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語文二輪複習講義:小說閱讀的六種搶分策略
《考試說明》對本部分的要求是: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雖然《考試說明》對選文設定了四種體裁,但自從實行新課标以來,全國卷在文學類文本閱讀的選文上較多選用小說。2017年雖有兩套全國卷考查散文,但小說仍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二輪複習還要加以強化。
搶分策略一 落實“4方法”,突破讀文瓶頸高考小說命題者主要扣住情節、人物、環境和主旨四個方面命題,我們讀懂一篇小說也需要扣住這四個關鍵點。
方法一:情節——切分層次,理清情節
小說的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的小說前面還有序幕,後面有尾聲。在小說中,情節的安排取決于作者的藝術構思,有的有着完整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結尾,總之,這四個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論故事情節如何安排,情節的發展總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
理清小說情節的主要途徑:概括每一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為一個層次,然後切分全文層次,回扣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進而理清小說的情節脈絡。
方法二:人物——關注描寫,認識人物
描寫是小說區别于其他文學樣式的最大特點,要注重小說描寫的類型,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語言、行動、心理描寫尤其是細節描寫,這些描寫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對于人物形象的理解還需要結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曆、教養、氣質等因素去考慮,所以在閱讀時也需要關注作品中的這些語句。認識了人物,就能根據人物性格特點或人物成長史思考其背後隐含的人生或社會問題。
方法三:環境——尋找環境,思考作用
在小說作品中,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驅使其行動的特定場所,是人物成為某種形象的原因。鑒賞小說的環境描寫,不能不注意理解環境與人物的關系,努力發掘它深刻的思想意義。
方法四:主旨——綜合考慮,把握主旨意圖
小說的主旨往往是蘊藏于作品的所有藝術形象中,蘊藏于情節的發展變化中,蘊藏于典型的環境中。所以考生在閱讀小說、思考其主旨時要聯系情節,聯系人物形象,聯系環境,還要格外注意标題和主旨的關系。綜合考慮後,思考其反映社會的某一方面或折射人生的某一問題,這樣主旨就弄明了,小說也就讀懂了。
命題點和讀文技巧模闆
(真題文本——2019·全國卷Ⅰ)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問題。
理水(節選)
魯迅
當兩位大員回到京都的時候,别的考察員也大抵陸續回來了,隻有禹還在外。他們在家裡休息了幾天,水利局的同事們就在局裡大排筵宴,替他們接風。這一天真是車水馬龍,不到黃昏時候,主客就全都到齊了,院子裡卻已經點起庭燎來,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門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齊咽口水。酒過三巡,大員們就講了一些水鄉沿途的風景,蘆花似雪,泥水如金,黃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後,才取出大家采集了來的民食來,都裝着細巧的木匣子,蓋上寫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體,有的是倉颉鬼哭體,大家就先來賞鑒這些字,争論得幾乎打架之後,才決定以寫着“國泰民安”的一塊為第一,因為不但文字質樸難識,有上古淳厚之風,而且立言也很得體,可以宣付史館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陣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漢,面目黧黑,衣服破舊,竟沖破了斷絕交通的界線,闖到局裡來了。衛兵們大喝一聲,連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擋住他們的去路。
“什麼?——看明白!”當頭是一條瘦長的莽漢,粗手粗腳的,怔了一下,大聲說。
衛兵們在昏黃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舉戈,放他們進去了。
局裡的大廳上發生了擾亂。大家一望見一群莽漢們奔來,紛紛都想躲避,但看不見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頭皮,定睛去看。頭一個雖然面貌黑瘦,但從神情上,也就認識他正是禹;其餘的自然是他的随員。
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陣衣裳聲,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徑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卻伸開了兩腳,把大腳底對着大員們,又不穿襪子,滿腳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繭。随員們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膽的屬員,膝行而前了一點,恭敬的問。
“你們坐近一點來!”禹不答他的詢問,隻對大家說。“查的怎麼樣?”
大員們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殘筵的下面,看見咬過的松皮餅和啃光的牛骨頭。非常不自在——卻又不敢叫膳夫來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員終于說。“倒還像個樣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産不少;飲料呢,那可豐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實,他們是過慣了的。”
“卑職可是已經拟好了募捐的計劃,”又一位大員說。“準備開一個奇異食品展覽會,另請女隗小姐來做時裝表演,來看的可以多一點。”
“這很好。”禹說着,向他彎一彎腰。
“不過第一要緊的是趕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學者們接上高原來。”第三位大員說,“學者們有一個公呈在這裡,他們以為文化是一國的命脈,學者是文化的靈魂,隻要文化存在,華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還在其次……”
“他們以為華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員道,“減少一些倒也是緻太平之道。況且那些不過是愚民,那喜怒哀樂,也決沒有智者所推想的那麼精微的。……”
“放他媽的屁!”禹心裡想,但嘴上卻大聲的說道:“我經過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錯誤了。以後應該用'導’!不知道諸位的意見怎麼樣?”
靜得好像墳山;大員們的臉上也顯出死色,許多人還覺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請病假了。
“這是蚩尤的法子!”一個勇敢的青年官員悄悄的憤激着。
“卑職的愚見,竊以為大人是似乎應該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須白發的大員,這時覺得天下興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橫,置死生于度外,堅決的抗議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老大人升天還不到三年。”
禹一聲也不響。
“況且老大人化過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來湮洪水,雖然觸了上帝的惱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淺了一點了。這似乎還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須發的大員說,他是禹的母舅的幹兒子。
禹一聲也不響。
