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宗筋解
開篇醫案引自《舌診十講》
“圖102是我跟師學習時候碰到的一個病人,他因勃起功能下降而來就診,患者舌苔白膩明顯,同時舌兩側紫斑隐隐。結合其他症狀,辨證為肝郁腎虛血瘀。當時我的老師用了我們男科的一個名方沈氏達郁湯加減治療。處方:白蒺藜30g,升麻6g,香附10g,川芎10g,橘葉10g,枸杞子10g,肉苁蓉10g,巴戟天10g,枳殼6g,白芍10g,當歸10g,蜈蚣2條。這個方子的核心在于重用白蒺藜30g,有時甚至更多。”
這個重用白蒺藜的方法我想到了之前發過的一個小案:
白蒺藜治肝郁陽痿
作者/孟景春
白蒺藜,又名刺蒺藜,性微溫,味苦辛,入肝經。功能平肝疏肝,祛風明目。至于用以治陽痿,始見《慎齋遺書·陽痿門》。其曰:“陽痿,少年貧賤人犯之,多屬于郁。宜逍遙散以通之;再用白蒺藜炒,去刺成末,水法,丸服。以其通陽也。”并附有驗案。一人,年二十七八,奇貧,鳏居,郁郁不樂,遂成痿證,終年不舉。溫補之藥不絕而病日甚,火升于頭不可俯。清之、降之皆不效,服建中湯稍安。一日讀本草,
見蒺藜,一名旱草,得火氣而生,能通人身真陽,解心經之火郁。因用斤餘,炒香去刺為末,五日效,月餘諸證皆愈。
按:
陽痿的原因頗多,非僅腎陽虛、命門火衰一端,故治療陽痿,必須審因辨證,切不可一見陽痿,即投溫補興陽之品。
白蒺藜所治之陽痿,乃系肝郁而緻者,以肝主筋,前陰為宗筋所聚;肝氣郁,則氣滞血瘀,血不養筋而緻痿。白蒺藜既能疏肝,又能洩降,以之治陽痿,實為肝郁緻痿的治本之品。
《慎齋遺書》以蒺藜治陽痿,隻雲炒香為末,但未說明用量、服法。現從其治驗案雲用斤餘,……月餘諸證皆愈語推之,當為每服9g,1日2次。若痿證由情緒抑郁而緻,則除服藥外,尚宜給予思想開導,使情緒怡悅,當可加強療效。
又按:
《植物名實圖考》雲:“蒺藜,近時《臨症指南》一書,用于開郁,凡脅上、乳間橫間滞氣,痛脹難忍者,炒香,入氣藥,服之極效。蓋其氣香,可以通郁而能橫行排蕩,非他藥直達不留者可比。”
《本草經解》葉天士
白蒺藜同杞子、菟絲子,治肝虛。同五味、淫羊藿、杞子、海螵蛸,治肝虛陽痿。專為末服,治一切郁症。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江蘇中醫》,1997年第3期,作者/孟景春。文章内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分享此文出于傳播和學習交流之目的,并不對文章觀點負責。非專業人士請勿盲目試藥,如有需求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用藥。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L-PeiGen)删除。
| 往|期|回|顧 |
拍手稱快
·END·
我是培根,青年中醫師,業餘種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