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詩聖杜甫人格精神:以家國為生命,以民生為己任

杜甫是中華傳統文化标志性的人物,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動蕩社會,經曆了安史之亂,一生與萬方多難的時代相聯系。杜甫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南宋理學宗師朱熹把他列為中國曆史上五位偉大人物之一。依次是漢代的諸葛亮,唐代的杜甫、顔真卿、韓愈,北宋的範仲淹。其中隻有杜甫一生大多是在民間,在颠沛流離的苦難之中。聞一多先生稱杜甫是四千年中華文化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會确定杜甫為四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詩聖"杜甫之稱,不僅聖在詩歌,更聖在他不以地位卑微而逃避社會責任,聖在他視家國為生命,以民生為己任的人格精神。

他繼承《詩經》、漢樂府現實主義傳統,以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以成熟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抒發憂國憂民、同情人民、鞭撻醜惡的思想感情。我認為繼承杜甫精神,就是在追求杜甫那樣的詩人形象、文人筋骨、民族大義。從詩詞創作的角度思考,最重要的就是,以熱愛祖國、同情人民、鞭撻醜惡作為詩詞創作和審美的核心價值觀。

儒家思想影響杜甫一生,他始終追求緻君堯舜,"每飯未嘗忘君",他對唐王朝忠心耿耿,是真心地"忠君愛民",主張實行"仁政"、"德治",儒家思想融化到其血液中,熱愛祖國,成為杜詩的靈魂。關心國家命運,成為杜甫一生詩歌創作的主題,其全部作品都體現着深厚的家國情懷。安史之亂,杜甫身陷叛軍中,官軍在鹹陽西邊的陳陶和武功青坂戰敗,他寫下《悲陳陶》和《悲青坂》。

"四萬義軍同日死",因而"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他也想出謀官軍,"焉得附出與我軍:忍等明年莫倉卒!"希望重整應戰,以期勝利。杜甫親眼看到首都陷落破敗,是春天到來,而國破家亡,山河仍在,而春城草木,興亡慨歎,蔚然凝懷。

傷心悲憤寫下《春望》詩,有千古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在梓州時,聽到安史大亂平息,熱愛祖國之情和苦難滄桑之感都到心頭,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唱出名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後人評之為老杜"生平第一快詩",真摯的愛國之情躍然筆端。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