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夕,溫低至零下30℃,正在海拔5200米喀喇昆侖高原駐訓的某旅官兵,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新年大禮包。
被一同送到的,還有各地小學生手寫的慰問信。
有的小朋友會寫的漢字還不多,隻能用拼音代替。
話語稚嫩,用詞簡單,可那份暖意與敬意卻格外動人。
這大約就是手寫信的魅力。
話說,你有多久沒寫過信了?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個問題好笑。
手機的普及,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讓寫信這回事兒成了古老的“傳說”。
可即便社交軟件如此便利,抹平了人與人溝通的時空隔閡,卻依舊無法替代一紙手寫書信帶來的感動。
中國人骨子裡的浪漫,也在書信中,可窺一二:
“委屈風波事,難為尺素傳。”(張九齡)
“玉踏緘劄何由遠,萬裡雲羅一雁飛。”(李商隐)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
“新雁一聲風又勁。雲欲凝。雁來應有吾鄉信。”(歐陽修)
“鱗鴻不寄遼東信,又是經年,彈淚花前,愁入春風十四弦。”(陸遊)
2021年,央視就以書信為主題制作并推出了一部紀錄佳片,書信裡的古韻情長,故事裡的筆墨紙香,都是絲絲入扣,回味無常——
《書簡閱中國》
導演金鐵木,擅長曆史人文題材紀錄片的拍攝和制作,此前拍出了四部豆瓣9分+佳作,在這一領域,堪稱大神。
《書簡閱中國》也不負期待,豆瓣評分高達9.3!
《書簡閱中國》一共收集了30封中國曆史上最精彩的書信,分為愛情、友情、親情等6個類别,分門别類地進行曆史具象化處理。
“着重從書信中挖掘人物故事和曆史細節,去窺探書信背後個體與時代的沉浮,去領悟潛藏在書信中的先賢智慧。”
片頭分鏡,創意奇絕,化用“魚傳尺素”、“鴻雁傳書”的典故,一下就吸引了我:
信箋折成的驿馬在磨砂紙的古道上飛馳,魚兒在紙制的長河中跳躍,鴻雁越過長城飛往寄托相思的明月……
正片裡,愛恨情仇,恩怨糾葛,凡此種種,都借着書信的内容解讀,直達觀衆的内心深處,再加上遊戲界面、微縮景觀、劇情重放等創新形式,讓曆史故事沒有沉重感,反顯生動有趣。
三十封書信對應的三十個故事,全是課本裡出現的人物,包括嵇康、司馬懿、卓文君、王獻之、王安石、司馬光、嶽飛、李商隐、鄭闆橋、文天祥、白居易、李贽、康熙、曹寅等等,信息量巨大。
礙于篇幅,我忍痛割愛,僅分享其中最讓我感動的幾個。
1.
小人物的傳奇
1975年冬天,考古學家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發現一個古墓。
墓葬的主人叫衷,推測是秦國的一名小吏。
墓裡陪葬的,隻有兩塊寫滿字的木牍。
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實物家書。
寄信人分别是衷的兩位弟弟,黑夫和驚。
古時候,中國人相信靈魂不滅,因此,将死之際,人們往往帶着最珍貴的東西上路。
可以想象,這兩封書信對大哥衷而言,是何等珍貴!
信中寥寥百十餘字,卻可以為我們解鎖了兩千多年前的秦軍傳奇。
第一塊木牍,是黑夫代表二弟驚和自己,寫給大哥衷的。
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前日黑夫與驚别,今複會矣。
信中,黑夫問母親好,還說前些日子因為作戰和驚分開了,如今又相逢。
而這回寫信,黑夫是要勞家裡再寄點兒錢來,勞母親再織幾件夏衣寄來。
黑夫寄益就書日,遺黑夫錢,母操夏衣來,今書寄到,母視安陸絲布賤,可以為禅裙褥者,母必為之。
這赤裸裸地向家裡要錢,不禁讓人懷疑,難道秦軍不發軍服嗎?
