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 血
[原文]氣統于肺,血藏于肝,而總化于中氣。胃陽右轉而化氣,氣降則精生,陰化于陽也。脾陰左旋而生血,血升則神化,陽生于陰也。精未結而魄先凝,故魄舍于肺,氣魄者,腎精之始基也;神未發而魂先見,故魂舍于肝,血魂者,心神之初氣也。氣,陽也,而含陰魄,是以清涼而降斂;血,陰也,而吐陽魂,是以溫暖而升發。及其魂升而神化,則又降而為氣,魄降而精生,則又升而為血。蓋精血溫升,則蒸騰而化神氣,神氣清降,則灑陳而化精血,精血神氣,實一物也,悉由于中氣之變化耳。
火金上熱,則神氣飛揚而不守,水木下寒,則精血洩溢而莫藏。故補養神氣,則宜清涼,而滋益精血,則宜溫暖。
氣秉辛金清涼之性,清則調暢,熱則郁蒸,暢則沖虛,郁則滞塞,滞塞而不降,故病上逆;血秉乙木溫暖之性,溫則流行,寒則凝瘀,行則鮮明,瘀則腐敗,腐敗而不升,故病下陷。氣滞之家,胸膈脹滿,痰嗽喘逆,半緣上中之虛熱;血瘀之人,紫黑成塊,杯碗傾洩,多因中下之虛寒。下寒則肺氣之降于肝部者,亦遂陷洩而不升,上熱則肝血之升于肺家者,亦遂逆流而不降,此氣血緻病之原也。
【翻譯】氣統領于肺,血藏于肝,而總的都是由中氣轉化來的。胃陽右轉而化氣,氣降則生精,陰化于陽。脾陰左旋而生血,血升則神化,陽生于陰。精未結而魄先凝,所以魄包含于肺,氣魄,腎精的始基;神未發而魂先現,所以魂包含于肝,血魂,心神的初氣。氣,陽性的,但包含陰魄,所以清涼而降斂;血,陰性的,但放出陽魂,所以溫暖而升發。等到魂升而神化,卻又降而為氣,魄降而精生,則又升而為血。因為精血溫升,是蒸騰而化神氣,神氣清降,則洗陳而化精血,精血神氣,實際上是一個物質,全由于中氣的變化罷了。
火金上熱,則神氣飛揚而不保持,水木下寒,則精血洩溢而不能收藏。所以補養神氣,則适宜用清涼的藥物,而滋益精血,則适宜用溫暖的藥物。
氣秉持辛金清涼的特性,清則和諧流暢,熱則濕熱郁蒸,暢則沖虛,郁則滞塞,滞塞而不降,所以發病上逆;血秉乙木溫暖的特性,溫則流動通達,寒則寒凝瘀阻,流通則血色鮮明,瘀積則腐敗,腐敗而不升,所以發病下陷。氣滞的病人,胸膈脹滿,痰嗽喘逆,多半緣于上中部的虛熱;血瘀的人,血液紫黑成塊,成杯成碗的傾洩,多是因中下部的虛寒。下寒則肺氣之降于肝部的,亦遂陷洩而不升,上熱則肝血之升于肺家者,亦遂逆流而不降,這是氣血緻病的根原。
氣 滞
[原文]肺主藏氣,凡藏腑經絡之氣,皆肺家之所播宣也。氣以清降為性,以心火右轉,則化肺氣,肺氣方化,而已胎陰魄,故其性清肅而降斂。實則順降,虛則逆升,降則沖虛,升則窒塞。
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氣斂之也。肺氣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洩,而刑辛金,則生上熱。凡痞悶嗳喘,吐衄痰嗽之證,皆緣肺氣不降。而肺氣不降之原,則在于胃,胃土逆升,濁氣填塞,故肺無下降之路。
肺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氣滞之證,其上宜涼,其下宜暖,涼則金收,暖則水藏。清肺熱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涼之劑瀉陽根而敗胃氣。蓋胃逆之由,全因土濕,土濕則中氣不運,是以陽明不降,但用清潤之藥,滋中濕而益下寒,則肺胃愈逆,上熱彌增,無有愈期也。
