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湯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人參、白術、茯苓、炙草四味組成。專治脾胃中虛,運化不建證。成為健脾補氣的祖方。在《傷寒論》中雖然沒有四君子湯,但是在外台茯苓飲、附子湯當中,也已經有參苓術了。
四君子湯中的關鍵藥物是茯苓、白術,這兩味藥我們在學習《中藥學》的時候都學過。白術,是一個健脾的要藥,有白術和蒼術之分,還有生用和炒用之分,具體的藥效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濕盛的時候,用蒼術燥濕祛濕。在太陰病大便秘結的時候用生白術,以達到健脾生津、潤腸通便的作用。白術、茯苓作為藥對,白術健脾祛濕,而茯苓祛濕以健脾。兩個藥合在一起,能起到健脾益氣兼祛濕的作用。所以四君子湯本身是治療脾虛夾濕的。再如苓桂術甘湯、五苓散、真武湯當中都有苓術的配伍。
四君子湯是一個底方,《太平惠民合劑局方》說四君子湯“治榮衛氣虛,髒腑怯弱”,《醫方集解》說四君子湯“治一切陽虛氣弱,脾衰肺損”。四君子湯适應症比較廣,但是力度不夠。所以有的時候需要根據情況加減,《小兒藥證直訣》中加一味陳皮為“異攻散”,加強理氣和胃之力,尤消脘脹;《醫學正傳》再加半夏、姜棗,為“六君子湯”加強溫化痰濕之力,專治脾虛痰濕證;《太平惠民和經濟局方》再加木香、砂仁為“香砂六君子湯”,加強理氣散寒之力,可治脾胃虛寒,痰飲中阻,痞痛吐瀉證;局方還以四君子加扁豆、黃芪、藿香,名為“六神散”或“加減四君子湯”,加強健脾消食除濕之力。《證治準繩》以四君子湯加葛根、木香、藿香,名為“七味白術散”,健脾和胃,清熱生津,專治脾虛納少,發熱口渴證。脾虛濕蘊的時候,加大健脾祛濕力度,就是參苓白術散。
在臨床當中,慢性咳嗽久治不愈往往會伴有裡虛寒,太陰病的痰飲水濕,表現為舌胖大有齒痕、脈沉弱、便溏、乏力、惡寒等,在應用半夏厚樸湯的基礎上,需要加大溫運太陰的力度,可能會與四逆湯相合。如果虛證不明顯,隻有乏力、氣短、便溏的症狀,就與四君子湯相合。面對一些久治不愈、頑固性疑難雜症的時候,要多關注太陰的問題。
太陰病在臨床上其實是很常見的,比如一些外感疾病。外感疾病往往有内傷的基礎。我們以前講表證的時候,包括邪氣入裡寒化、入裡熱化。《醫宗金鑒》說“明諸水火相勝義,化寒變熱理何難”。邪氣入裡到底是寒化還是熱化,其實取決于内在的内傷基礎。薛生白說過“中氣足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什麼意思?中氣不足,有太陰病底子的時候感受邪氣,邪氣容易入裡寒化,表現為虛人外感直中入裡,出現小建中湯類似的情況。所以臨床上太陰病是需要引起我們重視的。四君子湯作為它的一個代表方同樣也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