根據《秦律十八種》的記載,當時,秦國的軍糧由國家統一供應,士兵作戰的铠甲也是統一發放,連緊貼着铠甲的外衣也是由官府統一定制。
但内衣就不同了。秦律規定,内衣由士兵自備。
夏天要到了,天氣越來越熱,身在戰場的黑夫需要輕薄的内衣。
據信件内容推測,黑夫和驚正在參與的,是秦國攻打楚國的戰役。
公元前223年,在統一六國的道路上,秦王嬴政遭遇重大的挫折,年輕的将軍李信帶領20萬秦軍攻楚,全軍覆沒。
嬴政無奈,隻能将攻楚的希望寄托在老将軍王翦的身上。
王翦向嬴政提出要求,他需要60萬大軍——這幾乎是秦國能夠征發的所有士卒的總數。
嬴政最終答應了。
從商鞅變法以來,醞釀了100多年的統一理想到他這一代必須實現。那麼,這一仗就輸不得!
三丁抽二,黑夫和驚正是王翦率領的60萬秦軍中被征召的兩名普通戰士,大哥衷則留下照顧家人。
書到皆為報,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告黑夫其未來狀,聞王得苟得毋恙也。
“收到信一定馬上回複我,把咱們家的受爵文書送到。萬一沒有,也跟我說一聲啊。大王說過,軍中立功的文件絕對不會遲誤。官吏送立功文書到家的時候,别忘了說聲謝謝。”
在秦國,改變社會地位最重要的通道,是軍功。
秦法明文規定,凡有軍功者,可以得到相應的爵位、田地、俸祿,死後爵位世襲。
黑夫一再确認,受爵文書有沒有到家,說明他們已經立下了戰功。
兩兄弟的理想很單純: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獲取爵位,從而換來全家人更好的生活。
第二塊木牍,寄信人是驚。
驚敢大心問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内同以衷。
他在信中問候大哥衷和親戚朋友們,關心母親的身體,希望家庭和睦,一如既往。
驚最惦記的,還是妻女。
“媳婦要照顧好二老,我離家太遠,妴兒隻能拜托大哥教導,告訴她打柴的時候不要去太遠的地方,一定讓她注意安全。”
驚非常貼心地安慰家人:
“你們在祭拜神靈時,如果得到下下簽,不要驚慌,隻是因為我身在叛城而已。”
根據時間來看,驚的信比黑夫的晚了半年。
那時,淮陽已被秦軍的鐵蹄攻下,他們正駐守在淮陽城裡。
兩年後,秦帝國誕生。
很遺憾,黑夫和驚,沒能等到那一天。
根據學者們的推測,黑夫和驚最終血灑戰場,再也不能活着返回家鄉。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他們獲得的爵位依然有效,衷和家人可以因此過上更好的生活。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這句話是亘古不變的定律。
一将功成萬骨枯。
千千萬萬位普通将士用一腔忠勇與寶貴的生命,締造了大一統的中國,卻從未被載入史冊。
唯有透過秦始皇陵兵馬俑,這支浩瀚偉大的地下軍團,去瞥見秦軍的縮影。
秦俑,是根據真人塑成的,其中哪一位是黑夫,哪一位是驚呢?
沒有人知道。
黑夫,應該是一位面色黝黑的小夥子。
而驚,很可能是個大嗓門兒,為人風風火火。
幸好,有書信,對抗着時間的侵蝕。時隔2000年,我們有幸認識了其中兩位平凡的勇士。
2.
