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自卑的孩子,背後往往站着這幾種父母



進化媽:父母給孩子肯定,孩子才有勇氣,才能堅定。父母給孩子欣賞的眼光,孩子才能綻放自信的閃光。


作者:慢熱的喜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

知乎熱門看到一個問題:從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種怎樣的感受?

評論區裡,看到很多回答:

走路很慢,低頭,遇見人就縮成一團;

說話聲音很小;

不敢看人的臉;

人多的時候盡量不動;

不說話,也不笑…

有人問,什麼樣的父母養出了自卑的孩子?

其實,沒有人生來自卑,每一個自卑的孩子,都能從他的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自卑的孩子背後,往往站着這幾種父母。

過高期待的父母

演員郝蕾曾在節目《十三邀》中談起自己的原生家庭。

采訪中,郝蕾說,這麼多年來,父母對她抱持很高的期待,但卻又總是打擊她,“演得還行”,就是最好的評價。


為了迎合父母,郝蕾也給自己很大的壓力——要做到最好,要堅強,要隐忍情感和淚水。

即便是要求自己必須堅強,在回憶起童年的時候,還是沒能忍住委屈的淚水。

我想,父母的出發點都是為孩子好,但偏偏是用錯方向的這份愛,給孩子帶來難以撫平的傷害。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冒充者綜合症,又稱自我能力否定傾向。

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待,會直接鈍化孩子對成就的認知。

這會導緻孩子無法從最依賴的家庭中,汲取足夠的成就感。

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得能量,孩子便會産生一種自卑的情緒。即便是成績優異,也會不斷否定自己。

作家三毛曾寫給父親的信中說: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沒有賺得全世界,而是請你欣賞我。

對一個孩子來說,最絕望最無力的,是無論如何努力,父母眼中都看不到自己。

打壓挫折式的父母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任何一個超過孩子承受範圍的複雜挑戰,都有可能給他們造成不小的内心打擊。

很多家長不知道,自己脫口而出的話,對一個孩子會産生恒久的影響。

《中毒的父母》書中所說: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将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心理咨詢師羅伯特的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主人公蛤蟆先生在别人眼中是一個熱情、時尚且愛冒險的人。

可他卻常常對朋友傾訴:

“我感覺自己沒什麼價值,生活一團糟。和其他人相比,自己看起來像個笑話。”


為了讓自己走出困局,他去做了心理咨詢。

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蛤蟆敞開心扉,憶起童年。

印象中父親對他說過最多的話是:不準這樣做!你看起來太蠢了!回你的房間去,不準出來!

提到父親,蛤蟆先生開始嚎啕大哭。

看似強大的外表之下,是他那顆脆弱敏感的心。

對他而言,父親的負面情緒和言語,是了提醒着他“你就是個廢物,幹什麼都不行”。

很多時候,傷害孩子的,不在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那句“你不夠好”。

蛤蟆先生的脆弱、自卑、抑郁,都離不開父親數十年如一日的“負面和否定”。


心理學家費爾貝恩曾說:

“孩子受到父母不好的對待時,為了維持父母是好的這種意向,會傾向于認為自己是不好的。

父母貶低的教育會在孩子心裡種下一個根,孩子會對父母的話深信不疑,認為自己就是糟糕的。”

長期遭受打壓和不好的對待,孩子會感覺到極大的壓力,長大後變得自卑,且自我價值感遠遠低于正常孩子。

控制欲強的父母

在央視籌拍10年,跟拍2年完成的紀錄片《鏡子》中,有個16歲的男孩叫家明。

家明放縱自己,上網成瘾,喊着要去“流浪,”實則隻是想要逃離父母的控制,這是他最深層的渴望。

讓人吃驚,家明一個快成年的人,至今依然連自己穿什麼都做不了主,平時騎車去稍微遠一點點的地方,也不被允許;

喜歡小動物,一次次買來小狗,卻總被父母無情丢棄;

父母明明答應了,等他考完試想去哪都可以,結果考完後,還是哪也不讓去…

家明含淚控訴道:我永遠沒有自己的想法,什麼都要經過他們的同意!一直在他們這種想法下活着,我上學又有什麼用?

有句話說:行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壞孩子,隻不過是沮喪的孩子。

沉迷網絡,辍學,自殘這些偏差行為,不過是家明對父母過度控制的極端反抗罷了。

但顯然家明的父母并不這樣覺得,相反,作為父母,他們認為自己十分稱職。

孩子之所以變成這樣,是因為他們“給兒子太多信任,自由太多,要是再嚴格一點,孩子就不會走到今天”。

實在是令人窒息。

想起簡·尼爾森博士曾說的:

“我知道你愛你的孩子,你也知道你愛你的孩子,但是,孩子知道你愛他們嗎?如果你去問問孩子,也許你會感到十分驚訝。”

心理學家黃啟團說:“被溺愛的孩子也會自卑,因為長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廢物”。”

家明父母對他的過度保護和過度控制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溺愛。


他們把孩子的生活,思想行為,乃至人生,都牢牢地握在手裡。

孩子做不了選擇。長此以往,會産生一種挫敗感,他們從心底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用,什麼也做不好。

過度的控制,阻礙孩子自主成長和自我發展,最後變得自卑,甚至自暴自棄。

電影《奇迹男孩》中,男孩奧吉天生臉部畸形,入學第一天,同學圍觀和嘲笑他“像星球大戰裡的怪物”。

傷心的他回家問媽媽:“為什麼我一定要這麼醜?”

媽媽堅定地說“你一點都不醜”,

奧吉卻對媽媽的鼓勵持懷疑态度:“因為你是我的媽媽,所以才這樣對我說的。”

媽媽卻真誠地告訴他:“正因為我是你的媽媽,是你最親近的人,所以你才應該相信我說的話而不是其他人。”


媽媽對他無條件的接納與愛,使得他生出對抗世俗流言蜚語的勇氣與力量,從而可以自信坦然地面對自己的面部畸形。

作家畢淑敏說:

孩子的成長,首先是從父母的瞳孔中确認自己的存在。

如果連最親的人,都不顧你的尊嚴,否定你的價值,那麼孩子是無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的。

自卑人格背後,藏着的是一個不被父母看見的小孩。

點個在看,父母給孩子肯定,孩子才有勇氣,才能堅定。父母給孩子欣賞的眼光,孩子才能綻放自信的閃光。


作者簡介:慢熱的喜,富書專欄作者,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首先成為更好的自己,文章首發公衆号: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