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此前,我們回顧了戰略解碼方法的發展曆史,也分析了平衡計分卡的缺陷和不足。在本文中,我們将從客戶價值出發,将戰略逐級進行分解,直至落實到員工行為,系統呈現出完整的企業戰略解碼過程。
文/徐繼軍(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副總裁、高級合夥人,華沣管理研究院院長)
01
起點:客戶價值
戰略思考的原點,是三個問題:
也就是說,企業因客戶而存在。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理由,是能夠為客戶創造價值。關于這個結論,我們在此前的“戰略筆記”系列文章中已經反複做了論證,這裡不再展開。
企業和客戶之間的關系是交易關系。企業為客戶創造價值,客戶獲取價值後支付回報給企業,從而完成雙方的交易。如下圖所示:
那麼,什麼是客戶價值?
既然“客戶價值”這個概念如此重要,就必須給出清晰的定義。我們認為,“客戶價值”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内容:
那麼,客戶需求都有什麼?
這個問題是企業戰略最核心的問題,也是企業一切經營活動的源頭。也就是說,企業戰略的核心問題,本質上是對客戶價值的确定。
關于這個問題,邁克爾·波特提供了大師級的回答,簡單清晰,而且高度符合我們關于“性價比”的基本常識。
按照波特的觀點,客戶就要兩個東西:一個是成本領先,一個是産品差異化。成本領先很好理解,就是成本足夠便宜。差異化是什麼?籠統地講,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當然,到底什麼才算是足夠“便宜”、足夠“優”,需要結合客戶的具體應用場景來定義。
波特提出的“成本領先”和“差異化”這組互斥的指标,從底層邏輯上講清楚了客戶需求的本質。
但是,相對于“成本領先”這個明确的指标,“差異化”這個指标就很不直觀、相當抽象。到底怎麼做,才算是比較理想的“差異化”?“差異化”到底包括哪些内容?這就變成了一個見仁見智的開放式問題。
在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中,關于客戶需求,有一組更常用、更直觀的指标,那就是“多快好省”。這組指标拆分開來,包括四個方面的内容:
“多快好省”這四個核心指标,實際上“多”更多取決于公司的資源投入總量,雖然從公司角度看,非常重視,但并非客戶需求的核心指标,并不影響客戶效用。而“快”、“好”、“省”,才是更為關鍵的客戶需求指标。
就像我們在上篇文章《》中分析的一樣,一個企業不可能同時去追求所有核心指标,而是應該有所取舍。
我們發現,“多快好省”這組指标之間實際上是互斥的。比如,要想質量更好,往往成本就低不了、交付速度就要打折扣。所以,企業往往追求的是,有一個或者兩個指标和競争對手差不多,然後重點突破另外的指标。
“多快好省”這組指标,相對于波特提出的“成本領先”和“差異化”而言,在邏輯水平上有明顯差距。比如,有些時候“多”、“快”也是“成本領先”的方法,而“快”和“好”也算是“差異化”的構成部分。而且,“好”這個指标往往也是各自表述的開放式指标,如果不結合具體場景實在說不清楚。
好在“多快好省”這組指标,相對而言足夠直觀樸素,擁有很好的群衆基礎,也就被廣泛應用了起來。
明确了戰略的起點後,下一步我們需要開始進行戰略解碼。戰略解碼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對客戶價值指标的分解過程。
02
華沣戰略解碼系統
如何完成戰略解碼過程?
我們認為,戰略解碼必須要準确、有效地分解到各部門、各關鍵崗位,轉化為員工的行為,才算真正解碼完成。
基于企業經營管理的邏輯常識,戰略解碼可以按照以下過程框架進行推進:
這套戰略解碼方法,不僅包括各類指标歸類形成的“計分卡(Scorecard)”,其最核心的内容,是打通從“客戶價值到員工行為”這條戰略實現的邏輯鍊條。指标歸類形成的“計分卡”,更像是挂在這個邏輯鍊條藤蔓上的果實。另外這套解碼方法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對于各類指标有明确的取舍規則。
為了後續表述的簡潔,我們給這個戰略解碼框架起名為“華沣戰略解碼系統(Huafeng Strategy Decoding System, HSDS)”。
華沣戰略解碼系統(HSDS)始于企業戰略的核心問題——對于“客戶價值”的分析和判斷,其過程包括企業、流程、部門、員工四個層級,不同層級的解碼形成不同的指标體系,也就是“計分卡(Scorecard)”。
公司層級解碼過程,主要解決的是企業戰略選擇和驗證問題。
所謂戰略選擇,就是解決企業“必須做”的問題。也就是要回答,企業要服務哪些客戶?企業給客戶提供哪些産品和服務?企業給客戶提供的産品和服務,需要具備哪些指标?企業希望能夠服務多少客戶?
