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千古同命運者,一歎共鳴

人有三悲,将有大作!——端木持易

上卷 第十三回 總論

第十三回我們讀完了。但對本回的總體把控,我思索了好幾天,一直未得真味。昨天終于找到了整回的靈魂,“千古同命運者,一歎共鳴”。

今天,我就把怎麼找到這個靈魂的過程寫出來,帶着大家重走一下這幾天的心路曆程。

開始,習慣性的每一回寫完,我都要重讀整回的原文,以及我每一節的解讀綱要。就拿這一回來說,原文讀完,每一節的綱要大體如下:

  1. 不老的秘密,青春永駐的妙招,正是放棄寄生的壓迫生活,過一種奮鬥不息,獨立自主的生活;

  2. 如果一個時代,總是發生“好人不長命”的事情,那這個時代就就快要滅亡了,所以在難過悲傷的時候,也要看到希望;

  3. 因為好人的死,足以令所有善良正義的人們哀傷,悲痛。這悲痛會化作無窮的力量,這力量最後一定會将制造冤情的人滅亡。他們制造的冤情越多,他們得到的反抗就越大;好人死的越多,人們對好人的懷念就越多,對傷害好人的人的恨就越深。她們的哭聲就一定能“搖山振嶽”,直至“翻天覆地”。

  4. 天底下像“丫鬟瑞誅者”,比比皆是。她們甯願死,也絕不會屈服。雖然一時不能改變什麼,但即便是微如細末的瑞珠之死,也能給人心帶來震撼,使衆人覺得“此事可罕”。甯國府裡如果“可罕”的事情,越來越多,人們就越來越不相信它了,人們就會越來越懷疑它了,他的瓦解就會逐漸加深,最後一定會走向崩潰。

  5. 鮮花雖好,但它也能:醉人寰,盈媚眼,逗蜂癫。名和利,看得淡,才不會“亂花迷人眼”。

  6. 或者說的特别興奮,或者說的特别悲觀,這兩種人都有一個共同目的,那就是騙人;比騙人更可恥的是,直接教讓你這樣做,那樣做!——端木持易

  7. 人死了,他的獸欲依然還在;事情再忙,都沒能擋住他們的獸性;為什麼?因為這是一個禽獸的時代,人如動物的時代。

  8. 表面是看似甯國府有五條“風俗”說到底,其實就一條:等級制度加上利己主義!不改變這一條,甯國府能搞得好?很多機構表面看,也是這些問題,實際上和甯國府一樣。最近經濟形勢不好,很多企業集團,社會機構搞所謂的改革,依我看,不改變這一條,能搞得好?做夢。

看完自己每一節的論述,好像已經将本回說透了。還能說些什麼呢?

于是我回到了标題上。這也是一個習慣,重回标題,看看是否解答了标題的旨意:“秦可卿死封龍禁尉 王熙鳳協理甯國府”。标題好像說的是秦可卿被封龍禁尉,而不是賈蓉啊。這就有問題了,解讀的時候,隻是通過五品龍禁尉,四品夫人稱謂“恭人”來揭示秦可卿是宮裡人。那麼,這個龍禁尉是不是還有其他内涵?

深入研究,果然還有新的内容。這個新内容就是紅學家土默熱的觀點,他認為:“《長生殿》傳奇故事共五十出,其中最關鍵的節點是第二十五出《埋玉》。劇中描寫安祿山起兵造反攻破潼關,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無奈之下隻好逃往四川。命高力士,“快些整備軍馬,傳旨令右龍武将軍陳元禮,統領羽林軍士三千扈駕前行。”行至馬嵬驿,羽林軍嘩變,擅殺楊國忠後仍不肯罷休,陳元禮見駕威脅道:“國忠雖誅,貴妃尚在。不殺貴妃,死不扈駕,望陛下割恩正法。”唐玄宗回腸百轉,隻好賜楊貴妃以三尺白绫自盡,百年離别在須臾,一代紅顔為君盡!

