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杜甫《望嶽》中的“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與李白《行路難》中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在情感基調上有着高度的一緻。
67.“青鳥”是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如李璟《攤破浣溪沙》:“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再如李商隐《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68.江淹《别賦》:“黯然銷魂者,惟别而已矣。”李商隐《無題》中的“相見時難别亦難”一句也有着相近的感慨。
69.王國維《蝶戀花》中寫道:“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顔辭鏡花辭樹。”李商隐《無題》中的“曉鏡但愁雲鬓改”一句與之表意相近。
70.李商隐《無題》中與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所寫之景極為相近的一句是:東風無力百花殘。
71.對于人生之路,辛棄疾《鹧鸪天·送人》直言:“江頭未是風波惡,别有人間行路難。”李白在《行路難(其一)》中則以隐喻道出:“欲渡黃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滿山。”
72.範仲淹《嶽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處事淡然的态度。《菜根譚》裡說:“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随天外雲卷雲舒。”正是對其最好的注解。
73.李白受南朝詩人鮑照影響很大。其《行路難》(其一)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明顯有鮑照《拟行路難》(其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歎息”的影子。
74.《記承天寺夜遊》一文中,與陶淵明《飲酒》中“心遠地自偏”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75.蘇轼在《赤壁賦》中寫道:“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其《記承天寺夜遊》中與之表意相近的句子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76.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胡琴琵琶與羌笛”與辛棄疾《破陣子》中的“五十弦翻塞外聲”兩句,均提及了古代的弦樂器。
77.秋瑾《鹧鸪天》中有“夜夜龍泉壁上鳴”之句,其中大有辛棄疾《破陣子》中“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影子。
78.杜牧《阿房宮賦》中指出,秦朝的恐怖高壓政策使天下百姓“不敢言而敢怒”,與之相反的是,《鄒忌諷齊王納谏》一文中的齊威王卻宣布“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可得到獎賞。
79.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轼《水調歌頭》中的“起舞弄清影”一句就是從這裡脫胎而來。
80.“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别。”出自元代張鳴善《普天樂·詠世》,蘇轼《水調歌頭》中與之表意相近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81.蘇轼《水調歌頭》中與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内容與境界上均高度相近的句子是: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82.《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中,與李清照《如夢令》中的“綠肥紅瘦”運用了同一修辭手法的句子是:左牽黃,右擎蒼。
83.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與高适《别董大》中的“千裡黃雲白日曛”所描述景色極為相似的句子是“愁雲慘淡萬裡凝”。
84.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與柳中庸《征人怨》中“三春白雪歸青冢”所展現的氣候特征極為相似的句子是“胡天八月即飛雪”。
85.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的“草色遙看近卻無”與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的“淺草才能沒馬蹄”均寫到了草,且都籍此巧妙傳達出了時令。
86.蘇轼《蔔算子》寫道:“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李煜《相見歡》中與之意境極為相近的句子是: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87.蘇轼《赤壁賦》中的“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與《水調歌頭》中的“月有陰晴圓缺”,都指出了月亮圓缺更替、周而複始的自然規律。
88.對先賢而言,物質的貧困之于精神追求無足道哉。顔回居于陋巷,但“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劉禹錫身處陋室卻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宋濂着舊袍破衣立于衣着光鮮的同學間毫無豔羨,反而認為“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89.《琵琶行》一詩中,琵琶女自言:“暮去朝來顔色故。”同樣的意思,《氓》當中用“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八字來表達。
90.《勸學》中與《孟子》中的“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表意相近的一句是:(故)木受繩則直。
91.古詩文當中多有對“星宿”的涉及,如李白《蜀道難》中的“扪參曆井仰脅息”,蘇轼《前赤壁賦》中的“徘徊于鬥牛之間”。
92.晏殊《浣溪沙》中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花枝缺入青樓開,豔歌一曲酒一杯”的句子是:一曲新詞酒一杯。
93.晏殊《浣溪沙》中化用鄭谷《和知己秋日傷懷》“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台” 的句子是:去年天氣舊亭台。
94.晏殊《浣溪沙》中與漢樂府《長歌行》中的“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表意相近的一句是:夕陽西下幾時回。
95.同為寫落花,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落英缤紛”給人以絢麗優美之感,晏殊《浣溪沙》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則給人以惋惜怅惆之感。
96.晏殊《浣溪沙》中與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
9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蘇轼《赤壁賦》中與之相近的句子是“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98.風有大小之别,既有肆虐的狂風,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所寫的“八月秋高風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也有宜人的和風,如蘇轼《赤壁賦》中所寫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99.李白在《襄陽歌》中寫道“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黃庭堅在《鄂州南樓書事》中寫道“清風明月無人管,并作南樓一味涼”,蘇轼《赤壁賦》中認為面對清風明月隻要不閉目塞耳,即可“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三人觀點可謂一緻。
