形十分有利,再加上東吳陸遜主動收縮戰線,撤至夷陵峽口至西塞一帶布防。所以蜀軍同年八月間就攻占了巫縣、秭歸。而後的從九月至十二月,這支部隊則一直在秭歸體整備戰。其原因是在于水軍的缺失,之前關羽兵敗不僅本人被殺,蜀漢的水軍力量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見此戰機,陸遜命宋謙等人發起了反擊,這次反擊擊破了蜀軍5處營寨。⑰此後蜀軍隻得一邊等待劉備主力,一邊繼續打造水師。 直到章武二年(222年)正月,劉備親率主力來到秭歸縣,才下令吳班、陳式率領重新打造的水軍發起了攻占西陵峽峽口處夷陵城的戰役。吳班、陳式率大約兩萬水軍順流東進,一舉奪取了夷陵城。并迅速控制了夷陵道的長江北部地區。(夷陵道是夷陵城通往當陽、江陵和襄陽的驿道)。甚至還攻陷了陸遜的前線指揮所:猇亭。而水軍則駐營于夷陵城及兩岸濱江地帶,與中遊的東吳水軍對峙。陸遜暫時退到了夷道城(宜都郡郡治)城東十裡的長江口紮營。屯兵在此的目的其實就是不讓蜀軍水師繞開宜都郡,直攻江陵。然後便将防守夷道城的重任交給了孫權的侄兒孫桓。蜀吳相持階段
蜀軍方面,在攻占了夷陵城之後,劉備繼續南進,然後自己将大營安在了猇亭。并在連綿的山巒間聯營幾十座。随後多次來到吳軍營前挑戰,甚至在山地間埋伏八千人,命吳班詐敗,引其進入伏擊圈,奈何陸遜做起了“縮頭烏龜”,天天挂“免戰牌”。⑱ 之前夷陵城被奪,吳軍諸多将領就要求出戰,特别是有着擊潰蜀軍5營的先例,使得吳軍将領都覺得可以在正面進攻中擊潰蜀軍。在面對蜀軍多日的罵陣,陸遜迎來了信任危機。但都被他以“忍辱負重”的噱頭加孫權的親賜佩劍為“号令”所制止。并加強了江面上的防守。陸遜這樣做看似丢了利于防守的山地,事實上卻是主動退出了兵力不容易施展的山道區域。而蜀軍在綿長的山道間的行軍,也增加了其後勤補給的困難。另外也使得劉備不敢在江面上與其決戰。所以,劉備把水師部隊全放在了夷陵,以避免江面上遭遇吳軍的水師部隊,畢竟之前赤壁之戰,劉備也算是親身體驗到了東吳水師的厲害。隻不過這樣做的話,他也犯了和曹操同樣的錯:制江權被直接送給了陸遜。 可能對劉備來說,與其拼水師,不如在陸地與吳軍作戰,畢竟他有兵力上的優勢,而且在山上紮營,又有高地的地利。但是當陸遜堅守不出時,這樣的優勢就化為了烏有。為此劉備也采取了他的應對:那就是分兵,所以他派黃權分兵屯于長江北岸的當陽(此人在夷陵之戰後投降了曹丕),⑲這麼做也是為了迷惑陸遜使其以為蜀軍的進攻方向是在長江水道的北面,同時也防備曹魏可能發起的攻擊。随後派出了馬良前去策反武陵郡的沙摩柯。自己則向夷道城的孫桓發起了攻擊。吳軍諸将領見此,準備前去營救,但再次被陸遜阻止。而且孫桓也的确争氣,硬是守住了蜀軍的攻城。⑳(事實上,曹操與孫權的宗室子弟的确比劉備的強了很多),而對陸遜大營和夷道城都久攻不下的蜀軍從此開始了與吳軍漫長的對峙。▲吳蜀相持階段地形圖吳軍反攻階段