“我看大人還不如'幹父之蠱’,”一位胖大官員看得禹不作聲,以為他就要折服了,便帶些輕薄的大聲說,不過臉上還流出着一層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聲。大人大約未必知道人們在怎麼講說老大人罷……”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評的好法子,”白須發的老官恐怕胖子鬧出岔子來,就搶着說道。“别的種種,所謂'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壞在這一點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說我的爸爸變了黃熊,也有人說他變了三足鼈,也有人說我在求名,圖利。說就是了。我要說的是我查了山澤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見,已經看透實情,打定主意,無論如何,非'導’不可!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舉手向兩旁一指。白須發的,花須發的,小白臉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員們,跟着他的指頭看過去,隻見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東西,不動,不言,不笑,像鐵鑄的一樣。
(節選魯迅《故事新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5月版)
[讀文技巧] 一、把握小說情節 分析小說的層次,理清作者的思路脈絡,是閱讀小說的突破口。 1.開頭部分 洪災中的民間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員們轉化為“水鄉沿途的風景”等談資,這不僅是諷刺,更表達了憂憤。 2.中間部分 ①大禹的突然到來讓大擺筵席、肆意揮霍的水利局官吏們亂作一團。 ②大員們的“膝行而前”“面面相觑”和禹的坦蕩正直形成鮮明對比。 ③面對洪水滔天、哀鴻遍野,學者們的空談文化、不顧實際和禹的腳踏實地、公而忘私形成諷刺性對比。 ④針對禹提出的“導”的治水方法,衆大員軟硬兼施,口口聲聲“老大人”,是以所謂“孝”給禹施壓,實質上還是反對禹的變革。 3.結尾部分 禹力排衆議,堅定地執行“導”的治水方法。 |
[命題着眼] 1.下列對本文相關内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 A.第一段中,洪災中的民間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員們轉化為“水鄉沿途的風景”等談資,這不僅是諷刺,更表達了憂憤。 B.魯迅善以細節傳神,文中寫胖大官員臉上“流出着一層油汗”,與寫祥林嫂“眼珠間或一輪”一樣,都是以外在細節刻畫人物内在特征。 C.針對禹提出的“導”的治水方法,衆大員軟硬兼施,口口聲聲“老大人”,是以所謂“孝”給禹施壓,實質上還是反對禹的變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時裝表演”“摩登”等現代詞語,以遊戲筆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嚴肅性與真實性,從而傳達出曆史的虛無感。 命題點:考查對文本思想内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的能力。 答:選________ |
二、認識小說人物 魯迅先生是衷心贊美大禹這樣一個人物形象的,小說通過大量的白描手法将大禹的形象塑造出來,大禹“面目黧黑”“衣服破舊”,“粗手粗腳”“面貌黑瘦”“滿腳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繭”,大禹是一個實幹家,可以腳踏實地的治水,身先士卒,埋頭苦幹;他是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的人,而且沒有私心;他是一個有“腦子”的人,他能總結出前人的經驗教訓,想出治水的辦法來。 三、分析小說環境 小說一方面依據史有所載的神話傳說,塑造了上古時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時又大膽突破傳統曆史小說的形式規範,将30年代中國社會形形色色的醜陋乖訛現象披上曆史的外衣,諷刺性地嵌入上古時代的神話氛圍裡,刻劃了文化山上的學者教授、視察大員、水利局官吏等衆多喜劇角色,組成了一個古今雜糅的怪誕世界。魯迅有意将現代話語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時空環境中,使時間錯綜交叉,呈現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的結構呈現出反諷的藝術形态。 四、把握主題 這篇小說總的來說就是歌頌腳踏實地、公而忘私的實幹家,借助古代傳說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來講述中華民族的精神和脊梁,并且告誡中華人民,不應該趨炎附勢愚昧無知,應當從這些人物中獲取力量,并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
2.魯迅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請談談本文是如何具體塑造這樣的“中國的脊梁”的。 命題點:考查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基本能力。 答: 3.《理水》是魯迅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一篇,請從“故事”與“新編”的角度簡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命題點:考查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 答: |
小說文本的選擇題,一般采用“4選1”的形式,改變了以往“5選2”的格局,這對考生來說,其實是一種思維的改變。高考命題時,這類題往往涉及對小說内容的理解,故事情節的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概括、藝術手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綜合性。
高分瓶頸 |
思考角度 |
1.缺乏以題讀文意識,對小說的主旨把握不夠準确。 2.對“3步驟”解題法落實不到位,區别不出選項的正誤。 |
第1步:浏覽選項标敏感點。所謂敏感點是指選項中有關“思想内容”和“藝術特色”的核心詞語或短語,命題者往往就此設誤。因此,準确标注敏感點并把握其對應錯誤類型至關重要。 第2步:回歸原文找對應。根據選項内容回歸原文找對應,篩選信息類注意是否改變原文判斷,評價賞析類的選項特别關注标注的敏感點是否有原文依據。 第3步:排除錯誤定答案。根據前面分析的各錯項特點,判定選項正誤,最終确定正确答案。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
小安的新聞(節選)
①小安家出了一點兒事。
②爺爺死了,小安從此成了家裡的主人。三間房,兩棵樹,一房院落和正堂屋裡條桌上父母的牌位,還有寂寞、冷清、燒飯、種地、被褥、日月及屋裡、院裡的清潔和髒污,這些先前都歸着爺爺管,可現在,卻歸着小安了。
③爺爺七十一歲,有着一場感冒,沒有扛住天寒間的發燒和咳嗽,頭天晚上還在床上說,身上好冷啊,明天保不準水缸會被凍裂的。然而來日裡,水缸完整無缺着,隻是缸裡的水成了冰陀兒,可是爺爺卻在床上熱暖暖被窩裡不言不語了,不動不彈了。
④鄰裡間幫着小安葬了他爺爺,就把那房屋、院落和冷清,一股腦兒丢給了十五歲的小安去,由他經營收整了。小安在院裡石頭上木木坐了大半天,起身到屋裡把爺爺睡過的被褥拿到院裡曬了曬。把爺爺活着舍不得扔掉的紙箱、破凳、三條腿的小桌子、沒有把的鏽斧頭,還有從來沒有用過的一柄鋸,以及爺爺再也不用了的彎拐杖,一堆兒放在一間屋子裡,鎖上門,關了窗,再把别的屋子灑了水,掃了地,擦了桌,忽然間,小安發現自家分外亮堂了,悠遠寬敞了,日光粗粗壯壯,透明得和玻璃一個模樣。還有日光中飛的塵星兒,金銀交錯,在光亮裡飛飛撞撞,碰出一串叮叮當當地響。空氣中灑了水的味,像正夏時站在田野的河邊聞到的味道一樣,是一種塵土洗水的新鮮味。到末了,小安立在堂屋悠遠的味道裡,望一眼桌上一溜兒論資排輩拉開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和去年因為車禍也追着父母站在那隊伍中的哥哥的牌位和遺像,小安覺得這屋裡好像缺些啥。明确無誤地缺着一樣東西呢,也便聚下神兒想了幾秒鐘,便靈醒過來是缺少一台電視機。
⑤應該在對面的界牆下面擺放一台電視機。
⑥現在,村裡的電視機多得像村頭樹上挂的白色塑料袋,不光家家有,有的家裡還有三四台,是屋子都擺一台電視機。聽說村長家的廁所砌在屋子裡,連那廁所的牆上都挂有電視機,人在廁所蹲着時,可以邊蹲邊看電視呢。
⑦小安決定要買台電視機。先前爺爺掌管這個家,爺爺不讓買,讓他想看了到鄰居家裡去。到鄰居家裡終歸不方便。現在小安當家做主了,他首先決定要買台電視機。錢是有,爺爺種地、放羊,還把房前屋後成材的樹每年伐掉兩棵賣,這就給小安留下幾千塊。加上村人鄰居安葬爺爺時送的吊孝禮,眼下兒,小安掌管着五千多塊錢,像掌管着一個銀行的金庫一樣。
⑧小安說“買”,就往街上走去了。
⑨村人們問:“小安,你去哪?”
⑩小安大聲答:“上街買台電視機。”
⑪村人們有些驚異了:“你爺爺剛死你就要去買台電視機?”