請注意這嘩變的羽林軍,其正式稱呼乃是“龍武禁軍”。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十一月,析左右羽林軍置龍武軍。設左右龍武大将軍各一人,正二品(《舊唐書》作正三品)。《長生殿》所說的陳元禮(本名陳玄禮,為避康熙帝諱,洪昇改作陳元禮),就是“右龍武将軍”。陳玄禮史上實有其人,初任“果毅都尉”,随李隆基起兵誅殺韋後及安樂公主。玄宗即位後,“宿衛宮中”。安史之亂時,随玄宗逃蜀,行至馬嵬驿發動兵變,逼玄宗缢死楊貴妃。

從以上所述陳玄禮擔任的“龍武禁軍”、“果毅都尉”、“宿衛宮中”這三個職務看,您應該不難窺見《紅樓夢》書中所雲“龍禁尉”一詞的出處與寓意了。《紅樓夢》創作中,作者倒未必要照抄《長生殿》中“龍禁尉”發動馬嵬兵變逼死楊貴妃的故事,但作者一定要讓讀者感受到,秦可卿及其幻影“兼美”象征楊貴妃,秦可卿之死與“龍禁尉”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用“秦可卿死封龍禁尉”這樣的模糊語言,暗示出孝懿佟貴妃“國喪”期間發生的《長生殿》案件。”

好,回到《長生殿》案件,《長生殿》是作者洪升曆經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問世,後引起社會轟動。次年因在孝懿皇後忌日演出《長生殿》,而被劾下獄,革去國子監監生之功名,其諸多好友亦受牽連。後人有“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之歎。此案的政治背景為當時朝廷内南北兩黨之争。南黨以刑部尚書徐乾學為首,多為漢族官僚;北黨以相國明珠為首,多為滿族官僚,互相抨擊。洪升與南黨中人較為接近,且素性兀傲,其《長生殿》中有觸犯當時忌諱之處。北黨借此發難,欲興大獄。康熙帝故示寬柔,除對與會者作了處理外,并未深究《長生殿》劇本。

這個孝懿仁皇後(?-1689年),即佟佳氏,滿州鑲黃旗人,康熙帝第三任皇後,領侍衛内大臣、承恩公、國舅佟國維女,世祖孝康章皇後親侄女,因此也是康熙帝的嫡親表妹,康熙朝首位貴妃,首位皇貴妃。第三任皇後。清代首位攝六宮事皇貴妃。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冊封為貴妃。康熙二十年(1681年)晉封為攝六宮事皇貴妃,代行皇後之職。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初九日立為皇後,時已病亟,翌日崩逝于承乾宮,十二月二十日,葬景陵。

秦可卿死封龍禁尉,熟悉當時時政的人,就會因此想到這是孝懿仁皇後的故事。由此又可以進一步想到當時轟動全國的答案,即《長生殿》案件。

到這裡就結束了嗎?

非也。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江甯織造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長生殿》,洪升應邀前去觀賞,事後在返回杭州途中,于烏鎮酒醉後失足落水而死。

1715年5月28日,曹寅之孫,曹顒之子出世,即紅樓夢作者曹雪芹。雍正六年(1728年),曹雪芹13歲,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 。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

洪升為什麼寫《長生殿》?因為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冬,其父以事被誣遣戍,他奔走呼号,向王公大人求情,并且晝夜兼行,趕回杭州,奉侍父母北行,後來遇赦得免。為此他已形容枯槁,心力交瘁。他才開始注意到民間疾苦,寫了《京東雜感》及《衢州雜感十首》等詩,對人民曆遭兵災及水災,倍加同情。而在這之前,洪升被父母趕出了家門,流落在京城,為什麼被趕出家門呢?大約是說遭受庶母的挑撥離間,以及婆媳關系不和睦的緣故。洪升的父親洪起鲛,據史料記載,清初曾經出仕,在江西似乎擔任過“學政”、“糧道”一類的官職,與《紅樓夢》中的賈政相同,洪升的母親黃氏,是清初官居“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的黃幾的女兒,洪升的妻子黃蕙,是外祖父黃幾的孫女,母親黃氏的娘家侄女,舅父黃彥博的女兒,洪升自己嫡親的表妹。這些且不去細說了。洪升一生,先是家庭變故,被驅趕;然後是父母被抄家;後是因為《長生殿》案件,仕途徹底被廢;是不是特别的悲催?是不是和曹雪芹差不多?

