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2013全國經方論壇發言稿(續)

3.《傷寒論》太陽寒水與本病壞病
   太陽寒水 寒者,太陽水氣之所化也。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膀胱。太陽有兩經:足太陽膀胱水與手太陽小腸火。火水異氣,而太陽以寒水主令,因水位于下而生于上,離中之陰,水之根也。離陰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氣為壬水。火化而為水,則熱從寒。此為坎離交會,是皆水火并統,而太陽之氣外閉,故總以寒水統之,以寒水而命名也。
   水性本寒,少陽之火随太陽而下行,水得此火,應當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蓋水以閉藏為性,正常人壬水閉而癸水藏,火藏于内而水閉于外,故壬水清涼而癸水溫暖。
木火主裡,自内而生長之,因癸水溫暖,故裡氣常溫,癸水溫暖則乙木生萌。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肺降胃降,故表氣常清,金收為清涼而水閉為寒也。血生于木火,故血溫而内發;氣化于金水,故氣清而外斂。
木火主裡,自内生長,按素問關于生長的論述,由厥陰即由一陰、二陰、到三陰。再由一陽、二陽、到三陽,三陽即太陽,故太陽在外。按素問運氣主氣的順序,終之氣為太陽,故寒水主終主藏。
人之經脈,厥陰在内裡,當春乃發生,是春氣之内生也。次則少陰,木上行化為心火,心離為夏,夏曰蕃秀,是夏氣之内長也。次則陽明,陽明為燥金。燥金變序,白露宵泠。衰草懷籽,霜林欲醉,是秋氣肅殺之外收也。萬物至于秋冬,其春夏生長之氣各歸其根,待雪蕩莽原,皆歸于無處。是以外閉内藏而為冬候也。
壬水在外,癸水在内,陽藏則外清而内溫,陽洩則内寒而外熱,外易寒水而為熱火,内易溫泉而為寒冰。外愈熱而内愈寒,生氣絕根,是以死也。癸水溫而壬水寒則治,癸水寒而壬水熱則病。癸水病則必寒,壬水病則多熱。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陰之髒,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陽之腑,最易病熱。是以病寒者,獨責癸水;病熱者,獨責壬水。
臨床上常遇到下寒需用附子的情況,雖然下寒,但當壬水熱而癸水寒之時,先不能用附子。要先清壬水,待壬水清後,才可以附子暖水。
1。1)太陽本病。
1。1。1) 外感風寒是衛閉營郁。
   什麼是營呢?就是營運不息。全身的血液在不停的流動,将水谷精微、氧氣源源不斷地送往全身,在與細胞交換、解付之後,又将細胞的代謝廢物以及二氧化碳從細胞組織中拿出去。通過靜脈回流,将二氧化碳從肺的交換中換出來,再從呼氣中鼓出去。将各種代謝廢物通過出汗排出皮膚、通過大小腸腸壁,回送到大便中去、通過腎的過濾,将廢物過濾到尿中。
   血在藏府以及大血管中叫血,在小血管、毛細血管中叫營,書本上統稱營血。
   什麼是衛呢?是保衛護送全身血液能夠正常地營運。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衛相随。在皮膚表面,血液将各種養分運送擴散到皮膚表層之下,衛氣在表面上布開,把住表皮及汗孔。根據皮膚表面的溫度、濕度與風的流速,來決定汗孔的開大與開小,來決定皮膚是舒緩還是皺起,以此來保護内部運作環境的相對穩定。當天熱時,内部熱量散出緩慢,這時汗孔就會開大,營中的水汽以及水液帶着體内的熱量以及廢料會從汗孔中出來,這就是汗。當天冷時,汗孔會縮得很小,以阻止體内熱量的散發。而當突然遇冷時,皮膚急劇收縮,會突然生出一身雞皮疙瘩。
氣在藏府叫氣,在經絡細處叫衛。
春夏之時,天氣逐漸轉熱,汗孔會逐漸開大以散發體内熱量。此時若在體表刮一陣風,因風性散達、風性發揚,會風襲毛竅開。但此時環境溫度高,汗孔是開的,被襲開大也沒關系,因此不會因風襲而得病。但若偶遇低溫環境,汗毛孔會立即收縮,此時若再遇風吹,風襲毛竅還會被開,但毛孔不能再往大開,是為了防止風帶走更多熱量,為此毛竅必然會欲合。風再繼續吹,風愈襲,毛竅愈欲合。就在毛竅被外風折騰的時候,體内血流歡騰,營在皮下運輸正忙,可毛竅縮起來了,歡騰的血流,繁忙的營運,向外的代謝,立刻被遏郁起來,走行艱難了。營的力量與勢頭沒處瀉,就郁而化為熱,這就是營郁生熱。這是因外傷于風,在古時候的書上叫外中于風,簡稱中風。這是因風傷衛,引起營血被遏而緻生熱,即營郁生熱。
秋冬之時,天氣逐漸轉冷,汗孔會逐漸收縮以減少體内熱量的散失。此時若體表感受寒冷,寒主收引,寒主閉藏,汗孔會加劇收縮。但因此時環境溫度低,汗孔原本就是收縮的,再收一下也沒有關系,所以不會得病。但若此時偶遇溫度高一點的環境,汗毛孔會立即舒張,此時若再有一陣寒涼過來,會迅速穿過汗孔,直接去冰冷溫暖的營血。本來汗孔因營分的溫暖會适度小開,此時汗孔因營被冰冷,卻會過度地閉合。這是因外感于寒而營血被傷,在古時候的書上叫傷寒,這是因寒傷營而衛閉惡寒。
那麼在秋冬就沒有中風了嗎?有,不過較少。在春夏就沒有傷寒了嗎?有,不過較少。道理與病狀都與上述是一樣的。因此也可以說,一年四季都有傷寒,一年四季也都有中風。因是天地之氣感于體表而生感冒,體表是營衛的事,體表是為人體六經之中的太陽經所管轄,太陽主營衛,所以感冒初期病尚在體表,就統稱為太陽病。
1。1。2)太陽病的特點是:脈浮,頭項強痛,惡寒。
因病在體表,脈中血液外湧以抗病,故脈搏跳動也向外挪,手指面初到皮膚即可感到脈的跳動。不過也有因元火不足、肝脾陽陷而脈浮不起來的,甚至有脈沉微、微弱的。太陽經的走向從頭下項,走背,病則太陽經氣流動不利,故頭項轉動時會感覺不舒,甚至疼痛。太陽病,營郁衛閉,衛閉而束于外,衛氣清涼收斂,故體表感到寒冷。隻有出汗才能解除衛閉。所以隻要不出汗,即使加蓋再多的衣服,也不能解除寒冷的感覺。這就是惡寒與畏寒的區别,畏寒也怕冷,但加一件衣服就不冷了。
發熱惡寒多同時出現,這是因營郁會發熱,衛閉會惡寒。也有隻惡寒而不發熱、未發熱或少發熱的。也有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的。中風之初必先發熱,傷寒之初必先惡寒。中風内熱,營血不宣,必續見外部惡寒。傷寒外寒而衛氣外束,遏閉營血必續見發熱。
1。1。3)太陽中風
太陽病中風,發熱,汗出,惡風,脈緩。以風傷衛遏其營血則發熱,衛為風鼓則汗出,汗出衛洩,是以表虛而惡風,汗出經氣發洩,營和則脈緩。治以桂枝湯:
桂枝湯
桂枝30生白芍30生姜30炙甘草20大棗12枚
方義:桂枝疏營中之郁,白芍清營中之熱,生姜宣經絡以調髒腑,甘草、大棗補脾精以養肝血。
服法:将兩煎合一,分成三份,先服一份,服後吃熱小米粥一碗,以助藥力。蓋衣服或被子捂汗,捂兩個小時左右,令通身明顯汗出為宜。但不可過汗或大汗,因過汗大傷陽氣,過汗它還大傷津液。兩小時後,若明顯汗出則止後服。汗出則熱退,熱退即進入觀察。若不汗或少汗,即服第二份,吃熱粥覆衣如前法。至第四小時,若明顯汗出則止後服。不汗出則服第三份,如前法,“半日許令三服盡”。一小時後再觀之。若明顯汗出則止後服。不出汗再服第二劑,如前法,汗不出,熱不退,病症猶在者,繼續。若汗仍不出,可服至第三劑,一日一夜連服。忌生冷、葷腥、辛辣、酒漿、奶酪、臭魚、臭豆腐、洋垃圾食品。
   一兩服後不能明顯汗出,熱退,有以下原因:a)認證不确,藥材質量不好,煎煮不當,不忌口,不喝熱粥助汗,或入陽明、少陽。b)不出汗,是營分虧虛,精津不足,營本于脾。出汗的動力來自胃陽,不出汗是胃陽不足。當雙益脾胃,加四君子、黃芽或理中。c)平時腎水寒冱,尺脈弦,發熱時下半身比上半身涼,腳涼等,當暖水,加附子。d)肺胃之氣下降不利,出現痞悶嗳喘,或平時痰多。有食滞就消積食,有痰飲就祛痰飲,有寒祛寒,有濕祛濕,可加二陳、平胃、保和、小半夏一類順降肺胃之氣。甲木上逆會緻胃氣不降,又當疏降少陽,加柴胡、白芍。
   桂枝湯是治療風證之祖,不管是外感,還是内傷。
太陽中風,頭疼,因頭為三陽之彙。太陽不開,足三陽不降而壅于上,以足太陽為最。
太陽中風,發熱汗出,寸脈浮是因熱發已達于體表。尺脈弱,是因汗出于營,汗出來了,需要消耗力量,消耗營中水分,帶走營中熱量。發熱汗出,汗出熱減,病家以為好了,沒有,過一會體熱又慢慢爬升上來,這是因為衛氣被風捉弄,郁勃不和所緻。病人内裡無病,體表太陽卻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汗出營氣和,營氣和卻衛不諧,此即所謂營弱衛強。
不要固執于桂枝湯,在醫家心中牢牢認定的應該是太陽中風這個法,解決手段似桂枝湯意,而不是拘泥于桂枝湯這幾位藥,換換也行。而在實際病例的治療中,幾乎不能原封不動,而需易味加減才能悉合病情。就像我們在外地說某人在北京,我們去找他,他不可能住在北京城的正中心,即住在天安門城樓中。到了北京以後,我們就要換乘公汽或地鐵,或東,或西,或南,或北,或懷柔,或大興,或房山,或順義。我們準确到達了目的地,卻離天安門甚遠。
桂枝辛溫,對于營郁生熱,在使用桂枝使營氣疏緩以後,熱氣流經,或向内,或向外,或去向他處,我們預先都要看好,看看會不會造成沖擊,能不能解除病情?