到了六月,兩軍對峙已經半年有餘。天氣開始炎熱。長江水位也開始增高,陸遜下令開始反擊。吳軍先攻擊了蜀軍的一個營寨,但作戰失敗。此時的陸遜卻說有了破敵之計。原因在于這次試探性的攻擊讓他了解到了蜀軍的營地雖然環環相扣利于防守,但營地皆在樹木茂盛的山地間。這種地形非常利于火攻。而且長江之上根本沒有蜀軍船隊。陸遜得以用船隊快速将兵力投送到了猇亭的蜀軍營寨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實施火攻。蜀軍遭到了“火燒連營”之後,很快兵敗如山倒。劉備雖然避免了自己的水師被火攻,可惜最終還是難逃被火攻的命運。受此打擊的劉備隻得收攏殘兵之後在猇亭西面的馬鞍山準備等待江北黃權的援軍,但在吳軍連日圍攻之下,蜀軍重要将領接連戰死。㉑但是劉備的厄運還不止于此,沒有制江權的蜀軍,隻能眼睜睜的看着從江陵城中的朱然、韓當率船隊一股氣打到了涿鄉,封死了劉備北面的退路。㉒ 此時的劉備隻得在親兵掩護下繼續連夜走山路往北撤退。而更要命的是蜀軍的水師部隊也遭到了吳軍徐盛、宋謙等人的攻擊。但好在吳軍水師的大部分船隊都在猇亭附近的江面上,以用于切斷劉備與黃權的聯系,再加上蜀軍水師将領陳式等人的拼死抵抗,總算為劉備争取到了逃亡的時間,讓他安全返回了秭歸。 但是到了秭歸之後,之前受到連日猛攻的夷道城中的孫桓居然走水路趕上了他,劉備隻得在放火燒皮甲的青煙掩護下才終于逃回了他的出發點:白帝城。㉑在這裡,接應他的趙雲擊退了吳軍的最後一波追軍。劉備好歹算是撿回了一條命。▲吳軍反攻階段 至此,夷陵之戰結束。劉備大敗。此後的蜀漢再也沒有了争奪荊州的機會。那麼由此引生到了更深層次的問題:諸葛的隆中對中所提倡的從荊州為主,漢中為輔的北伐路線,從實際出發,到底有沒成功的可能?隆中對與江都對中的地理戰略格局
其實荊州的确可以與漢中形成對曹操的鉗形攻勢,其對于劉備集團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一旦失去此地,即被限制在益州一隅,根本無法完成北伐大業。而之所以荊州為主,也是因為由荊州攻中原的路線要比出漢中攻關中的路好走的多,而且如果奪取襄陽郡,還可以打通荊、益二州的連接,同時以襄陽為“橋頭堡”,可以為日後北伐創造十分有利的條件。再加上南陽郡新野等縣曾是當年劉備長期駐紮之地,有着深厚的群衆基礎,便于解決後勤保障問題。正因為如此,劉備在赤壁之戰後便在荊州苦心經營,并派關羽重兵把守,也是為了将來的北伐做準備。但劉備軍中居然無人意識到孫權的潛在威脅,而究其原因就是出于對江東與荊州地緣關聯性的認知存在嚴重的局限性。▲連接襄樊與漢中的漢江 因為對于孫權所在的江東平原來說,長江是其戰略屏障。早在孫策時期,張纮的《江都對》就提出了以長江來控制荊、揚二州的地緣戰略。而孫權繼位之後,這個比諸葛的《隆中對》還早很多年的戰略也沒有改變過。㉓所以基于這樣的地緣态勢,長江必須為其所有,這樣才能确保其立國之本。曹操在赤壁、南郡接連戰敗後,雖僅取得荊襄之地的北部極少區域,但其核心區域颍川郡的防守至少有了一定的保障,所以之後的曹操并沒有把作戰的重點放在荊州地界,而是選擇在合肥與孫權拉鋸,其原因是由合肥南下,可以切斷孫權軍隊在長江中下遊的聯系。然而孫權居然将南郡“借”給了劉備,自己收縮兵力,集中在了長江下遊,這樣一來在戰略和戰術上都搶占了先機。但這一切随着劉備勢力的膨脹,讓孫權感受到了新的威脅,為此他就必須重新奪回荊州。荊州之争在哪裡?