100.北宋詩人林逋隐居杭州孤山時,植梅養鶴,人稱“梅妻鶴子”。《赤壁賦》中的“侶魚蝦而友麋鹿”一句表現了與之相近的情懷。
101.明代楊慎《臨江仙》“白發漁樵江渚上”之句有《赤壁賦》中“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的影子。
102.讀明代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令人想到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蘇轼《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103.“猿啼”是古詩文之常見意象,如郦道元《三峽》中引自漁歌的“猿鳴三聲淚沾裳”,杜甫《登高》中的“風急天高猿嘯哀”,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杜鵑啼血猿哀鳴”。
104.《小石潭記》中“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和《記承天寺夜遊》中“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都寫到了景物的“影”。
105.諸葛亮《後出師表》中寫道:“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其《前出師表》中與之相近的表達是“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
106.劉禹錫《陋室銘》:“南陽諸葛廬。”諸葛亮《出師表》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均提及了諸葛亮未仕前的隐居之地。
107.《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寫出了春草初萌時的特點,大得王維“青霭入看無”、“山色有無中”之意趣的詩句是: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108.音樂之于宴飲,有人認為必不可少,比如《琵琶行》中,白居易送别友人之時就因“舉酒欲飲無管弦”而“醉不成歡”;而有人則認為并非必要,如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就直言“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109.《桃花源記》中,“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兩句所寫與《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的“小國寡民”之境相近。
110.農民一年之中多是在繁忙勞作中度過的,翁卷《鄉村四月》中就寫道:“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白居易《觀刈麥》中也寫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111.讀郦道元《三峽》中的“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常常會讓我們想起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112.李白在《劍閣賦》中寫道:“送佳人兮此去,複何時兮歸來?”其《蜀道難》中與之意思相近的一句是:“問君西遊何時還?”
113.李白《長相思》(其一)中有“美人如花隔雲端”之句,蘇轼《赤壁賦》中與之意近的一句是:望美人兮天一方。
114.幹支紀年法與年号紀年法是我國古代常用的兩種紀年法。前者如《赤壁賦》中的“壬戌之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小序中的“丙辰中秋”;後者如《嶽陽樓記》中的“慶曆四年春”,《記承天寺夜遊》中的“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115.蘇轼《赤壁賦》結尾處的“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與其《水調歌頭》詞前小序中的“歡飲達旦”一句所描繪情景相近。
116.“老骥伏枥,志在千裡”(曹操《龜雖壽》),“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鬓微霜,又何妨”(蘇轼《江城子·密州出獵》)……在樂觀曠達者看來,人至暮年仍可積極進取,老當益壯,老有所為。
117.唐朝中期的陸參《長城賦》雲:“千城絕,長城列。秦民竭,秦君滅。”杜牧《阿房宮賦》中的“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在句法上明顯有其影子。
118.《紅樓夢》中,“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描寫出了薛家的豪富奢侈之氣。《阿房宮賦》中與之相近的句子是:鼎铛玉石,金塊珠礫。
119.唐初名臣馬周對唐太宗說過:“蓋幽、厲嘗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齊矣,不可使後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杜牧《阿房宮賦》中“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的議論與其一脈相承。
120.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言《阿房宮賦》寫作之由說:“寶曆(唐敬宗年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故可推知,《阿房宮賦》中最能體現其寫作目的的句子是: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121.老子曾說:“大音希聲”。白居易的《琵琶行》裡就有“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
122.範仲淹《漁家傲·秋思》中的“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與“莼鲈之思”這一典故表意大體相反。
123.古諺中有“學無先後,達者為先”一說,韓愈《師說》中也認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24.“落花”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個常見意象,如李煜《浪淘沙令》中的“流水落花春去也”, 晏殊《浣溪沙》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 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花自飄零水自流”,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落紅不是無情物”。
125.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與之表意相近的詩句是:與君離别意,同是宦遊人。
126.白樸《天淨沙·秋》與馬緻遠《天淨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比如前者中的“輕煙老樹寒鴉”一句與後者中的“枯藤老樹昏鴉”一句。
127.長篇曆史演義小說《東周列國志》的最後有一句話:“總觀千古興亡局,盡在朝中用佞賢。”可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建議的“親賢臣,遠小人”才是正确的為君之道。
128.李煜《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與李清照《武陵春》中的“隻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都是寫愁的名句,但前者側重寫愁之綿長,後者側重寫愁之沉重。
129.李白《長幹行》開篇:“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此與《氓》一詩中的“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意境相近。
130.南宋無門慧開禅師有詩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此詩所表意近于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的“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