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棟治療慢性結腸炎經驗 (轉載)
發表者:18人已訪問
慢性結是臨床常見疾病,其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是一種以結腸、直腸黏膜層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臨床表現腹痛、腹脹或裡急後重,大便帶有黏液或膿血便,常伴有神疲乏力、納差,排便不淨、肛門墜脹、心情煩躁等症狀,給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現代醫學對于本病尚元特效治療藥物,李國棟主任醫師行醫30餘年,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治療本病效果滿意,現歸納如下。
祖國醫學認為慢性結屬中醫學“洩瀉”、“腸?”、“腸風”、“髒毒”、“下痢”的範疇。病位在腸,髒腑在肝、脾胃、腎。
1 病因病機
在同一外界環境條件下,受同樣緻病因素影響,有人發病,有人則不發病,究其原因,《景嶽全書》:“瀉洩之本,無不由脾胃”。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由于先天或因飲食不節、勞累、日久導緻脾胃損傷,脾失健運,則氣血不足以濡養全身,痰飲内生,或濕邪日久化熱、化寒;停于腸間,大腸傳導失司,氣血與腸中糟粕相博結,損傷腸絡。久瀉不愈,日久及腎,導緻脾腎陽虛。
另外,情志所傷,肝失疏洩,肝氣橫逆克犯脾土,肝脾不和,肝郁脾虛,導緻脾胃損傷。
總之,本病虛實夾雜,本虛标實。以脾胃虛弱為本;濕熱蘊結,痰濕阻滞,氣滞血瘀為标。另一方面正氣不足又易為外感、飲食、情志所傷,則纏綿難愈,反複發作。
2 辨病與辨證論治
李國棟認為,任何疾病都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關鍵的環節。要針對病症的特點,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急則治其标,緩則治其本”,扶正與祛邪并重。
2.1急性發作期
症見:、腹痛、腹脹、大便日行10餘次黏液膿血便、裡急後重,神疲乏力、納差消瘦,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數。便常規檢查:有大量紅、白細胞(如紅細胞20-30個,白細胞滿視野)。
此階段多數為濕熱之邪、阻滞腸中,與氣血博結,血敗肉腐。治以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藥用:黨參12g,黃芩12g,黃連6g,葛根10g,白術10g,薏苡仁20g,木香10g,黃柏10g,敗醬草10g,陳皮10g,焦三仙10g,甘草10g。李國棟喜用少量的黃連、黃柏等苦寒之品,寒能除熱,苦能燥濕,堅陰,生薏苡仁清腸利濕;敗醬草清大腸之熱而解毒排膿。
此時由于患者體液丢失嚴重,身體虛弱,應盡快控制病情。若口服中藥效果不明顯,應予強的松10mg日1次口服,并逐漸減量。由于腸壁局部的炎症刺激,部分患者灌入即瀉,故不主張此時應用灌腸。
2.2慢性期
該期是相對于急性發作期而言,仍然可能有黏液膿血便,但便常規(+)潛血示:紅細胞有0~8個,白細胞有1~5個,較前有明顯的減輕。以扶正為主,根據不同的證型,辨證施治。
2.2.1脾虛濕熱型症見:腹痛,腕腹脹滿,大便日行數次,有黏液膿血,肛門灼熱,有排便不淨感,乏力納差,口渴欲飲,小便短赤,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數。治以清熱利濕、益氣健脾。藥用:黨參15g,白術10g,黃柏10g,陳皮10g,木香10g,黃連6g,焦三仙10g,砂仁6g,甘草10g。李國棟認為用藥避免過分補益,以免“閉門留蔻”。
2.2.2脾氣虛弱型症見:腹痛,大便溏薄,日行數次伴有黏液或不消化飲食,進食生冷、油膩後症狀加重,面色萎黃,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弱。治以益氣健脾,利濕。藥用:黨參15g,蒼術15g,自術15g,茯苓12g,陳皮10g,木香10g,山藥12g,蓮子肉10g,焦三仙10g,甘草10g。李國棟認為在運用補益藥的同時,配合木香、厚樸等理氣藥,使“補而不滞”。并選用茯苓以淡滲除濕助止洩之功,陳皮、砂仁、藿香等芳化藥醒脾助運。
2.2.3脾腎陽虛型即出現全身的虛寒症狀,遇寒則腹痛症狀加重。《脾胃論?脾胃勝衰篇》雲:“脾胃不足之源,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李國棟習用附子理中丸,或前方基礎上加用肉桂3g,制附片10g等以溫腎助陽“少火生氣”。
2.2.4肝脾不和型症見:腹痛,腹脹,或,大便日行1次或數次,帶有黏液,便後痛減,尤以情緒失調時加重,舌淡紅,苔薄白,脈铉。治以疏肝健脾。藥用:當歸10g,炒白術12g,白芍10g,陳皮10g,柴胡6g,茯苓10g,枳殼10g,防風10g,甘草6g。李國棟認為肝失疏洩,肝氣橫逆,一則使相火食氣,二則直犯脾土,故予柴胡、郁金、白芍等疏肝解郁,柔肝之品。