由此,我們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荊州之争在哪裡?▲今荊州城牆(今日荊州非本文的荊州) 從赤壁之戰的前半段來看,曹操走的是從南陽南下攻襄陽,入江陵的路線,後半段則是從江陵入長江水道攻江夏的路線。随後的南郡争奪,周瑜攻占了江陵,才迫使曹仁北撤。而關羽的北伐也是從江陵北上攻襄陽。到了夷陵之戰,劉備雖被阻于夷道,但從他的路線來看,他的目标依然還是江陵。 由此可見,江陵雖然經曆過三家幾度易手,但是從東漢末的南北對峙的地緣格局來看,除了赤壁之戰期間以外,這一地區始終歸屬南方政權,與北方的曹魏勢力相抗衡。隻不過劉備和孫權占領時期,其地位和作用稍微有着明顯的區别。 南郡之戰後,周瑜屯兵于江陵。劉備則隻能栖身在“窮山僻壤”間的荊南地區,這樣的安排很明顯是孫權有意而為之。因為對于此後的天下格局,周瑜也和劉備一樣:以江陵為“根據地”,先西取劉璋、張魯,然後以蜀道設防,采取守勢。将北伐主力集中在荊州。㉔而且對周瑜乃至整個江東來說,劉備是日後争天下的潛在威脅,必須将其限制。從當時形勢來看,實現此戰略具有很大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攻占夷陵之後。反觀當時劉備的兵力,根本不會有太大的作為。但是當周瑜在籌備入川準備時,居然突然暴亡。這樣一來也導緻了東吳取益州的計劃還沒開始就失敗了。 随後到了劉備時期,江陵是其西征與北伐的後方基地,也正是得益于此地充足的後勤物資,劉備和關羽先後在取西川,奪漢中和北伐襄樊的戰役中取得了巨大勝利。其統治江陵的時間,起于建安十五年(210年)的劉備“借荊州”。之後,劉備将關羽安紮到江陵,同時為了恢複赤壁之戰前後江陵地區遭到的嚴重破壞,派諸葛在當地理政。因此江陵地區民生很快得到了恢複。随後出征劉璋期間更是留諸葛在江陵來輔佐關羽。而關羽獨轄荊州雖然隻有短短五年,但從襄樊戰役來看當時的江陵及附近地區為其提供了充足的兵源與物資,緻使蜀軍在荊州戰區的綜合實力明顯提升。㉕ 隻不過當關羽被襲殺,劉備東征再次慘敗之後,被徹底“趕”出江陵,原先的荊州内“小三國”的地理格局被打破,蜀漢失去了與曹魏、東吳鼎立的地緣支撐,之後的蜀國盡管有諸葛的六出祁山,姜維的九伐中原,但都無力回天,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夷陵之戰後三國版圖 (筆者之前寫過好幾篇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文章裡對江漢平原也有過詳述,另外也有好幾篇吳越的文章裡也詳細介紹過江東平原,當然寫過好幾篇秦嶺的地形。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翻冷研之前的文章)①《三國志·袁術傳》:“南陽戶口數百萬”轄37縣,戶528000,人口2439000。
《三國志·諸葛亮傳》:“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三國志·魯肅傳》:“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千裡,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
②《三國志·賈诩傳》:“太祖拒袁紹于官渡,紹遣人招繡,并與诩書結援。繡欲許之,诩顯于繡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繡驚懼曰:“何至于此!”竊據诩曰:“若此,當何歸?”诩曰:“不如從曹公。”繡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為仇,從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今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衆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衆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釋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從三也。願将軍無疑!”繡從之,率衆歸太祖。
③《史記吳太伯世家》:“而吳兵遂入郢。…………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擊吳,吳師敗。……吳王留楚不去。”
宋《東南防守利便》:“ 不守江陵則無以複襄陽,不守江陵則無以圖巴蜀,不守江陵則無以固長沙,江陵與諸郡輔車之勢,謀國者所當察也。”
明《讀史方輿紀要》:“ ……夫荊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陽之比,西有夷陵之防,東有 武昌之援。……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 北者也”……蓋江陵之得失,南北之分和判焉,東西之強弱系焉,此有識者所必争也 。”
④《三國志·諸葛亮傳》:“曹操之衆,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馀裡,”
⑤《三國志·先主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⑥《三國志·周瑜傳》:“情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之。”
時曹公軍衆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晉書·宣帝紀》:“凡攻敵,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東關,賊之心喉也”
⑦《三國志·趙俨傳》:“入為司空掾屬主簿。時于禁屯颍陰,樂進屯陽翟,張遼屯長社,諸将任氣,多共不協;使俨并參三軍,每事訓喻,遂相親睦。太祖征荊州,以俨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⑧《三國志·諸葛恪傳》:“近者劉景升在荊州,有衆十萬,财谷如山……北方都定之後,操率三十萬衆來向荊州……”
