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指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及周代的《周易》,這三部經卦書統稱為易經。《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每一個文藝的人都在這裡
讀書寫作觀察思考
《周易》傳統文化最高境界,中華文明之始源
近日,讀《易經》一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見解精辟,的确受益匪淺。它揭示人生法則,披露生活哲理,掌握生存規律,則指導人們,趨利避害,逢兇化吉。尤其是教育和引導我們,不做世間閑客。要振奮精神,去懶戒惰,勇敢面對難題,和諧處世……在這些方面,它具有獨到之思想認識,閃耀着智慧之光芒,至今仍然具有參考價值。
一、君子以果行育德
易經八卦圖
據《易經·蒙·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這句話指出,一個人,最初好像山下泉水,涓涓細流。但隻要奔騰不息,勤勤懇懇,堅持不懈,以果斷勇敢地行動,培育奮鬥之品德,最終将成為滔滔江河,彙入浩瀚無邊之大海,滋養千事萬物。又據《易經》之《蒙卦》講,山水蒙,艮上坎下,艮為山,坎為水,象為山下有泉。以泉喻人,人要像泉水那樣奮鬥不懈。
古時候,把童孩開始入學叫“發蒙”,起初讀書叫“啟蒙”。從母胎中呱呱墜地,接觸到人世間,開始總是蒙昧的,後來慢慢成長,這其中,總會遇見許多困難。正如小溪到大海,過程之曲折,道路之艱險,難以想像。碰到高山、峽谷、深淵,在所難免,這就需要奔流不止,奮發蹈厲,夙夜匪懈,騁嗜奔欲,才能激發動力,方能有所成就。
又說,一個人天性則惰,這是不容置疑的。對于如何戒懶去惰?據《易經》裡的《卦辭》曰:“蒙:亨。匪我求蒙童,蒙童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則不告。利貞。”這句話,诘屈聱牙,難以領會。仔細斟酌,其大概意思說,求學、做人、處事,不是我求你,而是你求我。對于同一個問題,人家耐心給你講解,你就應該耳不旁聽。可是你偷懶、不專心,消極怠惰,以至于一而再、再而三,三番五次,或告訴你,或囑咐你,或教育你,你還是記不住,還是愚昧無知。你不是冒犯人家,又是什麼呢?
古之《易經》,是一部神秘之典籍,由于年代久遠,其古文晦澀難懂,深奧難解,戴玄履黃,玄之又玄。即使如此,并未減弱其直指人心的魅力。其言外之意,導德齊禮,因勢利導。當偎慵堕懶之時,就想一想,哪些水才會注入大海?是奮發奔流之水。它們博采衆長,淵渟澤彙,中流擊楫,萬壑争流,滄海橫流,急流勇進。這些水,或成浩翰之勢,或被景仰之海,或作風流之韻;而那些固步自封,遇坎而止,不肯流淌,又無法飲用之水,最終卻成了一潭死水,變臭為腐,蠅叮蚊吸,讓人心生厭惡,掩鼻而過,衆皆棄之,有何用處焉?
水如此,人又何嘗不如此呢?杜甫詩曰:“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人如水,如果偷懶不勤奮,出生時清澈,長大時則變污濁。就像臭水那樣,隻能被淘汰。在一個單位裡,或一個集體中,不肯上進,怠惰因循,或能力弱,或道德低,或素質差,經常拖後腿之人,自然是不會受人歡迎的,而且還可能被清退出局。想到這裡,就會增添前進的力量,堅持不懈地追求。
又據《易經》上說:“蒙昧不明”,說的是懶的原因,在于前進方向及目标不明确,又懼怕困難,所以隻能無所事事,停滞不前,好高骛遠,以緻玄酒瓠脯。故務必動刑,扼殺思想上那些散漫無為的認識,明确目标,切實可行,付諸實施,戒懶去庸。惟如此,方能像小溪那樣彙入大海。
二、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
羅盤
“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易經》号稱“諸經之首”,亦為德行修養之手冊,被譽為開釋心靈之教科書。它指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的人,對于前賢先哲之言論,應多學習、多領會、多感悟,結合當前實踐經驗,以培養和提高道德修養,積蓄知識水平能力,才能沖破和超越前進道路上的障礙,使得人生得以進步。
在人生道路上,難免會碰見障礙。在一般人看來,有了障礙,是倒黴的,是不好的,沒有一個人願意有障礙,但又是客觀存在的,不得不面對。又該怎麼辦呢?據《易經》上說,當你遇到障礙,不必急躁,亦不必慌張,馬上停止下來,其目的是聚積能量,醞釀辦法,思前想後,尤其是要借鑒前人成功之道,就會超越障礙。在停頓期間,更重要是積蓄德行,提高思想認識。《易經》則把障礙當成難得機遇,克服困難,超越障礙,這個過程,從量變到質變,可以實現質的飛躍,不斷發展壯大。障礙越大,積蓄則越強,進步則越多。
比如,一道牆,攔住前行之路,我們不能怨天尤人,亦不必自暴自棄,被牆吓倒,爬在那裡而起不來。信心至關重要,我們被阻止,不是不剛強;我們不前進,不是沒有力量。不必畫地為牢,桎梏思想,捆住手腳,把牆當成心理障礙,使我們喪失鬥志。有智者說“站在巨人之肩膀之上才好前進”。以智養德,崇聖尚賢,這是一種智慧。這不是自我陶醉,更不是自欺欺人,需要堅持真理之定力,要克服盛氣淩人。據《易經》說:“得意不可再往。”得意洋洋,目中無人,自高自大,是克服障礙之最大毛病。