(1)若脈浮緊、發熱、無汗,是外寒傷營,束其衛氣,在表層束了一個殼。此時當用麻黃開洩衛氣,破其殼,再繼續以桂枝疏營,使經熱得洩。不然,仍用桂枝湯原方,表寒不解,衛郁莫洩,會反益經熱。風家用桂枝湯,所以不助經熱者,以其皮毛無寒,孔竅不閉,無需麻黃開表。以桂枝辛溫,通其經絡,同時佐以芍藥酸寒,瀉其營血,血熱自可外達,無需衛分藥也。
(2)營分之熱,若果不消,不可能停在體表不動,其必向裡進,而入陽明。所以在求識太陽證時,一定要注意有無陽明證。若已現陽明經腑之證,當治在陽明,或治在太陽,兼有陽明。此時若隻投桂枝湯原方不動,必将更益陽明燥熱,桂枝不中與也。王叔和有桂枝下咽,入口即斃,其實是将陽明證錯當成太陽證,而用桂枝湯所緻。罪在于醫者,而不在桂枝湯也。
(3)患者先有胸膈郁熱或濕熱郁蒸,例如酒客,其金水一路不能降。此時若服桂枝湯,營熱一開,因胃氣不降,必會益其膈熱,又會上逆為吐。此當發表之時,又要兼清降肺胃也。
(4)陽明腑氣不通時,脈浮大,問其但覺便硬,未至痛滿,而表證尚在。此時當先以發汗解其表證,不能先以下法通陽明腑氣。太陽病尺脈微弱,大便數日不行,得汗不解,是陰虛腸燥,下竅堵塞,必下之通其燥結,使胃熱下洩而後解。若純為陽明腑證,陽明腑熱從内蒸發,汗出蒸蒸如炊籠,汗出必表證瓦解。現太陽病表證未解,必是内熱未實。内熱未實,不必急下,宜先以汗法衰其表證,再于汗後以調胃承氣下胃家燥熱。
1。1。4)太陽傷寒
惡寒、體疼、嘔逆,或已發熱,或還未發熱,左脈尺寸俱緊,或左尺部沉緊,是太陽病傷寒的候。寒者,閉藏之氣,皮毛未合,寒氣内入,傷其營血,于是竅合而營被遏閉。但營性溫動發,營欲瀉而寒閉之,陰氣外束則惡寒,衛閉則無汗。營郁則視其正氣,或已發熱或還未發熱。寒閉皮毛,經氣郁閉,壅遏而為痛,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衛閉君相之火不降,于是濁陰上逆,發為嘔逆。肺氣不降,發為喘促。治以麻黃湯。
麻黃湯
麻黃30桂枝20杏仁30炙甘草20
煎兩次,合一,分成三份,溫服一份,覆衣取微汗,一般不吃熱粥助汗,其餘同桂枝湯法,也是兩小時一次,汗出症退,止後服,不汗再服,至明顯汗出止。禁忌同桂枝湯。
   方義:桂枝左路由陰出陽疏營郁,麻黃在上,開其衛表。肺合皮毛,以杏仁瀉降肺氣,複右路金水收降,由陽入陰。甘草補脾以助左路,補胃以助右路,居中土以協四象。
   一兩服後不能出汗有以下原因:a)認證不确、藥材質量不好、煎煮不當、不遵醫囑。b)不出汗,是營分後繼乏力,營本于脾。或胃陽不足。c)平時腎水寒冱,尺脈弦,腳涼等,當暖水加附子。d)右路不降,右關大,嘔逆,或肺逆喘促,加二陳一類斂降肺胃。若胃家有恙,又當和降胃氣。E)尺脈弱者,營分不足,發汗時必須吃熱粥以補脾精、暖胃氣。尺緊者,汗洩血中溫氣,汗後可能會出現肝脾陽虛,汗大出後又會有亡陽之虞。
   臨床上,為了能更快治愈感冒發燒,需要根據脈症,在麻桂的基礎上再加入補益中氣、暖水溫陽、消食化飲、溫降或涼降肺胃之品,将左路木火與右路金水都照顧到。于是在臨床之上,我們就經常見到下列以經方為基礎的方劑:如麻黃黃芽,麻黃理中,麻黃二陳,桂蘇陳夏黃芽,桂枝理中,桂枝二陳,柴桂苓甘五味姜辛,柴芍茯苓四逆,或各加附子等。
寒傷營血,寒束衛閉,必然壅遏,壅遏在上必頭痛,衛郁莫洩,沖擊鼻竅必緻衄,衄行衛洩則病愈。衄前當用麻黃湯洩其衛分,則不緻于衄也。
傷寒寒傷營,衛分郁閉,服了麻黃湯以後,衛洩竅開汗出,但過幾小時以後,出現心煩,體溫升高,此時不能再服麻黃湯,因衛分已開。在衛分已解之後,營分郁結尚未全解,就變為桂枝湯證,可服桂枝湯再發汗,即可痊愈。
在太陽症求索之時,是否入陽明是個大問題,有如分水嶺一般。若陽明病,小便當黃赤,若小便自清,則病不在裡,猶在表也。此需發汗,以麻黃湯。若頭痛,必衄,以桂枝湯洩營郁,使衛氣松緩,則衄證免也。是否口渴?渴而能飲是肺胃有燥熱,是已入陽明或有少陽。口不渴,肺胃無熱,病不在裡,是在表也。
1。1。5)太陽風寒雙感
太陽病,中風傷衛,用桂枝湯;感寒傷營,用麻黃湯。若風寒雙感,營衛俱傷,應以麻桂合用,營衛兼發,使風寒俱去。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又見發熱,又見惡寒,若發熱多而惡寒少,是風多于寒,此衛傷頗重而營傷較輕。上不嘔、下不洩,是中氣未傷。若寒熱一日兩三度發,其狀如瘧,是風寒雙感,營衛俱傷。寒傷營而營欲洩,風傷衛而衛欲閉。衛氣斂束為寒,使營欲洩而不能洩,營不能洩則為熱。發熱惡寒雖同時出現,但彼此又有消長,及其衛衰營血外發而為熱,又束衛氣而為寒。營衰衛氣内斂為寒,又遏營血營勢蓄發而再為熱。此頻與邪争是正氣頗旺,脈微而和緩,是邪氣漸退,為欲愈也。
   (寒熱一日兩三發,不嘔不洩狀如瘧,脈微和緩正頗旺,邪氣漸退不需治。)
   若脈微弱而惡寒,脈微弱是營陰不足,惡寒是衛陽不足,當忌用尋常汗吐下法,或不可更以他藥汗吐下。汗則傷陽、損津。吐下傷及中陽、更傷水津。在陰陽俱不足時,當别圖。此時可溫裡啜熱粥以積累正氣。若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不弦緊而弱是正氣頗虛,雖無陽但熱多。宜用兩倍桂枝重洩營血,再加生石膏以清肺胃之熱,而輔以單味小量麻黃輕洩其衛。這就是桂枝二越婢一湯。另外,服桂枝湯後,汗大出,脈浮較大,此衛分已開,營熱未盡,熱向陽明,也适合采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1.熱多寒少脈來弱,2.桂後汗大脈浮大,适用桂枝二越婢一。)
   若外不惡寒,面上反有熱色者,是陽氣蒸發,欲從外解,而表寒外束,未欲解也。若有小汗略出,使陽氣通達,則面無熱色也。今正氣頗虛,連出一點小汗都不能,緻陽郁皮腠,其身必當發癢。治療上在以小量桂枝疏營的同時,再輔以小量麻黃開洩衛分,營衛兩方都幫助一下,以彌補正氣之不足。這就是麻黃桂枝各半湯。
   (外不惡寒熱色面,正虛無力沒有汗,陽郁皮腠身發癢,營衛兩幫麻桂半。)
   如果寒熱如瘧,日僅可再發,不能二三度發,脈不大,是因正氣不足,不能頻與邪争。若寒多而又正氣不足,寒主收引,是不會寒熱如瘧的。這是因為風邪多而寒邪少才會如此。治宜兩倍桂枝重洩營血,一倍麻黃輕洩其衛。這是桂枝二麻黃一湯。
   (熱多寒少日僅二,正氣不足脈不大,兩倍桂枝一倍麻。)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6白芍6甘草6生姜2片紅棗四枚 麻黃6生石膏6
水煎服
麻黃桂枝各半湯
桂枝15白芍10生姜2片甘草10紅棗四枚麻黃6杏仁10
水煎服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15白芍12生姜3片炙甘草10紅棗五枚麻黃6杏仁6
水煎服
1。1。6)太陽本病的其他情況
(1)大青龍證與白虎證
太陽中風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頭痛,汗出,脈緩而不煩躁。此為衛氣得風,郁勃不和,衛未全斂而營未透洩,是以有汗而風邪不解。二是衛閉而營不能洩,證現脈浮緊,身疼,發熱,惡寒,無汗而煩躁。此衛陽素旺,氣閉而血不能洩,衛氣遏閉則無汗、惡寒。經氣凝澀則身疼脈緊,營郁熱甚,故見煩躁。
太陽傷寒主要也有兩種情況,一是傷寒表現為脈緊,身疼,無汗,惡寒,此為寒傷營血。表被寒束,經氣壅塞,營血欲洩而為寒所閉,欲洩不能。二是雖為傷寒,但脈浮緩而不緊,身不疼但覺體重而已,而且乍有輕時。此不是外寒之微,而是裡熱隆盛,裡熱化脈緊為脈緩,化體疼為但重。
