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腰椎的形态結構
椎骨的形态結構
腰椎的形态結構 上面觀
腰椎的形态結構 前面觀
腰椎的形态結構 後面觀
第三腰椎(正中矢面)
第五腰椎(正中矢面)
腰椎側面觀
第三腰椎CT圖
腰椎的椎弓根
椎弓根:伸向後外。
椎上切迹:較小,其矢徑自腰1向下逐漸變小。
椎下切迹:較大,其矢徑差異不大。
在腰椎側位X線上,根據椎上切迹矢徑的大小,可大緻估計側隐窩的寬窄,但其數值略大。
腰椎的關節突
上關節突:由椎弓根發出,關節面向内。
下關節突:由椎弓根與椎弓闆結合發出,關節面向外。
峽部:腰椎上、下關節突間部。如此部斷裂,稱峽部不連。
關節突面的方位:為矢狀位,但向下逐漸變為斜位,至第5腰椎幾乎呈冠狀位。
關節突面的傾斜度(與矢狀面的夾角):
右側 左側
上關節面 48.2 49.6
下關節面 46.6 49.7
腰椎的橫突
組成:在發生上由肋部和橫突部愈合而成,其前部為肋部。
橫突由椎弓根與椎弓闆彙合處向外突出。第5腰椎橫突由椎弓根與椎體連接處發出。
長度:第3腰椎橫突最長,其次為第2、4腰椎橫突,第5腰椎橫突最短。
附着的肌肉:相鄰橫突之間為橫突肌,橫突尖端與棘突之間為橫突棘肌,橫突前側有腰大肌和腰方肌,橫突背側有豎脊肌,第2腰椎前有膈肌。
乳突:為上關節後緣的卵圓形隆起。
副突:為橫突根部的下側的小結節。
乳副突間溝(57.0%)、如副突間切迹(34.6%)、如副突間孔或管(8.4%);
二 腰段椎管
1.腰椎椎孔的形狀
椎管:中央椎管和側椎管(側隐窩)
腰段的椎管 前界:為椎體、椎間盤和前縱韌帶; 後界:為椎弓闆、棘突基底和黃韌帶; 兩側界:為椎弓根和椎間孔; 後外側界:為關節突關節。 椎管分為中央椎管(為硬膜囊占據的部位)和側椎管(為神經根通道的神經根部分)。
盤黃間隙 腰1為4.7mm 腰2為3.4mm 腰3為2.5mm 腰4為1.9mm 腰5為2.5mm 在椎間管内口較小,下位腰椎尤為顯著,幾乎将内口下部封閉。
椎間管 界壁:前為椎體後面及椎間盤,後為黃韌帶和椎間關節,上下分别為椎上、下切迹。 内口:多呈卵圓形,少數呈腎形,三角形或鑰匙眼形。 外口:多呈鑰匙眼形,少數呈三角形
前縱韌帶 分為三層,即淺層越過3~4個椎體,中層越過2~3個椎體,深層越過1~2個椎體。 借纖維束緊密附着于各椎體邊緣,與椎體疏松相連。 在胸部較腰部寬而堅強。
後縱韌帶 上起樞椎,與覆膜延續;下達骶骨。 寬窄不齊,不能完全遮蓋椎體的後部和椎間盤。 深層纖維為齒狀,與椎體疏松相連,其間隔以靜脈叢。 在胸部較腰部寬而強
後縱韌帶骨化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 it udinal Lingament,OPLL) CT與MRI顯示,腰椎OPLL的厚度差距較大,所造成的狹窄程度并不完全與臨床症狀平行。如有的厚度達到16mm,椎管如同細月牙形,使椎管前後徑小于10mm,但症狀不嚴重,而有的OPLL較薄但症狀明顯。 根據後縱韌帶骨化(O)椎管矢徑(A)及椎管橫徑(S)可測定頸椎椎管狹窄率,在矢狀面為O/AX100。在橫切面為O/SX100。 在下部頸椎椎管,若後縱韌帶骨化厚度超過椎管矢徑30%以上時,多出現脊髓壓迫症狀。 在腰椎,後縱韌帶骨化厚度超過椎管矢徑的30%以上出現神經壓迫症狀作為手術的參考标準。