又據《易經》大畜卦上九爻之《象》曰:“何天之衡,道大行也。”道路如高天,智者如流雲。要想沒有或少有障礙,就得象天空那樣,道路暢通無阻,盡其所能,奮發圖強,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本領。一位高僧說:“高高天上雲,自卷自舒,何親何疏;深深澗底水,遇曲遇直,無彼無此。”這句話充滿着智慧,在浩瀚之天空上,美麗的雲朵卷舒随意,不分親親疏疏,隻要是為我所用的,皆吸收采納;在深深的山谷溝底裡,流淌着清澈之水,小溝無論曲直,隻要不阻擋流向,對任其暢流有幫助,皆視為大行于天下之道。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學習前輩之言論,隻要對我克服障礙有幫助,那麼無論是什麼人,不分尊卑老幼,沒有什麼不可以值得學習借鑒的。
對于克服人生障礙,除了學習前人知識,有了智力支持,還必須具有哪些方法?據《易經》上說,為了保護輿的安全,用革繩把車身和車軸捆起來,越捆其實越不安全,不如把革繩解開。這看起來是給其松綁,實則讓車運轉,更靈活機動,輿危險概率就會減少。當遇到障礙,硬沖也許不行,還不如先退回來,攢着足夠力氣,就會沖過去。又據《易經》上說,對于障礙,最有效的辦法,則是止于未然。正如一頭小公牛,犀角開始生長之時,就用橫木把它架起來,就不能傷人,也不能莽撞。當障礙未形成氣候,則阻止它,以雪沃湯,輕而易舉。再據《易經》說,當障礙已經形成,而且很強大,糾正起來很困難,怎麼辦?正本清源,從根本上着手解決問題。比如,一頭長着利牙的豬,要從正面上割掉其牙齒,肯定是難事,而且還可能傷到人。如果想辦法把豬的猛勢減掉,即使它的牙齒再鋒利,隻要不兇猛,還是可以避開的。這種方法,《易經》上隻是說吉,而未說大吉,因為,這比止于未然要難得多。
三、君子以作事謀始
廣安濃溪鎮自然形成的八卦圖
一切事物存在矛盾之中,故我們的世界充滿争執。《易經·序卦》中說:“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從人類起源開始,争執來源于飲食,猶如古人所說,民以食為天。盤古開天,人與人之間,最大利益之糾葛,就是溫飽問題。
進入現代文明社會,在吃飽穿暖之後,人類單純為飲食,争執則逐漸減少。盡管如此,繼之而來的,争執之起源,仍然免不了還是為了飲食,這隻能說是“飲食”之大概念,是那些利益和分配的問題。比如盛飽和饑餓相遇、陰險與陽剛相見、弱勢與強權抗争……雖雞豚之息,亦會發生争執與訴訟。正如《易經》之《彖》中指出:訟卦含下坎上乾,乾卦是剛健,坎卦是險惡,或上剛下險,或下惡上健,遇到兇險還要奮進,或内心險惡,或外表強硬,難免與人發生争執。
接着,《易經》又說:“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在這個世界上,相信沒有任何人,願意處于争執當中,隻希望風平浪靜,安居樂業,四海波靜,來好息師,沒有外界幹擾。因為,那種無休無止之争,隻能讓人們,心煩慮亂,徊腸傷氣,暗氣暗惱,跼蹐不安。要想消除争執與訴訟,不制造無謂之矛盾,故在謀事開始之時,考慮周全,慎重策劃,增強預見性,以防止或減少争執、争端、争吵,甚至争訟之事發生。
又據《易經》訟卦的初六爻之《象》上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小有言,其辯明也。”一旦有了微小之争執,就要盡快處理,不能拖泥帶水,别把問題拖成難題,該斷則斷,否則反受其害。隻要不将争執拖得太久,雖小有責難,最終還會吉祥。正如《易經·天水訟》卦辭說:“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其内容很深刻,大緻意思是指,在争執過程中,也許一時吉祥,但終究還是兇險。甯願貴人相助,也不願無限地拖拖拉拉。
換句話說,有了争執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人來調解。當遇見争執,找一個有能力者,雙方皆信得過的人,即所謂貴人,站在中間立場,不偏不倚,恰到好處,調解雙方争執,亦即談判與和解,盡量通過協商、對話、溝通,和平解決矛盾沖突。為什麼呢?争執、争端、争吵,甚至争訟,永遠沒有赢家。
比如,有的人打官司,雖然打赢了,道理上占強,情義上卻輸了,卻沒有一個好的結果,或失去親情,或隔閡友情,或割舍愛情,又制造出新的矛盾。所以,當遇見争執之時,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赢,而是如何妥善處理,争取雙赢,安于正道,合情、合理又合法,順其自然,解決得雙方滿意。故此,堅守正道,隐忍待發,自強自勉,不可逞強,而應退讓反省自己,把握中庸,戒驕戒躁,“禮之用,和為貴”,則可功成名就。惟有如此,才是化解矛盾之道,才是解決問題之法,才是化鸱為鳳之策。作者簡介
楊治钊,男,大學文化,四川省廣安市人,1971年出生,當兵15年,2004年轉業地方工作。用心作文,高調做事,低調為人。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