贈你一朵小紅花
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着清康熙皇帝批複的諸多奏折。
“知道了”,是其中出鏡率最高的句子。
而無數的“知道了”中,有一個最别緻了——
三個字的右上角畫了一朵小紅花~
而這朵俏皮的小紅花,出自康熙皇帝寫給發小曹寅的密信。
曹寅,正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爺爺。
根據清廷的規定,皇室的孩子一出生就會離開母親,交給保母撫養。孩子與保母的關系往往比生母還要親。
曹寅的母親正是康熙的保母之一。因此曹寅與康熙一同長大。
曹寅聰慧好學,少年時代曾做過康熙的伴讀和侍衛。
帝王身處權力的頂峰,信任之人少之又少,朋友就更難得。
曹寅,對康熙而言,不僅是朋友,還是心腹。
曹寅32歲那年,就被康熙派往江南,監管着清廷在江南的兩大衙門——江甯織造和兩淮鹽政。
康熙時期,江甯、蘇州和杭州三個織造局,不僅為皇室供應絲綢,同時作為内務府的派駐機構,實際上也監控着江南大大小小的官吏。
如此重職,康熙當然要托付給最親近之人。
康熙6次南巡,其中有4次都住在曹寅家裡。
曹寅到江甯織造局就任後,君臣的聯系一直靠密折往來。
心情好的時候,童心大起的康熙帝就會在“知道了”的邊角上,添一朵可愛的小紅花。
這是他給曹寅的專屬福利。
為官30餘年,曹寅也一直擔負至關重要的職責,管控絲綢和食鹽,督造貨币,押運赈災的糧食,修建皇室行宮,官職雖然不高,掌管的事務卻都關乎國運。
其權勢之大,可見一斑。
無怪乎其後世孫曹雪芹能在《紅樓夢》中撰寫出極度奢華富貴的四大家族。
然而,康熙59歲這年,曹寅突然患上風寒,又惡化為瘧疾。他的内兄李煦給康熙上密折,說了曹寅的病情。
康熙看了密折,心急如焚,寫了一封長長的回信,并命人将這封信和救命藥火速送往江南:
爾奏得好,今欲賜治瘧疾的藥,恐遲延,所以賜驿馬星夜趕去。
但瘧疾若未轉洩痢,還無妨。若轉了病,此藥用不得。
南方庸醫,每每用補濟,而傷人者不計其數,須要小心。
若不是瘧疾,此藥用不得,須要認真。
萬囑!萬囑!萬囑!萬囑!
其中,康熙詳細地說明了就醫用藥的注意事項,這在皇帝的書信和奏折中非常罕見。
信的結尾,康熙還連用了四個“萬囑”,足見他焦急的心情。
可惜,藥還沒送到,曹寅就去世了。
康熙悲痛欲絕。
因為愛屋及烏,康熙對曹寅的後人給予了很多越規的恩惠:
他先是讓曹寅的獨子曹顒負責江甯織造局。不料一年半後,曹顒猝死。
康熙又親自安排把曹寅的侄子曹頫過繼給曹寅,承接江甯織造局一職。
在給這位年輕人的一封折子裡,康熙如是寫道:
爾雖無知小孩,但所關非細,念爾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
雖不管地方之事,亦可以所聞大小事照爾父密密奏聞,是與非朕自有洞鑒。
就是笑話也罷,叫老主子笑笑也好。
“你雖然不用管理地方事務,但也可以把你的所見所聞、大大小小,像你父親一樣,寫信告訴朕,這其中的是是非非呀,朕自有判斷。
哪怕講個笑話,讓你的老主子高興一下,也好啊!”
讀來情重,又令人感傷。
人生難得一知己。更何況是坐擁天下,高不可攀的帝王。
失去摯友,帝王終究回歸孤獨。
他多麼渴望,那個同樣姓曹的年輕小夥子能和他的老友一般,與他真誠地分享生活喜怒哀怨。
隻是不知道,在批複曹頫的奏折時,康熙是不是也有過在“知道了”的邊上再畫一朵小紅花的沖動呢?
然而,朋友到底隻有一個,哪怕是同一朵小紅花,也已無人欣賞了……
3.
君子之交
本就該坦蕩如此!
