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陳進辨治小兒外感發熱經驗(中醫治療)

廣東省江門市五邑中醫院 (江門 529000)

原載于《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0年9月第3期

陳進教授從事兒科臨床30餘年,長于小兒外感發熱一證,經驗頗豐,現整理如下:

1 察病詳于舌苔

舌為心之苗竅,最能反映正邪盛衰狀态,故患兒一伸舌,病情即顯八九。察舌有三不,即哭鬧甚者不察,剛進食時不察,不宜反複久察。因小兒肌膚薄嫩,氣血疾利,以上情況皆可緻舌象變化。宜在平靜狀态下,動作迅速,以第1次觀察結果為準。小兒外感發熱,病多以邪實為主,大體舌苔之色澤反映邪的性質,厚薄反映邪的深淺,漲落反映邪的進退。然苔白未必屬寒,白而幹者亦熱也,苔薄未必邪淺,薄而見底者已是陰傷,苔漲未必邪進,漲如松糕者濕将去也,故宜明辨。

2 辨邪分清主次

首先要辨清所有病邪。小兒外感發熱,單純一邪為患者少見,常見數邪合而為犯。有二邪相合者,如風寒、風熱、濕熱、熱毒、暑濕、寒包火等;有三邪相合者,如風寒濕、風痰熱等,甚至有風濕暑痰疫五邪相合者(暑溫病),都要-一辨清,莫使遺漏。有時病史不能直接反映諸邪,易造成錯覺。如症見感冒之後,先有發熱咽痛,流涕咳嗽,繼而腹脹納少,便幹口臭,舌紅苔膩,似表熱入裡之胃熱證,其實是外感風熱之後,使肺氣閉郁、大腸積滞,緻食積、濕滞、熱生,如察不明則食積漏矣!

其次要辨明主邪次邪。諸邪合犯,可有一邪為主。其中起決定作用,左右其它諸邪,影響疾病發展轉歸者即為主邪。此邪可以攜其它邪為患,如風邪,攜寒、熱邪而成風寒、風熱。可以在病程中出現,而導緻其它病邪結而不解,如上症食積。有隐而不現者,如夏季感冒,發熱身重、口渴納少、汗出不解、苔膩脈洪者,患兒并無明顯受熱中暑史,因病在夏季,暑多夾濕,暑為主邪。辨證時隻有分清邪之主次,才可抓住治病的鑰匙。

3 治法重在分解

小兒外感發熱,其邪合而為患,故治必分之。意即分解主邪,使次邪孤立。其法之妙,在于重點攻擊主邪,主邪去,則其它諸邪随之而解。此法古已有之,清·葉天士治濕溫病,倡導分利濕熱,“使濕與熱孤”,則濕去熱亦解。在臨床上,風寒、風熱之表證以疏風為主,通過疏風使腠理開洩,寒熱亦随之而散;風熱毒結于喉緻乳蛾腫痛,解毒為先,毒去則熱散腫消;前述之食積濕滞熱生之證,理當消導為主,積化則濕消熱退。故分解的關鍵,在于辨證時要找準主邪,然後以重藥攻之,必然有抽絲之效。

4 遣藥功于迅猛

小兒之體,發病容易,變化迅速。其外感發熱一證,邪實為主,故治當求速,不可令邪氣留戀,招緻傳變。今主邪已明,以猛藥攻之,其去必速。組方以分解主邪之藥為君重用,餘臣藥佐使,宜精良簡潔,使主次分明而無拖泥帶水。如疏風之劑,用荊芥、薄荷;解毒之劑,用青黛、黃芩;利濕有竹葉、滑石;消導有神曲、萊菔子。若是疫疠之毒,則非安官牛黃丸、至寶丹等峻猛之劑不解。一般劑量為常量的1.25-1.5倍,不怕傷正。其理有三:小兒髒氣清靈,容易康複;若是邪盛,其傷正當比藥速,攻邪即扶了正;中病即止,邪去即要着手調理脾胃。所以重藥分解主邪,可放膽用之。

5 善後勿忘脾胃

重藥攻邪,傷正在所難免。且小兒之體,脾常不足,易受邪實所傷,熱病之後,常見氣陰受傷,脾胃虛弱,故善後還宜小心調理脾胃,恢複氣陰,以求全效。調理之法,總在扶脾氣和養胃陰。一般用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玉竹、麥芽等;若濕熱病後期,則用扁豆、白術、太子參、粳米、神曲等;胃納差者以異功散,汗多者以玉屏風散,面色蒼白者用四君子湯加升麻、川芎等。 (羅光亮)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