   以上兩種的第二種情況,都适合大青龍湯。
   (大青龍用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兼,一是中風,身發疼痛熱惡寒,浮緊無汗兼躁煩,二是傷寒,身,不疼但重乍覺輕,脈浮不緊營勢緩)。
大青龍湯
麻黃30桂枝20杏仁15生石膏20生姜30甘草20大棗12枚
煎兩次,合一,分三份,溫服一份,覆衣取微汗,汗出多者,以牡蛎粉撲身以止汗。一服汗出止後服,否則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是表已洩而裡陽不足,治當洩營溫少陰,用桂枝附子湯。不可以此方重劑麻黃加石膏以興周天雲雨。服之則汗出亡陽,四肢厥逆,筋惕肉瞤。因四肢秉氣于胃,陽亡土敗四肢失溫所以逆冷。陽亡水寒中敗土濕,于是木郁風動,故筋脈振惕,皮肉瞤動。以真武湯救治。真武湯是桂枝湯去桂,另加暖水補陽的附子,燥土補中的白術,以茯苓、生姜洩水氣。以上兩種在确認适合大青龍之前,當審确無少陰證。
胃陽素盛之人,一被感傷,即經熱内蒸,津液消爍。初胃火未盛,而肺津先傷。不清經熱,晚則成陽明下證。故一見渴證,即要涼金洩熱,滋水滌煩,使膈熱肅清,而不緻入胃。
中風表閉裡熱用大青龍,傷寒表寒裡熱亦用大青龍。表解後而裡熱盛,所治則專在清金,用白虎湯。服桂枝湯後,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表解而裡熱隆,也用白虎湯。大青龍之生石膏與白虎湯之石膏與知母皆是清裡熱涼金。
外感,四肢涼,背惡寒,脈見遲澀,是為裡寒。脈見滑,遠見肢涼,或近見背微惡寒,是裡有熱。脈滑外見肢厥與背寒,是燥熱内盛,侵奪陰位,陰氣外退,居于肢節與背等陽位所緻。脈浮滑,是陽氣郁格之象,審無表證,用白虎湯。若表寒未解,不可用白虎湯。仍是麻桂。若表未解,脈浮,發熱,無汗,此合用大青龍雙解表裡,不可用白虎湯但清其裡。脈浮,發熱,汗出,可用桂枝加生石膏。也不可但用白虎單清其裡。
汗出表解後,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加人參益氣生津止渴。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此表解後,肺胃燥熱傷津,投白虎涼金,加人參益氣生津止渴。若汗出熱退,表已解,需立即停投白虎,以防膏、知伐陽。
白虎湯
生石膏150知母60甘草20梗米30
煎兩次,合一,分為三份,日三服。于湯内加人參30為白虎加人參湯。
方義:石膏清金退熱,知母潤燥洩火,梗米,甘草補中化氣,生津止渴。
白虎湯是将來之大承氣證而裡熱未實者,是過去之大青龍證而表證已解者。表證已解,故不用麻黃;裡熱未實,故不用硝、黃。
(2)小青龍證
平素之人,内有痰飲宿水。或渴飲涼水,停滞不消,或喜嗜茶水、喜嗜啤酒。小兒自落地即濫用各種疫苗與抗生素伐陽,造成脾陽敗陷而中濕。一遇外寒,表不解而宿水或裡濕發動。水濕阻肺胃降路,胃氣上逆而生幹嘔,肺氣上逆而生咳嗽,氣阻肺脹而為喘,火逆金燥而為渴。相火不降,外有寒束而見發熱。濁氣上嗳而為噫,清氣下陷而為利。土濕木郁,小便不利而見少腹滿急。用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
麻黃30桂枝30白芍30半夏30細辛30幹姜20炙甘草20五味子45
煎兩次,合一,分成三份,服一份,覆衣,得汗。
方義:麻桂開衛表,芍藥清風木,半夏降逆止嘔,姜辛味降逆止咳。
加減:寒水侮土,濁氣上逆則為噫,若噫,去麻黃,加炮附子20。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40利水。若喘,去麻黃,加杏仁80(去皮尖),杏仁利肺止喘。渴去半夏,加天花粉30,以半夏燥濕,而花粉生津。若微利,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熬令赤。水邪侮土,緻微利,加芫花以洩水氣。服湯已而渴者,表寒已解而裡水已去,裡水化汗已外洩。

太陽病,小便利者,津液滲洩,易感口渴,則頻飲水。飲水多則難散出,水留不去,土濕木郁,必緻心下動悸。木郁不能洩水,緻小便少,水積少腹,必苦裡急,用小青龍。
大青龍,表閉而内有熱;小青龍,表寒而内有水。外之解表則同,内之溫清大異。故大青龍興周天雲雨,雲行雨施:小青龍發溝壑潦漿,土燥水利。
(3)五苓散證
中風發熱,六七日,經盡不解,外現發熱是有表證,内現煩渴欲飲水是有裡證,由于先有裡水停淤,渴而飲水,内有舊水又得新水,兩水相惡,故又現水入即吐。用五苓散。
五苓散
茯苓7豬苓7澤瀉12白術7桂枝5
為末,開水和服一湯匙,多飲暖水,汗出愈。
太陽病。表證未解,内有火氣,用大青龍;表證未解,内有水氣,用小青龍或五苓散。小青龍表藥用麻黃發汗以洩水,五苓散表藥用桂枝,又兼用二苓、澤瀉利水以發汗。觀其表藥,則知所适之風寒各異。小青龍是外感寒,五苓散是外中風。外寒内水,究當以溫藥首散其寒與水。外燥内水,隻能以利水劑,利其中下之水,燥土而兼交山澤。所以小青龍大便下利時,方用芫花,小便不利時方用茯苓。
中風家内熱,燥渴甚于傷寒。當燥勝其濕時,火偏旺,傳陽明,用白虎,是燥盛。當濕勝其燥時,水偏盛,傳太陰,用五苓,是濕盛。
傷寒多傳太陰,病水者多。中風多傳陽明,病水者也多。溫病、溫疫與寒疫因發熱燥渴而多飲水,水入不消而病水者最多。
太陽病蓄尿、蓄熱、癃閉
太陽病小便不利,是太陽經病兼腑證。太陽腑證之中,(a)小腹滿,尿短赤不利,口渴者,是三焦相火下陷,水不能化氣而聚于膀胱。水不能化氣,甲木相火上逆灼津,于是口渴。治以五苓倍桂。(b)若僅口渴,尿赤而小腹不滿,是三焦相火下陷,丙火涸其壬水,治以五苓去桂加滑石,或用豬苓湯。(c)癃閉,是小便點滴而下或不能下。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也,虛則遺溺,實則癃閉。相火下陷,或氣不化水,或水不化氣,故癃閉。治則:外解太陽,内順其一氣運行。


茯苓甘草湯
傷寒汗後,口不渴。汗出耗津卻口不渴,是原有内濕,發汗時内濕蒸動化而為汗,補了津耗,故不口渴。用茯苓甘草湯。
茯苓20桂枝20生姜20炙甘草10
   兩煎合一,分三份,日一劑方義:苓甘燥土,桂枝疏木,生姜散水氣。
臨床常見使用苓甘燥土,使用桂苓疏利中下水濕。茯苓甘草湯是疏轉中下水氣的祖方。

若傷寒汗後,陽虛濕動,緻使君相二火不能下降,二火浮升,産生燥渴。汗後上燥中濕,用五苓散。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表寒已解,裡水化汗外洩,津耗故口渴。渴是寒去欲解也。五苓散亦是傷寒、汗出、口渴者,五苓散主之。上是傷寒汗後由不渴到見渴為已解,下為傷寒汗後見渴為未解,此處的分别在于,渴而能飲,飲後無不适,苔薄、脈緩為欲愈。渴而不欲飲,或飲亦不多,苔膩、脈濡或弦,為中濕尚在,要用五苓,為未愈。
五苓散證,水飲在内,郁格經陽,而生外熱。病在陽當以汗解,使裡水化汗,病可立愈。若外見發熱,不用表發之劑,卻以物理降溫,而被冷水。皮膚遇冷,汗孔皆阖,表熱被冷水冰激,不得外出,于是更增煩躁。衛郁欲發而外寒阖閉,不能透發,于是沖突皮膚,皮膚上粟粒凝起。經熱内蒸,煩熱作渴,意欲飲水,而停水在内,反不渴者,是水輕濕少,正在蒸動,所以不渴。以一味文蛤散開水和服,文蛤利水去濕。若不愈,是水旺濕多,單一文蛤力輕,不能勝任,仍用五苓散交通山澤,利中下二焦。
