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你的孩子是“空心人”嗎?有這四個表現,父母該警惕了!

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的求助,感慨很深。她說自己很害怕,無論跟兒子說什麼,他都反應平淡!雖然兒子隻有10歲,但是看她的眼神都冷冷的……有一回,這位媽媽發燒了,本應該需要别人照顧,可是兒子放學回家,不僅對生病卧床的媽媽不聞不問,還開口就說:“你飯做好了嗎?我餓死了!”兒子完全沒有把家人放心上,隻想着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讓媽媽既心寒又無奈。

這位媽媽感歎道:“為什麼我養了一個空心人的兒子!”是啊,養兒育女,父母耗盡了無數心力,沒成想,卻得到這樣的結果,恐怕換誰都不好受。而像他這樣的“空心人”孩子,其實很多家庭裡都有,隻不過父母尚未發覺。這些孩子,表面看起來按部就班地生活,但是内心卻無比匮乏和空虛,仿佛一具“沒有心”的機器人。

“空心”的孩子,丢失了什麼?好好的孩子,怎麼會沒有“心”呢?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許多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現,真是如此。

1)感情冷漠,缺乏同理心

網上看到過一個男孩,因為媽媽不給他買手機,大庭廣衆之下暴打母親。男孩薅住母親的頭發,揮舞着手臂,拿拳頭瘋狂地砸向母親的頭,其殘暴程度,簡直令人發指。

連對待自己的母親都能如此兇狠,不知他的内心變質成什麼模樣。孩子的情感和感恩之心被啃噬一空,缺乏同理心和愛人之心,眼裡隻剩下物質、貪欲和自己的需求。

2)失去情緒感知力

很多朋友吐槽過,平日跟孩子幾乎零交流。孩子放學回家後,除了低頭扒飯,就是“嗯,好,是”的回應。他們經常面無表情,不笑也不生氣,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最喜歡的就是把自己悶在房間裡,一個人躲起來。他們對待事物異常冷靜,情緒很少起伏和變化,仿佛在心裡包裹上了一層隔膜,隔絕了快樂和痛苦。

3)沒有主見和目标

孩子每天忙于學習,補習知識,完成作業,應付考試,但是卻并不知道,這一路的奮力奔跑,到底要去向何處。他們隻知道低頭趕路,卻對前途感到一片茫然。網上有個“985廢物小組”,在考出了高分和邁入名校大門之後,他們還是感歎自己像“廢物”一般,一事無成。

這種被動地受外部力量驅使的學習,讓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何在,内心的熱愛是什麼。

4)自我價值感低

在孩子心底,缺乏對自我的認同,常常會認為自己不重要,無所謂。由于長時間生活在負面評價的家庭環境中,遭受到挑剔、批評甚至是語言攻擊,他們變得很自卑、自我束縛、自我貶低。他們的自尊和自信被不斷打壓,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自我越來越萎縮、渺小。

孩子的心,為什麼會丢失?

北大心理學博士徐凱文曾經在講座中指出:“造成孩子空心病的根本原因,是父母的焦慮。”

當父母沒有足夠強大的内心,去面對社會上的挑戰和變化時,就會産生嚴重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映射到父母的教育方式上,就是不停地包辦、加碼、揮起鞭子趕着孩子前進。而事實上,孩子的身心都是遵循階段性和順序性的,被強迫着拔苗助長後,會導緻身心和能力的斷層,他們會感到力不從心,無助、迷茫。

一個“空心”狀态的孩子,就這樣被父母的焦慮催生出來。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經提出過“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概念。所謂“真自我”,即圍繞自己感受而建立起來的自我;而“假自我”,就是圍繞他人感受而建立起來的自我。

如果一個孩子處處讨好父母,以父母的意志來支配自己的行為,他的内心隻有一個“假自我”。他找不到自己的感覺和意志,終生都困頓在父母的意願裡。這種困頓和迎合,導緻孩子失去了對自我的控制力,模糊了對自我的感知,造成了“空心”的個體。

每一個孩子從出生起,他背負的使命,是在強烈的自我意識下,發展成内心豐盈、獨一無二的自己。父母的責任不是綁架這個靈魂,而是要鼓勵孩子,遵循自己的内心,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條路。

要心懷感恩、懂得關心他人,成為有責任感的人;要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真正的愛自己;要找到自己的人生夢想,并堅定而熾熱地追逐。願我們的孩子都能擁有這些品格和智慧,在尊重和自由的滋潤下,内心豐盈滾燙,綻放自己的生命力。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