⑫小安說:“爺爺活着時候就要買,可我怕花錢,沒讓爺爺買。現在爺爺不在了,我去買台電視機,爺爺在那邊看不見,但他能聽到電視呢。”
(節選自閻連科《小安的新聞》,有删改)
下列對小說相關内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小說的主人公小安對爺爺的去世很淡然,甚至有一點兒終獲獨立自由的慶幸,這一點從“忽然間,小安發現自家分外亮堂了,悠遠寬敞了”一句即可看出。
B.小說的第二段已經交代爺爺過世了,而第三段又不厭其煩地交代了爺爺去世的過程,在行文上雖有些繁瑣,但這種重複是為了強調。
C.小說展現了當代中國農村淳樸的民風、民俗,鄉親們幫小安安葬爺爺,還送來了吊孝禮,這些都體現了小說歌頌溫暖的人情和重視禮義的主題。
D.小說的語言,質樸中不乏深意。如:“村裡的電視機多得像村頭樹上挂的白色塑料袋”“連那廁所的牆上都挂有電視機”,這些句子看似平易,實則耐人尋味。
浏覽選項标敏感點 (方格内的為敏感點) |
回歸原文找對應 |
比對分析 |
A.小說的主人公小安對爺爺的去世很,甚至有一點兒終獲獨立自由的,這一點從“忽然間,小安發現自家分外亮堂了,悠遠寬敞了”一句即可看出。 |
(小安)起身到屋裡把爺爺睡過的被褥拿到院裡曬了曬。把爺爺活着舍不得扔掉的紙箱、破凳、三條腿的小桌子、沒有把的鏽斧頭,還有從來沒有用過的一柄鋸,以及爺爺再也不用了的彎拐杖,一堆兒放在一間屋子裡,鎖上門,關了窗,再把别的屋子灑了水,掃了地,擦了桌,忽然間,小安發現自家分外亮堂了,悠遠寬敞了…… |
小安的淡然也隻是表面的,小安作為一個15歲的少年“發現自家分外亮堂了,悠遠寬敞了”,也許有一點兒對爺爺去世沒人約束自己的慶幸,但主要應理解為屋子收拾幹淨整潔了,與爺爺生前相伴的舊的、衰敗的生活氛圍随之消失,這令小安心境暫獲明朗。 |
B.小說的第二段已經交代爺爺過世了,而第三段又不厭其煩地交代了爺爺去世的過程,在行文上雖有些繁瑣,但這種重複是為了。 |
①爺爺死了,小安從此成了家裡的主人…… ②爺爺七十一歲,有着一場感冒,沒有扛住天寒間的發燒和咳嗽……不動不彈了。 |
第三段重複不單純是為了強調:第二段簡,第三段繁;第二段是結果,第三段是原因,第三段呼應第一、二段,又引出下文。 |
C.小說展現了當代中國農村淳樸的民風、民俗,鄉親們幫小安安葬爺爺,還送來了吊孝禮,這些都體現了小說歌頌 。 |
對應全文 |
小說的主題表述錯誤。親人離世的事隻是“一點事”,暗示了這類事的普遍、常見,因之人們忽視了它的可悲。而我國廣大農村,像小安這樣的“獨居”兒童應該還有很多。作者懷着悲憫的情懷,提醒我們,多一點愛心去關愛小安這樣的孩子。 |
D.小說的語言,質樸中不乏。如:“村裡的電視機多得像村頭樹上挂的白色塑料袋”“連那廁所的牆上都挂有電視機”,這些句子看似平易,實則。 |
現在,村裡的電視機多得像村頭樹上挂的白色塑料袋,不光家家有,有的家裡還有三四台,是屋子都擺一台電視機。聽說村長家的廁所砌在屋子裡,連那廁所的牆上都挂有電視機…… |
符合原文 |
答案:______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
微笑在瞬間
北 溟
我曾一直以為自己是個不怕孤獨而且還樂于享受孤獨的人。孤獨時,自己的心就像大海、像草原,任思想、任想象、任各種各樣的情感遊弋、馳騁。我不喜歡交際也害怕交際,甯願封閉自己,固守屬于自己的一方孤獨。但是,那次在南行列車上,我發現了一個陌生的自我——一個希望走出孤獨的自我。
大年三十,我乘上了南去的列車,換了票,找到鋪位,草草地安頓一下,就躺下了。
一覺醒來,我略略掃視一下車廂中我住的這個單元,連我在内隻有兩位旅客。那一位卧在我對面的鋪位上,用毛毯蒙着頭,委屈地蜷縮着。
夜色漸漸濃了,車廂裡的燈顯得更亮。這時傳來那位蒙頭旅客吃“年夜飯”的聲音,我很好奇這位蒙頭旅客是什麼模樣,恰巧他慢慢翻過身來。
令我驚訝的是對方竟是一位端莊、秀麗的女孩子,一身學生裝束,顯得清新淡雅。這時,她也在注視着我,目光有些猶豫,有些羞怯,在對視的一瞬間,我覺得應該對她微笑一下,尤其在這樣的時間和空間。事實上,我在心裡已經這樣做了,但臉上卻沒有表現出來。
用完餐,我找出一本書漫不經心地翻着,心裡卻在猜測着這位女孩子在這種時候出遠門的意圖。她顯然不像我,一看便知是單位裡的“出差模子”,行裝簡便,一上車倒頭便睡。她是探親?旅遊?還是賭氣離家出走?我不安地擡頭看了她一眼:她眼睛怔怔地盯着漆黑的窗外,神情像她的心思,令人捉摸不透。但我似乎看出了她内心的一片孤獨。
書上的話我一句也沒有讀進去,恻隐之心鼓勵着我去接近她,和她交談。可是她羁留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裡,全無理會我的意思。我突然發現,我想接近她,和她交談的動機中,蟄伏着強烈的想排遣自己的孤獨的潛意識。
我決定鼓起勇氣給那個女孩一個微笑。但是,那個女孩子已經躺下了,仍用毛毯蒙着頭,仍蜷縮着。明天吧,我發誓明天不僅要對她微笑,還要問候一聲“新年好!”子夜時分,遠遠傳來陣陣辭舊迎新的爆竹聲。我心頭一熱,這些爆竹給人們帶來了多少希望啊。正是靠着一個又一個希望的支撐,人們才能在孤獨中活着。
陽光透過車窗斜射過來。那個女孩已經起來了,正側臉看着窗外。列車出隧道,陽光正好照在那個女孩子的臉上,松軟的頭發面部的茸毛勾勒出一圈金色的輪廓。我靜靜地欣賞着,覺得像一幅畫。女孩子似乎覺察到了,突然回過頭來。這本是我向她緻意的最好時機,可我卻因猝不及防而掉轉了目光。
午後,我悄悄地在紙上寫了“新年好”3個大字想置于她能看到的地方,但最後還是将它夾進書裡。整個下午我都在自責,感到孤獨難以忍受,卻沒有力量自拔;渴望坦誠,又缺乏付出坦誠的勇氣,這正是我的悲劇性所在。
當列車緩緩駛進終點站時,夜色已籠罩。她幾經努力終于将箱子拉了出來,微微喘息着轉過身來,并驚訝地發現我竟一直站在她身後。我想,我一定是對她微笑了,而且沒有強迫的成分,笑得很自然,她立即回報了一個羞怯而感激的微笑。
下車後,我為她招了一輛出租車,并幫她把行李安置好,她默默看着,有些茫然。等她坐進車裡,我突然想起什麼,從包裡拿出書,抽出那張紙條遞給她。她展開一看,有些激動,也從包裡拿出一張疊得方方的紙條遞給我,原來也是“新年好”。
車啟動了,我們彼此微笑着揮揮手。這時,她的眼裡已噙滿淚水。
下列對小說相關内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A.第一次與女孩有了正面交流的機會,“我”覺得應該對她微笑一下,可是,因為顧慮和習慣,“我”錯過了這個機會。
B.第二次有了交流機會,“我”卻猝不及防地掉轉了目光,寫出了“我”明明想和“她”交流,卻無法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矛盾情态。
C.小說講述了一個車廂偶遇的故事,在特殊的時間、封閉的空間,細膩而真實地描寫了兩個陌生的旅人的心靈交會,情節波瀾起伏。
D.小說結尾“我”用最後的努力給了這個故事一個溫暖的結局,兩張寫着“新年好”的紙條,使這場偶遇平添了溫暖和美麗。
(2021·新高考Ⅰ卷,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石門陣
卞之琳
“諸葛孔明擺下了八陣圖,叫陸遜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馬而來的,隻見左一塊石頭,右一塊石頭,石頭,石頭,石頭,直弄得頭都昏了。他一看來勢不妙,就勒轉了馬頭,橫沖直撞,焦頭爛額,逃回了原路。——這《三國》裡的故事,你們還記得嗎?”