【翻譯】肺主藏氣,凡是藏腑經絡的氣,都是肺所傳播宣布的。氣以清降為本性,因為心火右轉,則化肺氣,肺氣一轉化,就已經孕育了陰魄,所以其性清肅而降斂。實症則是順降,虛症則是逆升,降則恬淡虛靜,升則閉塞。
君火相火,在下的根源是癸水,肺氣收斂他。肺氣上逆,收斂的功能不發揮,君火(心火),相火(膽火)不沉降,反而上炎,則易刑傷肺金,産生上熱。凡是胸悶、嗳氣、哮喘、吐血、痰嗽的病證,都緣于肺氣不降。而肺氣不降的本原,則在于胃,胃土逆升,濁氣填塞,所以肺沒有下降的路。
肺胃不降,君火(心火),相火(膽火)不沉降,反而上炎,火不生水,必然産生下寒。氣滞的病證,病在上宜涼,病在下宜暖,涼則金收,暖則水藏。清肺熱而降胃逆本來是定法,但不可以用寒涼之劑瀉陽根而敗胃氣。因為胃逆的原由,全因為土濕,土濕則中氣不循序運轉,所以陽明不降,隻是用清潤的藥,滋養中濕而越發的下寒,則肺胃越發的上逆,上熱更增加,沒有痊愈的日子了。
[原文]下氣湯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五味一錢 茯苓三錢 杏仁三錢,泡,去皮尖 貝母二錢,去心 芍藥二錢 橘皮二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翻譯】下氣湯
甘草7克 半夏11克 五味4克 茯苓11克 杏仁(泡,去皮尖)11克 貝母(去心)7克 芍藥7克 橘皮7克
煎大半杯,溫服。
治療氣滞在胸膈右肋的。
氣 積
[原文]肺藏氣而性收斂,氣病則積聚而不散,而肝氣之積聚,較多于肺。肺氣積聚,則痞塞于心胸,肝氣積聚,則滞結于臍腹。
蓋氣在上焦則宜降,而既降于下,則又宜升,升者,肝之所司,以肝木主升,生氣旺則氣升,生氣不足,故氣陷而下郁也。而肝氣之下郁,總由太陰之弱,以氣秉金令,但能降而不能升,降而不至于下陷者,恃肝木之善達,肝木之善達者,脾土之左旋也。
氣盛于肺胃而虛于肝脾,故肺氣可瀉而肝氣不可瀉。氣積胸膈右肋,宜瀉肺胃以降之,氣積臍腹左脅,宜補肝脾以升之,此化積調氣之法也。
【翻譯】肺藏氣并且性質主收斂,氣病便是積聚而不散,肝氣的積聚,比肺氣的積聚更多。肺氣積聚,便郁結在心胸,肝氣積聚,便滞結在臍腹。
氣在上焦并且适宜下降,而且既降于下,卻又适宜上升,升,是肝的職責,因為肝木主升,生命力旺盛那麼氣便上升,生命力不足,所以氣陷落而且在下郁積。肝氣的下郁,總是由于太陰太弱,因為氣掌握着金的時節,總是能降而不能升,降而不至于下陷的,依靠肝木的良好通達,肝木的良好通達,脾土左旋的緣故。
氣旺盛在肺胃而虛在肝脾,所以肺氣可瀉而肝氣不可以瀉。氣郁積在胸膈右肋,宜瀉肺胃使氣下降,氣郁積在臍腹左脅,宜補肝脾使氣上升,這是化郁積調理氣的方法。
[原文]達郁湯
桂枝三錢 鼈甲三錢,醋炙焦,研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幹姜三錢 砂仁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積在臍腹左脅者。
【翻譯】達郁湯
桂枝11克 鼈甲(醋炙焦,研)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幹姜11克 砂仁4克
煎大半杯,溫服。
治療氣積在臍腹左脅的。(肝氣郁積)
