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衡傷科經驗選萃
2011-07-07 09:29:00|分類: |标簽: |字号大中小
李國衡(1924年~),男,江蘇揚州人。1938年受業于滬上傷科名醫魏指薪,以後随師開業。1949年與業師由師徒關系而成為翁婿關系。40年代起,當時的翁婿傷科診所就得到廣大病員所信賴。1956年進入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任中醫教研組副主任,以後調任瑞金醫院傷科主任,上海市傷骨科研究所副所長,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教授,中華全國中醫藥學會理事,中華全國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藥學會理事會顧問。1990年為全國首批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1993年被聘為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員。1958年曾被評為上海市文教戰線先進工作者。
著有《傷科常見疾病治療法》、《魏指薪治傷手法與導引》,主編《中國骨傷科學·整骨手法學》、《中醫治療疑難雜病秘要》傷骨科部分,參加編寫《中醫骨傷科學》等著作六部,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
李教授是魏氏傷科學術流派的繼承者,從事臨床醫學、教學、科研工作五十餘年,深得魏氏學術真谛并有所發展。他認為各種損傷可以歸納為内傷與外傷兩大類。内傷以髒腑、氣血為主,應用傳統望、聞、問、切四診,取得資料後再用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歸納,确定損傷部位和病理性質。外傷以筋骨皮肉脈為主,臨床檢查突出“望、比、摸”三法。望:觀察局部腫脹、畸形、膚色、姿态、破損等程度;比:患側與健側作對比,存在何種異常;摸:雙手對患處仔細揣摸。魏氏傷科非常重視“摸診”,素有“輕摸皮,重摸骨,不輕不重摸肌筋”,“能摸觸其外,測知其内”的見解。根據部位不同,要求摸診時輕重恰當,先後有序,分清損傷類别及主次痛點。李教授強調髒腑氣血損傷可反映到體表,肢體外傷也可影響髒腑氣血,因此,他認為内傷與外傷均須運用傳統四診結合“望、比、摸”檢查,才能作出較全面的診斷。
李教授認為,年齡有大小,損傷有輕重,在用藥上應有所側重,更不能濫施藥物。損傷後全身症狀反映不明顯者,則應着重外治;單純内傷則應着重内治;外傷與内傷并存,局部與全身症狀表現明顯者,則應内外兼治。他用内服藥大多是頭、二汁内服,藥渣搗爛後蒸敷或煎水外洗。用于外傷如此,有些内傷亦用此法;不僅宿傷,而且新傷在損傷後1天即考慮熱敷。内服與外敷并用,可迅速改善全身與局部氣血循環,祛瘀生新,促使損傷組織盡早修複。
跌打損傷,人體組織必然發生不同程度的紊亂,如骨折移位、關節脫位及半脫位、骨錯縫、筋出槽,或内傷氣滞血凝等,在治療上須依賴手法正骨理筋,理氣活血,以達到“骨正筋柔,氣血以流”的目的。魏氏傷科擅長手法,李教授更吸取各家之長,尤善于用手法治療。他的手法可分為基本手法與臨床應用兩個方面,基本手法有單式、複式的不同,臨床應用有常法與變法的區别特别強調辨證施“法”,針對不同疾病及疾病不同階段表現,采用不同手法加減。
在臨床治療上李教授還重視應用導引療法。魏氏傷科導引方法主要為軀體運動,既有全身動作,又有局部動作,用于各類損傷的全過程中,但又不幹擾損傷的正常修複條件。它與手法,一種是被動肢體運動,一種是自動肢體運動,兩者相輔相成,可提高臨床療效。
李教授專長骨傷科,對骨折的治療積累豐富經驗和有效方藥。如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首先予以手法複位,助手将患肢外展20~30度,緊握足踝向後拔伸牽引,并在患側股骨大粗隆外側墊棉墊,術者運用手掌叩擊該部。在縱向牽引的側向叩擊震蕩作用下,可促使斷端的複位。複位後下肢予以沙袋固定及藥物内服外用。李教授強調骨折手法複位的重要性,它可為骨折愈合及後期功能康複創造良好條件。
治療髋關節脫位,李教授采用無麻醉手法複位。患肢屈髋屈膝上提,當股骨頭移向髋臼時,根據脫位方向,或外展,或内收,并由助手直接推拉股骨頭使之複位。曾治8例新鮮脫位複位後卧床休息,外敷活血消腫藥,沙袋固定二周後下地行走,六周後恢複工作。經後期随訪,上法治療無一例發生股骨頭無菌性壞死與創傷性關節炎。改變了以往需在麻醉下複位,石膏固定三個月的常規治療方法。
李教授對治療損傷引起四肢關節血腫主張一次手法擠散血腫,迅速解除症狀,恢複關節功能。如膝關節髌上區滑囊血腫的治療,一手拇、食二指緊緊按住股骨内、外側髁,掌心按住腫脹處;另一手緊握患側足跟,先使膝關節過伸,将血腫向下擠壓,而後再使膝關節屈曲。在過伸或屈曲時可聽到“蔔落”血腫擠散的聲音,标志手法成功。手法作用主要使血腫關節内壓力産生驟然變化,血腫可從應力最集中點處向低壓區域擴散,由此可解除關節内由于積血張力增高所造成的對關節囊神經末梢的刺激而産生的劇烈疼痛和關節活動限制。李教授等曾對肘後血腫進行造影及解剖學模拟手法治療研究,并對22例肘後血腫進行手法前後關節活動範圍測量,結果治療前42±200,治療後11±200,(P<0.001),兩者有顯著差别。
在長期臨床中,李教授對魏氏傷科繼往開來,研制定多種損傷有效方藥,現舉數方分列如下。
一、續骨活血湯
組成:川斷9g,骨碎補9g,自然銅9g,落得打9g,生地12g,當歸尾9g,地鼈蟲4.5g,乳沒藥各6g。
主治:骨斷、骨碎、腫脹疼痛。
按:骨折治療重在活血祛瘀,止痛長骨。方中歸尾取《本草正義》所雲意“歸尾主通,逐瘀自驗”。地鼈蟲破血逐瘀力強,鹹寒,有小毒,用量不宜過重。若痛甚加延胡索9g,參三七3g;不寐者加朱茯神12g,棗仁9g;便秘者加大黃4.5g。
二、理氣活血止痛湯
組成:桔絡6g,枳殼4.5g,佛手片4.5g,鮮生地12g,白芍9g,炙枇杷(包)9g,生甘草3g,乳沒藥各6g,參三七3g,當歸尾9g,地鼈蟲3g,香谷芽9g。
主治:胸肋内傷,氣滞血凝疼痛,呼吸不暢。
按:氣機不暢,血瘀凝滞為本病關鍵,故李教授多用理氣要藥桔絡配合活血止痛藥物應用,桔絡為桔瓤之筋膜,性味苦平,善于順氣通絡。佐以枳殼、佛手片以寬胸氣止痛。若胸悶氣急者加旋覆花(包)9g,開心果9g;痛甚加延胡索9g,降香片1.8g。
三、蒸敷方
組成:全當歸30g,川桂枝30g,川紅花30g,扡扡活30g,五加皮60g,路路通30g,虎杖根60g,絡石藤60g,川羌活30g。
主治:腰背勞損,風寒濕痹證,髋部慢性損傷。
按:軀幹部肌肉肥厚,慢性勞損、痹證作痛,外用洗方一則使用不便,二則藥力不易深達病所發揮作用。故李教授采用蒸敷劑。将上藥共研細末,裝入布袋内,藥袋隔水蒸熱敷患處。本方一般夏季不宜應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