文蛤散 文蛤50 為末,開水打糊,每服一湯匙。

(4)小陷胸與白散證
若表邪已退,外無熱證,而内裡寒邪上逆,逆于胸膈阻上不降而緻胸膈結實、肺郁生熱,宜與小陷胸湯。黃連、瓜蒌洩熱滌郁,半夏降逆開結。或投白散,其中桔梗、貝母洩肺清其虛熱,巴豆溫破其寒實,令其湧洩而去。
小陷胸湯黃連10瓜蒌30半夏50 水六杯,先煎瓜蒌取三杯,去渣,入連,夏,煎成兩杯,分溫三服。
白散 桔梗1貝母1巴豆0.3去皮心膜,研如脂
桔、貝為末,入巴豆,臼中搗勻,開水和服。體壯之人每服1.5克,弱人量減為1克。服後,寒實之結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洩而下利。不利,食熱粥一碗,利下不止,食冷粥一碗。
身熱,表面皮膚上皮粟不解,而又欲引衣自覆者,是内寒。内部水氣一升,胸膈必生寒結。身熱,或以冷水沖皮膚,閉其皮毛,熱增無汗,彌生躁煩者,内部水氣一升,也生寒結。以上兩種情況一并适合白散。因下寒,汗出陽洩而緻腹痛者,是風木克土,加白芍30克清其風木。
(5)太陽病膀胱熱結蓄血
太陽病,表證不解,經腑相連,經熱内蒸,會感于膀胱之腑。若膀胱素有濕熱,表感内應,表熱會随經深入,結于膀胱水腑。熱結膀胱,必入血室,血熱心神熱擾,會其人煩甚,以至如狂。熱瘀血室,若血自下,熱随血洩,可自愈。不下,可攻之,用承氣導海,再加破血之味,以走下焦血分。若表證未去,尚未可攻,攻之恐表陽内陷,而成太陽壞病。當先解表,表解再與攻裡。若小便不利,以五苓散加茵陳,清膀胱瘀熱,亦可酌加桃仁、紅花、澤蘭、茺蔚利水活血。若表證解,小便自利,但餘小腹急結,是血結無疑。病淺未深,先用桃仁承氣湯攻之,破其結血。
桃核承氣湯
桃仁15桂枝20大黃40芒硝20甘草20
煎兩次,合一,分成五份,一日三服,當微利。
若熱結下焦,日久病重,身黃、脈沉結、少腹硬滿,其血海已結燥,桃核承氣不能勝任也。然此時仍需先驗其小便,若小便不利,仍是膀胱濕熱之瘀,用茵陳五苓散。若小便自利,其人如狂,乃可确認為血結,用抵當湯。
傷寒身有熱而少腹滿,多是木郁陽陷,疏洩不行,應當小便不利。今小便反利,當有血結,用抵當湯。少腹滿而未硬,抵當減其分量,變湯為丸,以緩攻之。
太陽病六七日,傳經經盡之時,其脈微而沉,已無表脈。若寸浮關沉,病當結胸,今反無結胸,其人神志擾亂,外現發狂,以熱不在上焦,而在下焦。熱結下焦,少腹當硬滿,若小便自利,是熱結下焦血分。用抵當湯。
抵當湯
酒大黃30桃仁30粒水蛭(熬)30枚虻蟲(去翅足)30枚煎兩次,分三份,溫服一份,不下,再服。
抵當丸
大黃30 桃仁25枚水蛭25枚虻蟲20枚為末,分四份,溫水煎服一份,12小時内當下血,不下再服第二份。
少腹石硬者用湯,滿而不硬者,要以丸緩攻。

1。2)太陽壞病。
太陽風寒,麻、桂二湯表疏營郁衛閉。陽偏盛者,恐異日入陽明,有大青龍、白虎湯早清其燥熱,治法得當,則不會入陽明也。陰偏盛者,恐異日入三陰,有小青龍、五苓散預去其濕寒。治法得當,則不會入三陰也。若治法失當,虛其虛而實其實,陽盛瀉其陰,陰盛而瀉其陽,變為亢陽孤陰。陽盛則入陽明,陰盛則入三陰也。至此,太陽本病變複雜,變壞,故曰太陽壞病。
東漢當時的人治感冒常用發汗,湧吐,瀉下的方法。由于發汗耗陽氣,耗津,所以首至陽虧并至津乏。湧吐法耗傷中焦陽氣,每至中陽不足,瀉下法損傷中下之陽,同時吐瀉也耗傷津液。除汗吐下外,用熱針紮向身體,用火熏病人的身體,用艾火灸病人的身體,用火熱熨其脊背,也是常見的方法。這些火熱的方法,使病人外熱陡增,外熱内感,有關經絡及部位熱氣增加,這就攪亂了身體内的一氣運行。當然上述方法用之得當,可以愈病,若使用不當,則會使病情變壞。例如,風寒外閉,宜辛溫發散而不宜瀉下,瀉下會使身體更寒。燥熱内結,宜苦寒攻下而不宜汗,汗之津傷則陽更熾。若表邪未解而裡邪複盛,宜先解表而後攻裡,先汗而後下。若裡邪急迫而表邪輕微,則又當先下而後汗。
1。2。1)汗下後小便不利
   大下之後複發汗,小便不利者,可能是津液亡洩。若果如此,别無熱渴之症,則其燥不甚,不用施藥,俟津液續複,小便一利,則愈也。小便不利,有土濕金郁,氣不化水;與土濕木郁,木不行水等情況。小青龍、五苓散證之小便不利,是土濕水停,必因濕旺。小青龍是外感中濕、陰邪上逆。五苓散是濕旺木郁、山澤不交。汗下之後小便不利,陽虛之人則陽亡而病濕;陰虛之人則津傷而病燥。陽亡當濕動,治宜溫陽利濕,若小便不利,可用真武湯;津傷必燥起,治宜清熱生津,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或竹葉石膏湯。汗後陽虛,飲水過多而小便不利,是濕旺水停,用苓桂術甘湯。
1。2。2)汗下後發喘
汗後亡津液,因燥渴而飲水太多,飲入之水不能消散,水停則肺氣壅遏,必喘。或汗後燥渴,身體陽虛,因而飲冷水不能消,隔阻肺氣不能降,氣逆作喘,此為寒喘。用五苓散加桔梗、杏仁祛其停水,止喘。
汗後裡熱未消或生外煩,因用冰塊敷之,或以冷水擦之、澆之,希望降其體溫。皮毛遇冷寒閉,肺合皮毛不開,郁其内熱作喘。外寒内熱,此為熱喘。治以小青龍加石膏湯。
中風外無大熱,汗出而喘,此表邪未解,營衛壅遏,肺氣阻逆而不降。治宜發表散肺郁、洩熱降肺逆,用麻杏石甘湯。
1。2。3)汗下後昏冒
汗下之後,陽氣陰液俱耗。裡陰虛則陽氣内陷。表陽虛則陰氣外束,陽沖不開,因之昏愦眩冒。冒家若汗出,衛氣得以外發,經脈得以條暢,陽氣宣達,表和則愈也。在表和之後,若裡未和,然後下之,可以考慮調胃承氣湯。
1。2。4)汗後惡寒惡熱
汗之耗陽氣、傷陰津。所以陽虛之人,汗則亡陽惡寒,氣洩而陽虛,須防入少陰,可投桂枝附子湯。陰虛之人,汗則亡陰,不惡寒而反惡熱,以其津傷而陽實故也。或已入陽明,故考慮以承氣治之,陽亢已害,承氣乃治。
若汗後脈浮自汗,惡寒不甚,尿數心煩,腳攣不伸。脈浮是病仍有在表,自汗是腑熱外蒸,小便數者,大便必硬。燥土之熱上熏,故心煩。惡寒不甚是表證将罷。腳攣者,是津傷木燥筋縮。此已成陽明腑證,因表證将罷,故治以調胃承氣滌府。
若醫以脈浮自汗,外象中風,未察裡之陽明,投以桂枝加附子湯,緻大汗而亡陽,緻生厥逆咽幹,煩躁吐逆,胃燥腸結,谵語不清。不知寸口浮大,是陽明腑證,而非太陽之表寒。桂附洩汗亡陽,熱度是減了,但燥卻增加了,燥加緻胃氣不能和降,使胃逆而火升。此時亡陽、中燥,上熱而中下皆寒,宜投甘草幹姜湯,溫中回陽而迎降逆上之熱氣,以暖中下。再投芍藥甘草湯,斂陰津滋木榮筋,使腳攣自伸。不要忘了胃燥腸結,緻生谵語,再投調胃承氣湯,下其結糞,則谵語自止,諸證全廖也。
1。2。5)汗下後再投桂枝湯的宜與忌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脈仍浮,疑内有陽明腑證。下之,脈浮仍不愈。若内有陽明腑證,然此時表證未罷,應當先解表,表解然後攻裡,則愈也。解表用桂枝湯。攻裡用調胃承氣湯。若陽明腑熱未實,或根本沒有陽明腑證,此時表不解而遽下之,将傷及中陽,若細查尚無其他變證,是裡陽尚可支持,而髒陰也未盛。脈浮是表證仍未罷,再用桂枝湯解表。
太陽病汗後已解,半日許複煩,是衛分和而營郁未盡解,可更發汗,投桂枝湯。
傷寒,醫下之,下傷中陽,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現疼痛為表證未罷。然救裡陽為急,因裡陽得固,表可續解。不然表邪内陷,變證叢生,所以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裡陽得複,然表證未罷,所以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大下敗其中陽,複發汗而又傷陽氣,緻中虛不能樞轉,裡陰上逆,君相之火不下,所以心下痞滿。外見惡寒者,是裡陽不振,陰氣外束,此表未解也。陽郁不達,内熱痞郁,法當攻之,然表未解,不可攻裡之痞滿。當先解表,表解後再攻裡痞。解表用桂枝湯。