說到了這裡,幹咳了一聲,木匠王生枝擡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許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帶胡子的有,麻的有,長雀斑的有,帶酒窩的有,一共十來張,在中秋前兩天的月光裡,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隻是點點頭,意思要王木匠盡管講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現在鄰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發明。他的手藝不止見長于他的本行。
“對,我正要給你們擺一個和八陣圖差不多的石門陣。不過幾句話,一點新聞,石門陣擺退鬼子兵。”
老王撿去才落到頸脖子上的一片枯棗樹葉子,随即幹咳了一聲。
“來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來了!來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轉過頭來望望山坡下轉進村子裡來的白路,仿佛日本兵當真從那邊來了,把聽衆給吓了一跳。
“他們先在遠處山頭上向鎮上望,用望遠鏡,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條小街上有人嗎?沒有。
“那個院子裡有人嗎?沒有。
“那堆小樹叢背後有人嗎?沒有。
“八路軍走光了。好,那個頭兒,吩咐先下去五十個膽子最大的'皇軍’。
“'開步走!’他們下來了,那五十個鬼子,騎了馬。”
“這條鎮不是就完了嗎?”宋長發很擔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沒有理他,幹咳了一聲,接下去:
“騎了馬,得意洋洋!瞧,第一個麻子,腰闆挺得多直啊。瞧,第二個是八字胡子,第三個是小耳朵。小耳朵回過頭來,看後面跟來的都很威風,就把頭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閨閣房裡。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鐵櫃裡。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豬圈裡。”
“真不是好東西!”誰的聲音?李矮子?因為隔壁李矮子院裡的驢忽然叫起來了,仿佛怕給日本兵抓去呢。
“說話間,不知不覺,已經走進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門口勒住了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後邊四十七個人都勒住了馬。滿街上鴉雀無聲。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門,不作聲。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門,不作聲。”
“他們看見了什麼呀?奇怪。”小梅子插上來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場聽衆。
“他們看見了什麼呀?奇怪——後邊那四十七個'皇軍’也這樣問哪,可是沒有出聲。他們不作一聲在那邊發愣,那五十個'皇軍’。
“他們看見了什麼呢?奇怪。
“他們什麼也沒有看見,隻看見門裡堵滿了石頭——石頭門。
“他們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轉了兩個彎。
“一路上——
“向左看:石頭門。
“向右看:石頭門。
“石頭門。石頭門。石頭門。”
“幹脆說吧,别那麼别扭的!”宋長發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場聽衆。
“他們的臉都白了。聽,四面山頭上一片喊殺的聲音!打槍的聲音!八路吧?看,山頭上那麼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誰的聲音?仿佛大家的聲音。
“他們勒轉了馬頭,死命踢着馬肚皮,向左,向右,轉了兩個彎。他們就橫沖直撞,連奔帶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鎮口,心裡跳得像馬蹄一樣急呢。
“麻子還在想:我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們的麥田吧。
“八字胡子還在想:我搶來的鈔票不至于被他們撿回去吧。
“小耳朵還在想:我懷裡的相片不至于被他們拿去上報吧。”
“老王,你活像鑽進了他們的心裡了。”李矮子說,意思是兩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驚歎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說,把眼睛對準了一個銜着旱煙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場聽過政治指導員的報告的,你說我可曾說謊。那條鎮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邊。”
“大緻還不錯,”胡老三說了,“部隊在鎮東十五裡地方,和敵人打了一晝夜。農民救國會集了五百會員,三個鐘頭内把全鎮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會員就拿起了槍,躲在圍山上等了。不過,老王,門是用磚頭堵的。”
“那有什麼關系,石頭門說起來好聽一點。隻要不是木頭門就行了。木頭門燒得開。上次蘇家峪不是給門闆都燒光了。洪子店也燒去了許多。可是我老王一年來明白了一個道理:守住了大門,不用關二門。對,把我們的門闆燒掉呢,我們就夜不閉戶。”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後還要你做門闆嗎?”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裡走回家去的時候,倒認真地想起當真到了處處夜不閉戶的時代。他常常想做一張極精緻的衣櫥,已經設計了多年,總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過他知道大家還得先擺多少次真正的石門陣,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結實的突起了老繭的掌心,說不出由于哪一種情感,不由得感歎了一下:“我這雙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1.下列對小說相關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項是(3分)()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說明王木匠手巧,也為後文故事情節發展埋下伏筆。
B.王木匠講故事不乏新意識,他的靈感除了來自“八陣圖”,還來自“一點新聞”。
C.石門陣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導員的報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藝完美而無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櫥,他對着自己的手發出了感歎。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小說以王木匠重提諸葛亮八陣圖故事開頭,再寫村民們的表情神态,這樣,石門陣故事還未正式展開,王木匠擅長講故事的形象就已經确立起來了。
B.小說描寫村民們的面孔,用“帶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帶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顯著的特點。
C.小說調動了許多“聲音”來配合王木匠的講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話、王木匠的幹咳聲,乃至與故事毫不相幹的驢叫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
D.小說講了一個王木匠講故事的故事,這種故事套故事的結構頗具匠心,不僅使小說叙事變得更為複雜,同時也使小說的主題更加多元。
3.王木匠講石門陣時,多處使用反複手法,這種講述方法有什麼效果? (4分)
答:
4.小說中多次出現的“門”,在不同層面有不同含義,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
搶分策略三 落實“5角度”,突破情節作用題情節是小說中用于表現人物性格發展變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機剪輯,又是矛盾發生、發展的過程。情節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題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高分瓶頸 |
思考角度 |
1.找不準答題角度,将要點與非要點魚目混珠地羅列在一起,造成廢話較多,真正得分的要點缺乏。 |
|
2.要點意識不強,分條意識薄弱,會答但答不全,造成要點遺漏。 |
1.從情節與其他情節的關系角度考慮。需要考慮這一情節在全文中的位置:開頭(引出下文、為下文作鋪墊、設置懸念)、中間(推動情節發展)、結尾(呼應上文)等。 |
2.從情節與人物形象的關系角度考慮。也就是情節本身在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體作用。 |
|
3.從情節與小說環境的關系角度考慮。常用術語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使環境更具典型性等。 |
|
4.從情節與小說主題的關系角度考慮。一般來說是點題、突出主題或揭示主旨。常用答題術語:揭示(表達、寄托、暗示)了……的主題,深化主題,突出主題等。 |
|
5.從情節與讀者感受的關系角度考慮。就是站在讀者的位置上考慮情節的作用。常見的答題術語有吸引讀者注意力,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發讀者思考等。 |
(山東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目。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溫克族[注])烏熱爾圖
①“你,你别打啦!”我兩眼盯着他,一串淚珠滾出眼窩。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隻貓,整天待在帳篷裡,靠我養活!”他吼着,舉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來。
③“我去打獵,給我槍——我爸爸留給我的獵槍。”
④他愣了一下,那雙醉紅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長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媽媽為了過活跟了他,沒過幾年,媽媽也病死了,我就隻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從未叫過這位繼父一聲“爸爸”,隻在心裡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裡的人都這樣叫他。
⑤“給,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見啥打啥。你有這個膽子嗎?”