白居易為什麼寫《長恨歌》?原來,有一段同樣的故事:白居易11歲那年,因避家鄉戰亂,随母将家遷至徐州符離。之後在那裡與一個比他小4歲的鄰居女子相識,她的名字叫湘靈,長得活潑可愛,還懂點音律,于是兩人就成了朝夕不離、青梅竹馬的玩伴。到白居易19歲、湘靈15歲時,情窦初開,兩人便開始了初戀。白居易27歲的時候,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離開符離去江南叔父處。一路上他寫了三首懷念湘靈的詩。分别是《寄湘靈》、《寒閨夜》和《長相思》。可見,白居易與湘靈經過17年的相處和8年的相戀,感情已經很深了。白居易29歲考上了進士,回符離住了近10個月,懇切向母親要求與湘靈結婚,但被封建觀念極重的母親拒絕了。白居易無奈,便懷着極其痛苦的心情離開了家。貞元二十年秋,白居易在長安作了校書郎,需将家遷至長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親允許他和湘靈結婚,但門戶大于一切的母親,不但再次拒絕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遷離時,不讓他們見面。他們的婚姻無望了,但他們深厚的愛情并沒從此結束。公元806年,白居易34歲,寫下千古名篇《長恨歌》。白居易37歲時才在母親以死相逼下,經人介紹與同僚楊汝士的妹妹結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還寫詩思念湘靈。例如《夜雨》、《感鏡》等。後來白居易蒙冤被貶江州途中,和楊夫人一起遇見了正在漂泊的湘靈父女,白居易與湘靈抱頭痛哭了一場,并寫下了題為《逢舊》的詩。這時白居易已經44歲,湘靈也40歲了,但未結婚。這首詩裡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與《長恨歌》的恨不會毫無關系,所以說白居易親身經曆的這段悲劇般的愛情為《長恨歌》打下了基礎。直到白居易53歲的時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滿回洛京途中,看到變換舊村鄰而湘靈已不知去向的時候,這段長達35年之久的戀愛悲劇才劃上了離開的句号。

白居易一生,愛情不得志,家庭不得志,仕途不得志,是不是很悲催?是不是和曹雪芹差不多?

白居易三悲而作《長恨歌》、洪升三悲而作《長生殿》、曹雪芹三悲而作《紅樓夢》,“人生大起大落的太快,真是太刺激了!”穿越曆史,我于是驚奇的發現,這真是“千古同命運者,一歎共鳴”,“天地為我也流淚”啊!

更深一步說,人與人之間,誰能理解誰?國與國之間,誰能理解誰?家與家之間,誰能理解誰?階級與階級之間,誰能理解誰?

沒有相似的命運,沒有類同的人生經曆,怎麼能夠共鳴?怎麼能夠同悲同喜同恨同心同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某個人曾經要“幹部下鄉”,“幹部參加勞動”,“将軍當兵”看的非常重要的根本原因。這就是為什麼要搞“知識青年下鄉”,“知識分子和工農相結合”,“憶苦思甜”教育的根本原因。

于是又想起《念奴嬌*昆侖》——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鼈。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而如果能夠“環球同此涼熱”,“一國同此涼熱”,“舉家同此涼熱”,白居易何恨之有?洪升何憾隻有?曹雪芹何悲之有?我又何歎之有?

正因為這個世界,涼熱太不均衡了,有人“周天寒徹”,有人“夏日消融”。所以,那古往今來的,國内國外的,同命運的人,總是一樣的感受,一樣的哀傷,一樣的呐喊,一樣的抗争,縱然生活在不同的時空裡,依然還是一樣的你,一樣的我,在不能沒有彼此的世界。

千古同命運者,一歎同鳴!


本回前情回顧: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

閱讀量過41+萬的文章:《

作者著作:《一心集——中國的紅與黑與白》第四版,售價200元,學生價100元;隻有電子版,沒有紙質出版物。加作者微信:duoleibei001,請注明:購書。非誠勿擾!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