   仲景于宜攻之病而有表證,皆先表而後下之。
發汗與攻下之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是表寒束肺,緻肺郁不開,營熱已郁,熱蒸皮毛,竅開不得透洩,所以汗出而喘。熱為汗減,所以熱度不高。此時若再投桂枝湯,桂枝辛溫,營熱開宣,彌蕩胸中,必更增煩躁與發熱。宜用生石膏清肺金之熱,表寒未盡,繼用麻黃、杏仁瀉肺平喘,此即麻杏石甘湯。不可再用桂枝湯。此似大青龍證,但大青龍是太陽無汗煩躁,此時有汗,毛竅已開,但肺郁一時不得透瀉,故仍用麻黃佐杏仁宣洩肺氣,而不用大青龍湯。
服桂枝湯發汗緻大汗出,因裡熱不衰,津液耗傷,故大煩渴。證現裡熱蒸蒸如炊籠,緻外表大汗出,汗出表邪必四散瓦解。表已解,而裡大熱、大汗出,因而大煩渴,因肺為水上之源,肺與陽明大熱大渴,将緻水涸津枯,故當急清肺金而救其陰津,用白虎加人參湯。此已無表證,不可誤投桂枝湯。
傷寒吐下之後,中氣傷而津液耗,因緣腑陽盛、津液耗傷之後,經七八日,續使燥熱内盛,又自裡達表,緻表裡俱熱。熱盛傷津而大渴、心煩、舌上幹燥,恨不得一下子就飲水數升才解渴。汗出竅洩而時時惡風,此時陽明燥熱、肺胃熱盛津傷,當先清肺胃之熱并急救其陰津,用白虎加人參湯。因汗出表已解,故不再考慮用桂枝湯。
隻要陽明經腑熱盛,即不可再用桂枝湯。


1。2。6)火法傷正
脈微數,營血虧虛,慎不可灸。營血不足而表未解,灸之會加劇陰氣之已虛,因灸之為火,同時又會加劇陽火之原實。虛其虛而實其實,緻君相之火不能斂收,産生煩躁而氣逆。灸火雖微,而循經内攻,力卻強大,緻營血消耗,焦骨傷筋,日就枯槁,營血難複也。
脈浮,身熱甚,當以汗法向外解之。不用汗法而用火灸,緻使邪氣無從外出,内之實熱因外火而大動,傷及陰氣,上會緻咽燥而吐血。一旦陽集于上,陰就會痹于下,發生從腰以下重濁而痹塞的症狀。
太陽病,當以汗解,不得汗,以火熏之,仍不得汗。緻使病人内熱增加,情緒躁擾。到經解之日,仍不能解,熱滞傷及血分,必出現便血。
太陽病,二日反躁,本是僅有表熱而無裡熱之證,二日才傳陽明,怎麼可能一下就熱躁起來?必胃陽素盛無疑。此時治當清涼,卻反用之,以火熨其背部,緻大汗出。火熱内幹,緻燥熱傷胃,胃中水竭,産生煩躁,燥熱熏心,必發谵語。若十餘日後,微陰續複,陰複陽退,忽振栗而自下利,是胃熱下洩,此為欲解也。當時熨背取汗之時,火熱入胃,火性炎上,必上熱而下寒,從腰以下無汗。因大汗傷津,小便乏源,欲小便而不得尿液。又因陽火向上升洩,下部膀胱無陽約制,又因津枯而大便幹硬,胃氣不能和降,反而上逆,必會上出現嘔吐,下反欲遺尿,欲尿而無尿,以及足下逆冷而惡風寒的症狀。待到上文所說振栗而自下利之時,陽熱随便通而下行,腰以下及腳會暖熱起來,谷氣宣暢而四達,胃熱随之瓦解,陽氣上散,會出現頭痛。
太陽中風,以火法發汗,外火與内郁之陽相合肆虐,緻血氣流溢,外現身體發黃。火性炎上,陽氣上燔,緻口幹咽爛,欲流鼻血,但頭汗出,際頸而還。肺氣壅遏,微喘,腹部脹滿。火盛爍津,身體枯燥不潤,緻小便難,或不能大便。久之衛郁莫洩,胃氣上逆,而為嘔哕。陽明熱擾神明,發為谵語,心情郁悶,懊憹煩亂,甚或手足燥擾,撚衣摸床,此是表裡壅遏,濕熱郁蒸而不能洩。治宜辛涼,雙清表裡。以麻黃,石膏洩表熱,大黃,芒硝洩裡熱,半夏,生姜降肺胃之逆,豬苓,滑石滲利洩其濕熱。若小便尚利,則陰氣未絕,可治。
1。2。7)汗吐下後土濕陽虛
太陽病,汗後耗陽耗津,對于素體陽盛之人,耗津就成為主要事情,會造成陽明腑燥,肺胃燥熱。而對于素體陰盛之人,耗陽就成為主要事情,會造成陽虛土濕或陽亡土敗。若大汗後胃中幹燥,煩不得眠,想喝水,因汗後陽氣新虛,隻宜少少與飲,若燥熱未甚,得少水和胃,則煩渴自愈。若燥熱已甚,少飲不救盛火,則投白虎湯。若現脈浮,小便不利,熱微消渴,是因表證未解,陽格于外,是以脈浮。濕動于内,木氣不達,是以小便不利。木郁風動,耗傷肺津,是以消渴。此是因濕盛引起的消渴,隻能消小飲,不能大消,故熱微。用五苓散。若發汗後,脈浮數,煩渴,是汗後陽虛土濕,肺胃不降,君相之火升逆在上,火爍肺津,是以煩渴,脈浮數,用五苓散。若無汗脈浮數煩渴,則是大青龍證,而不可用五苓散。
發汗後,病人脈數,數為熱,當能食,今不但不能食,反而嘔吐,是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客熱升浮,所以脈數。陽氣升浮至胸中熱而腹中虛冷,水谷入而不能消化,故而嘔吐。
汗後,水藥不得入口,是因陽虛土敗胃逆。若更發汗,則陽虛土敗更甚,脾陷胃逆,吐利更作,病入太陰,無有止期也。
太陽病,吐之,應惡寒而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是因吐傷胃氣,裡陽上逆,外達于表,此為因吐令陽火離根故也。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醫用吐法醫治,反令身自汗出,不發熱惡寒,關脈細數。是因吐傷胃陽,裡陽升浮,外達于表,故自汗出,反不發熱惡寒,胃傷則關脈細數。病一兩日吐之者,吐之傷輕,隻是腹中覺饑,因胃氣傷,反不能食。病三四日吐之者,吐之傷重,先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是因病深吐之胃傷頗重,裡陽浮動,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而胃中虛冷,陽火大虧,故食谷不化,出現朝食暮吐。
汗吐下溫針諸逆之中,唯吐為輕。凡胸中心下,腐敗壅塞,阻礙陽氣通行,而至郁悶懊憹,頭痛心煩,吐之清升,即刻暢安。但吐傷胃陽,過當會至中虛内煩。
汗後身疼痛,脈沉遲,是因汗洩血中溫氣,陽虛肝陷,故脈現沉遲。汗洩血中溫氣,緻經脈凝塞,風木郁遏,故身現疼痛。用新加湯。
新加湯
桂枝30白芍40生姜40炙甘草20大棗12枚人參30
方于桂枝湯中加白芍,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桂枝疏營郁,增重白芍瀉營血,增多生姜疏通經絡,加人參助肝脾之陽。

太陽病,桂枝湯證,有表證而無裡證,治當解表發汗。而醫反下之,敗其中陽,緻利遂不止。此時治當溫裡。醫下之時,表陽乘裡虛而内陷,然下傷胃陽,裡陰上逆,逆阻内陷之上陽,緻胃氣上逆,肺逆不降而為喘,肺郁生熱,氣蒸而為汗。表證未解,表裡束郁而脈現為促脈。雖内有四逆證,外有桂枝證,然因熱在胸膈,二方皆不能使用,故用葛根芩連湯。
葛根芩連湯
葛根80黃連30黃芩20炙甘草20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兩升,再納諸藥,煮取兩升,分溫再服。
方用葛根外以解表,内以條暢陽明之郁,使之能降。此雖桂枝證,然桂枝辛溫,不宜胃氣不降的肺郁生熱與喘而汗出的胸膈郁熱。芩連清君相之火,胸膈肅清,然後可議溫中下之寒。
太陽病,下之後,現脈促胸滿,是因下之後傷及中陽,陽衰胃逆,濁氣沖塞,是以胸滿。表裡束郁,是以脈促。此證較上述葛根芩連證,無喘與汗出之胸膈郁熱,亦無上證之胃腑莫容的下利表現。因表證仍在,仍用桂枝辛溫以疏營郁,但因陽傷,故去白芍之酸寒。若微惡寒,則不止脾陽已虛,而且腎元已寒,故以桂枝去芍再加附子。