⑥幾乎和我一般高的獵槍,差點把我撞個跟頭。我緊緊攥住槍筒,毫不示弱地說:“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獵可不像往嘴裡灌酒那麼容易。”說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來。
⑧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腳上穿的軟靴是媽媽留給我的,子彈袋和獵刀是爸爸用過的。我要靠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為一個獵手,一個讓全部落人都服氣的獵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頂。這是一個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長滿松樹和桦樹,前胸蓋着白雪,側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陽坡。這裡準有野獸。等了大半天,果然沒叫我失望,桦樹林裡有什麼的影子在晃動。我咬緊牙,瞄準黑影,端平獵槍。槍響了,野獸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樹林。是一頭健壯的公鹿,它頭上頂着光閃閃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個支岔,很有氣勢。鹿一眼瞥見我,扭頭叫了一聲。頓時,又從樹林裡跑出五隻受驚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後,不時扭頭戒備而憎惡地瞅着我。看得出來,它在護衛鹿群。轉眼間,它們爬過山崗,消失在密林裡。這時,太陽已經溜到山尖,樹林變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攆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裡也有一個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亂蹿。“今天,我打了個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對特吉說。他不喝酒的時候,臉上沒有兇相,但總是陰沉沉的。
⑪“嘿,傻小子。流點血,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剝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來,讓大家嘗嘗……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漢,它就是死也不會屈服。懂嗎?”
⑫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裡又氣又惱:“明天,我會拿鹿腰子讓你嘗的。”
⑬第二天,天剛亮,我就趕到昨天打獵的山坡,沿着傷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麼時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從左側山腳的桦樹林裡傳來咔嚓咔嚓的響聲,六隻野鹿在那裡驚慌奔逃。我認出那頭被我打傷的公鹿,它瘸了一條腿,跑在鹿群後面。一隻狼在後面拼命地追趕,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頭瞅瞅,撇開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來,它跑上山頂,到石崖前放慢腳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來它很費力,忍着痛。
⑭快點,狼追上來啦!我被這頭危難中的受傷的鹿吸引了,忘記了自己狩獵的使命。
⑮猛沖過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後腿,幾乎就在同時,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聲,滾了下來。我看見鹿的後腿被連皮帶肉撕下一塊。啊,真有一手。為了弄死這家夥,甘心讓它咬去一塊肉。可惜那一蹄沒踢在狼的腦殼上。
⑯狼在地上打了個滾,弓着腰,咧着嘴,發瘋似的朝石崖沖去。鹿低下頭,把粗壯、尖利的犄角貼在腳下的石頭上,沉着地等待着。
⑰啊,這隻狼真壞。它借助跑的沖力騰空朝鹿撲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緊了。
⑱就在狼對準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揚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從鹿的頭頂上像塊石頭被甩過石崖,跌進山谷。
⑲鹿勝利了。它驕傲地揚起頭,把漂亮的犄角豎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頂呼喚同伴,山谷裡傳來鹿群的回音。
⑳我躲在它的下風,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顯得那麼剛硬;它那細長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條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話:“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漢,它就是死也不會屈服。”
21○公鹿疲倦地走過我的眼前,還是那麼驕傲。我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它似乎覺察出什麼,停下步來。我覺得自己的心被撞擊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熱鬧的孩子,而是一個獵手。我的眼睛轉向鹿腿上的傷口:一處是我的獵槍打的,看來沒傷到骨頭,但也穿了窟窿;另一處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這個時候要想補它一槍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識地摸了摸槍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節選自烏熱爾圖《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鄂溫克族: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倫貝爾和黑龍江讷河等地,傳統上多從事農牧業和狩獵業。
本文以“我”與特吉的沖突開篇,這樣寫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
第一步,審讀題幹,明确思維方向
題幹已經很明确“開篇”,是考查開頭情節的作用。
第二步,多維思考,回扣文本作答
解答此類題目,必須先概括内容,然後再根據内容思考其作用,一般從内容和結構兩大角度分析。
從内容上看 |
|
對讀者 的作用 |
激烈的沖突,起到了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的作用。 |
對人物 的刻畫 |
“我”與特吉的沖突引出了“我”的身世、與繼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對親情的渴望。而在沖突過程中,也刻畫了“我”的倔強和好強的性格特點。 |
從結構上看 |
小說的開篇一般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
第三步,根據要求,規範組織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
失 蹤
周海亮
男人随很多人撲出戰壕,然後便不見了。活着的兵裡找不到他,死去的兵裡也找不到他。那次他們打了勝仗,兵的失蹤于是變得蹊跷,幾近離奇。幾天以後隊伍打到兵的家鄉,營長将兵失蹤的消息告訴了兵的女人,女人聽了,表情即刻變得不安。
他失蹤了?
找不到了。
怎麼可能?
部隊裡常有這種事情。營長說,他可能戰死了,死在非常隐蔽的地方,我們找不到他;他可能被俘了,雖然我們打了勝仗,他仍然有走散然後被俘的可能;他可能逃跑了,因為太過恐懼,不敢面對敵人。他回來過嗎?
沒有。女人說,你們弄丢了我丈夫,你們不該這樣問我。
不是我們把他弄丢的。營長說,是他失蹤了。
我猜他戰死了。女人說,先與隊伍走散,然後戰死。他既不會逃走也不會被俘,他那麼強壯,那麼勇敢。他戰死了,你們有責任的。
當然。營長笑笑說,不管他戰死,逃走,或者被俘,這點錢都是對你的補償。現在我得走了,你知道,我們的任務就是打光。我先把所有的兵填進去,然後,再把自己填進去……
女人不願相信她的丈夫已經死去,但是現在,她不得不相信。她被自己虛構的故事說服,然後在夢裡,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丈夫隻知沖鋒,終與隊伍走散。他遇到敵人的散兵,他被敵兵打死然後扔進河裡——丈夫是戰死的,他不可能成為俘虜。
兩年以後,隊伍再一次打回來,女人再一次見到營長。營長說我的五百多人,隻打剩不足五十人。營長說仍然沒有你丈夫的消息。營長說我倒希望他被俘,似乎隻有被俘才有活命的機會。
女人不相信丈夫會成為俘虜,但現在,女人突然非常希望她的丈夫成為俘虜。隻有成為俘虜才可能與部隊失去聯系,才可能徹底失蹤,才可能有活着的機會。可是丈夫成了俘虜,将會受到怎樣非人的折磨?每一天夜晚,女人都會被睡夢裡丈夫撕心裂肺的慘叫聲驚醒。
幾年以後,戰争結束了。在部隊,女人再一次遇到營長。營長不再是當年的營長,他現在的任務,是負責核實戰争中失蹤士兵的名單。他坐在一張桌子後面,兩個裸露的胳膊上,整齊地排列着十幾個彈痕。
我來找我丈夫。女人說,你們是否找到了他?