2.2.5随症加減裡急後重,肛門墜脹:劉河間日:“行血則便膿自愈,理氣則後重自除”。李國棟習用木香10g,陳皮12g,枳殼10g,槟榔12g,以行氣導滞。
以腹痛為主的患者:主要是氣機不利,給予白芍10g,元胡6g,甘草6g,吳茱萸6g等。元胡歸肝、脾經,長于理氣止痛;吳茱萸歸肝、脾、胃經,主腹内絞痛;芍藥為“腹痛之要藥”,而芍藥甘草湯的解痙作用更為現代醫學所認可,能夠有效地緩解平滑肌的痙攣。
以為主的患者:主要是濕熱蘊結,耗液傷津,腸失濡潤,傳導失司,再加上脾胃失職,津液不足。李國棟認為不可純予滋陰之品,恐滋膩傷脾又戀邪,選用太子參,性平益氣生津,麥冬、石斛、黃精等,并少佐陳皮、佛手、香橼等以防礙滋膩脾,又不會理氣太過,進一步傷津。對症還可選用杏仁、炒決明子、桃仁、郁李仁,枳實等,必要耐可用适量的生大黃,以清利腸道。
有黏液膿血者:加大黃炭10g,地愉炭10g,仙鶴草10g,丹皮12g等以止血;對于黏液經久不愈者,針對不同病因治療,加用澤瀉10g利水滲濕“利小便以實大便”,藿香6g芳香醒脾化濕,石榴皮6g以燥濕收斂。
飲食不化者:加炒菜菔子10g,槟榔片10g,厚樸12g等行氣消積導滞。
此外,李國棟認為“久病多瘀”,是疾病遷延不愈的主要原因。故喜用當歸、川芎、丹參、赤芍等活血祛瘀藥。有學者通過血液流變學檢查發現該病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增高,機體相對處于高凝狀态,說明該病存在着明顯的微循環障礙。
2.2.6保留灌腸法該法是局部與整體治療相結合。藥物直接到達病所,發揮作用,避免了消化道對其的影響,保持了藥物的性能,快速充分的發揮了治療作用,其療效肯定。藥用黃連10g,栀子10g,連翹10g,白芍10g,甘草12個,防風10g等加減以清熱燥濕,再配合日服中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便潛血陽性的患者,可在煎好的灌腸藥中加入三七粉3g或青黛2g以活血止血,清熱;若局部潰瘍重者可加入錫類散(西瓜霜、硼砂、青黛、冰片、珍珠、牛黃等)1g,以解毒消腫,生肌止痛。15天為1個療程,後停用1周,再用下一療程。
2.3恢複期
此時、腹痛症狀基本消失,大便日行1-2次,無黏液膿血,舌淡紅,苔薄白,脈弦,便潛血檢查呈陰性。達到臨床治愈,此時可由口服中藥改為中成藥參苓自術散6g,每日2次,配合葛根芩連微丸2g,每日2次,服用1月餘,以鞏固療效。
然而本病源于脾胃虛弱,且易複發,重在預防,所謂“正氣存内,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要注意保暖,節制飲食,加強鍛煉。另外,在當今的社會,工作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是該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舒暢。
本文轉載自http://www.tcmer.com/
李某,男,36歲,農民。2008年2月5日就診。患者3年前确診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曾經多次進行結腸鏡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病變,但腹痛、腹瀉,每天3-5次,伴納差、腹脹,長期服藥而病情無明顯的改善。
現症:
1(胃實)脘腹脹滿,納呆,嗳氣,舌苔厚膩:
蒼術20厚樸10陳皮12;炒枳實10烏藥10炒槟榔10;炒山楂10炒麥芽10炒神曲12;
-----------------------------
2(腸實)腹痛、腸鳴,痛則即瀉,每天3-5次不等;舌暗紅,脈澀:
柴胡12白芍30炒枳殼10甘草5;
防風10;
當歸10丹參10制乳香5制沒藥5;
三棱10莪術10穿山甲3(沖)三七10;
大黃5。
3(腸腑濕熱)口苦咽幹,溏稀糞便,味腥臭:
茵陳30薏苡仁30敗醬草30。
-----------------------------------
4(整體虛寒)畏寒肢冷,氣少懶言,脈沉細無力:
炙甘草5黨參30炒白術20炮姜20制附子20。
3付。用法:附子先煎去麻味後,再下餘藥煎熬而成,每天服1劑,服藥1劑後,間隔3天,再服下1劑。
複診:患者喜出望外,他說這麼多年服用中西藥物,總是吃着藥有效,可一停藥就拉肚子。而你的3付中藥,每吃1付就腹瀉加劇,但停藥後就不再拉肚子了,感覺特别好,療效快,方藥簡單,3付藥服完,每天大便1次,色量正常,要求鞏固治療,服用附子理中丸合丹七片,以資善後調理。
【按】早年治療該病,多是按圖索骥,依蘆葫畫瓢,療效可想而知。後來潛心研究,反複揣摩,悟出該病是一個寒熱虛實夾雜之證,即有脾腎陽虛為本,又有腸腑濕熱内蘊、還有腸腑氣滞瘀血,同時還有風邪内擾,可以說是氣血陰陽虛損為本,寒熱瘀毒風邪為标共存的一種疾病,不然能治療多年而病難愈嗎?因此,立通陽活血為大法,佐以健脾利濕,清熱解毒之法,方用附子理中湯、薏苡附子敗醬散、小承氣湯、活絡效靈丹、痛洩要方等方為一爐,重用附子,以萬夫不擋之勇為先,挾衆藥直搗病巢;由于病久體虛而不耐攻伐過度,因此采用間隔服藥的方法,以候正氣來複。故此,二者可達到扶正而不助邪,祛邪而不傷正,達到了兩全其美的臨床療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