[原文]肺胃積氣,在胸膈右肋,肝脾積氣,在臍腹左脅,皆中氣虛敗之病也。補之則愈悶,破之則愈結,蓋其本益虛,其标益實,破之其本更虛,補之其标更實,是以俱不能效。善治者,肺胃之積,瀉多而補少,肝脾之積,補多而瀉少。半補而半行之,補不至于壅閉,行不至于削伐,正氣漸旺,則積聚消磨矣。
【翻譯】肺胃的積氣,在胸膈右肋,肝脾的積氣,在臍腹左脅,都是中氣虛敗的病症。補氣就越發的氣悶,疏肝破氣就越發的郁結,因為氣的根本越發的虛了,氣的表面上越發的實了,疏肝破氣氣的根本更加的虛,補氣表面上更加的實,所以都不能有效果。善于治療的醫生,肺胃的郁積,瀉多而補少,肝脾的郁積,補多而瀉少。一半補而一半瀉之,補不至于堵塞,瀉不至于損傷人體,正氣漸漸的旺盛,那麼積聚就逐漸消失了。
血 瘀
[原文]肝主藏血,凡藏腑經絡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血以溫升為性,緣腎水左旋,則生肝血,肝血方生,而已抱陽魂,故其性溫和而升散。實則直升,虛則遏陷,升則流暢,陷則凝瘀。
蓋血中溫氣,化火之本,而溫氣之原,則根于坎中之陽,坎陽虛虧,不能生發乙木,溫氣衰損,故木陷而血瘀。久而失其華鮮,是以紅變而紫,紫變而黑。木主五色,凡肌膚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而肝血不升之原,則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氣遏抑,故肝無上達之路。
肝脾不升,原因陽衰陰旺,多生下寒,而溫氣抑郁,火胎淪陷,往往變而為熱。然熱在于肝,而脾腎兩家,則全是濕寒,不可專用清潤。至于溫氣頹敗,下熱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概論也。
血瘀之證,其下宜溫而上宜清,溫則木生,清則火長。若木郁而為熱,乃變溫而為清,而脾腎之藥,則純宜溫燥,無有二法。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濕,土濕之故,全因水寒。腎寒脾濕,則中氣不運,是以太陰不升。水土濕寒,中氣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熱,若誤認陰虛,滋濕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翻譯】肝主藏血,凡是藏腑經絡的血,都是肝所灌注的。血以溫暖上升為本性,因為腎水左旋,所以生肝血,肝血剛生成,卻已經含有陽魂,所以血的本性溫和并且上升發散。血實就直升,血虛就遏陷,上升便流暢,下陷便凝結瘀積。
血中的溫氣,是轉化為火的根本,但溫氣的本原,卻來源于水中的陽氣,腎陽虛虧,不能生發乙木,溫氣衰損,所以木陷而血瘀。時間長了就失去血液的新鮮,所以紅色變成紫色,紫色變成黑色。木主五色,凡是肌膚憔悴,眼角青黑色的,都是肝血瘀積的症狀。肝血不升的本原,則在于脾,脾土滞積下陷,生氣遏抑,所以肝沒有上升通達的道路。
肝脾不升,原因在于陽衰陰旺,大多數産生下寒,從而溫氣抑郁,火的根源淪陷,往往轉變為熱。然而熱在于肝,而脾腎卻全都是濕寒,不可以隻用清潤的藥物。至于溫氣頹敗,下熱不發作的,有十分之六七,不可以一概而論。
