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真祖師圖 明朝成化年間《群仙集》 《明代全真宗祖圖研究》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民族宗教,自東漢中後期形成,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曆史。道教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道教的思想來源
道教的形成經曆了一個較長時期的過程,吸收了衆多的思想觀念。其主要思想來源于:
1.老莊的道學。道教之“道”就是道家之“道”,道家學派的開創者老子、莊子都崇尚“道”,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是宇宙運行的總規律,同時又是人生的真谛。然而“道”卻是看不見摸不着的。道家這種虛無缥缈的學說,具有很強的神秘化傾向,很容易使“道”演化成具有無限權威的至上神的代名詞。西漢初年,黃老無為思想備受青睐,東漢時期,進一步把黃帝、老子神化。道教之所以尊老子為始祖,原因就在于此。
2.原始宗教和民間巫術。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們對日月星辰、河海山嶽和祖先視為崇拜的神靈,對他們進行祭祀和祈禱,并由此逐步形成了一個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靈系統。殷人認為,蔔筮可以決疑惑、斷吉兇,巫師可以交通鬼神,為人們祈福禳災。道教承襲了這種鬼神思想,并将這個神靈系統中的許多神靈作為道教神靈的組成部分。
3.神仙思想和方術觀念。神仙崇拜是道教思想的核心。《莊子》和《楚辭》裡,就有大量關于神仙的記載,稱之為“神人”、“至人”、“真人”或“聖人”,他們“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莊子·逍遙遊》)可以長生不老。戰國時期,在燕齊一帶出現了鼓吹長生成仙之術的神仙方士。這種神仙方術原無系統理論,後來利用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加以铨證,從而形成了所謂神仙家。秦漢時期的方士聲稱掌有可以與鬼神往來的“不死之方”,秦始皇、漢武帝都曾癡迷次道,秦始皇時的徐福、韓黨、石生、盧生,漢武帝時的李少君、栾大等都宣稱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上面住着神仙,會造長生不死之藥。如果有人按照他們的指點修煉,便可以成仙。神仙方術為後來道教所承襲,神仙方士則衍化為道士。
除以上思想來源以外,道教的産生還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漢代統治思想的神學化。漢代統治者認同“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的說法,大力提倡宗教神學和世俗迷信。董仲舒援引自戰國以來盛行的陰陽五行學說,重新解釋傳統儒家經典,創立了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神學理論。他賦予“天”以政治的、道德的屬性,将自然之天人格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有目的、能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董仲舒創造出一套求雨,止雨的儀式,并親自登壇祈禱作法。此後,混合宗教神學和庸俗經學而成的谶緯之學逐漸興起,并成為兩漢思想的主流。所謂“谶”,就是假托神意創造的一種預言,源出于巫師和方士,“緯”是解釋六經的書。漢章帝建初四年(79),班固編輯的《白虎通義》,實際上就是一部官方神學法典。社會濃厚的宗教神學氛圍與鬼神崇拜風氣,為道教的孕育提供了合适的土壤與條件。
第二、佛教的催化與影響。佛教于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人們把它看作是神仙方術的一種,把它與當時盛行的黃老之學等量齊觀。但是,佛教作為一種已經成熟化了的外來宗教,有自己完整的教義、教規及組織形式,這就給道教的創立提供了重要啟示和借鑒,成為道教産生的催化劑。當然,這裡必須指出的是,道教的産生,是中國封建社會自身孕育的結果,即使沒有佛教這一外來宗教的影響,同樣也會誕生,隻是時間上遲早的問題。
