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海南人是怎樣在荒島上建起一座座城市的?

            “蘇轼看到當地人文化水平較低,于是在此辦起了學校,後來蘇轼的學生符确就考中了進士,成為海南曆史上第一位進士。

            NO.154

            時間魔法師/文

            拓荒


            校/一條人文主義狗 畫/捕風者 圖/地緣谷

            很久很久以前,海南島與中國大陸是連成一體的。由于更新世末期的地質運動,雷州地窪中部發生斷裂,形成了瓊州海峽,海南島開始與中國大陸分離,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

            距今大約一萬年前,海南島開始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迹,随後從各地來到海南島的人越來越多,逐漸在這座南海的孤島上,建立起了一座座城市。

            天涯海角、蠻荒之地

            “哪怕走到天涯海角,我都要……”這是很多電視劇中的經典台詞。今天的天涯海角是海南島上的一處旅遊勝地。可是在古代,從大陸地區來到天涯海角是一段非常兇險的旅程。而且在古人的眼裡,天涯海角不是什麼浪漫之地,而是充滿濕熱瘴氣的死亡之地。

            今天的天涯海角,風景獨好,

            但對于非本地人,又缺乏瘧疾藥物的時代的

            海南确實是一片死亡之地。

            海南島全境位于熱帶地區。由于受到東南季風的影響,海南島全境都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加上四面環海,海南島的熱帶季風氣候又具有海洋性的特征,所以海南在全年高溫的同時,還伴有大量的降水,由此形成了濕熱的環境。

            台風“威瑪遜”來襲下的海南,降水多、氣候多變。

            2015年海南年平均降水量和氣溫

            早在三千多年前,黎族人就登陸海南島,在島上建立起一個個氏族公社,成為海南島的居民。

            但在那個時候,黎族人的生産力水平還非常低下,仍然處于氏族社會時期,黎族人并沒有在海南島上并沒有建立起像樣的城市。

            海南黎族北京奧運會的的圖騰,

            或許側面說明了他們不懼酷暑、不畏濕熱的頑強性格。

            從漢武擴邊到瓊州開府

            等到漢人大規模進入海南島後,這座荒蕪大島上才開始有了城市。

            公元前112年秋,漢武帝趁着南越國發生内亂,命伏波将軍路博德、樓船将軍楊仆率領十萬漢軍跨過南嶺,一舉消滅了南越國。

            在消滅南越國的同時,漢武帝還把海南島納入了大漢王朝的版圖。之後漢王朝在海南島上了設置了儋耳郡和珠崖郡兩個郡,兩郡治下共計十六個縣。伴随着郡縣的設置,大批漢人開始登陸海南島,并在此定居。

            今日的海南,依舊有紀念伏波将軍路博德的宗祠

            但由于漢朝官吏橫征暴斂,加上島上黎漢之間的矛盾頻發,島上的黎族人經常起兵反抗西漢王朝的統治。漢王朝為了鎮壓黎族人的起義,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到了漢元帝時期,整個大漢王朝的國力已經走向下坡,加上當時關東地區發生大饑荒,大漢朝廷急需把有限的财力用于赈災,因此漢元帝采納賈捐的建議,不再派兵鎮守海南,撤銷海南島上的儋耳郡和珠崖郡兩個郡及其治下的十六個縣。從此,海南島脫離了大漢王朝的管轄。

            此後的東漢、東吳、兩晉、宋、齊六朝對海南均采取遙領統治,并沒有在海南島上建立實際的統治機構。

            到了梁朝時期,嶺南的冼夫人憑借自己和丈夫馮寶家族的威望壓服了海南島上的黎族人。冼夫人借此向當時的梁朝皇帝上書,請求恢複朝廷在海南島的建制。梁朝皇帝接受了冼夫人的提議,在海南島上設置崖州,歸廣州刺史統轄。

            從此中央王朝正式恢複了對海南島的行政管轄。

            隋朝統一後,對海南的行政區劃進行改革。隋朝将海南島劃分成珠崖郡、臨振郡和儋耳郡三個獨立的一級行政區,三郡共統轄十二個縣。

            唐朝建立後,又對海南島上的行政區劃進行了多次調整,到了唐朝中期,形成了瓊州、崖州、儋州、振州、萬安所以及位于黎族聚居區的忠州六個行政區,這六個行政區往下共設有二十一個縣。