血瘀的病證,下适宜溫而上适宜清,溫則木生,清則火長。如果木郁積轉為熱,可以變溫而為清,但脾腎的藥物,卻隻是适宜用溫燥的,沒有其它的方法。因為脾陷的原因,全是因為土濕,土濕的原因,全是因為水寒。腎寒脾濕,那麼中氣不運轉,所以太陰不升。水土濕寒,中氣郁結,君火相火失去根本,多半會産生上熱,如果誤認為是陰虛,滋補濕産生寒,短命早死,一百個不到一個能救治。
[原文]破瘀湯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桂枝三錢 丹參三錢 桃仁三錢,泡,去皮尖 幹姜三錢 首烏(蒸)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翻譯】破瘀湯
甘草7克 茯苓11克 丹皮11克 桂枝11克 丹參11克 桃仁(泡,去皮尖)11克 幹姜11克 首烏(蒸)11克
煎大半杯,溫服。
血 脫
[原文]肝藏血而性疏洩,血病則脫亡而不守。未脫之先,溫氣虛虧,凝瘀不流。瘀少則結積而不下,瘀多則注洩而莫藏。凡便溺流漓,崩漏不禁,紫黑成塊,腐敗不鮮者,皆陽虛而木陷,血瘀而弗容也。
蓋木性善達,水土寒濕,生氣不達,是以血瘀;木郁風動,疏洩不斂,是以血脫,而肺血之脫亡,較多于肝。肝血下脫,則遺洩于便溺,肺血上流,則吐衄于口鼻。以血在下焦則宜升,而既升于上,則又宜降,降者,肺之所司,緣肺金主收,收氣盛則血降,收氣不足,則血湧而上溢也。而肺血之上溢,總由陽明之虛,以血秉木氣,但能升而不能降,升而不至于上溢者,恃肺金之善斂,肺金之收斂者,胃土之右轉也。
血盛于肝脾而虛于肺胃,其脫于便溺,則由肝脾之寒,其脫于口鼻,或緣肺胃之熱,而陽衰土濕,中氣頹敗,實為脫血之根。若專用清涼滋潤,助陰伐陽,以敗中氣,人随藥殒,百不一生。此非血病之必死,皆粗工之罪也。
【翻譯】肝藏血而性質是疏洩,血病便是脫亡而不守。沒有脫之前,溫氣虛虧,凝瘀不流。血液瘀積的少便結積而不下,血液瘀積的多便注洩而不能收藏。凡是拉肚子流汗流血流淚,婦女不在行經期間,陰道突然大量下血,紫黑色血液成塊,腐敗不新鮮的,都是陽虛并且木氣下陷,血瘀而不能容納。
木的本性是善于通達,水土如果寒濕,生氣不通達,所以血瘀;木郁積中風,疏洩不能收斂,所以血脫,但肺血的脫亡,較多于肝。肝血下脫,便遺洩在大便小便上,肺血上流,便是口鼻吐血。因為血在下焦并且适宜上升,既升于上,又适宜下降,下降,肺的職責,因為肺金主收藏,收斂的氣旺盛則血降,收斂的氣不足,則血湧而上溢。而肺血的上溢,總是由于陽明的虛,因為血掌握着木氣,隻是能升而不能降,升而不至于上溢的,依靠肺金的善于收斂,肺金的收斂,因為胃土的右轉。
血旺盛在肝脾而虛在肺胃,發病血脫拉肚子,就是因為肝脾的寒,發病血脫在口鼻,有的源于肺胃的熱,從而陽衰土濕,中氣頹敗,實為脫血的根本。如果單純的用清涼滋潤的藥物,增加陰氣殺伐陽氣,衰敗中氣,人随着用藥就殒命了,百人不能活一人。這不是血病就一定死,都是粗陋的醫生的罪過。
衄(nǜ)血(鼻出血)
[原文]肺竅于鼻,肺氣降斂,則血不上溢,肺氣逆行,收斂失政,是以為衄,其原因于胃土之不降。
《靈樞?百病始生》:猝然多飲食,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内溢,血内溢則後血。衄血者,陽絡之傷,則營血逆流,而衛氣不能斂也。
肺主衛氣,其性收斂,血升而不溢者,賴衛氣斂之,而衛氣之斂,由于肺降,降則收令行也。而肺氣之降,機在胃土,胃土上壅,肺無降路,收令失政,君相失洩,肺金被刑,營血不斂,故病鼻衄。而火炎金傷,不皆實熱,多有中下濕寒,胃逆而火瀉者。至于并無上熱,而鼻衄時作,則全因土敗而胃逆,未可清金而瀉火也。外感傷寒之衄,亦非關火盛,緣寒傷營血,營郁而衛閉,衛氣壅遏,蓄而莫容,逆循鼻竅,以瀉積郁,衛氣升發,故沖營血,而為衄證,衄則衛郁瀉而表病解,原非火旺金刑之故也。
