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蛻始載于《名醫别錄》,來源于昆蟲黑蚱,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知了”,入藥的是昆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
它的皮殼是角質的,沒有伸縮性,個頭長大或變化時必須蛻掉。它是蟬蛻下的皮殼,所以叫蟬蛻,又叫蟬殼或蟬衣。“羽化”是昆蟲的幼蟲長出翅膀而變為成蟲的顯著變化。
蟬蛻
藥性:甘,寒。歸肺、肝經。
功效: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風止痙。
《藥性論》:主治小兒渾身壯熱,驚痫,兼能止渴。
《本草綱目》:治頭風眩運,皮膚風熱,痘疹作癢,破傷風及疔腫毒瘡,大人失音,小兒噤風天吊,驚哭夜啼,陰腫。
蟬蛻也是比較典型的發散風熱藥,既能解表,又能清熱;既用于風熱感冒,又用于溫病的衛分證。
因其發散作用不強,單純以之疏散風熱并不常用。和牛蒡子一樣,往往考慮它又能利咽喉,對于以上二證兼有咽喉不利者,較為多用。
但牛蒡子又是清熱解毒藥,尤多用于熱毒所緻之咽喉腫痛;本品則偏于利咽開音,以咽喉不利表現為聲音嘶啞者為宜。
肺主聲音,又主宣發。外邪犯肺,則肺氣郁閉不宣,其主聲音的生理功能失司,故有音啞、失音。蟬蛻開宣肺氣又利咽喉,所以用之有效。
對于沒有外感,隻是由于大聲吼叫或說話過多等引起的發音困難,也可選用,如經驗方海蟬散,就是蟬蛻與胖大海配伍使用。
大家要能區别蟬蛻和牛蒡子在疏風熱和利咽喉方面的以上差異。
蟬蛻能透疹,可用于麻疹和風疹初起,疹點不暢,也須與疏風熱及解熱毒的藥如金銀花、連翹等同用。
但其發散之力不如薄菏,且無牛蒡子的解熱毒作用。蟬蛻有較好的祛風止癢作用,又常用于多種瘙癢性的皮膚病。
第四個功效是明目退翳,實際上也是清肝明目,和桑葉、菊花一樣,能主治肝熱目赤腫痛或見風流淚、目眦瘙癢等。其特點是偏于疏風,清肝之力不及桑、菊。
但習慣上蟬蛻這一功效的術語,一直稱為明目退翳,這是受法象藥理學的影響,認為它是蛻落之物,就能使遮擋視線的翳膜脫落。
中醫學的眼翳,主要是眼角膜上的炎性潰瘍,是通過清熱使其愈合而恢複視力,并非有翳膜脫落,故改稱清肝明目,未嘗不可。這樣與其他同類藥的功效術語相統一, 還可方便學習和記憶。
蟬蛻息風止痙,又可清肝熱,因此多用于肝熱生風之肝風内動、痙攣抽搐。由于其藥性和作用較為平緩,尤宜于小兒稚陰稚陽之體,所以小兒急慢驚風多用。加之其寒性不強,在古人治療破傷風的方中也經常出現。
此外,蟬蛻能治小兒夜啼,很多書将這一主治放在小兒驚風之後,往往使人誤認為二者皆屬肝風,都是利用蟬蛻止痙之功。
前人解釋不了其能治夜啼的原因,也立足于法象藥理,說蟬晝鳴不息,入夜則停止叫鳴,故用之有效。其實現代研究蟬蛻有一定的鎮靜作用,主治夜啼應是其甯心安神的結果。
小兒夜啼有的是不良習慣,有的是病痛所緻,前者宜用蟬蛻一類藥物,後者應對因治療,病痛除夜啼不安才能休止,否則會贻誤病情。
下面補充三點:
- 蟬蛻用于止痙,量應稍大,不然作用欠佳。 前人有該藥應去頭足或去翅足的要求,現代研究其體、足、翅各部位的化學成分和藥效作用并無明顯差異,加之其工藝費時費力,又損耗藥材,故宜除盡泥沙及雜質後直接入藥。 《名醫别錄》謂其“主婦人生子不下”後,又有人提出孕婦忌用之說,對此迄今依據尚不充分,有待研究,但出自法象推理的可能性較大。目前已為臨床廢棄。
薄荷、牛蒡子、蟬蛻的區别
薄荷
、牛蒡子與蟬蛻三藥皆能疏散風熱,透疹、利咽,均可用于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頭痛;麻疹初起,透發不暢;風疹瘙癢;風熱上攻,咽喉腫痛等證。
但薄荷辛涼芳香,輕清涼散,發汗之力較強,故外感風熱、發熱無汗者薄荷首選。且薄荷又能清利頭目、疏肝行氣。
牛蒡子辛散苦洩,性寒滑利,兼能宣肺祛痰,故外感風熱、發熱、咳嗽、咯痰不暢者,牛蒡子尤為适宜。同時,牛蒡子外散風熱,内解熱毒,有清熱解毒散腫之功。
蟬蛻甘寒質輕、既能疏散肺經風熱而利咽、透疹、止癢,又長于疏散肝經風熱而明目退翳,涼肝息風止痙。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