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痙病者,頭搖口噤、經脈拘急


痙病在古代亦稱瘛瘋、抽搦、抽風、反折。《張氏醫通,瘛瘋》說:“瘛者,筋脈拘急也;疚者,筋脈弛縱也,俗謂之抽。”可見,痙病讨論的是全身或局部肌肉強直性或陣發性抽搐發作的病證。

現代醫學的錐體外系疾病、高肌張力綜合征和引起腦膜刺激征的有關疾病,有中國醫學中所說的痙病特征。

《傷寒論·辨痙濕暍脈證》篇描述了痙病的發病症狀: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搖、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從原文來看,這是一個太陽病的變證。是太陽中風的病人又重感寒、濕,變為痙病。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巅上。其支别者從巅入,絡腦,還出,别下項,循肩膊内夾脊,抵腰中,下貫臀以下至足。目、頭、頸項、後背、足皆是太陽經脈循行部位。

病者太陽經脈受邪,外有風邪襲擾表陽,内有寒濕阻塞經脈。風邪主動、主抽。且頭為諸陽之會,若傷于風,則身體為之動搖,手足為之抽搐;寒濕之邪壅遏經脈,故口噤、背反張,經脈拘急。

至于痙病産生的原因,《傷寒論·辨痙濕暍脈證》言:“太陽病,發汗太多,因緻痙”。這是發汗太多,既傷陽氣、又損津液。“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今津液匮乏,不能夠濡養筋脈,以緻經脈拘急。加之陽氣微而不能充分化精生血。

綜上,痙病是一個虛實夾雜,雖然陰血不足,但又新血不生的證侯。對于痙病的治則,《景嶽全書·痙證》言:肝主筋,脾土可營肝木,腎水可滋養肝木。

/完/

請搜索、關注微信公衆号"抱樸言"

至美中醫、至樸之言!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