            今天的五指山黎族自治區

            與唐朝黎族聚居區劃分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今已經通橋通路,成為旅遊勝地

            行政區的增加,說明了唐朝時期海南漢人的增加,同時也說明唐朝對于海南島控制程度的加強,甚至在五指山的黎族聚居區都設置有行政區。

            唐朝對于海南島的行政建制對于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今天海南省的瓊山、文昌、臨高、澄邁、臨水等地名,正是源于唐朝對海南島的行政區劃設置。

            馳名中外的文昌雞,《文昌縣志》載,

            文昌雞約在1600年随大陸移民引入文昌。

            雖然唐宋時期已經有大批漢人移民海南,漢人的人口數量逐漸超過了黎族人。但當時的中央王朝并不重視海南島的建設,隻是把海南島當作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一直到明朝建立後,中原王朝才真正開始重視海南的建設和發展。

            為了加強對海南島的管理,朱元璋将海南島劃歸以漢族為主體的廣東省,并在島内實行府、州、縣三級管理體制,其中瓊州府為全島最高行政機構,統領全島三州十三縣。

            由陸向海:海口取代瓊山的曆史

            瓊州位于海南島北部,是距離大陸較近的地區,因此瓊州往往成為漢人登陸海南的第一站,也成為古代海南島漢人數量比較多的地區。

            瓊州最早設置于唐朝,最開始瓊州的治所在舊州鎮。宋朝時州的治所移到了瓊山縣的府城鎮。明朝将瓊州升格為府後,瓊山縣的府城鎮就成為當時海南島最為繁華的地方。

            古代的瓊州城景,也像中原一般立磚瓦,

            而非以茅草為屋,側面說明了瓊州府的先發優勢。

            而今天海南省的省會海口,在明朝時期卻是一片荒涼。

            海口原本是瓊山縣北部的一個小漁港,是海南島與大陸地區人口和物資往來的主要港口之一。

            但在古代,人們并不像現在一樣喜歡住在海邊。當時來到海南島的人主要是來海南開墾荒地的,進入海南島後就往府城等内陸地區前進。所以當時的海口除了一些漁民和驿站的工作人員外,并沒有太多的常住人口。

            明洪武二十年,明朝政府在海口設置了一個千戶所,稱為“海口所”。為了防禦海盜的襲擊,洪武二十八年,明朝政府在海口所修建城池,這個城後來被稱作“海口所城”,就是後來海口城區的由來。但在這個時候,海口所仍然是瓊山縣管轄下的一個地區。

            “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海口府城僅有的大兩處古城牆之一,建于明代,

            位于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呈南北走向,北起忠介路,南至瓊山紡織廠。

            清朝以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發展,加上政府的鼓勵,大批來自福建、廣東的平民移民海南。作為海南行政中心的瓊山縣得到了快速發展。作為全島的行政中心,瓊山縣的府城鎮在清朝前期逐漸擴大,形成了“七井八巷十三街”的布局。

            七井即府城鎮内的七口井,也有另一說法是府城鎮内七個井字形的區域。八巷即八條以居民區為主的巷子,十三街即十三條以商業為主的街道。

            在府城發展的同時,作為港口的海口所也在快速發展。由于人口的增多,海口所附近逐漸形成了老廟、新廟、上竈、下竈、博義、六社、七社和八社八個村子。因為靠海吃海,這八個村子主要從事與海洋有關的捕魚、煮鹽等行業。後來這八個村子合并成一條街道,稱作鹽竈街,也叫八竈街。

            今日海口的的鹽竈街

            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争,清政府被迫簽訂《天津條約》。根據《天津條約》的規定,瓊州被開辟為通商口岸。海口所是瓊州府的主要港口,被開辟為通商口岸後,大批的西方人湧入海口所。

            1858年清朝官員簽訂了天津條約,海口也被劃作通商口岸

            海口港

            伴随着西方人的進入,西方現代化的事物也開始進入海口。很快海口有了郵局、醫院、銀行等現代化設施。因為靠近海港,交通方便,一些下南洋發财的海南人紛紛在海口買地蓋房因為他們習慣了南洋風格的房子,所以也把這種風格的房子帶到了海口,這種房子就是騎樓。慢慢的,海口的博愛南、中山路和得勝沙等地就出現了一條條騎樓街。