【翻譯】肺開竅在鼻子,肺氣主下降和收斂,于是血不上溢,肺氣逆行,收斂失去功能,所以鼻出血,其原因在于胃土的不降。
《靈樞?百病始生》說:突然多飲食,于是腸滿,起居不節制,用力過度,于是絡脈受傷,陽絡傷便血外溢,血外溢便鼻出血;陰絡傷便血内溢,血内溢于是便血。鼻出血的,陽絡的傷,因為營血逆流,而衛氣不能收斂。
肺主衛氣,本性收斂,血升而不溢的,依賴衛氣的收斂,而衛氣的收斂,因為肺的下降,降則收斂的功能發揮。肺氣的下降,樞紐在胃土,胃土上堵塞,肺沒有下的降道路,收斂的功能失去,君火相火失洩,肺金被克制,營血不收斂,所以發病鼻出血。但火炎金傷,不全是實熱,許多的有中下濕寒,胃逆而火瀉的。至于并沒有上熱,但鼻血經常發作的,則全因土敗而胃逆,不可以清金而瀉火。外感傷寒的鼻出血,也不是因為火盛,緣于寒傷營血,營氣郁積而衛氣郁閉,衛氣壅遏,蓄而不能容,逆循環到了鼻竅,用來瀉積郁,衛氣升發,所以沖營血,而為鼻出血病證,鼻出血則衛氣郁積瀉出而表病解,原本就不是火旺金刑的原因。
[原文]仙露湯
麥冬三錢 五味一錢 貝母二錢 半夏三錢 柏葉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杏仁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衄血之證,火洩金刑,氣傷血沸,宜清金斂肺,以回逆流,而必并降胃氣,降胃必用半夏。近世誤以血證為陰證,半夏性燥,不宜血家,非通人之論也。
若上熱非盛,而衄證時作,則全因中下濕寒,當加幹姜茯苓溫燥之藥。若大衄之後,氣洩陽亡,厥逆寒冷,宜加參芪姜附,以續微陽,清潤之藥,切不可用。
【翻譯】仙露湯
麥冬11克 五味4克 貝母7克 半夏11克 柏葉11克 甘草二錢 芍藥11克 杏仁11克
煎大半杯,溫服。
鼻出血的病證,火洩金刑,氣傷血熱,适宜于清金斂肺,以回逆流,而且一定要同時降胃氣,降胃必用半夏。近世的人誤以為血證為陰證,半夏性燥,不适宜于鼻出血的病人,不是明白人的言論。
如果上熱不是太旺盛,但鼻出血證經常發作,則全因中下濕寒,當加幹姜、茯苓溫燥的藥物。若大出血之後,氣洩陽亡,厥逆(指四肢逆冷,手冷可過肘,足冷可過膝,由陽氣内衰,陰寒獨盛所緻)寒冷,适宜加人參、黃芪、大姜、附子,以續微弱的陽氣,清潤的藥,切忌不可用。
吐 血
[原文]血斂于肺而降于胃,肺氣能收,則鼻不衄,胃氣善降,則口不吐。肺氣莫收,經絡之血,乃從鼻衄,胃氣莫降,藏腑之血,因自口吐。因肺氣之斂,亦因胃氣之降,吐衄之證,總以降胃為主。
胃氣不降,原于土濕,土濕之由,原于寒水之旺。水寒土濕,中氣堙郁,血不流行,故凝瘀而紫黑,蓄積莫容,勢必外脫。土郁而無下行之路,是以上自口出。凡嘔吐瘀血,紫黑成塊,皆土敗陽虛,中下寒濕之證。瘀血去後,寒濕愈增,往往食減而不消,飲少而不化。一旦土崩而陽絕,則性命傾殒,故大吐瘀血之家,多至于死。
其血色紅鮮者,則緣肺熱,然始因上熱,而究變中寒。以血藏于肝,而肝木生火,心火之熱,即血中之溫氣所化,血去而血中之溫氣亡洩,是以大失血後,寒栗而戰搖也。而其上熱之時,推其中下,亦是寒濕。蓋君相之火,随戊土下降,而歸坎水,則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則君相升洩,非戊土之逆,而火何以升!非己土之濕,而胃何以逆!非癸水之寒,而土何以濕!胃逆火洩,升炎于上,而坎陽絕根,其腎水必寒,寒水泛濫,其脾土必濕,理自然也。