當然沒有。營長說,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他沒有被俘。我們拿到了所有的戰俘名單,包括死去的戰俘,可是沒有你的丈夫。他應該逃走了。他肯定逃走了。也許他就藏在村子裡,藏在你的家裡,藏在牆壁的隔層裡。不過這已經不歸我管了。再說能活着有什麼不好呢,我整整一個營的兄弟啊,現在隻剩下我了。
女人不相信丈夫會逃。當初他主動提出要去打仗,他怎麼會逃呢?他的膽子大得像狼,他怎麼會逃呢?他一直沒有在自己面前出現,他怎麼會逃呢?女人不相信,可是突然,女人希望他真的逃了。他逃了,保一條命,就什麼都有,就可能什麼都有,就真的什麼都有。女人回到家,看着鏡子裡的自己,她發現自己早已老去。
清晨,出門喂雞的女人看到一個男人從她面前走過去。男人掃她一眼,目光在她的臉上沒有絲毫停留。女人心裡猛一哆嗦——男人太像她的丈夫了——相貌像,身材像,表情也像。可是他是她的丈夫嗎?女人僵在門口,任一群叽叽喳喳的雞崽兒焦急地啄着她的腳背。
女人終喊出一聲“天啊!”扔掉懷裡的籮筐。她至少追出五裡地,可是沒有男人的影子——既沒有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也沒有不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女人往回走,想,他是她的丈夫嗎?他不是她的丈夫嗎?丈夫真的死去了嗎?丈夫真的沒有死去嗎?女人回到家,幻想丈夫站在院子裡,坐在屋子裡,藏在牆壁的隔層裡。女人找了很久,仍然隻有孤零零的她。
女人歎一口氣,拾起籮筐。女人想,不管如何,丈夫給了她等待和希望——丈夫有可能活着,有可能死去,丈夫的結果不是唯一的,對她來說,便夠了。
1.(對應概括情節題)對于自己丈夫的下落,女人的心理期望有什麼樣的變化?請簡要分析。
答:
2.(對應情節作用題)小說最後安排了一個男人從女人面前走過的情節,這樣的安排有何作用?
答:
(2021·全國乙卷,1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秦瓊賣馬
談 歌
民國二十二年立秋這天下午,保定城淹沒在一片知了的鳴叫聲中。一輛人力三輪停在了古董店藝園齋門前。一個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漢子下了三輪,提個柳條箱進了店門。夥計楊三忙迎上來,給漢子讓座沏茶。
“我找韓定寶先生。”楊三怔了一下,低聲答道:“韓老闆已經去世三年了。”漢子驚了臉,手裡的茶碗險些跌落。楊三又道:“現在的老闆是楊成嶽先生。”漢子呆了片刻,緩聲道:“我想見一見楊老闆。”說着取出一張名片。楊三接過看了一眼,驚訝道:“您就是王超傑先生啊。您稍等。”
王超傑,人稱北方鐵嗓,專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窯彩瓷。幾年前一場中風,愈後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壯年男人出來,拱手道:“王先生,幸會。我是楊成嶽。早年曾聽過王先生的大戲,今日竟是有緣在此相見。”王超傑笑笑:“這麼說楊老闆也是門裡人了?”楊成嶽笑道:“不瞞王先生,楊某也曾是票友,隻是不敢與王先生坐論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貴幹?”王超傑笑道:“有幾件古瓷,想讓楊先生鑒賞。”便打開柳條箱,取出一摞盤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楊成嶽湊近細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傑點頭微笑。王超傑笑道:“這是我多年前從一個落魄商家手裡收購而來。地道上品,還請楊老闆說個價錢。”楊成嶽問:“此乃王先生心愛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傑長歎一聲:“生計所迫,還望楊老闆成全。”楊成嶽點頭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實在不好言價了。還請王先生體諒。”王超傑臉上滑過一絲失望。楊成嶽道:“買賣不成仁義在,先不說價錢,容我再想想。”王超傑起身告辭,楊成嶽卻一定留他吃飯。吃過飯,又給王超傑找了一家上等客棧,店錢飯錢都由藝園齋開支。
王超傑到保定的消息很快傳開。這一天,名琴師張小武請王超傑和楊成嶽吃酒。吃過幾杯酒,話便多了起來。楊成嶽道:“王先生,當年聽您一出戲可真是不易,一張票要賣到十五塊大洋。”王超傑擺手笑道:“好漢不提當年啊。”張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興唱上幾段,一飽我二人耳福呢。”王超傑笑道:“二位想聽,那我就幹唱幾句吧。”張小武忙擺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來。”
胡琴響起,王超傑就唱起來:“店主東拉過了黃骠馬,不由得秦叔寶珠淚灑下……”一曲唱罷,楊成嶽擊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圓,隻是悲涼了些,壯氣不足。秦瓊秦叔寶蓋世英雄,一時落魄,壯志不減才對。”王超傑笑道:“秦叔寶到了那時,壯志不減也得減了。畢竟不知道單雄信能夠出來啊。”三人都笑了。
說笑了幾句,王超傑笑道:“超傑此次來保定不是賣馬,而是賣瓷器。隻是楊老闆不肯成交啊。”楊成嶽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賣,就請說一句落底的話吧。”王超傑笑道:“這幾隻雍正官窯粉彩過枝碧桃大盤,我當年得來也的确不易。一隻盤子五百塊大洋總是值的吧。”楊成嶽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裡去,我們當面錢貨兩訖。”
第二天,王超傑帶着箱子去了藝園齋。進了店門,見張小武和楊成嶽已經等在那裡。
王超傑笑道:“二位擺好功架,是否還要我再唱上一段助興?”楊成嶽擊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傑想了想,就說:“今日就唱一段《奇冤報》吧。”胡琴響起,王超傑唱起:“未曾開言兩淚汪,尊一聲太爺聽端詳……”
楊成嶽擊掌叫好。張小武歎道:“今日真是大大地過了一場瘾。”王超傑笑道:“也唱過了,就請成嶽先生過目吧。”楊成嶽讓賬房取過一箱大洋,笑道:“超傑先生,清點一下。”王超傑擺手道:“不必不必。”
王超傑告辭。楊成嶽和張小武送出門外,直到看不見了,二人才轉回店裡。楊成嶽盯着那六件瓷盤發呆。
張小武笑道:“成嶽,不知道你能賺多少。”楊成嶽一笑:“你說呢?”猛一揮手,那六件瓷盤竟被撣落,摔在地上,碎了。張小武大吃一驚:“你……”楊成嶽道:“請随我來。”進了裡屋,隻見貨架上有幾隻盤子。楊成嶽歎道:“這才是真的。”張小武結舌道:“你是說,超傑先生帶來的,是赝品……”楊成嶽道:“正是,那東西頂多值上幾吊錢。我看出王先生心愛此物,不好說破,也隻好裝癡作呆了。”說罷長歎一聲。
張小武皺眉道:“那三千大洋……”楊成嶽一笑:“我們聽了超傑先生兩出戲,也就值了。錢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走,送與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處。”
張小武默默無語,轉身要走。楊成嶽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癢了。”張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楊成嶽唱起,蒼涼的唱段就灌了滿店:“一輪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門外已經是秋風一片。
(有删改)
1.下列對小說相關内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王超傑說話多是“笑道”,唱的戲詞則是“珠淚灑下”“兩淚汪”,這種細節寫出了他當時的處境與心态。
B.楊成嶽當着張小武的面,把重金買到的六件瓷盤撣落地上,這一轉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楊成嶽形象更為飽滿。
C.小說語言比較獨特,用語考究,古樸典雅,對話不用日常口語,有種舞台味道,與人物的身份地位極為相符。
D.小說從立秋這天的知了鳴叫寫起,以“門外已經是秋風一片”收尾,借秋意加深來傳達人世的蒼涼之感。
2.王超傑為什麼選擇《秦瓊賣馬》的唱段,且唱得壯氣不足?請簡要分析。(6分)
