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痞證者,心下滿而不痛、按之自濡



痞證者,心下滿而不痛、按之自濡


抱樸言:至美中醫、至樸之言

痞證,又稱痞滿。是脾胃功能失調導緻的胃脘滿悶不舒。《傷寒論》中對痞的症狀描述得很少,隻是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心下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從傷寒論中條文來看:痞的病位在心下,就是胃脘、上腹部。痞的症狀是滿而不痛,且按之自濡。也就是說痞證是病者自覺胃脘或上腹部堵塞不通、脹氣滿悶,但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的病證。

脾與胃居于心下,處于中焦,是交通上焦心肺和下焦肝腎的樞紐。脾與胃納化相依、升降相因,如果脾不升清,胃就不能降濁;如果脾不運化,胃就不能受納。脾胃失調則無法交通上下、氣機阻塞,如此就導緻了心下滿而不痛、按之自濡的痞證。

引起脾胃氣滞、壅塞的原因可以是脾胃原本虛弱、中氣不足而生痞滿;也可以是食飲不節、損傷脾胃,以緻食谷不化、阻塞胃脘而生痞滿;還有誤用、濫用藥物所緻,藥物如飲食物一樣首先進胃。長期大量的使用大寒、大熱的藥物必然損及脾胃。寒熱不調進而影響脾胃升降而緻痞滿。

最常見的原因還是來自情緻失調而造成的痞滿,諸如多思則氣結、暴怒則氣逆、悲憂則氣郁、驚恐則氣亂等,造成的氣機逆亂。這種痞滿是情緻不爽、肝郁氣滞、橫犯脾胃而造成的。

造成痞滿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痞滿的臨床證侯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實證性的痞滿,也由虛證性的痞滿。有和痰飲、濕熱互結的痞滿,還有肝氣不舒的痞滿。

治則上,不管是何種痞證,其主要治療原則都是調理脾胃升降、行氣以消痞,實痞則增加洩熱、化痰之類的藥物,虛痞則增加補益脾胃的藥物。

/完/

請搜索、關注微信公衆号"抱樸言" 至美中醫、至樸之言!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