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知識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閱讀與創作
【心理學科】
那些不愛學習的孩子,父母做錯了什麼?
我們經常能碰到吐槽孩子學習問題的家長:
“太傷腦筋了,我兒子一看到手機就兩眼放光,一上課就神遊開小差。”
“我們家那個簡直是個磨蹭大王。一小時寫四個字,我每天全程陪在他邊上寫作業。”
“為了讓女兒成績提高,全家絞盡腦汁、傷神費錢,可是一點進步都沒有,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
似乎家長普遍有這樣的煩惱:孩子不愛學習,要催,要盯,要着急上火,甚至輔導個作業都能氣吐血。
可是,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這樣。
有些孩子似乎是天生的學霸,家長很少參與和督促孩子的學習,但他們自己有很強的自律性,總想着力争上遊。
這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對比:有的孩子操碎了心也沒辦法學習進步,有的孩子不用督促就能愛上學習。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差别?
這也給了我們進一步的思考:那對于那些不愛學習的孩子,家長能逼他們愛上嗎?
01.那些不愛學習的孩子怎麼了?
當我們走近那些不愛學習的孩子,我們會發現,他們其實是很多相似之處的。
首先,他們與父母的關系往往不太好。
有一次,我看到鄰居家孩子臉上有道血印子。
問其來源才知道原來是母親在輔導孩子作業時被氣得不輕,一時沒控制住洪荒之力,氣急敗壞地抓在了孩子臉上。
而因為孩子的功課大發獅吼功、甚至動手的父母也并不少見。
如果輔導孩子要輔導到雞飛狗跳、一地雞毛,這往往不是學習本身的問題了,而很可能是一貫的親子關系和親子溝通的問題,在學習問題上呈現了出來。
在這樣的互動模式中,家長很可能是焦慮、不耐煩、無法控制情緒的。
在這樣的狀态下,父母可能很少提供正向反饋和好的回應,對孩子的情感需求也缺少敏感度。
其次,他們往往缺少自信。
在學校裡,他們表面上或許是調皮搗蛋、活潑可愛的孩子,但是,對他們有更深的了解之後,我們發現他們大都有顆脆弱的小心靈,缺少發自内心的自信。
這表現在與老師和同齡人的互動中。
他們可能會對老師細微的反應、批評、說話時的眼神很敏感,也會對他人對自己的态度很在意。一旦接收到被否定的信号,内心就會很沮喪。
同時,他們無法很好地展露自己。對于表現自己能力的事情,比如舉手發言、主動争取一些露臉和上台表現的機會,會顯得很退縮。
沒有自信的孩子就像是翅膀受傷的小鳥,生命中帶着怯懦和恐慌的痕迹,少了勇敢撲騰的勇氣,也少了高飛的力氣。
再次,學習是讓他們感到痛苦的事情。
雖然父母愛孩子是一種天性,但其實隻有很少的父母能夠做到單純地欣賞和尊重孩子,并因孩子是一個健康快樂的存在而感到滿足。
尤其在學習的問題上,很多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是有選擇的:爸媽并不會無條件接納我,隻有我學習好,他們才會愛我。
所以,學習在生命本身的意義之外就有了更多的意義與壓力。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孩子對學習厭煩是早晚的事。
更有甚者,有很多的孩子内心對學習是抵抗的,這可能來源于經常受挫的親子關系和對父母的憤怒,于是潛意識想通過放棄學習來挫敗他們。
02.孩子不愛學習,是自我價值感低的表現
厭倦學習的孩子之所以有上述這些表現,概括一下來說,或許是因為自己沒有被好好愛過。
因為我們能夠看到,那些不愛學習、甚至嚴重抵觸學習的孩子,可能都有着習慣性地貶低和打壓孩子的父母。
他們可能會把自己的标準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
雖然他們在孩子的學習上下足了功夫,但孩子的情緒、感受、内在想法,卻是常常被忽略的。
可是,如果走近這些成年人,我們會發現他們曾經也被這樣對待過,他們内在也有受傷的小孩子,躲在成年的軀體裡。
遭遇過貶低的父母會去貶低自己的孩子,這成了一個死循環。
經常被貶低的小孩,自我價值感是很低的。這會形成一種内在誓言:我不配變好,我不配有成就,我一無是處。
有這種信念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力量的,更不可能有動力好好學習。TA隻會用行為不斷驗證自己的負面信念。
這就像成人世界裡那些“躺平”的人:否定自己的價值,從而變得懶散、拖延、自怨自艾。
他們或許完全有機會成為更好的人,隻是他們的力量一直被自己封鎖在了身體裡。
而那些愛學習、很自律的孩子就完全不同了。