黃韌帶:正常厚度2~4mm,由上向下逐漸增加。除椎間孔和後方正中線的小裂隙(有小靜脈通過,并有脂肪填充)外,幾乎充滿整個椎弓間隙。
關節突關節(椎間關節)和黃韌帶
黃韌帶 由薄而堅韌的黃色彈性纖維構成。 在上附着于上一椎闆下緣的前面,向外至同一椎骨的下關節突的根部,直至橫突根部; 在下附着于下一椎闆上緣的後面及上關節突前的關節囊;彼此呈疊瓦狀排列。 屈曲時,可使相鄰椎弓闆稍分開,黃韌帶緊張;過伸時可稍縮短,但不皺折突入椎管。 外傷或其他原因,黃韌帶變厚(可達8~16mm)為纖維組織,失去正常柔軟并能折疊,可引起椎管狹窄及神經根的壓迫症狀,通常易發生在第4、5腰椎椎弓闆之間。
橫突間韌帶
分為内、外兩部,内側部作腱弓排列保護脊神經後支血管。 厚度:由上向下逐漸增厚。 在上腰椎橫突間隙外側部發育不良,為薄的筋膜層;在下兩個腰椎橫突間隙,參與構成骼腰韌帶;在腰5與骶1間,為骼腰韌帶的腰骶部。
腰椎間盤
椎間盤
上、下軟骨闆:大小和形态與上下相連的椎體相當;可承受壓力,防止椎體因壓力發生吸收,病在繩頭壓下水分可擴散至無血管的纖維環。
纖維環:為呈同心層排列的纖維組織,與上下軟骨闆和前後縱韌帶緊密項鍊。各層纖維的方向彼此交錯(30度~60度),并借粘合質項鍊。其前部及外側部較厚部約寬一倍(頸椎纖維環後部較前部厚);後部窄,層次少,纖維近平行;最内層纖維與髓核的細胞間基質相融合,無明顯界限。
髓核:為富有彈韌性的半流體的膠狀物質(85%的水份和退化的脊索殘餘),其密度随年齡增加而增大(纖維變粗)。一般位于纖維環的中部偏後(頸椎椎間盤的髓核躲在中部稍前)。其形狀由周圍的纖維環及上下軟骨闆所固定,約占椎間盤切面的50~60%,但可随外界的壓力改變其位置及形狀。
椎間盤的血液供應 胎兒時期和幼兒:有起自背内側椎體動脈的軸向椎間盤動脈,臨近脊索。 發生中椎間盤:有北側、腹側和軸向椎間盤動脈供應,并在透明軟骨闆區内互相吻合。 成人椎間盤:幾乎完全無血管,僅纖維環周圍有小血管傳入,其硬要主要靠近椎體内血管經軟骨闆彌散而來。 退行性的椎間盤有血管浸潤現象。
脊神經的脊膜支
窦椎神經(脊膜支)
組成:由腦脊根(起自脊神經或脊神經節)和交感根(起自後交通支或脊神經節)組成,
纖維成分:感覺纖維(傳導痛覺和本體感覺)和交感纖維。
行程:經椎間孔返回椎管,向上圍繞椎弓根基底,行向椎管前面中線。
分布:發支至後縱韌帶、骨膜、硬膜外間隙的血管及硬脊膜,并發支至椎間盤,但是否進入纖維環尚存在不同意見。脊膜支受刺激時可引起腰部及股後肌群反射性痙攣及腰腿痛。
切斷脊膜支可使椎間盤、後縱韌帶、硬脊膜的本體感覺喪失。
腰神經後支
在橫突間肌的内側分為内、外側支。
内側支在靠近關節突處分布于多裂肌。
外側支支配骶棘肌。
上3個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在骶棘肌外側緣穿背闊肌的腱膜,跨髂嵴後份,分布于臀部皮膚,又稱臀上皮神經。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