太陽病,表病攻裡,虛其裡陽,使裡陰上逆,而表邪未解,緻肺氣郁阻,發而為喘。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破壅塞而下沖逆。
平素喘家,胃逆肺阻,投桂枝湯宜加厚樸、杏仁,破壅塞而下逆氣也。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枝30白芍30生姜30甘草20大棗12枚厚樸20杏仁25
桂枝各加減湯因要解表,服藥及取汗皆需尊桂枝湯法。
服桂枝湯後,或又下之,仍感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另外又感到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是因為土虛濕旺木郁,木郁不能洩水,故而小便不利。脾陷則易胃逆,胃逆甲木不降,故心下滿痛。濁氣沖塞,故頭痛發熱。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白芍20生姜30甘草20大棗12枚白術30茯苓30
依桂枝湯法煎服,小便利則愈。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五苓散、小青龍以及後面的真武湯皆有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是因土虛濕旺,在加入茯苓、白術燥土利濕的同時,還應加桂枝疏木以助疏洩。但在用藥之前,症狀中就已有:頭項強痛、發熱、無汗、心下滿痛等外束、中阻、陽明氣盛不得降等症狀。胃無降路,若此時再加桂枝疏營,熱氣一開,必會沖塞胸膈、頭項,緻使更加不堪。所以去桂僅用芍洩營血,而以術、苓、生姜、甘草、大棗燥土,土燥則水利,水利則金清,金清則右降。小青龍、五苓散證之小便不利,都是土濕水停。小青龍是外感中濕,陰邪上逆。五苓散是濕旺木郁,山澤不交。小便不利,有土濕金郁,氣不化水;與土濕木郁,木不行水等情況。真武湯證是水寒木郁,水不化氣。
發汗後,汗洩中陽,因中陽虛而濕旺,中陽虛、濕旺緻脾陷胃逆,胃逆緻胸脹,脾陷緻腹滿。用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複樞消滿。
炙厚樸56半夏25生姜25甘草20人參35
煎兩次,合一,分成三份,日三服。
下傷中氣,脾虛而緻腹滿,濁陰不降,腐敗壅塞,君相不降,出現心煩,煩極則卧起不安。用枳實、厚樸消滿降逆,栀子清不降之君相。胸膈條達,在上之腐敗瘀濁會引而越之,嘔吐而出。
若以丸藥大下之,緻中氣敗甚,陽氣大傷,濁陰上逆,瘀生腐敗,阻隔君相不降而留于上、退于外,出現身熱,微煩。用幹姜溫中複其樞軸,栀子清君相之聚,條達三焦,在上之腐敗瘀濁也會引而越之,嘔吐而出。
栀子厚樸湯
栀子12姜厚樸42炒枳實15分成兩份,先服一份,得吐者,止後服。
栀子幹姜湯
栀子12幹姜20 煎兩次,合一,分三份,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汗下敗其中氣,胃土上逆,濁氣填塞,君火不行,緻煩熱、胸中滞塞。用香豉調中氣開滞塞,栀子條達三焦,清熱除煩。中氣調與三焦暢,在上之瘀濁亦會引而越之,嘔吐而出。
汗吐下後,土敗胃逆,君火不降,君火炎于胸中,會緻虛煩不得眠。劇者,濁瘀填塞,濁氣熏心,會出現反複颠倒,心中懊憹,用栀子豉湯。少氣者,加甘草益氣。用藥前,即有嘔吐症狀者,是胃逆之甚,加生姜下氣通神明。用藥後,因中氣與三焦之條暢,在上之瘀濁仍會引而越之。但此嘔吐已非彼嘔吐也。
栀子豉湯栀子12豆豉42
先入栀子煎25分鐘,再入豆豉煎20分鐘。分三服,得吐者,止後服。
栀豉甘草湯栀子12豆豉42甘草20
煎如前法,得吐,止後服。
栀豉生姜湯栀子12豆豉42生姜54
煎如前法,得吐,止後服。
1。2。8) 太陽經病土負水勝
平素腎水原寒之人,水旺火衰,一病太陽,表陽外郁,内寒即動。或經汗下溫針,緻陽亡土敗,寒水無制。治宜扶陽明而抑少陰。
汗洩衛陽,不能衛外而固,于是皮毛失斂,出現汗漏不止,汗出表虛而惡風。腎主五液,入心為汗,腎中元陽,乃諸陽之本。漏汗緻腎中陽根洩而不藏,出現元陽虧虛。汗亡血中溫氣,木郁不能行水,出現小便難。中陽不足,不能溫養四肢,出現四肢微急,難于屈伸。要用附子暖腎水益陽根,桂枝湯疏木以助生長。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30白芍30生姜30甘草20大棗12枚 炮附子20
煎服如桂枝湯法。
   汗洩血中溫氣,緻木氣虧,表病不解,反感惡寒,用芍藥甘草附子湯。白芍清風斂營血,附子暖水溫陽,甘草益土榮木。
芍藥甘草附子湯
白芍30炙甘草30炮附子20 一煎一服
芍藥甘草附子湯是癫症、痫症、自閉症治療之祖。
   新加湯症狀:汗後身疼痛,脈沉遲,是因汗洩血中溫氣,陽虛肝陷,故脈現沉遲。汗洩血中溫氣,緻經脈凝塞,風木郁遏,故身現疼痛。方于桂枝湯中加白芍,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桂枝溫疏營郁,增重白芍瀉營塞,增多生姜辛溫疏通經絡,加人參入五髒,以助肝脾之陽。芍藥甘草附子湯是汗洩血中溫氣,緻木氣虧,表病不解,反感惡寒,故以附子暖水溫陽,甘草益土榮木,白芍斂營血。
   新加湯雖脈沉遲,症狀未至惡寒,脈遲身疼痛是營中溫氣乏甚,加之表未解,緻營脈凝塞,脈凝塞緻風木郁遏。所以重點是解決凝塞,故加用生姜一兩辛溫通絡,人參三兩助肝脾之陽,再加桂枝溫疏,輔以增加一兩芍藥增洩凝塞。芍藥甘草附子湯有惡寒,但無脈沉遲,更無身疼痛,是太陽陽氣不足而無明顯營郁,汗出又緻營耗。故以附子暖水,芍藥甘草斂營清風木。
吐下傷中陽,吐傷胃陽則病上逆,下傷脾陽則病下陷。中土不能樞轉,胃病上逆緻濁氣沖塞,心下逆滿。陽氣升浮,出現起則頭眩。病下陷則脾陷木郁,脈現沉緊。木郁風氣現,風木上行,證現氣上沖胸。此時若再發汗,再亡經中之陽,脫瀉血中溫氣,木枯風動,會緻身體發生振搖。水旺土濕木郁風動,治以苓桂術甘湯。
苓桂術甘湯
茯苓42桂枝21白術21炙甘草21 煎兩次,分溫三服。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是因陽虛之人,汗多傷其陽根,中陽一衰,土敗陽飛,殘陽上越,則感覺其人身仍發熱,陽越于上,則感頭暈目眩。陽根敗而水寒,中陽衰而土濕,水寒土濕則風木郁動。風性動搖,則生悸動,根本動搖,則悸在臍間,枝葉搖動則悸在心下。風動神搖而殘陽不固,就想立刻把地劈開一個縫子,自己跳進去,讓地把自己夾起來。以求一固。治以真武湯。
真武湯
炮附子20白術20白芍30茯苓30生姜30
兩煎合一,分三份,一日三服。
治少陰病,内有水氣,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嘔者。
方中術,苓利水而燥土,生姜降濁止嘔,散水氣。白芍清風而安振搖,附子溫腎水以固陽根。若咳,加幹姜10,細辛10,五味子51。若小便利,去茯苓。若大便下利,加幹姜20。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共前84。
發汗過多,汗亡心液,亡血中溫氣,火洩神虛,宗氣不足,要以右手按壓左胸,方得靜甯。土敗木郁風動,濁氣填塞,風氣上行,阻于心下,故心下動悸,投以桂枝甘草湯,以桂枝疏木安振搖,甘草補中培本。
桂枝甘草湯