亦敵亦友,是友情的另一種可貴的境界。
在中國曆史上,王安石和司馬光就是這樣的典範。
司馬光比王安石大兩歲。但兩人都是21歲中進士。才華滿溢、志趣相似、人品高潔,因而特别契合。
在宋神宗繼位之前,兩人同朝為官,與歐陽修、包拯都是好友。
然而,兩個滿腹經綸的朋友,性格卻截然相反:王安石固執激進,司馬光沉穩老到。
他們都贊同進行變革,思路和方法卻完全不同。
公元1067年,宋神宗繼位。
面對宋朝積貧積弱的困境,年輕的皇帝力排衆議,起用王安石推行變法。
變法一開始,司馬光還在觀望。
第二年,料想到變法措施過于激進,将給朝廷帶來巨大的隐患,司馬光的态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帶頭反對變法。
此時的王安石位同宰相,司馬光任禦史中丞,兩人因政見不合,關系陷入了僵局。
司馬光曾寫信力勸王安石廢除新法。
王安石則一直沒有回信。他太了解彼此,無論如何,兩人絕不可能妥協讓步。
但當收到司馬光的第三封信時,王安石還是提筆了:
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昨天收到您的來信,與您交往的日子雖久,但議論起政事來,意見常常不一緻。”
面對老友的質疑,王安石寫信說:至于我的諸多诽謗和怨恨,我早就料到了。
辟邪說,難壬人,不能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王安石與司馬光在政治觀點上水火不容,在朝堂辯論不休,一心求變的宋神宗當時無條件支持王安石。
無奈之下,司馬光選擇辭官隐居。
請辭後,司馬光特意寫信告訴王安石,自己打算蝸居洛陽,編纂《資治通鑒》。
雖然他執意反對變法,但在信中,他仍不忘給予王安石最大的尊重和安慰:
“我與你,雖然想法不一緻,但最終目的是一緻的。”
然光與介甫趣向雖殊,大歸則同。
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
光方欲辭位,以行其志。
“我把自己的想法講給你,是盡朋友的道義,舍棄還是采納,全在你了。”
然而變法第五年,百年不遇的大旱降臨,生靈塗炭,大刀闊斧的改革已經很難繼續推行。
這年秋天,王安石被罷免。67歲的司馬光被重新起用,身居要職。
轟轟烈烈的變法,夭折了。
此時,有人便趁機诋毀王安石,司馬光立刻堅定地出面阻止。
他在朝堂之上力陳王安石為人嫉惡如仇、忠直耿介,有古君子之風。
10年後,王安石郁郁而終。根據司馬光“朝廷宜優加厚禮”的建議,朝廷追授王安石為太傅。
這對中國十一世紀最耀眼的明星之間的較量,引發了此後近一千年文壇與政壇在思想上的巅峰對決。
盡管以王安石變法失敗落下帷幕,但彼此的友誼卻從未變質。
王安石在書信結尾描述兩人的關系時,是這樣說的: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
“沒有機會再與你會面,但内心對你仰慕至極。”
字少情重,話短意長。
是書信,記錄了這段特别的友情——
他們彼此傾慕,卻互為政敵,但無關權力,為的隻是國家利益,毫不涉及個人的利害沖突。
他們襟懷磊落,風範凜然,恪守友誼之貴重,絕無權勢傾軋和人格戕害,不诽謗,不中傷,而是終其一生坦坦蕩蕩。
人品如是,友誼亦然!
君子之交,理當如此!
4.
一個女權先鋒的
果敢與無畏
“人們将女人關在廚房或者閨房内,卻驚奇于她的視野有限。人們折斷了她的翅膀,卻哀歎她不會飛翔。”
——法國女權運動先驅波伏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這樣形容女性的困境。
不過,恐怕誰也沒想到,早在波伏娃之前的400年,16世紀的中國明代,誕生了一位男性,與她的觀點不謀而合——
故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人之見盡短,又豈可乎?
“人有男女之别,但如果說見識也分男女,怎麼可能?
見識有高低之分,說男子的見識全都高遠,女人的見識全是短淺,豈不可笑?”