若夫零星咯吐,見于痰唾之中者,其證稍緩。以血去非多,則氣洩有限,雖亦中下寒濕,而一時不至困敗。但一遭庸手,久服清潤,敗其中氣,則亦歸死亡耳。
血證是虛勞大病,半死半生,十僅救五。而唐後醫書,皆滋陰瀉火,今古雷同,百不救一,實可哀也。
【翻譯】血收斂在肺而下降在胃,肺氣能收斂,則鼻不出血,胃氣下降的好,則口不吐血。肺氣不能收斂,經絡的血,就從鼻子裡冒出,胃氣不能下降,藏腑的血,就從口裡吐出。因為肺氣的收斂,也因為胃氣的下降,吐血和鼻出血的病證,總是以降胃氣為主。
胃氣不下降,原因在于土濕,土濕的原因,源于寒水的旺盛。水寒土濕,中氣郁結,血液循環不暢通,所以凝瘀而紫黑色,蓄積不能容納,勢必血液外脫。土郁而沒有下行的道路,所以上從口出。凡是嘔吐瘀血,紫黑色并且成塊,都是土敗陽虛,中下寒濕的病證。瘀血下去後,寒濕越發增加,往往食量減少而且不消化,喝水減少而且也不消化。一旦土崩而陽絕,則性命立刻沒了,所以大吐瘀血的病人,大多都到了死期。
病人的血色紅鮮的,則緣于肺熱,然而開始是因為上熱,但最後變成中寒。因為血藏在肝,而肝木生火,心火的熱,即血中的溫氣所轉化,血失去并且血中的溫氣流失,所以大失血以後,因寒冷而戰栗。病人在上熱的時候,推論他的中下部,也是寒濕。君火相火,随着戊土下降,而歸坎水,則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則君火相火上升洩熱,不是戊土的逆行,火怎麼能夠上升!不是己土的濕,胃氣怎麼能夠逆行!不是癸水的寒,土怎麼能夠濕!胃逆火洩,上升發炎在上,從而坎陽斷絕根本,他的腎水必然是寒,寒水泛濫,他的脾土必然濕,道理很自然。
如果零星的咯血吐血,有痰或者唾液中見血的,病人的病證稍微的緩慢一些。因為血失去的不多,那麼氣洩的有限,雖然也是中下寒濕,但一時不至于困乏衰敗。但一旦遇到庸醫,長時間的服清潤的藥物,敗了他的中氣,那麼也就歸于死亡了。
吐血證是虛勞的大病,半死半生,十個僅僅可以救過來五個。從唐朝以後的醫書,都是滋陰瀉火,今古雷同,一百個也救不過來一個,實在令人悲哀。
[原文]靈雨湯
甘草二錢 人參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幹姜三錢 柏葉三錢 丹皮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大吐瘀血者。
吐血之證,中下寒濕,凝瘀上湧,用人參甘草,補中培土,茯苓幹姜,去濕溫寒,柏葉清金斂血,丹皮疏木行瘀,自是不易之法,猶當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下行,肺胃既逆,血無下行之路,陳郁腐敗,勢必上湧。舊血既去,新血又瘀,逆行上竅,遂成熟路。再投清潤之藥,助其寒濕,中氣敗亡,速之死矣。若溫中燥土,令其陽回濕去,複以半夏降逆,使胃氣下行,瘀血既吐,鮮血自不再來。若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當大用。
其零星咯吐,紅鮮不凝,雖有上熱,亦非實火。稍加麥冬貝母,略清肺熱,總以瀉濕培土為主,不可過用苦寒也。