桂枝42炙甘草21水煎兩次,合一,頓服。
凡汗多陽亡,其人欲叉手自冒其心者,清陽虛于上,濁陰必然上行填塞,清竅為濁氣所閉,率多耳聾。
一般脈候浮數,外感法當汗解,若誤用下法而敗其脾陽,緻身重而心悸,則不可再發汗,若再汗必緻陽亡。當啜熱粥養中,俟其自汗而解。此時尺微,裡陽又原虛,故不能再汗,需待陽氣漸複,經氣外發,自能汗解。凡尺脈遲微者,皆不可汗,因營候于尺,汗化于營,汗耗血中溫氣,脈已遲微,故不可發汗。
太陽病,使用下法之後,感覺有氣自下而上沖,是奔豚發作,用桂枝湯疏風木而降奔沖。不沖則不用桂枝。
太陽病,發汗後,其人出現臍下動,是奔豚欲作。奔豚,仲景之臍上築,腎氣動;扁鵲之腎之積,曰奔豚,皆以為腎邪。實是汗亡血中溫氣,陽亡水寒,風木郁動,木氣奔沖上騰狀若驚豚也,本是水寒而标是肝氣。風性動搖,産生悸動,根本動搖則臍下振悸,枝葉不甯則悸在心下。風木奔沖,起于少腹,直犯心胸,序及腹脅心咽喉首,其痛不支,喘呼閉塞,七竅火升,病熱必惡,莫此為劇。
臍下悸者,用苓桂草棗湯,桂苓瀉寒水而疏乙木,草棗補脾精而養肝血。
苓桂草棗湯
茯苓54桂枝54炙甘草30大棗15枚
甘瀾水,先煎茯苓20分鐘,再入諸藥煎30分鐘,兩煎合一,分三份,日三服。
凡用燒針取汗者,汗出表瀉而陽虛,表冷針孔被寒,核起而色赤者,是營郁風木郁動,必發奔豚。 治宜先灸其核上各一壯,以散其外寒,再投桂枝加桂湯,更加桂枝20,疏風木而降奔沖。
桂枝加桂湯
桂枝50白芍30生姜30幹草20大棗12枚煎服同桂枝湯。
   傷寒脈浮,當以汗解,然用火法劫汗,緻汗出過多而亡陽。中陽虧虛,土敗胃逆,陽不下根,則起卧不安。膽木失根則驚生, 肝木郁動則悸作, 濁陰越關上填右路,清陽被壓縮于上,殘陽不降不開則狂生。投桂枝湯疏木下沖,去白芍之瀉陽,另加龍、牡斂收神魂,納降右路,蜀漆豁迷痰以坦降途。
   同為治奔豚,苓桂草棗是既有水氣,又有脾精不足。桂枝加桂是營郁甚,又無熱,因而桂枝加量。
桂枝去芍加蜀漆龍牡湯
桂枝30生姜30甘草20大棗12枚蜀漆30生龍骨42生牡蛎50
蜀漆先煎20分鐘,入諸藥,煎30分鐘,濾過,分成三份,先溫服一份。
太陽經病,誤用火熏,助其經熱,是謂火逆。火熏是熱在表而不在裡。火逆之後,因見病不解,又用下藥,虛其裡陽。再加燒針取汗,又虛其表陽。陽根欲脫,陽氣上行而不歸,遂緻煩躁不安。用桂甘龍牡湯培土疏木。左路少量桂枝疏木,加較多甘草補脾使陽氣發榮,右路大量龍牡斂神歸宅,重在金降而輔以木疏則煩躁除。
凡汗下之後,病不解而生煩躁者,皆為土敗水侮,陽根欲脫。用仲景茯苓四逆湯,即附子黃芽湯。方以參草補中氣,姜附暖水土,茯苓瀉腎邪。
汗傷表陽,下又傷裡陽,緻表裡陽虛。白晝天地之間陽氣生發,病人陽不得斂,陽飛而生煩躁。夜間天地之間陽氣斂藏,病人微陽得斂,安靜無擾,若不嘔不渴,是無裡證;外無大熱,是無表證。用幹姜附子湯以溫中下之陽。
若平素汗多,陽亡寒生,再重發其汗,使殘陽失根,必緻陽神不歸,恍惚心亂。發汗傷陽又傷其津,小便後陰管作疼,是陽亡木郁而又津虧也。
桂枝甘草龍骨牡蛎湯
桂枝10甘草20龍骨20牡蛎20兩煎合一,分三份,日三服。
茯苓四逆湯(附子黃芽湯)
炮附子20人參10幹姜15甘草20茯苓30
兩煎合一,分溫日三服。
   幹姜附子湯幹姜10生附子20水煎20分鐘,頓服。
   
1。2。 9)太陽經壞病結胸證
太陽經病,風傷衛,在經不解,經熱内傳于陽明經腑。方其在經,可汗之而解,及至入腑,方可議下。陽明經熱之時,表熱未解,而胸熱先生。此時不用發汗方法以解其表,反用下法以攻其裡,虛其裡陽,緻體内中下陽負而陰盛。裡陽驟虛必緻表陽内陷,内陷合于胸中經熱,則胸間熱隆。下之中虛,土敗胃逆,礙甲木降路,必緻甲木逆沖。胃應和降,遇膽之客氣,兩相格拒,于是胸中作痛。相火郁發,外無瀉路,于是息短胸盈,煩躁懊憹作也。經陽外束,下有逆沖,于是胸熱内郁,緻經腑之氣,閉塞堅凝,證現心下硬滿疼痛,按之堅硬如石。肺為水上之源,肺熱不降則生濕,濕與熱合邪于胸膈,氣滞濕聚而生飲,緻成結胸。用大陷胸湯。
大陷胸湯
大黃84芒硝51甘遂末3先煮大黃30分鐘,濾出,入芒硝,煎一兩沸,入甘遂末,攪勻,溫服一半,得快利,止後服。
結胸下連胃腑結胸,下寒逼熱在上,病但在胸而不至少腹。今結胸已成,又遇誤治,重發其汗而又複下之,緻津亡胃燥,舌幹發渴,日晡之時,小有潮熱,不大便五六日,從心下至少腹硬滿疼痛,手不敢近。是邪熱已深,濕将化燥,結胸下連胃腑,是結胸而兼陽明腑證。陽明腑證當用承氣,但潮熱非甚,腑邪尚輕,而胸中飲熱堅凝,故不用承氣,仍用大陷胸湯。
結胸上連頸項汗下傷津,津涸筋燥,濕熱熏蒸于上,現頸項強直,項常反折,俯則病甚,狀若柔痙。治宜釜底抽薪,用陷胸。但慮湯下速,而在上之邪,不能速解,故變湯為丸,丸以緩之,用大陷胸丸。硝、黃、白蜜,潤燥通腑,蕩其結熱。甘遂、杏仁、葶苈瀉肺滌飲,去濕也。
大陷胸丸
大黃84芒硝51杏仁84葶苈子(熬)51
大黃,葶苈子為末,入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取如彈子大一枚,别搗甘遂末1克,白蜜一小杯,水兩杯,煮取一杯,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忌如常。
結胸之證,上陽下陰,寸浮關沉,之所以以下法可愈,是因為下焦之陽未緻拔根。以下法将上焦之陽下推,回火歸元,使接下元陽根。若寸脈浮大,絕無沉意,是下焦陽根已斷,絕不可下,下之則死。若結胸證遷延日久,證日劇而見煩躁,是陽根盡洩,上熱已極。無治。
結胸證輕者名小結胸,小結胸亦在心下,按之痛,不按不痛,大結胸是不按也痛。小結胸脈候浮滑數,而大結胸脈候是寸浮關沉。此亦濕熱郁蒸,用小陷胸湯,連清、蒌滌、半夏降逆。
小陷胸湯
半夏50瓜蒌50黃連10
先煎瓜蒌30分鐘,去瓜蒌,入諸藥,煎20分鐘,分溫三服。
若不成結胸,但頭上汗出,餘處無汗,際頸而還,是濕郁熱氣熏蒸。濕旺木郁,下見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大陷胸證,表熱不解而傳胃,下早緻陽明經之熱郁于膈,君相不降,上陽下陰,故病濕熱。治宜外解皮毛之邪,内清胸膈之濕熱。使内陷之表邪,仍從表出,上郁之濕熱,蕩瀉而下。仲景之大陷胸湯,但瀉上焦濕熱,而不用表藥,是救急之法。此處黃坤載拟法以麻黃、石膏、甘遂、枳實雙解表裡,構思甚妙。程倩郊用枳實理中丸效亦甚佳,欲破堅結,可再加黃芩,瓜蒌,牡蛎。
太陽病,兩三日,正傳陽明少陽之時,出現不得卧、但欲起的外煩症狀,是陽明不降,心下必結。此時若脈見微弱,必是寒氣在内,格其陽火。治當溫散中寒,而反下之,緻脾陽敗陷,必當下利。若利止,因中寒未去,阻其膽胃和降,緻二氣壅塞于上,必發結胸。若利未止,脾氣方陷,四日見外熱愈甚,而複下再敗脾陽,則裡寒增而利更甚,陽氣外浮而外熱更劇。内寒協和外熱而下利,為協熱利。
結胸與協熱利,皆有寒邪在内。中寒上攻,胃逆而為結胸,中寒下洩,脾陷而為協熱利。二者标異而本同。
太陽病,下之,小敗其中陽。因當汗而用下法,緻表不能解,在表之經熱不能外達,然亦未内陷。中陽小敗,君相降緩,緻表裡熱盛而脈促。經熱郁隆于表,必當外發為汗,此為欲解。若大敗其中陽,陰邪逆沖,緻膈熱郁迫,緻成結胸,寸脈必然浮。若脈緊,是表熱被束,邪火上行熏于咽,必苦咽痛。脈弦者,木氣不疏,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水寒木郁,營運不足,遇熱而數,因而脈細數。水寒陰邪沖逆,胃膽不降,陽不下秘,升浮無根,必現無休止的頭痛。脈沉緊者,裡陰束郁,胃腑莫容,随上行必作嘔吐。脈沉滑者,乙郁不升動于下,沉主裡、在髒,必協和外熱而下利。脈浮滑者,乙郁不升動于下,浮主表在經,合經熱鼓動,必下血。肝候于左關,肝木郁于土中,則候于右關,郁于水中,則候于尺。