他叫李贽,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女權先鋒。
李贽是出了名的狂人。
12歲就開始公開撰寫文章挖苦孔子,批判儒家禮教,主張人人平等,号召大家保持一顆童心。
公元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李贽在湖北麻城的一間佛寺開堂講學。
他公開剪去長發,招收的學生,更是男女不限,前來求學的人中,還有一位叫梅澹然的寡婦。
女人進入學堂,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激怒了衛道士,他們集中火力向李贽開炮。
更有一些所謂的“好心人”勸誡李贽:婦女見識短淺,不值得教她們知識。
李贽便寫信告訴朋友:
設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見,
樂聞正論而知俗語之不足聽,
樂學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戀,
則恐當世男子視之,皆當羞愧流汗,不敢出聲矣。
“倘若一個女子,樂于聽到正論,樂于學習超脫世俗的佛道,明白俗世不值得留戀,恐怕當今世上的男子見了她,都該羞愧汗顔。”
中國古代女性,生活非常不易,明清時期尤甚。
明代士紳家的女子,7歲以後就不得與男性同桌吃飯。《閨戒》《閨範》和《列女傳》是女性的必修課程。
梅澹然顯然不屑于做烈女。
她訂婚之後還沒有過門,丈夫就夭亡了。為了擺脫被安排的婚姻,梅澹然選擇了帶發修行。
這是那個時代的獨身主義。
她頂着輿論的壓力,奉李贽為導師,與他研讨學問,往來通信,交流人生與思想。
李贽不僅不推崇女性的賢良和婦德,還發自内心地欣賞她們的能力和智慧,一直為女性争取與男性同等的地位。
他更欣賞梅澹然,甚至稱呼她為“澹然師”。
認為梅澹然雖是女身,卻稱得上出世丈夫,沒有幾個男人能比得上她。
李贽在寫給梅澹然的書信中,有這麼一段話:
短見者隻見得百年之内,或近而子孫,又近而一身而已;遠見則超于形骸之外,出乎死生之表,極千百千萬億劫不可算數譬喻之域是已。
“見識短的人,隻能看到百年以内的事情,或者更近,隻看到自己;
有遠見的人,則可以超脫形骸之外,看透生死之間。達到曆經劫難,達到淡然自若的境界。”
遺憾的是,李贽的理論并不被世人所接受。
公元1601年,李贽講學的佛寺被一場人為的大火毀于一旦。
一年後,禮部的一名叫張問達的官員上書萬曆皇帝,責難李贽,稱其邪說惑衆,罪大惡極。
張問達痛斥李贽的四大罪狀,其中一條是“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講法”,指的就是梅澹然這樁公案。
76歲的李贽被污蔑有罪。
獄中,李贽寫信給一位打算營救他的朋友:
牢獄之死,戰場之死,固甘如饴也。兄何必救我也。
一個早春的清晨,倔強的李贽用一把剃刀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完成了自己的殉道。
而李贽的女門生梅澹然,一個逆流而上的奇女子,相關史書僅用了4個字描述她的結局:“遭謗而死”,年僅37歲。
晚明誕生了李贽,卻不配擁有李贽。
唯有書信,記下了他可貴的思想,打破陳規舊制的藩籬,名留後世,彪炳千古。
以上,《書簡閱中國》還有凄美的情書,質樸的家書,忠烈的愛國絕筆信,友人的“絕交”信……
這些書信,或溫婉抒懷,或情深至極,或殷切樸素,或決斷果敢。
但背後的故事,吐露的情懷,無不感人至深,觸及人心,更映射了不同時代洪流下,人對命運的不同抉擇和情感表達。
如今,社交軟件當然便捷,但信息的快速來回裡,總感覺缺少點什麼。
或許,就是缺少點期盼與等待間傳遞的人情味兒吧。
當你決定提筆,把心中已經醞釀數百遍的言詞話語寫下來的那一刻,心意已經力透紙背,在字裡行間中被人揣摩知曉。一筆一劃,都是情誼,讓時間也開始善解人意。
這種難得情趣,恐怕是任何發達的科技都無可比拟的。
以往,我推薦過:
《中國唱詩班》:
;
《神奇老字号》:
;
《跟着書本去旅行》:
……
這樣節奏安緩、需要細心體味的傳統文化作品,自然不比了熱點事件、八卦星聞吸引眼球,來得熱鬧。
但是,在被“快餐式”的工業糖精所包圍的浮躁環境下,這些作品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上,如同一股清流,既能讓我們凝神靜氣,沉醉于浩然的曆史,又能體會到經典傳統的魅力,借由古人的眼睛反觀現實的問題,何樂而不為?
*作者簡介:青榄家長地帶(ID:educool):100萬中小學生家長聚集地,傳播科學的教育理念、實用的教育方法,讓育兒變得更輕松;研發并提供各學科趣味小課,讓孩子愛上學習。作者:青榄君。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