【翻譯】靈雨湯
甘草7克 人參7克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幹姜11克 柏葉11克 丹皮11克
煎大半杯,溫服。
治療大吐瘀血的。
吐血的病證,身體中下寒濕,血凝瘀從上湧出,用人參、甘草,補中氣培固中土,茯苓、幹姜,去濕溫寒,柏葉清金斂血,丹皮疏木化瘀,自然是不變的方法,還應當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來應該下行,肺、胃既然上逆,血沒有了下行的路,積累郁積血液腐敗,勢必上湧。舊血失去,新血又瘀積,逆行上竅,于是成了熟路。再投入清潤的藥物,加重其寒濕,中氣敗亡,加速死亡了。如果溫脾燥土,使其陽回濕去,又用半夏降逆,使胃氣下行,瘀血既然吐出,鮮血自然不再來。如果下寒嚴重的,蜀椒、附子,也應當加大用量。
病人零星咯血吐血,紅色鮮豔不凝成塊的,雖然有上熱,也不是實火。稍量的加麥冬、貝母,略微的清肺熱,總是用瀉濕培土為主,不可過用苦寒的藥物。
[原文]白茅湯
人參二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麥冬三錢,去心 茅根三錢 芍藥三錢 五味子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零星吐鮮血者。
血之零吐紅鮮者,雖緣土濕胃逆,而肺家不無上熱,瀉濕降逆之中,自宜加清肺之藥。
若相火極旺,則加黃芩而倍芍藥。仲景三黃瀉心湯,是治相火之極旺者,但此等頗少,未易輕用。若上熱不敵下寒之劇,當大溫水土,清潤諸法,切不可用也。
【翻譯】白茅湯
人參7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麥冬11克,去心 茅根11克 芍藥11克 五味子4克
煎大半杯,溫服。
治療零星吐鮮血的。
零星吐血血液紅色鮮豔的,雖然緣于土濕胃逆,但肺不會沒有上熱,瀉濕降逆之中,自然适宜加清肺的藥物。
如果相火極其旺盛,則加黃芩并且加倍的用芍藥。仲景的三黃瀉心湯,是治相火極其旺盛的,但這樣的情況很少,不可以輕易使用。如果上熱不敵下寒的劇烈,應當加大溫水土的藥物,清潤的各種方法,切不可用。
便 血
[原文]血生于脾,藏于肝,肝脾陽旺,血溫而升,故不下洩,水寒土濕,脾陷土郁,風動而行疏洩之令,則後脫于大便。
陽氣收斂,則土溫而水暖,其脾濕而腎寒者,庚金之收令不行也。後世以為腸風,而用清潤,脾陽愈敗而愈陷,無有止期也。
其肝脾陽敗,紫黑瘀腐,當補火燥土,以回殘陽,暖血溫肝,而升郁陷。若痔漏脫肛之治,亦依此法通之。
【翻譯】血産生于脾,藏于肝,肝脾的陽氣旺盛,血溫暖上升,所以不下洩,水寒土濕,脾下陷土郁積,風動而運行疏洩的功能,大便帶血。
陽氣收斂,則土溫而水暖,病人脾濕而腎寒的,庚金的收斂功能不行。後世的人以為是腸風(因風熱客于腸胃或濕熱蘊積腸胃,久而損傷陰絡,緻大便時出血),而用清潤的藥物,脾陽越發的衰敗愈發的下陷,沒有治愈的時候了。
病人肝脾陽氣衰敗,血液紫黑瘀腐,應當補火燥土,以挽回殘存的陽氣,暖血溫肝,從而讓血上升阻止郁陷。如果是痔漏脫肛治療,也用這個方法去通。
[原文]桂枝黃土湯
甘草二錢 白朮三錢 附子三錢 阿膠三錢 地黃三錢 黃芩二錢 桂枝二錢 竈中黃土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便血之證,亦因水土寒濕,木郁風動之故。仲景黃土湯,術甘附子,培土溫寒,膠地黃芩,清風瀉火(相火),黃土燥濕扶脾,法莫善矣。此加桂枝,以達木郁,亦甚精密。
