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張仲景方,專治“上熱下寒”,拯救虛火】

張仲景的《傷寒論》裡有一個有名的方子,叫做甘草瀉心湯,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的配方組成:

甘草(炙)四兩、黃芩三兩、幹姜三兩、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黃連一兩。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加減,有灼燒感者,加蒲公英;有反酸者,加海螵蛸或者瓦楞子;滿悶不适感甚者,加陳皮或者枳實;舌苔滑膩者,加厚樸;脘腹痛者,加木香;胸腹脅肋悶痛者,加香附,烏藥;隐隐刺痛者,加延胡索。
《傷寒論》上記載,此方有益氣和胃,消痞止嘔的功效,主要治療傷寒痞證,胃氣虛弱,腹中雷鳴,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等病症。 僅看這些病症,大家一定覺得稀松平常,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個方子對我們現代人大有裨益, 因為現代人多有一症,叫做“ 上熱下寒 ”,而這個方子,就是調理該病症的最佳選擇! 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1

什麼是上熱下寒?


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有“上熱下寒”的病症,“上熱”的主要表現就是常說的上火,比如口腔潰瘍,嗓子幹痛、牙痛、皮膚幹燥,流鼻血等。而“下寒”指的就是大便粘膩、手腳冰涼,關節異常寒冷,女性常見的有痛經、血塊等。

正常情況下,人是一個血液流通的整體,應該是上邊熱,下邊也熱,上邊涼,下邊也涼。如果出現“上熱下寒”,很明顯就是人體内部出現了問題,最常見的原因是什麼呢? 經絡不通 。
把人體的經絡比喻成運行全身的管道,如果經絡通暢,氣血到達人的四肢關節,人就會自我調控,保持一定的溫度;但是如果經絡不通,氣血無法輸送全身,寒熱不均的現象就出現了。
那麼為什麼經絡不通呢?這就要歸結于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了,一天中有70%的時間都在坐着。結果就是,手在動,大腦在活動,嘴巴在不停的說話吃東西,上邊動的多,氣有餘,就成了火。但是我們的下半身卻一直坐着,經絡不通,脾胃也難以運化,火無法引領到下身,就導緻“ 上熱下寒 ”了。 2

甘草瀉心湯的妙處


怎麼解決上熱下寒呢?中醫都知道,清上熱要用苦寒藥,苦寒傷胃,大便又要受影響;溫下焦要用熱藥,溫燥藥必然加重上熱的發作,怎麼辦呢?甘草瀉心湯就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個方子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溫藥也有涼藥,炙甘草。幹姜和大棗能穩固脾胃的正氣,半夏能降逆除濕,降胃氣,而黃連、黃芩能解決上半身的虛火,掃除堵塞中焦的結節障礙。
上治口腔潰瘍,下治大便溏瀉,中治脾胃脹滿,凡是上火,下寒,中滿的病症,都可以用甘草瀉心湯來解決。 是不是很神奇呢?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此方,我們将組成配伍詳細化: 炙甘草15克、黃芩9克、幹姜9克、半夏9克、大棗12枚(擘開) 、黃連5克。以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随證加減用藥:若氣虛明顯者,黃芪、人參,以益氣補中;若口腔潰爛者,加赤小豆、當歸,以活血利濕愈瘍;若濕熱明顯者,加苦參、栀子,以清燥濕熱;若脅痛者,加柴胡、延胡索,以行氣活血止痛。

甘草瀉心湯時可以長期服用的,反複性口腔潰瘍、皮膚病,經常胃痛或者容易腹瀉的,同時伴有焦慮失眠睡不好覺,多夢,這些情況用這張方子最好。

草對人體的黏膜有很強的修複作用,在這首方劑中也可以得到相對好的體現。

  方中人參作為補胃氣之藥,也是至關重要的。幹姜、半夏、黃連、黃芩等藥合用辛開苦降,将蘊結于中焦的濕熱之氣掃除幹淨,是打開中焦脾胃郁結的鑰匙。

  而曆來被忽視的大棗,其實也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矯正氣味,如果在藥中不加入大棗,苦味是難以入口的,但是加入大棗之後,苦味會相對減輕,另外大棗也是補脾胃好藥。

  如急慢性胃炎、潰瘍病、膽囊炎、慢性胰腺炎、結腸炎等。屬于“痞”證虛實互見、寒熱錯雜者。特别是幽門螺旋杆菌感染,我臨床上經常用甘草瀉心湯,效果挺好的。

  甘草瀉心湯對于治療惡心嘔吐現象也有明顯的療效,如果患者出現腸胃疾病,也可以适量的喝一些,這樣可以幫助調理脾胃,也可以幫助促進腸道蠕動。

甘草瀉心湯,具有開胃的作用,所以平時也可以适量的喝一些,但不要喝得太多,這樣都可以幫助更好的治療。

  甘草瀉心湯,最擅長“治虛”,所謂虛者,一個體現在脾胃消化不良:從局部看則食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從整體看,則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不欲飲食,惡聞食臭。故重用“甘草四兩”,重用甘草,有滋補胃部氣陰之力。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