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路該怎樣走

  繼上海高校思政課程轉身課程思政改革之後,浙江省近日也提出推動高校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的新理念和新要求。課程思政之主旨,是強調高校的所有課程都要納入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确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内容。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絕不是簡單的文字次序調換,從教育理念或課程理論講,完全是兩種内涵不同、取向範圍不同的概念。可以說,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由此引發的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是全方位的,要順應這種改革與發展,高職應該做些什麼值得關注和思考。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究竟有哪些變化

  “課程”一詞,許多教育家提出不同的解說,如誇美紐斯将教材等同課程、杜威認為課程即活動、泰勒則提出課程即經驗,等等。我國古代對課程也有描述,如宋代朱熹的《朱子全書·論學》中就有“寬着期限,緊着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工夫”等描述,泛指功課及進程。在我國當代,課程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課程主要指教學内容即教材,如《辭海》将課程定義為“教學科目”,《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學校教學的科目和進程”;廣義課程則是一個生态系統,是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标而選擇的教育内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包括各門學科及其相關的教育活動。

  由上述“課程”的定義可知,思政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及相關教育活動的總稱。高職的思政課程一般是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有的學校把心理健康、職業規劃、創新創業、社會實踐等教學科目及其教育活動也納入其中。高職思政課程的特點是學科定向和學科邊際較為明顯,思政教育高度聚焦。課程思政則不然,從詞義的組合分析,它不是特定的一門或一類具體教學科目或某一教育活動,課程是泛化的概念,即學校育人的所有教學科目和教育活動,都滲透和貫穿着思政教育,其特點是課程為載體,思政教育是靈魂,課程的育人功能和價值取向鮮明,而傳統的課程邊際淡化。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高職應該怎麼做

  北京大學教授孫蚌珠認為,思政課程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課程體系,而課程思政則是教學體系。這個觀點十分精辟,那麼高職面對課程思政的轉型和要求,應該做些什麼?

  在教學體系建構上,思政之魂要統領。高職的教學體系是圍繞專業設計的,依教學科目類别大緻分為公共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三大塊,思政課程隻是公共課程中的一部分。教學具有教育性,高職教學也不例外,而且每位教師都懂,不會忘記教學設計中的教育性。但是,長期以來,認為成人素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主要是思政課程和學工部門任務的教師有很多,多數課程工具化教學成為自然。

  課程思政的教學體系強化了所有課程的教育性,突破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對學科建設的局限,把價值引領貫穿到專業課、實踐課及其教育活動中,形成課程教學“大思政”的新格局。可見,課程思政的本旨并非要将所有課程都當作思政課程,按思政課程去搞模式化。在教學體系層面的建構上,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理念,表明任何學科教學第一位是培養人,政治素養與國家意志高度統一;課程思政也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反映在教學體系上就是培養什麼樣的人、學什麼樣的知識技術,在頂層設計上,理想成長教育和專業發展教育要有機聯系。

  在教學目标上,思政的剛性要堅卓。課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層面的突破,集中體現在将所有課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表明課程教學目标之首要是正确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高職教學在職業化導向下,“應知”與“應會”的課程教學目标十分明晰,按照課程思政的新要求,學知和學技的原動力要将個人理想與社會擔當有機結合,專業培養目标的“紅專”與課程教學目标的教育性、知識性、技能性相互對應,學科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相輔相成,讓公共課、專業課、實踐訓練課同樣承載正确的職業觀、成才觀教育。

  在教學内容上,思政的鮮活要放大。常态下的高職專業課程教學内容是知識化和技能化的組合,思政教育往往點綴性地納入專業知識領會、相關技術練習過程中,多有以學科知識體系和專業技能教學為“主線”、以職業道德與素養教育為“輔線”之說,顯然專業學科教學中的“思政”功能被弱化。

  課程思政則不同,一門科目就猶如一項思政,必須應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學科思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内容,充分挖掘蘊含在相關知識中的教育因素,時時扣住德藝雙馨的“命脈”,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主要是通過課程教育來實現的,總體目标的分解是課程匹配的重要依據,因此每一門科目教學擔負的育人任務各有側重,依照教學大綱,跨出教材,将時代的、社會的正能量内容引入課堂,激勵學生成長成才,這也是課程思政的基本要求。

  在教學評價上,思政的底線不質疑。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必然牽動教學質量檢測與評價的改革問題。課程思政的“泛”課程性,決定了教學評價的原則性與普遍性。課程思政的原則性表明,高職圍繞專業的人才培養課程教學及活動,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覺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質量水平等,是教學評價的根本準則,也是“一票否決”的根本原則。課程思政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要将育人置于首位,将正确的價值觀、成才觀滲透到教學全過程,這是共同的要求。據此,高職要建立和完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的學科教學評價體系,思政标準和學科标準都要“硬”,築起又紅又專的“同心圓”。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是教育價值理性的回歸,以思政課程的思維和方法推進課程思政的改革與創新,其意義在于“給我們的大學生修築起一座‘承重牆’,将來走向社會能夠承重,能夠經得起各種考驗”。高職的課程思政改革剛起步,但過去積累的經驗和成果不少,對打好這場職業教育領域人才培養和水平的攻堅戰,高職人充滿自信。

  (作者邱開金,系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高職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