⑨《水經注疏·三十五》:“赤壁與烏林相去太遠,不知曹操以水陸軍南下……蓋赤壁為曹操先鋒所及,烏林為後軍所止,及一交戰,操軍敗退。”
⑩《三國志·周瑜傳》:“遇於赤壁。時曹公軍衆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⑪《三國志·周瑜傳》:“曹公軍事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衆。”
⑫《山陽公載記》:“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衆。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将問之,公曰:“劉備吾俦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
⑬《讀史方輿紀要》:“昔人亦言荊州不足以制襄陽,而襄陽不難于并江陵也。三國争荊
州,吳人不能得襄陽,引江陵之兵以攻魏,辄破于襄陽之下。”
⑭《史記·楚世家》:“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複戰,東北保于陳城。”
⑮《三國志·甘甯傳》:“南荊之地,山陵刑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鼓行而西,
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
《水經注·卷三十七》:“夷水注:夷水出巴郡魚複縣江。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見其澄清,因名清江也。……東南過佷山縣南,夷水自沙渠縣入,水流淺狹,裁得通船。……夷水又東北徑夷道縣北而東注。東入于江。”
⑯《三國志·先主傳》:“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衆十餘萬,辎重數千輛”
⑰《三國志·吳主傳》:“黃武元年春正月,陸遜部将軍宋謙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将。”
⑱《三國志·陸遜傳》:“先遣吳班将數千人於平地立營,欲以挑戰。諸将皆欲擊之,遜曰:“此必有谲,且觀之。”備知其計不可,乃引伏兵八千,從谷中出。
⑲《三國志·黃權傳》:“将東伐吳,權谏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将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及吳将軍陸議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将所領降于魏。。”
⑳《三國志·陸遜傳》:“孫桓别讨備前鋒於夷道,為備所圍,求救於遜。遜曰:“未可。”諸将曰:“孫安東公族,見圍已困,奈何不救?”遜曰:“安東得士衆心,城牢兩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安東,安東自解。”及方略大施,備果奔潰。桓後見遜曰:“前實怨不見救,定至今日,乃知調度自有方耳。”
㉑《三國志·陸遜傳》:“乃先攻一營,不利。諸将皆曰:“空殺兵耳。”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營。備将杜路、劉甯等窮逼請降。”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驿人自擔燒铙铠斷後,僅得入白帝城。”
㉒《三國志·韓當傳》:“宜都之役,與陸遜、朱然等共攻蜀軍於涿鄉,大破之。”
㉓《隆中對》:“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西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内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革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張纮《江都對》:“若投丹楊,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雠敵可報。據長江,在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功業侔於桓、文,豈徒外籓而已哉?方今世亂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
㉔《三國志・周瑜傳》:“瑜乃詣京見權日: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将軍連兵相事也。乞與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在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将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方今曹公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
㉕《三國志・關羽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将軍,駐江北。”《張飛傳》:“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将軍,封新亭侯,後轉在南郡。”《三國志・諸葛亮傳》:“曹公敗于赤壁,引軍歸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整其賦稅,以充軍實”《龐統傳》:“荊州荒殘,人物殚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先主傳》:“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将步卒數萬人”。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 吹雪 ,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