隻有當問題的思考最後變成明顯的指标時,戰略的準星才算是開始瞄準。這些指标基于企業對客戶需求、競争環境的判斷,一旦明确,沒有太多調整空間。因為不達到這些指标,就意味着企業無法滿足客戶需求。而失去客戶,企業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如上圖所示,在之前的文章《戰略解碼系列:平衡計分卡的主要缺陷和反思》中我們探讨過,企業存在的理由是為客戶創造價值,而企業的财務指标是滿足客戶價值之後得到的回報,也是對企業真正為客戶創造了價值這件事情的驗證。
因此,除了客戶維度指标,财務維度指标也是公司整體績效指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流程是企業戰略和組織的接口,解決了從公司目标到部門任務的銜接問題,發揮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企業要滿足客戶需求,要為客戶創造價值,要實現财務指标,就得把該做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這些做事的過程就是流程。很顯然,在滿足客戶需求、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流程都需要多個部門的協同和配合才能解決。
不同企業,因為為客戶創造價值的産品或服務不同,其核心業務流程也會有明顯的差異。比如工程建設企業,核心業務流程就是訂單獲取流程、工程建設交付流程。比如制造業企業,核心業務流程就是市場營銷流程、産品開發流程、産品交付流程。
客戶價值指标的實現,需要依靠這些核心業務流程;而企業能否獲取健康的财務指标,也需要依靠這些核心業務流程的效率來保障。
當然,企業流程存在清晰的層級關系和嚴密的支撐關系,基本上是環環相扣的。企業流程結構的這些特點,可以幫助企業将整體目标(客戶維度指标、财務維度指标)準确分解下去,變成各級流程的績效指标,也就是明确了這些流程事項對應的做事要求。
部門可以理解為構成流程的環節,是流程的組成部分。當然,一個部門可能參與了多個流程,是多個流程的組成部分。
部門,解決的是專業分工問題。“專業分工”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企業将做銷售的人放在一起、做研發的人放在一起、做财務的人放在一起、做人力資源的人放在一起,都是為了解決專業分工問題。
流程指向客戶價值,是企業真正的骨架,而部門隻是支撐這些骨架的專業模塊。部門必須在流程中去尋找自身的價值,必須服務于流程目标的達成。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将流程指标分解到部門指标,并不容易。
流程整體的工作結果是各個部門協同完成。既然是協同,就有責任分擔問題。如果不能把各部門的責任理清楚,這個分解過程就進行不下去。這個問題的解決,實際上還是很有技術含量的。
在這個過程中,各流程的流程負責人(Owner)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需要帶領流程節點上的相關部門負責人,圍繞流程目标實現,按照流程優化的方法分析短闆、減少停滞、減少浪費、提高效率,最後将流程目标變成對各部門的任務要求。這些任務要求,有些可以變成績效指标,有些就是關鍵事項和任務清單。
應該注意到,流程指标并不是部門指标的簡單相加,而是要圍繞如何實現形成解決方案,由此才能真正梳理清楚各部門的任務要求。
崗位是部門的最小單元,是真正承擔責任的實體。無論企業戰略選擇多麼精妙,如果最終不能落在每個具體崗位上,戰略就無法落地。
但是,将部門指标分解到崗位頭上,也并不容易。部門雖然是專業分工的結果,雖然是将專業相近、工作内容相似的崗位聚集在了一起。但是,部門并不是崗位的簡單相加。
有些部門分解任務相對容易。比如業務部門,各業務經理基本上都是并行工作,相互之間配合很少,部門任務相對可以簡單地分解下去,基本上不會明顯問題。
但是,有相當多的部門就不會像業務部門那樣容易。比如大多數職能部門,日常例行事務工作、項目型工作、臨時交辦事項是職能部門工作的三大主要構成部分。絕大多數崗位工作(除招聘、采購、融資等資源整合類崗位),其工作結果量化都比較困難。他們的工作特點是根據任務需要,團隊分工協作,工作就像是一系列小項目的組合,工作内容多變是職能部門工作的顯著特征。
所以,從部門到崗位的工作分解,必須要有簡單好用的工作方法,才能夠解決。比如關鍵任務清單管理法。
指标分解、任務清單隻是提出來明确的要求,隻有員工按照公司層層分解下來的要求行動起來,真正變成員工的行為,才能說戰略解碼完成了。
可是,從要求到行為,完成這一步轉化也不容易。
除了要對員工的行為提出明确的要求之外,還必須要解決好員工行為牽引問題,通過有效的影響手段,使得員工有意願,也有能力去按照公司的希望行動起來,而且要讓員工能夠自我驅動。
對員工開展績效評價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到了員工行為這個層面,因為量化困難,而且變化和調整是常态,所以績效評價的效力也會大打折扣。
要解決以上問題,除了績效評價這個模塊之外,還需要将員工發展通道、培訓管理、薪酬管理三個模塊組合進來,形成一套更有力量的方法體系,才能實現對員工行為形成有效的牽引。
03
寫在最後
戰略解碼過程,應該從“客戶價值”出發,經過公司、流程、部門、崗位四個層級完成分解,最後變成員工行為,實現真正落地。這就是華沣戰略解碼系統(HSDS)的基本邏輯。
限于篇幅,這篇文章僅僅對“華沣戰略解碼系統(HSDS)”整體框架做了介紹,至于各環節具體工作方法,以及更多細節,我們将在“戰略解碼系列”後續文章中進一步說明。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