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人教版高中語文《寡人之于國也》課内過關檢測含答案解析

一、選擇題(每題4分,共44分)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寡人之于國也于:對于

B.盡心焉耳矣 焉:句末語氣助詞

C.河内兇,則移其民于河東 河:兩個河均指黃河

D.鄰國之民不加少 加:增加

答案:D.加少,更少,加:更。

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請以戰喻 請:請求

B.填然鼓之之:音節助詞,無義

C.兵刃既接 既:已經

D.棄甲曳兵而走 曳:拖着

答案:A,請:請允許我。

3.下列句子中“于”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①寡人之于國也(于:對于)

②則移其民于河東(于:到)

③移其粟于河内(于:到)

④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于:比)

⑤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于:像)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答案:C 何異于:與······有什麼不同,于:與······比較

4.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或百步而後止或:有的人

B.以五十步笑百步以:因為

C.直不百步耳直:隻是,不過

D.是亦走也是:代詞,這

答案:B 以:用,憑

5.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不違農時,鼓舞不可勝食也 違:耽誤

B.數罟不入洿池數罟:很多的網,數:很多,罟:網

C.斧斤以時入山林以:按照

D.王道之始也 始:開端

答案:B 數罟:細密的網,數:細密,罟:網

6.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雞豚狗彘之畜畜:牲畜

B.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以憑借

C.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奪:錯過

D.謹庠序之教庠序:古代學校名稱,商朝稱“序”,周朝稱“庠”

答案:A 畜:蓄養

7.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謹庠序之教教:教化

B.申之以孝悌之義申:反複陳述

C.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負:背着東西,戴:頂着東西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檢:檢舉,揭發

答案:D 檢:制止,約束

8.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餓莩:餓死的人

B.非我也,歲也 歲:年成

C.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至:歸順

D.非我也,兵也 兵:士兵、将士

答案:D 兵:兵器

9.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用法及含義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内移:使動用法,使…遷移

B.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鼓:名詞活用為動詞,敲起鼓來

C.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否”,不是

D.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生:動詞活用為名詞,活着的人;喪:為動用法,為…辦喪事;死:動詞活用為名詞,死了的人

答案:C 無:通“毋”,不要

10.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用法及含義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樹:名詞活用為動詞,種植;衣:名詞活用為動詞,穿

B.謹庠序之教 謹: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認真從事

C.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詞活用為動詞,歸罪,歸咎

D.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斑點

答案:D 頒通“斑”,頒白指“頭發花白”

11.對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斷及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①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或······或······,固定句式,有的人······有的人······

②直不百步耳 直······耳,固定句式,隻是······罷了

③是亦走也。 是······也,固定句式,表判斷,這也是·····啊

④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狀語後置,應為“于鄰國多”,意為“比鄰國多”

⑤樹之以桑 狀語後置,應為“以桑樹之”,意為“用桑樹”

⑥申之以孝悌之義 狀語後置,應為“以孝悌之義申之”,意為“把孝悌的道理申訴”

⑦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狀語後置,應為“頒白者于道路不負戴矣”,意為“頭發花白的人就不在道路上背負後頭頂重物了。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⑦ D.②③④⑤⑥

答案:C ⑤樹之以桑,狀語後置,應為“以桑樹之”,意為“把桑樹種植”;⑥申之以孝悌之義,狀語後置,應為“以孝悌之義申之”,意為“把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複的講給百姓聽”。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26分)

1.《寡人之于國也》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回答了梁惠王“,”的疑問。

2.《寡人之于國也》中孟子以戰設喻,用“,”表述逃兵“棄甲曳兵而走”的兩種情況。

3.孟子從漁業方面闡述王道,與當下可持續發展觀相合的兩句是:,。

4.《寡人之于國也》中孟子用,”兩句,指出了“五十者可以衣帛”的前提條件。

5.孟子重視教化百姓知孝悌之義,這樣的話,老者就會得到尊敬和幫助,具體句子是:。

6.《寡人之于國也》中孟子形象地論證民饑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年成好壞,重在君王是否施行仁政,提出了,”的看法。

7.《寡人之于國也》寫出統治者自己揮霍浪費卻不顧人民死活的句子是:,。

答案:

1.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2.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3.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

4.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5.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6.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三、翻譯下列句子(每題5分,共30分)

1.河内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内;河東兇亦然。

黃河以北遇到饑荒,就把那裡的老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去,又把黃河以東的糧食轉運到黃河以北來;如果黃河以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辦。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咚咚的敲響戰鼓,兩軍的兵器已經交鋒,一方丢棄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後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而停下來。

3.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不耽誤農業生産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細密的網不下到魚塘裡,魚鼈之類的水産就會吃不完;砍伐樹木要按照一定的時間,木材就會用不完。

4.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這就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遺憾了。百姓對養生死葬沒有什麼遺憾,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5.謹庠序之教(教化),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認真謹慎地辦學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複的講給百姓聽,頭發花白的的老人就不會在路上背負或頭頂重物行走了。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貴族家的狗豬吃人所吃的糧食卻不加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而不知道開倉赈濟,百姓死了,卻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念成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了後,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