第三、深重的社會危機。東漢後期,豪強地主勢力膨脹,土地兼并盛行,外戚、宦官交替擅權,政治日益腐敗,吏治腐敗,大量農民淪為流民。苦難的現實生活與逍遙的神仙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們更加向往神仙世界。自己無法拯救自己的民衆,常常幻想能有一種超人間的力量,來幫助他們改變處境,這個超人間的力量就是神靈。當時農民起義領袖經常利用方術神仙思想發動起義,而這又大大傳播了道教思想并直接促成了道教的形成。
二、道教的發展演變
一般來說,一種宗教的産生主要有如下标志:特定的宗教信仰、特定的宗教理論、特定的宗教活動與特定的宗教實體。然而,道教的産生過程具有緩慢、龐雜、交錯和松散的特點,因而它的上限不易确定。目前學術界有多種觀點,其中以東漢順帝至桓帝時道教正式形成之說最為普遍。
當時道教有兩支:一是張道陵創立的五鬥米教;二是于吉等人創立的太平道。據《三國志·魏志·張魯傳》記載,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道陵在順帝時到蜀郡鹄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北)修道,并作《道書》24篇。規定凡入教者須出五鬥“信米”,因此,他創立的道教被稱為“五鬥米道”。張道陵自稱“天師”,故亦稱“天師道”。五鬥米教尊老子為教主,奉《道德經》為基本經典。張道陵死後,其子張衡、孫張魯相繼嗣教。張魯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統治漢中近30年,朝廷“力不能征”。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攻伐漢中,張魯降服。之後,其道衆大量北遷,五鬥米道遂向北發展至中原地區。
與張道陵創建五鬥米教幾乎同時,于吉等人在東海(今山東郯城北)創立太平道。順帝時,琅琊人宮崇向朝廷進獻其師于吉所著道書《太平清領書》170卷,後世稱為《太平經》。《太平經》尊老子為“九玄帝君”,在主張輔佐帝王“緻太平”的同時,又強烈反對以強淩弱和貧富不均,表現了參與時政的願望。太平道以“跪拜首過,符水咒說”及為人治病的方式傳教,對下層民衆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因而信奉者日衆。東漢末年張角利用太平道組織民衆,發動了黃巾軍起義,失敗後,太平道遭到鎮壓。
道教的兩個主要教派雖然在他的形成初期即遭鎮壓或吞并,但作為一種宗教信仰,在大江南北地區仍然繼續傳播,并且在上層社會也擁有了不少信徒。
東晉時道教日漸興盛,建立起了較為固定的教會組織和道教教義理論體系。道士葛洪(283-343)博學多才,嗜好神仙導引之法,明确提出了改造民間道教,建立官方道教的主張。主張把儒家的綱常名教思想吸收到道教教義之中,求仙求長生者不僅要緻力于煉丹、服藥與内修,還必須講求忠、孝、和、順、仁、信,從而做到德行方術雙修,創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其著《抱樸子》分内外兩篇,共70卷。《内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屬道家本義;《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藏否”,屬儒家之道。這一時期,上自王公貴胃下至貧民百姓,信奉道教者日衆。
南北朝時,官方道教已經形成,道教受到統治階級的保護和大力扶持。北魏嵩山道士寇謙之吸收儒家學說與佛教經律格式、齋戒及祭祀儀式,改革五鬥米道,創立了“北天師道”。寇謙之受到太武帝的寵信,北魏政府為他建立天師道場及道壇,皇帝即位也要登壇受符箓,道教遂在北魏盛行。南朝劉宋時廬山道士陸修靜與蕭梁時茅山道士陶弘景,吸納儒佛思想,先後對道教進行改造,主張佛道雙修、三教合流,重禮拜、誦經、神思,後世稱之為“南天師道”。陸修靜編著的《三洞經書目錄》是我國最早的道經目錄;陶弘景受到梁武帝的崇信,朝廷大事,皆與咨詢,時人稱之為“山中宰相”
隋唐至明代中葉,道教進入全盛時期。教理教義、宗教儀式日益完備,形成了系統的道教哲學體系;在組織上也形成了全國性的管理體制和道官系統。唐朝皇室為擡高自己,自稱是道教教主老子(李耳)的後裔,并以道、儒、佛排列三教次序。唐高宗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時在各地建玄元皇帝廟,并親自主持将道教經典彙編為《開元道藏》,甚至科舉考試中也有“老子”、“莊子”科。唐代道教宮觀的數量、規模不斷增擴,道士人數由此激增。當時著名道士的有王遠知、成玄英、孫思邈、潘師正、吳筠等。