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基礎入門速記歌訣

1.醫學源流歌

醫之始 本岐黃 靈樞作 素問詳 難經出 更洋洋 越漢季

有南陽 六經辨 聖道彰 傷寒著 金匮藏 垂方法 立津梁

李唐後 有千金 外台繼 重醫林 後作者 漸浸淫 紅紫色

鄭衛音 迨東垣 重脾胃 溫燥行 升清氣 雖未醇 亦足貴

若河間 專主火 遵之經 斷自我 一二方 奇而妥 丹溪出

罕與俦 陰宜補 陽勿浮 雜病法 四字求 若子和 主攻破

中病良 勿太過 四大家 聲名噪 必讀書 錯名号 明以後

須酌量 詳而備 王肯堂 薛氏按 說騎牆 士材說 守其常

景嶽出 著新方 石頑續 溫補鄉 獻可論 合二張 診脈法

瀕湖昂 數子者 各一長 揆諸古 亦荒唐 長沙室 尚徬徨

惟韻伯 能憲章 徐尤著 本喻昌 大作者 推錢塘 取法上

得慈航

注:選自《醫學三字經》。

2.五髒歌

(1)肝髒歌

色青形象木,位列在東方。

含血榮于目,牽筋爪運将。

逆時生恚怒,順侯脈弦長。

泣下為之液,聲呼是本鄉。

味酸宜所納,麻谷應随糧。

實夢山林樹,虛看細草芒。

積因肥氣得,杯覆脅隅旁。

翠羽身将吉,顔同枯草殃。

(2)心髒歌

心藏身之精,小腸為弟兄。

象離随夏旺,屬火向南生。

任物無纖巨,多謀最有靈。

内行于血海,外應舌将榮。

七孔多聰慧,三毛上智英。

反時憂不解,順候脈洪驚。

液汗通皮潤,聲言爽氣清。

伏梁秋得積,如臂在臍萦。

順視雞冠色,兇看瘀血凝。

診時須審委,細察在叮咛。

實夢憂驚怪,虛翻煙火明。

(3)脾髒歌

脾髒象中坤,安和對胃門。

旺時随四季,自與土為根。

磨谷能消食,榮身本在溫。

應唇通口氣,連肉潤肌臀。

形扁方三五,膏凝散半斤。

順時脈緩慢,失則氣連吞。

實夢歌歡樂,虛争飲食分。

濕多成五洩,腸響若雷奔。

痞氣冬為積,皮黃四體昏。

(4)肺髒歌

肺髒最居先,大腸通道宣。

兌為八卦地,金屬五行牽。

皮與毛相應,魂将魄共連。

鼻聞香臭辨,壅塞氣相煎。

語過多成嗽,瘡浮酒灌穿。

豬膏凝者吉,枯骨命難全。

本積息奔患,乘春右脅邊。

順時浮澀短,反即大洪弦。

實夢兵戈競,虛行涉水田。

(5)腎髒歌

腎髒對分之,膀胱共合宜。

旺冬身屬水,位北定無欺。

兩耳通為竅,三焦附在斯。

味鹹歸藿豆,精志自相随。

沉滑當時本,浮癱厄在脾。

色同烏羽吉,形似炭煤危。

冷即多成唾,焦煩水易虧。

奔豚臍下積,究竟骨将痿。

實夢腰難解,虛行溺水湄。

注:節選自《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3.病因賦

夫百病之生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則顯其症。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内經》曰:知标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标本,是謂妄行。

蓋百病皆生于六氣,諸症莫逃乎四因。傷寒症傳遍六經,必須熟識;瘟疫病感冒四氣,務要先明。内傷脾胃者,辨有餘與不足;外感熱病者,知夏熱與春溫。卒中風因有四端,治分三中;破傷風原有二種,治别三經。中暑有動靜之異,受濕有内外之分。火有七說,痰有十因;氣有九論,郁有六名。瘧犯暑風,更兼痰食;痢因濕熱,及受積停。嘔吐者,胃氣逆而不下;洩瀉者,脾氣傷而不平。霍亂脾寒,傷食所緻;痞滿脾倦,積濕而成。呃逆者,胃氣之不順;咳嗽者,肺氣之不清。嗳氣皆由于痰火,咽酸盡為乎食停。中滿臌脹者,脾虛不運;噎膈反胃者,氣食相凝。喘急有虛有實。痙症有陰有陽。五積六聚,總是氣凝其痰血。五勞六極,皆是火爍乎天真。吐血出于胃腑,衄血本乎肺經。痰涎血,屬于脾髒;咯唾血,屬于腎經。牙宣者,陽明之熱極;舌衄者,少陰之火生。腹中窄狹,而痰火各别;胸中煩熱,而虛實可分。驚悸,痰迷恐懼所緻;健忘,血少憂郁而成。癫狂者,分心肝之熱極;痫症者,尋痰火之重輕。便濁有赤白之異,汗出有自盜之名。九種心疼,痛在胃脘;七般疝氣,病在厥陰。脅痛有兩邊之别,頭風有左右之分。腰痛腎虛而或閃挫,腹痛寒氣而或食停。痿症不足與濕熱,痹症寒濕與風乘。四種遺精,心腎不能既濟;五般黃疸,濕熱熏蒸而成。眩暈者無痰不作,消渴者無火不生。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大便秘乃血液燥結,小便閉乃氣滞不行。痔疾、腸風濕熱所緻,發斑、瘾疹風熱所成。耳聾者腎虛之故,目疾者肝火之因。齒疼乃胃熱蟲蛀,喉痹乃火動痰生。鼻塞者肺氣之不利,口瘡者脾火之遊行。女人經水不調皆是氣逆,婦人心煩潮熱多是郁生。帶下沙淋由于濕熱,崩漏下血為損任沖。胎孕不安治有二理,産後發熱原有七因。茲有七十四種之病,略舉其概而賦雲。欲知其備,後論詳明。看方猶看律,用藥如用兵,機無輕發,學貴專精。

