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明朝文官最高爵位隻能是伯爵,為何不能封為公侯?

圖片來自網絡

我國自周朝開始,就出現了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漢朝把五等爵位變成了王和侯兩種,能夠得到這份殊榮的都是皇帝的本家、外戚和有功之臣,後來又把擔任丞相一職的人封侯。自漢朝以後,尤其是到了五胡亂華時期,封爵就變得異常混亂,基本上在朝廷内任職的人都可以獲得五等爵位。

到了明朝,形式為之一變。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給功臣以及死難将士的封号也都是五等爵位,可是等到坐穩天下之後,朱元璋覺得封爵太濫了,于是就把五等爵位變為三等爵位,也就是隻有公、侯、伯,并且規定,文官不得封為公侯,最多隻能封為伯爵,而且前提是必須立有軍功。

從表面上看,是朱元璋苛刻,舍不得爵位賞賜,一個文臣一般是不會有機會立有軍功的。這從一方面來講,這個政策确實是朱元璋對武将們的偏愛,因為武将隻要是有爵位,哪怕官職沒有文官大,在朝中受到的尊崇和地位要遠遠高于文官,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文官勢力。

可惜,這個制度在明朝中後期沒有堅持下來。總兵在明朝屬于武一品,可是在明末卻出現了“總兵帳下無縣令,縣令親随有總兵”這樣的過于貶低武人的局面。為了鼓勵文官們立功封爵,在明朝的官方學校裡,是要開武備課程的,學子們一面學習聖人之言和治國之道,另一方面還要學習兵法和弓馬。這個制度是朱元璋的首創,所以,明朝初期文臣們大多都是文武雙全的。

在明朝的277年裡,文臣封有爵位的一共才有九人,封為公爵的隻有一人,其餘八人都是伯爵。

圖片來自網絡

韓國公李善長

李善長,是朱元璋的蕭何,在朱元璋起事初期就跟随着他,雖然讀書不多,但計謀百出,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殊勳,因此,朱元璋把其奉為自己的蕭何。明朝建立不久,李善長就被封為韓國公,俸祿四千石,立有鐵券世襲罔替,并且免本人兩死,免其兒子一死。可即使是這樣,李善長最終也沒能免除一死,因受胡惟庸案牽連,全家七十餘人被殺。朱元璋還算夠意思,給了李善長全屍,并且因為李善長兒子是驸馬的緣故,免除了李善長長子一死。

誠意伯劉基(劉伯溫)

不管是神話還是真實的,劉伯溫的能力确實抵得上漢朝的張良。雖說之前劉伯溫是看不上朱元璋的,但是自從投靠了朱元璋之後,奇計百出,為朱元璋創立大明朝立下了不朽功勳。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劉基被封為誠意伯,歲祿240石。就算是劉伯溫自己不在乎,歲祿也确實少得可憐,也可能是朱元璋為了保護劉基,怕封賞過厚,會引起其他人的嫉妒吧!

忠勤伯汪廣洋

汪廣洋在明初的職務是高于劉基的。因為劉基說過,自己是不能夠做丞相的,所以汪廣洋被封為右丞相。這個人一輩子小心謹慎,不求無功但求無過,在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忠勤伯,歲祿360石。筆者寫到這裡,替劉伯溫感到不公,就連汪廣洋這樣的人每年的工資都比劉伯溫高,朱元璋也确實做的有些過分了!

圖片來自網絡

忠誠伯茹嫦

無論從朱元璋還是朱棣,對茹嫦這個人的評價都很高,可是其作為卻不敢叫人恭維。他作為一個文臣被封為伯爵的原因并不是立有多少軍功,而是勸進。朱棣攻入南京之後,茹嫦首先勸朱棣即帝位。作為一個老臣,在面臨篡位的情況下,不是奮起抗敵,卻在作為談判代表與朱棣談判時,話都不敢說。可是等到朱棣進了南京,卻第一個跳出來勸進。朱棣當然大喜,一個敵對方的大臣勸其稱帝比己方勸其稱帝不是更好嗎!于是茹嫦以勸進之功被封為忠誠伯,歲祿一千石,并且,朱棣還對其大加稱贊“威儀山立、氣宇淵深、品物鹹熙,令聞卓著與四方”。這還不算,朱棣還賦詩誇獎他:“古今多出忠良士,罕有茹公立大勳”。

靖遠伯王骥

王骥就是朱元璋那種文武雙修的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文官,也是真正意義上靠軍功封爵的。明朝正統年間,王骥在征伐麗川宣慰使土司思任發、維摩土司韋郎羅的戰役中立有軍功,被封為靖遠伯,歲祿一千二百石,後來又增加了歲祿三百石。應該說,王骥能力是很強的,可這個人對利祿很是在意,最初封為伯爵不是世襲的,在他的反複要求下,朝廷覺得他是一個老臣,給了他一個面子,給了他世襲的資格。後來在明英宗複辟的時候,他也稍微參與了一下,可是在賞賜的時候卻沒有他,這位老先生又一次上書要賞賜,理由是什麼呢?原來在英宗複辟的時候,他的兒子王祥确實是參與了,可是在混亂中被一些将士們給撞到了,還差點被踩死,沒有什麼光榮事迹,所以在封賞的時候大家都不記得還有這麼個人也參與了,也就沒有申報。于是王骥上書自表其功,明英宗沒辦法,隻得封王祥為指揮佥事。

興濟伯楊善

楊善封為伯爵跟軍功沒有半點關系,他是明英宗“奪門之變”的功臣,在天順元年正月,封為興濟伯,歲祿一千二百石,給了他世襲的資格。

徐有貞像 圖片來自網絡

武功伯徐有貞

徐有貞和楊善一樣,也是明英宗“奪門之變”的功臣,在天順元年三月,封為武功伯。

威甯伯王越

相對于王骥是征伐南方土司立下了軍功,王越則是征伐北方鞑靼立下了軍功。明朝南北用兵強弱大不相同,南方動辄斬首幾萬、十幾萬,而北方呢?斬首幾百,就是大捷了。王越因在戰争中率軍斬首三百五十級,被封為威甯伯,歲祿一千二百石,後來又在戰争中斬首一百二十人,增加歲祿四百石,再後來,又立了一個小功勞,增加歲祿五十石。可是王越并不滿足,他期望能夠得到封侯,可是明朝的制度在那裡擺着,文臣是不可能封為公侯的。于是,王越不做文官了,自請擔任武職,這在當時是比較罕見的。因為在明朝中期,武将的地位已經遠遠不如初期了,可是王越為了封侯也管不了那麼多了,于是佩“平胡将軍”印,擔任總兵官,可是到了最後,也沒有封侯。

新建伯王守仁

就算大家不知道王守仁這個名字,但是王陽明這個名字大家都應該熟知,他是我國“心學”的創始人,其地位在明朝士人中是崇高的。這個人可是了不得,文武全才,在平定“甯王之亂”的時候,立有軍功,被封為新建伯。當時争功的人很多,對其诽謗的也很多,雖然被封為伯爵,卻沒有世劵,沒有歲祿,新建伯的爵位都幾乎不保。在其死後,他的徒子徒孫們都在朝廷為其鳴不平,後來又追封其為新建侯,這也是破了明朝的先例了。

王守仁像 圖片來自網絡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