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着四種邏輯關系需要教師妥善處理,即課堂教學中的生活的邏輯、學科的邏輯、學生心理、教學的邏輯。
學習内容的生活邏輯是學習資源、課程資源在生活過程中本身所具有的邏輯,是一種以經驗為主的邏輯線索,這種邏輯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和領會,但是這種邏輯卻不能原封不動地進入課堂,課堂有限的時間裡是不可能複演生活邏輯發展的全過程的。因此,如何加工生活材料,形成适當的生活邏輯學習材料很重要。
課程的學科邏輯是作為科學所特有的學科知識體系的内在邏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雖然有自己獨特的學科邏輯,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都是一個概念演繹的體系,環環相扣,容不得半點差錯。這種邏輯體系不可能直接進入課堂之中,更不可能直接轉化為學生的學習資源,因為學生的學習是一個螺旋式前進的過程,而學科邏輯體系卻常常是線性的。直接和學科邏輯在中小學是不可以直接複制到課堂中來的。
學生心理的邏輯是學生在接受新知識前已經有的心理圖式結構和因為學習而不斷變化發展的心理圖式結構。學生的有效學習必須發生在與已經具有的心理圖式有結合點的基礎上,不然,學習無法進行,心理圖式的進步與完善也就不可能了。
課堂教學實踐的教學邏輯是老師在教學中傳授知識時所實際依據的,且有教師個人特色的教學邏輯,是老師把生活邏輯、學科邏輯與學生心理邏輯融合以後形成的課堂教學程序的邏輯體系,它需要從學生的心理邏輯出發,以學科邏輯為幹,以生活邏輯為依托。而這一切需要建立在教師對生活經驗、學科體系完整把握的前提下,根據學生心理邏輯創造性地構建學科知識展開的程序和方式。
從理想的課堂境界說,教師需要把學科知識、生活經驗轉化為适合學生的教學知識,教學習的教學才能真正地發生。這種轉化生成的結構體系才是适合的教學邏輯。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