注:節選自《醫學傳心錄》。

五味中醫 擀筋刮痧棒——很好用的刮痧器具 小程序

4.病機賦

竊謂醫雖小道,乃寄死生,最要變通,不宜固執,明藥、脈、病、治之理,悉望、聞、問、切之情。

藥推寒熱溫涼平和之氣,辛甘淡苦酸鹹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瀉補之能;脈究浮沉遲數滑澀之形,表裡寒熱實虛之應,阿阿嫩柳之和,弦鈎毛石之順。

藥用君臣佐使,脈分老幼瘦肥。藥乃天地之精,藥宜切病;脈者氣血之表,脈貴有神。病有外感内傷、風寒、暑濕、燥火之機,治用宣通、瀉補、滑澀、溫燥、重輕之劑。外感異乎内傷,寒證不同熱證。外感宜瀉而内傷宜補,寒證可溫而熱證可清。補瀉得宜,須臾病愈;溫清失度,頃刻人亡。外感風寒,宜分經而解散;内傷飲食,可調胃以消溶。胃陽主氣,司納受,陽常有餘;脾陰主血,司運化,陰常不足。胃乃六腑之本,脾為五髒之源。胃氣弱則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調理胃脾為醫中之王道,節戒飲食乃卻病之良方。病多寒冷、郁氣,氣郁發熱;或出七情動火,火動生痰。有因行藏動靜以傷暑邪,或者出入雨水而中濕氣;亦有飲食失調而生濕熱,倘或房勞過度以動相火。制伏相火要滋養其真陰,祛除濕熱須燥補其脾胃。外濕宜表散,内濕宜淡滲。陽暑可清熱,陰暑可散寒。尋火尋痰分多分少而治,究表究裡或汗或下而施。痰因火動,治火為先;火因氣生,理氣為本。治火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升消;理氣微則宜調,甚則究其源而發散。實火可瀉,或瀉表或瀉裡;虛火宜補,或補陰而或補陽。暴病之謂火,怪病之謂痰。寒熱濕燥風,五痰有異;溫清燥潤散,五治不同。有因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金水木火土,五郁當分;洩折達發奪,五法宜審。郁則生火生痰而成病,病則耗氣耗血以緻虛。病有微甚,治有逆從。微則逆治,甚則從攻。病有本标,急則治标,緩則治本;法分攻補,虛而用補,實而用攻。少壯新邪專攻則是,老衰久病兼補為規。久病兼補虛而兼解郁,陳症或蕩滌而或消溶。積在胃腸可下而愈,塊居經絡宜消而痊。女人氣滞瘀血,宜開血而行氣;男子陽多乎陰,可補陰以配陽。……氣病血病二者宜分,陽虛陰虛兩般勿紊。陽虛氣病晝重而夜輕,血病陰虛晝輕而夜重。陽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熱;陰虛生火,火生燥,燥生風。陽盛陰虛則生火,火逼血而錯輕妄行;陰盛陽虛則生寒,寒滞氣而周身浮腫。陽虛畏外寒,陰虛生内熱。補陽補氣用甘溫之品,滋陰滋血以苦寒之流。調氣貴用辛涼,和血必須辛熱。陽氣為陰血之引導,陰血乃陽氣之依歸。陽虛補陽,而陰虛滋陰;氣病調氣,而血病和血。陰陽兩虛,惟補其陽,陽生而陰長;氣血俱病,隻調其氣,氣行而血随。藏冰發冰以節陽氣之燔,滋水養水以制心火之亢。火降水升斯人無病,陰平陽秘我體長春。小兒純陽而無陰,老者多氣而少血。肥人氣虛有痰宜豁痰而補氣,瘦者血虛有火可瀉火以滋陰。膏粱無厭發癰疽,熱燥所使;痰薄不堪生腫脹,寒濕而然。北地聳高宜清熱而用燥,南方洿下可散濕以溫寒。……醫業十三科,宜精一派,病情千萬變,仔細推詳。姑撮碎言,以陳管見,後之學人,庶達迷津。

注:節選自《仁齋直指方論》。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