答:
3.買賣瓷盤的過程中,楊成嶽的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請結合作品簡要說明。(6分)
答:
搶分策略四 解答形象類題目的兩個常考熱點人物形象是小說藝術的表現中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說是作品的主要構成部分。對小說人物形象的理解與分析是小說閱讀考查的熱點。高考對人物形象的考查往往從以下兩個方面設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點和鑒賞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
汈汈汈汈汈
高分瓶頸 |
思考角度 |
1.對小說中的人物的主次不分,把握不準主旨。 |
|
2.作答時羅列術語,不結合文本内容分析;以偏概全,過分拔高人物思想品質;遺漏要點,分析概括不全面、不到位;不分條目,眉毛胡子一把抓。 |
|
3.對人物形象(物象)常見的作用知之甚少;找不到切入點;要點概括不全面。 |
[人物形象概括題] |
1.從小說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經曆、教養等方面入手。因為這些直接決定人物的言行,影響人物的形象(性格)。 |
|
2.從刻畫人物的手法入手。通過小說對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細節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進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
|
3.從分析情節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情節是通過描寫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沖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命運的變化來展開的。 |
|
4.從分析環境入手,探究人物命運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會原因。有時還要聯系人物活動的社會曆史背景。 |
|
5.從人物間的關系入手。對小說要準确分析幾個人物之間的關系,确定主次,從他們之間的複雜關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
|
[次要人物作用題] |
|
1.牽線搭橋,推動情節。通過次要人物的見聞,把故事相關的情節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動情節發展。他們的出現主要擔當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 |
|
2.側面襯托,個性鮮明。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單調的故事情節襯托得活靈活現,凸現人物品質,表達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清晰。 |
|
3.揭示主題,增添魅力。小說對次要人物的刻畫貌似平淡輕松,實則蘊含着厚重的力量,既能揭示小說的主題,又能增添小說的藝術感染力。 |
(全國卷Ⅲ)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
玻 璃
賈平凹
約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個電杆下會面,去了卻沒看到他。我決意再等一陣,踅進一家小茶館裡一邊吃茶一邊盯着電杆。旁邊新蓋了一家酒店,玻璃裝嵌,還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寫“注意玻璃”的字樣。
吃過一壺茶後,我回到了家。妻子說王有福來電話了,反複解釋他是病了,不能赴約,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後邊的德比街再見,仍是路南第十個電杆下。第二天我趕到德比街,電杆下果然坐着一個老頭,額頭上包着一塊紗布,我說你是王得貴的爹嗎,他立即彎下腰,說: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貴捎的錢交給他,讓給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沒人,就解開褲帶将錢裝進褲衩上的兜裡,說:“我請你去喝燒酒!”
我謝絕了。他轉身往街的西頭走去,又回過頭來給我鞠了個躬。我問他家離這兒遠嗎,他說不遠,就在德巴街緊南的胡同裡。我說從這裡過去不是更近嗎,老頭笑了一下,說:“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卻要去,昨日那家茶館不錯。走過那家酒店,玻璃牆上卻貼出了一張布告——
昨天因裝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緻使一過路人誤撞受傷。敬請受傷者速來我店接受我們的歉意并領取賠償費。
我被酒店此舉感動,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傷呢,突然萌生了一個念頭:既然肯賠償,那就是他們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機索賠更大一筆錢呢?我為我的聰明得意,第二天便給王有福打電話,約他下午到紅星飯店邊吃邊談。
紅星飯店也是玻璃裝修,我選擇這家飯店,是要證實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傷的。他見了我,腫脹的臉上泛了笑容,步履卻小心翼翼,到了門口還用手摸,證實是門口了,一傾一傾地搖晃着小腦袋走進來。
“我沒請你,你倒請我了!”他說。
“一頓飯算什麼!”我給他倒了一杯酒,他趕忙說:“我不敢喝的,我有傷。”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傷的嗎?”
“你……那酒店怎麼啦?”
“這麼說,你真的在那兒撞的!”
“這……”
老頭瓷在那裡,似乎要抵賴,但臉色立即赤紅,壓低了聲音說:“是在那兒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許多,可憐得像個做錯事的孩子。
“這就好。”我說。
“我不是故意的。”老頭急起來。“我那日感冒,頭暈暈的,接到你的電話出來,經過那裡,明明看着沒有什麼,走過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傷了,怎麼就走了?”
“嘩啦一聲,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個姑娘出來扶我,血流了一臉,把她們倒吓壞了,要給我包紮傷口,我爬起來跑了。我賠不起那玻璃呀!”
“他們到處找你哩。”
“是嗎?我已經幾天沒敢去德巴街了,他們是在街口認人嗎?”
“他們貼了布告……”
老頭哭喪下臉來,在腰裡掏錢,問我一塊玻璃多少錢。
我嘿嘿笑起來。
“不是你給他們賠,是他們要給你賠!”
“賠我?”
“是賠你。”我說,“但你不要接受他們的賠償,他們能賠多少錢?上法院告他們,索賠的就不是幾百元幾千元了!”
老頭愣在那裡,一條線的眼裡極力努出那黑珠來盯我,說:“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賠償才溜掉的,可我也經了一輩子世事,再也不受騙了!”
“沒騙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騙我,那酒店也騙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嗎?”
“大伯,你聽我說……”
老頭從懷裡掏出一卷軟沓沓的錢來,放在桌上:“你要肯認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這些錢交給人家。不夠的話,讓得貴補齊。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麼也沒有的,誰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應我,這事不要再給外人說,你答應嗎?”
