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的《傷寒論》裡有一個有名的方子,叫做甘草瀉心湯,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的配方組成:
甘草(炙)四兩、黃芩三兩、幹姜三兩、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黃連一兩。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什麼是上熱下寒?
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有“上熱下寒”的病症,“上熱”的主要表現就是常說的上火,比如口腔潰瘍,嗓子幹痛、牙痛、皮膚幹燥,流鼻血等。而“下寒”指的就是大便粘膩、手腳冰涼,關節異常寒冷,女性常見的有痛經、血塊等。
正常情況下,人是一個血液流通的整體,應該是上邊熱,下邊也熱,上邊涼,下邊也涼。如果出現“上熱下寒”,很明顯就是人體内部出現了問題,最常見的原因是什麼呢? 經絡不通 。甘草瀉心湯的妙處
随證加減用藥:若氣虛明顯者,黃芪、人參,以益氣補中;若口腔潰爛者,加赤小豆、當歸,以活血利濕愈瘍;若濕熱明顯者,加苦參、栀子,以清燥濕熱;若脅痛者,加柴胡、延胡索,以行氣活血止痛。
甘草瀉心湯時可以長期服用的,反複性口腔潰瘍、皮膚病,經常胃痛或者容易腹瀉的,同時伴有焦慮失眠睡不好覺,多夢,這些情況用這張方子最好。
草對人體的黏膜有很強的修複作用,在這首方劑中也可以得到相對好的體現。
方中人參作為補胃氣之藥,也是至關重要的。幹姜、半夏、黃連、黃芩等藥合用辛開苦降,将蘊結于中焦的濕熱之氣掃除幹淨,是打開中焦脾胃郁結的鑰匙。
而曆來被忽視的大棗,其實也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矯正氣味,如果在藥中不加入大棗,苦味是難以入口的,但是加入大棗之後,苦味會相對減輕,另外大棗也是補脾胃好藥。
如急慢性胃炎、潰瘍病、膽囊炎、慢性胰腺炎、結腸炎等。屬于“痞”證虛實互見、寒熱錯雜者。特别是幽門螺旋杆菌感染,我臨床上經常用甘草瀉心湯,效果挺好的。
甘草瀉心湯對于治療惡心嘔吐現象也有明顯的療效,如果患者出現腸胃疾病,也可以适量的喝一些,這樣可以幫助調理脾胃,也可以幫助促進腸道蠕動。
甘草瀉心湯,具有開胃的作用,所以平時也可以适量的喝一些,但不要喝得太多,這樣都可以幫助更好的治療。
甘草瀉心湯,最擅長“治虛”,所謂虛者,一個體現在脾胃消化不良:從局部看則食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從整體看,則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不欲飲食,惡聞食臭。故重用“甘草四兩”,重用甘草,有滋補胃部氣陰之力。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