宋代皇室亦尊崇道教,宋真宗尊其祖趙玄朗為道教尊神,加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對道教更是癡迷,自稱是道君皇帝,于太學置《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并親注多種道書。北宋著名道士有陳抟(著有《無極圖》、張紫陽(主張内丹修煉)等。南宋于金對峙時期,道教分成衆多派别。在南宋,主要有以龍虎山為中心的“天師道”以茅山為中心的“上清派”、以各皂山為中心的“靈寶派”等;在遼金統治地區,主要有“全真道”、“太一道”等。南宋以後,南、北天師道逐漸與上清、靈寶等派合流,稱“正一道”,與“全真道”成為道教的兩大派系。全真道由王重陽于金大定七年(1167)創立于山東甯海(今牟平),以《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為主要經典,主張三教合一,孝謹、正心、誠意、寡欲,重性命,重修煉,不尚符箓和黃白之數,修道者一般不出家。金末元初,全真道在北方流行極廣,元世祖時,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應诏赴西域雪山與元世祖論道,元世祖問及“為治之方”,他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問及“長生之道”,他對以“清心寡欲為要”。全真教由此備受扶持,進入全盛期。正一道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崇拜神仙,重視畫符念咒、降神驅鬼、祈福禳災,不注重修持,道士可不居觀而有婚配。明代,改天師為“正一嗣教真人”,道士邵元節、陶仲文出入宮中,擔任要職。
明代中期以後,由于道教宣揚的長生不死和成仙理論與城市經濟特别是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現實相差太遠而逐漸失去了号召力。清朝尊崇藏傳佛教,對道教采取抑制政策,從而使道教對上層政治的影響逐漸消失,道教不得不在民間艱難生存,世俗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再加上頻頻為農民起義所利用而遭政府封鎖,日益衰敗下去。
道教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也是深遠的。中國古代封建思想結構中,儒、釋、道三教為三大精神支柱。在曆史上,道教與儒、釋既有相互排斥的一面,同時又相互吸收,尤其是宋代以後,三教合流已成大勢。道教自創立以來,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文學、藝術以及醫藥、化學、衛生保健等各個領域,都産生了重要影響。如道教典籍的彙編《道藏》,包羅萬象,豐富無比,現存的明《正統道藏》及《續道藏》總計達5485卷,是一部超大型中國思想文化史叢書;道教将内外丹理論與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相結合,把調息、按摩、導引、行氣等養生術納入醫療技術領域,并把煉丹術作為制藥手段,對我國古代的醫藥衛生體育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三、道教信仰
道教所信奉的神既多又雜,中國自古以來傳說的神靈幾乎都可以在道教中找到。下面,簡要加以介紹:
三清。三清指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所信奉的最高尊神。玉清是“天寶君”,也稱“元始天尊”,由混洞太無元之清氣化生,居清微天的玉清之境;上清是“靈寶君”,又稱“靈寶天尊”,由赤混太無元玄黃之氣化生,居禹餘天天的上清之境;太清是“神寶君”,又稱“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老子),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氣化生,居大赤天的太清之境。此三位尊神統禦諸天神。
四禦。四禦是三清之下的四位天帝。它們分别是:玉帝大帝——總執天道,如同人間的皇帝;中央紫微北極大帝——執掌天地經緯、日月星辰和四時氣候;勾陣上宮天皇大帝——執掌北極和天、地、人三才,主持人間兵革;後土皇祗——執掌陰陽,是化育萬物之美、山河大地之秀的一位女神。民衆普遍信仰的地神為城隍、土地。
此外,道教還尊奉日月之星、四方之神(青、龍、朱雀、白虎、玄武)、雷公、風伯、财神、門神、西王母、東王公、赤松子、鬼谷子、張天師、許真君、陳抟老祖、八仙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