1。2。10)太陽經壞病痞證
病發于陽,多入陽明而為熱,待表解内熱實而方可議下,此時下不為早。下早則表陽内陷,而為結胸。病發于陰,多入太陰而為寒,始終不可用下,誤下則裡陰升而為痞滿。誤下傷及中氣,壞其升降,濁氣上逆,則生瘨脹,清氣下陷,則生飧洩。太陰之證,腹滿自利,腹滿者是痞之根,而未成痞也。誤下中敗,裡陰上逆,而現胸下結硬成痞,痞為太陰之壞病。太陰髒寒,溫宜四逆,陽旺自可寒消。但成痞阻于中,君相不降,而成上熱下寒,上熱不受四逆,宜用清上溫下,寒熱并用,故瀉心一輩應運而生。
太陽病,表不解而數下之,敗其中氣,外熱不退而内寒亦增。内寒協和外熱而下利,利遂不止。清陽下陷而濁陰上逆,濁陰填于胃口,而成心下結硬。用桂枝人參湯。解表之中,降陽中之濁陰而痞自消,升陰中之清陽則利自止。
桂枝人參湯
桂枝40人參30幹姜30白術30炙甘草30
後四味先煎30分鐘,入桂枝,再煎20分鐘,濾出,再煎一次,合一。分溫三份,日兩服,夜一服。
桂枝通經發表,人參湯溫補中氣,複升降之樞。
傷寒,大下後敗其中氣,又複發汗亡其陽。亡陽陰氣外束,外現惡寒,表未解也。表未解内必發熱,中敗升降不行,胸下必成痞也。内熱痞郁,可攻,但表未解,尚不能攻。因在汗下之後,解表用桂枝而不用麻黃,表解之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20黃連10以上兩味用沸水浸泡15分鐘,分溫再服。
痞證,陽氣格郁,君相不降,必生上熱;陰氣凝塞,必生下寒。寒熱二氣搏結,出現心下石硬,脈寸浮而關沉。若診之關上脈浮,按之心下自濡,是氣痞。雖上郁生熱而下寒未生,胃陽不降而濁氣湮郁,故關脈現浮。治不用溫中下,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清上通腑。若下寒已動,關脈不浮而心下亦不濡,此時上熱蘊蒸,别無出路,必開其皮毛,洩而為汗。下寒已動,加之上部汗出以後,身必惡寒。用附子瀉心湯。
附子瀉心湯
附子20大黃20黃芩10黃連10
單煎附子30分鐘,過濾。将大黃,芩,連以沸水浸泡15分鐘,過濾。上兩種濾液合一,分溫再服。
傷寒汗出表解後,胃中不和,陳宿不消,心下痞硬,濁氣上逆,現幹噫食臭。甲木郁于土,土虛不能治水,緻水郁于脅下,土敗乙木郁蕩,腹中雷鳴而病下利。用生姜瀉心湯。
生姜瀉心湯
生姜40半夏50黃芩30黃連10幹姜11人參20甘草20棗12枚煎25分鐘濾出,将濾液再煎25分鐘,分溫三服。
傷寒,中風,表不解而醫下之,敗其中氣,緻升降倒行,脾陷乙木郁蕩,腹中雷鳴而下利;胃逆甲木不降,緻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君相不降而上炎,緻心煩不得安。醫以痞為結熱,複下之,再敗中陽,緻胃中虛,客氣上逆,使其痞益甚,進而結硬。治以甘草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
甘草42半夏50黃芩30黃連10幹姜30大棗12枚
煎服方法同生姜瀉心湯。
痞利五苓散證
誤攻緻心下痞滿,當與瀉心諸湯,而服後痞不解。其人心下痞滿,下利不止,小便不利,口渴心煩。是土濕木郁水停,先燥土利水,行小便。土燥中土樞轉,清升濁降,痞硬自消。用五苓散複其中土樞轉使痞利兼醫。
傷寒汗吐下後,外證已解,而汗下傷中,土敗胃逆,甲木不降,緻胃口痞塞,清氣郁蒸而化痰涎,戊土壅遏,證現哕噫。用旋複代赭湯。半夏,姜赭降逆氣,旋複花下氣行痰,參棗草補中。
旋複代赭湯
旋複花30(包煎)半夏51生姜51代赭石末10(包)人參21甘草30大棗12枚 水十杯,煎取六杯,去藥渣。再濃煎,取三杯,日三服。
傷寒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後,下利如故,醫謂内熱,又下之,利不止。又謂内寒,與理中,其利益甚。是因心下痞滿仍然存在,甲木戊土壅塞于胃口,不能和降,理中溫中補虛而欲複,卻不能使胃土和降。胃不能降則脾不能升,胃腸得理中之熱,必往下傾,因此其利益甚。利甚急則治其标,宜先固下焦之脫,用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168(為末,包)禹餘糧168(為末,包)
水六杯,煎取兩杯,分溫三服。
痞證胃逆脾陷,下利嘔逆。心下逆滿,肺胃不降,清氣郁凝而為飲。濁氣升塞,頭痛幹嘔短氣,心脅痞硬作疼。而升塞外逼則汗出而不惡寒,是表解而裡未和。宜洩其裡水,用十棗湯。
十棗湯
芫花,甘遂,大戟等分為末取大肥棗十枚,水兩杯,先煮棗,得煎液大半杯,去棗。向煎取液中加入上三味藥末,強壯之人加2克,體弱者加入1至1。5克,平旦溫服,若下少,明日平旦再服原量,得快利後止後服,糜粥自養。
痞證,心下痞硬,寸脈微浮,氣沖咽喉,不得喘息,濁陰填塞,肺郁化痰,停瘀胸膈。在上者引而越之,故可用吐法,用瓜蒂散。
瓜蒂散
瓜蒂0。3赤小豆0。3研末,先以淡豆豉10克,水煎大半杯去渣,将上兩味藥末的一半加入藥液,混勻,溫頓服之,探吐。不吐者稍加之,得快吐為止。
汗吐下傷陽傷津,緻中陽大傷,陰津消乏,陽虛不降而生煩,陰津消乏而脈微弱。土敗陽亡,中土失樞,濁陰上逆,胃膽不降,緻使心下痞而脅下痛。肺胃不降,濁氣上沖咽喉,升浮旋轉,使頭目眩冒。木郁風動,是以振搖,三陽不舒,濁氣沖塞,是以經脈郁動。營虧筋脈失養,陽虧筋脈失煦,久之筋脈萎廢,而成痿病。陽明者,五髒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者,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沖為血海,又為經絡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會于宗筋。中陽敗亡而虧傷陽明;陰津消乏而虧傷營血。于是宗筋弛壞,變為痿也。
1。3)髒結證
病有結胸,有髒結,各是什麼情況呢?結胸是寸浮關沉,按之痛。髒結是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浮,關脈細小沉緊。髒者,腑氣内通于髒,以陽煦陰;髒氣外濟于腑,以陰濡陽。關者,陰陽之通衢,今關脈細小沉緊,髒陰沉結不能過關以上濟于陽,緻陽殘。殘陽浮于上焦,不能過關以下煦于陰。關及以下,濁陰填塞,故寸浮,如結胸狀。陰結而未沖,故飲食如故。濁陰中下,土濕脾陷,故時時下利。舌上白苔滑者,火敗金郁,右路無陽,是為難治。
髒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是因陽動陰靜,一定之理,其人反靜是無陽也。陰盛當陽複,陽複當熱,陰盛又寒,是謂往來寒熱。今無往來寒熱,是陽不能複,為無陽也。髒陰結聚,陰不能化陽,故無陽證。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髒結,死。木生于水而長于土,上行化為心火。少腹、陰筋是天三之處,脅下,肝經之分野。肝氣痞結,阻滞天三生木,木郁克土,臍旁乃戊己之地,是木不能生于水而長于土。久之,陰氣結而不能出于陽,形成髒結,有陰無陽,則生無望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