但凡與他們接觸,我們會發現他們内在能量流動、生機勃勃,好像有不斷湧出的力量。
他們陽光自信,不容易受挫,有一種由内而外的笃定感,待人接物也遊刃有餘。
由于發自内心珍視自己的價值,他們在學習上知道用什麼樣的準則去要求自己。
所以,即使沒有監督和催促,他們自己就有運轉良好的内在系統去自我要求、自我監督、自我提升。
而造就這一切的,或許是因為同一個原因:愛上學習的孩子,自己就一直在被好好愛着。
每一個生命與生俱來就有發展的潛能和強大的力量。
孩子的自律和積極向上其實是一種被妥善保護的生命力,而這種保護,是一個持續灌注愛和關注的過程。
03.愛學習的孩子,得到了被滿足的愛
再深入走近那些愛學習的孩子,我們會發現他們大都是被父母用“正确”的方式愛着的幸運兒。
聽到這樣的話,也許有很多父母不樂意了:我還不夠愛他的嗎?我為他付出了這麼多,我為他操碎了心,我做什麼都是為了他……
可是,“正确”的愛,不一定是傾盡一切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不一定是事無巨細照顧孩子起居,甚至也不一定是為了培養孩子投入大量心血和金錢。
首先,給孩子正确的愛的前提,是自己要先成為對的父母。簡而言之,父母要與孩子做好分離,各自負責各自的人生。
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說過: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做什麼事更重要(What matters is not what you do, but who you are)。
家長自律、成長、不斷自我發展,會給孩子言傳身教的力量。
在孩子面前,家長的任務是努力解決自己的人生命題,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難題,設立更高的目标并一步步堅定地去做。
有一位朋友就是這樣的。她是一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和提高上、卻很少追在兒子屁股後面的母親。
他的兒子今年讀一年級,但她從來沒有像很多媽媽一樣操碎過心。
不像許多父母苦心陪伴和輔導,她隻是在他做完作業後幫忙檢查一下。
她經常說的話是:“你有困難媽媽可以幫助你,但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 在生活上也是一樣,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情,她都要求孩子自己做。
但這個孩子并沒有因為母親的“放養”而變得松懈。
相反,由于母親把他的人生主導權交還給了他,他相當自律,每天準時起床、就害怕上學遲到;背不出單詞自己就會很着急;考試前會自覺地好好複習……
可是,隻“放養”孩子、做人生課題分離當然是不夠的。
更重要的是,懂得“正确”愛孩子的父母,往往穩定平和,能夠真正看到孩子的存在。
敢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放手”和不控制的父母,往往都内在穩定,很少焦躁和過度索求。
父母内在穩定,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由于自身的清澈,父母能真正看到孩子,也就能肯定和正向回應孩子,尊重孩子,鏡映孩子的情感需求,讓孩子發展出穩定的自體感,形成穩定的自尊系統,為追求理想抱負打下基礎。
孩子有堅定的理想抱負,才會有努力學習的原始動力。
另外,能“正确”愛孩子的父母,也是無條件接納孩子的父母。
不管孩子聰明也好,愚笨也罷,父母都無條件地接納。
這樣的孩子能夠按照自己天賦和能力發展自己,甚至會比别的孩子更有創造力和自我感。
可是,如果父母總是有條件、有選擇地接納孩子,即使是非常聰明的孩子也需要把自己割裂,分出什麼是好的、父母喜歡的,什麼是壞的,不被喜歡的。
他要花精力來處理這種割裂感,很難全身心投入成長和學習。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也說過:不含故意的堅決,不帶誘惑的深情。
如果我們隻在孩子能滿足自己需要的時候才愛他,這種愛就成了誘惑,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這樣的親子關系是剝削性的。
而沒有誘惑的深情,指的這樣一種親子關系:在愛的前提下尊重與理解彼此的不同,在愛與矛盾中不斷成長。
很多問題的呈現,最根本的原因,其實都是關系出了問題。
通過改變關系,讓改變發生,也許是一條最好的通道。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愛,從而愛上學習,以及美好的世間萬物。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