            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

            以其百年滄桑,極富中西特色的建築風格和曆史文化榮獲

            首批十大“ 中國曆史文化名街”稱号。

            由于通商口岸的關系,越來越多的人搬遷到海口工作和生活,海口的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而原來的府城,由于不靠海,逐漸沒落。

            1926年,民國政府将海口從瓊山縣獨立出來,單獨設立海口市。不過1931年,又将海口市撤銷,并入瓊山縣。

            1950年,解放軍進入海南島,海南解放。随後國家對海口的行政區劃進行調整,成立海口市人民政府。到了1957年,根據國務院的調整,海口市升格為地級市,并将原來的瓊山縣并入海口市。但到了1958年,國務院又将海口市和瓊山縣拆開,海口市被降格為縣級市。

            1975年海口市又被國務院升格為地級市。但僅僅過了八年,海口因為城區面積實在太小等原因,又降格為縣級市。

            1986年,國家計劃成立海南省,決定将海口設為今後海南省的省會,因此又将海口升格為地級市。在海口市升格為地級市後,原來的瓊山縣也在1994年被國務院升格為縣級市。

            1986年,海口市數萬名群衆聚集在海南省政府門前,

            歡慶海南省正式成立

            但海口市一直想把瓊山地區合并進來,因為海口實在是太小了。

            2002年,國務院批準海口市和瓊山市合并,并對原先海口和瓊山的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将原先屬于瓊山市的府城鎮、舊州鎮等幾個鎮合并成立瓊山區。

            現在海口行政區劃

            儋州:千年古郡的新生

            儋州就是當年漢朝設立在海南島上的儋耳郡,可以說是海南島上最早的一批城市。而且儋州還曾經是海南的行政中心。

            也正因為如此,成為了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梁朝皇帝同意冼夫人恢複海南建制後,在海南設立崖州,當時所設立的崖州治所就在今天的儋州。隋朝以後,對海南區劃進行調整,在今天的儋州地界又恢複了儋耳郡。唐朝實行廢郡改州,儋耳郡便改成儋州,從此“儋州”這個名字就确立了下來。

            唐朝改土歸流時所修建的武定門

            唐朝後期,大批漢人從大陸移民到海南。當時移民的漢人大部分都在文昌或者瓊山登陸,登陸後選擇的居住地也在瓊州附近,瓊州地區的人口得以快速增加。到了宋朝設置瓊管安撫司的時候,瓊州便成為瓊管安撫司的治所所在。

            而儋州地區的人口增加幅度遠不如瓊州,因此其在海南島的地位逐漸下降。宋朝以後,儋州被降格為昌化軍,歸瓊管安撫司節制。整個昌化軍統轄宜倫縣、昌化縣和感恩縣。

            雖然儋州在宋朝時期地位下降,但文化得到了快速發展。

            公元1097年,因為得罪政敵,大文豪蘇轼被流放到儋州。在儋州生活期間,蘇轼看到當地人文化水平較低,于是在此辦起了學校,後來蘇轼的學生符确就考中了進士,成為海南曆史上第一位進士。

            蘇轼

            明朝以後,儋州又重新恢複了州的地位,歸屬于瓊州府管轄。民國建立以後,儋州改成儋縣,治所在中和鎮。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開始對海南的行政區劃進行改革。1957年,儋縣被拆分成儋縣和那大縣兩個縣城。但僅僅過了一年,儋縣和那大縣就又合并,合并後稱“儋縣”,縣的治所在那大鎮。

            一直以來,儋州地區的開發主要在陸地上,但其實儋州擁有一處“中國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良港,它就是洋浦港。而且洋浦附近有豐富的礦産資源,可以用作工業生産。

            洋浦港

            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尤其重視洋浦港的開發。1984年交通部同意了洋浦港建設計劃。由于當時國家缺乏資金和技術, 1988年海南省政府與總部在日本的熊谷組(香港)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将30平方公裡的土地使用權有償出租給熊谷組(香港)有限公司。洋浦港區的建設則由熊谷組(香港)有限公司負責,該公司承諾15年内投入180億港元用于洋浦港的基礎建設。