【翻譯】桂枝黃土湯
甘草7克 白朮11克 附子11克 阿膠11克 地黃11克 黃芩7克 桂枝7克 竈中黃土11克
煎大半杯,溫服。
便血的病證,也是因為水土寒濕,木郁風動的緣故。仲景的黃土湯,白術、甘草、附子,培土溫寒,阿膠、地黃、黃芩,清風瀉火(相火),黃土燥濕扶助脾陽,方法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這兒加桂枝,用以通達木郁,也很精密。
溺 血
[原文]水寒土濕,脾陷木郁,風動而行疏洩,谷道不收,則後洩于大腸,水道不斂,則前淋于小便。
陽氣蟄藏,則土溫而水暖,其脾濕而腎寒者,壬水之藏令不行也。水性蟄藏,木性疏洩,水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木欲洩而不能洩,是以梗澀而不利。緣木愈郁則愈欲洩,愈欲洩則愈郁,郁生下熱,小便赤數,雖火盛之極,而實以脾腎之陽虛。
瀉濕燥土,升木達郁,自是主法。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然熱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則宜清涼,至于脾家,但宜溫燥,雖肝熱極盛,不可瀉其脾土也。
【翻譯】水寒土濕,脾陷木郁,風動而行疏洩,肛門不收斂,則後洩于大腸,水道不收斂,則前淋于小便。
陽氣蟄伏收藏,則土溫而水暖,病人脾濕并且腎寒的,壬水的收藏功能不行了。水的性質是蟄藏,木性疏洩,水欲藏而不能藏,所以流漓不止,木欲洩而不能洩,所以阻塞而不利尿。緣于木越郁就越想排洩,越想排洩就越是郁積,郁積産生下熱,小便發紅并且量小,雖然火旺盛的很,但實際上是脾腎的陽虛。
瀉濕燥土,升木氣通達郁積,自然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然而熱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則宜清涼,至于脾,隻适宜于溫燥,雖然肝熱極盛,不可以瀉脾土。
[原文]甯波湯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阿膠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栀子三錢 發灰三錢,豬脂煎,研
煎大半杯,溫服。
溺血與便血同理,而木郁較甚,故梗澀痛楚。苓澤甘草,培土瀉濕,桂枝芍藥,達木清風,阿膠發灰,滋肝行瘀,栀子利水瀉熱。(膀胱之熱。)
若瘀血紫黑,累塊堅阻,加丹皮桃仁之類行之,此定法也。
【翻譯】甯波湯
甘草7克 桂枝11克 芍藥11克 阿膠11克 茯苓11克 澤瀉11克 栀子11克 發灰(豬脂煎,研)11克
煎大半杯,溫服。
尿血與便血同理,但木郁的更嚴重,所以梗澀有痛楚感。茯苓、澤瀉、甘草,培土瀉濕,桂枝、芍藥,達木清風,阿膠、發灰,滋肝化瘀,栀子利水瀉熱。(膀胱之熱。)
如果瘀血紫黑色,累積的血塊堅硬,加味丹皮、桃仁之類的化血,這是一定的法則。
上一篇
劉守廟會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