            繁忙的洋浦港

            四年後,國務院批準成立洋浦經濟開發區。就在洋浦經濟開發區成立的第二年,國務院将儋縣升格為縣級市,儋縣也改稱儋州市。

            憑借緊鄰洋浦開發區的優勢,儋州這座千年古城踏上了經濟騰飛的步伐。2015年國務院将儋州市升格為地級市。

            現在儋州行政區劃

            海防前線與旅遊勝地并存的三亞

            三亞位于海南島的最南端,這裡既沒有儋州那樣悠久的曆史,也沒有海口那樣緊鄰瓊州海峽的地理優勢。

            因此在古代,三亞在海南範圍内,都屬于相當落後的地區。

            由于三亞地區三面環山,一半以上的地區是不好進行農業生産的山地和丘陵。而殘存的平原地區,由于靠近大海,又有大量的濱海沙地。這些濱海沙地,土質疏松,肥力較差,不适合種植糧食作物。

            因此在以種植業為主的漢人眼裡,三亞根本就不是能長久居住的地方。而海南的地方官也不太重視三亞的發展。

            三亞在隋朝時期被稱作“臨振縣”,是隋文帝賞賜給冼夫人的湯沐邑。唐朝改郡為州後,三亞地區升格為振州。但三亞地理位置偏僻,漢人較少。到了宋朝以後,三亞和儋州的地位一樣,由州降為軍。當時三亞被稱作珠崖軍,後改名為吉陽軍。

            宋朝的崖州古城牆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尤其重視與南海諸國的關系。而三亞位于海南島的最南端,而且其境内還有榆林港這一天然良港,因此三亞的地位開始變得重要起來。于是明朝将吉陽軍改為崖州,并修建崖州城。

            榆林港

            19世紀80年代,中法戰争爆發。海南島的地位一下子變得重要起來。而三亞位于海南島的最南端,又有天然良港,是控制南海的戰略要地。于是張之洞向清朝中央建議,修建榆林港,并加強榆林港周邊的軍事防禦工作。清廷同意了張之洞的建議,榆林港工程得以順利進行。

            中法戰争,一場不敗而敗的戰争

            1905年,清廷接受時任兩廣總督岑春煊的建議,将崖州升格為直隸州。民國建立後,民國政府将崖州改為崖縣,之後南海的西沙群島也被納入崖縣管轄。

            海南解放後,國務院對三亞地區的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1958年,國務院将崖縣、陵水、保亭三縣合并成立榆林縣。但1961年,撤銷了榆林縣,又恢複到1958年以前的建制,三亞仍稱崖縣。

            長期以來,由于南海周邊國家與中國存在領土争端,加上美國在東南亞的駐軍時常騷擾,三亞地區一直作為海防前線建設。但也因此,三亞地區沒有進行過多的商業開發,保留了許多原生态的自然環境。

            今日的榆林港,是南海艦隊的軍港之一

            改革開放後,國務院将崖縣升格為縣級市,地名也改為三亞市。在海南建省前的一年,國務院又将三亞升格為地級市。

            三亞行政區劃

            建市之後,三亞充分利用境内豐富的旅遊資源,積極發展旅遊業。很快三亞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如今的三亞,已不再是過去那個荒涼的天涯海角,而是國内著名的旅遊勝地。

            海南城市發展的展望

            總的來說,海南城市的興起,總體來說經曆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由海向陸,第二階段是由陸向海。

            現在海南行政區劃

            從漢武帝設置珠崖郡和儋耳郡開始,一直到清末開埠都屬于第一階段。

            從周朝開始,我們的祖先就一直向外發展。凡是能耕作的地方,都是我中華的土地。因此漢人登陸海南後,就開始向内陸發展,不停地尋找可以耕作的土地。因此海南島雖然四面環海,但大部分曆史悠久的城市,并不是建在海邊,而是建在适合耕作,交通便利的河流中下遊。

            如今海南島人口分布,則多分布于沿海或沿河地區

            第二階段始于清末瓊州開埠。

            瓊州被辟為通商口岸後,海南島被卷入了世界市場。海洋是海南與世界市場溝通的主要通道,因此城市的發展越來越依靠海洋。海口和三亞這兩座海南島上最重要的城市就是在這一時期興起。這兩座城市的主城區距離海也不遠。像儋州、瓊海等海南近幾年發展較快的城市,也是依靠着轄區内的沿海部分才得以迅速發展。

            海口風貌

            可見,海南城市未來的發展将更加依賴海洋。

            參考資料

            海南通史 . 周偉民、唐玲玲

            海口史 . 趙金鵬

            海南社會發展史研究 . 高海燕

            海南省地方志 . 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