“答應。”
老頭眼淚花花的,給我又鞠了下躬,扭身離開了飯桌。
我怎麼叫他,他也不回頭。
他走到玻璃牆邊,看着玻璃上有個門,伸手摸了摸,沒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裡喝完了一壺酒,一口菜也沒吃,從飯館出來往德巴街去。趁無人理會,我揭下了那張布告:布告繼續貼着,隻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順街往東走,照相館的櫥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經理在大聲罵:誰撞的,眼睛瞎了嗎?
我走出了狹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小說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第一步:全面審題,确定答題方向
題幹中的“王有福”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性格特點”“簡要分析”已經明确了本題屬于“人物形象整體概括分析”題。
第二步:找準對應,确定答案要點
抓角度(考慮 規範思路) |
找對應(比對原文信息) |
從小說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教養等方面入手 |
原文中有幾處暗示王有福身份的詞語如“老頭”“王得貴的爹”,表明是一位老人,一位父親,因為是概括“性格特點”,不是“人物形象”,此點不用答。 |
從刻畫人物 的手法入手 |
通過王有福的動作“鞠躬”,說話時的謙和,可以概括出人物性格謙卑。 |
從分析情 節入手 |
撞碎了玻璃後趕緊溜掉以及“我”問起不敢承認等情節可以歸納出人物的膽小怕事,同時還有點耍小聰明的性格;從“我”讓其去索賠,他不敢去這一情節中可以看出老人還是敢于承擔責任的,還是善良的,但最終不去,可以看出他的固執。 |
從分析環 境入手 |
文中有幾處自然環境的交代,如去“電杆”下拿錢,可以看出王有福家庭的困難,通過“我”之口“看病”,這幾處環境的交代是揭示王有福性格形成的原因,看不出王有福的性格特點,不用考慮。 |
從人物間的 關系入手 |
通過“我”與王有福之間的關系,“我”是晚輩,他卻鞠躬,其謙卑的性格可見一斑。沒有其他人對王有福的評論,就不必涉及。 |
第三步:根據要求,規範組織答案
2.“我”在小說中的主要作用是什麼?請簡要分析。(5分)
第一步:全面審題,确定答題方向
通過題幹中“我”“作用”字眼可知,本題是考查“人物形象作用類”題,閱讀文本就可以知道“我”是小說中的次要人物,所以本題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
第二步:找準對應,确定答案要點
抓角度(考慮 規範思路) |
找對應(比對原文信息) |
對情節的作用 |
“我”給人送錢,串起了後面的各個事件,各個事件也是通過“我”的口叙述出來的,所以“我”起到了牽線搭橋的叙事功用;同時,“我”送錢見到了受傷的王有福,後來又約王有福吃飯,建議索賠等,“我”是事件的參與者,也是事件的推動者,所以“我”又起到了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
對主要物 的作用 |
“我”與主人公王有福的交集在于對待玻璃事件上,以“我”敢于直言、敢于替别人維護權益來襯托王有福謙和、膽小怕事、固執等性格特點,所以“我”使主人公王有福的形象更加鮮明。 |
對主題的作用 |
“我”聽到了王有福被玻璃所傷的過程,聽到了照相館玻璃碎後經理的大罵,兩個玻璃事件的背後,是“我”與王有福不同的責任觀念、不同的法制觀念等,這正是小說所要反映的主題,并通過“我”的見聞表現出來。所以“我”也是折射主題的一面鏡子。(這一方面過于深刻,考生理解不到,可答可不答。) |
第三步:根據要求,規範組織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問題。
李一笛
劉強盛
李一笛,原名李谟。幼年學笛于西域異人,開元年間憑一支竹笛闖蕩長安教坊,技壓西門追煙、柳如影、張野狐等高手,成為教坊首席樂師,聲名直追李龜年、馬仙期等大師,朋友贈匾“李一笛”。那年,他十九歲。
李一笛成名後,長安顯貴争相重金宴請。李一笛約法有三:境不佳不吹,客不雅不吹,一次隻吹三曲。
一日,李一笛因故宿于越州。寓居客棧的十位進士聞訊,醵資相請,會于鏡湖水雲閣,并約定各帶一客捧場。
那夜,雲疏,月暈,風清,湖面如鏡,澄波萬頃,靜影沉璧。
李一笛身着一襲水紋銀袍,立于水雲閣中,舉目環視:客人倒也俊朗雅緻——隻是東南角那褐衣老者佝偻席地,似一乞丐。他皺了皺眉頭。
輕雲閉月,微風拂浪,波瀾陡興。
李一笛輕啟朱唇,吹出一曲《臨江仙》,和風飒飒,氤氲齊開,暗香浮動,霓仙飄臨。曲終,衆賓客交相贊歎,褐衣老者卻哈欠連連,昏昏欲睡。衆賓客面有譏色。
李一笛不語,略沉思,另起一曲,卻是《訴衷情》。笛聲嗚咽,如泣如訴,潛蛟起舞,嫠婦欲哭。賓客沉浸其中,曲終良久,轟然叫絕。老者似被驚醒,微翻眼皮,竟又睡去。李一笛面有愠色,衆賓客面帶怒色。
盧進士抱拳道:“孤獨丈乃在下鄰居,孤苦貧寒,盧某帶他來,意在讓其一飽耳福,想是老丈久居孤村僻壤,不懂絲竹之雅,望公子海涵,莫要掃了大家興緻。”衆人揶揄不已,孤獨丈似又被驚醒,憨憨一笑。
李一笛又吹一曲《水調歌頭》,一時愁雲出岫,明月孤懸,煙波浩渺,潮打空城;忽而衰草離離,鹧鸪鳴叫,杜鵑啼血,衆賓客無不動容傷懷,唏噓不已。
孤獨丈僅僅微笑而已。
李一笛面有怒色,道:“老丈如此怠慢,莫不是輕薄李某,抑或是此道好手,不屑一顧?”
孤獨丈幽幽說道:“李公子認為老朽不會吹笛?”
衆賓客笑道:“瘋了,瘋了!”
孤獨丈徐徐說道:“請李公子試吹一曲《涼州詞》,如何?”
李一笛即吹《涼州詞》。曲終,孤獨丈靜靜說道:“公子吹得也還不錯,隻是曲中夾雜胡樂,莫非公子有龜茲朋友?”
李一笛大駭,拱手而揖,道:“老丈真乃神人,晚輩吹笛二十載,竟未察覺曲中夾雜胡樂——家師确為龜茲人。”
“而且你誤将第十三疊吹成了《水調》。”孤獨丈緩緩說道。
李一笛再揖說:“晚輩愚笨,請老丈指正。”說罷,以素絹拭笛遞與孤獨丈。
孤獨丈并不接笛,隻冷冷說道:“此笛隻适合粗通者使用,請借公子腰間紫斑玉笛一用。”衆才見李一笛腰間懸一皮囊。李一笛紅着臉取出一笛,晶瑩透紫,乃西域罕見的紫斑玉竹制成,即李一笛成名之笛。
孤獨丈摩挲笛身贊道:“好笛!可惜吹到'入破’必定破裂,公子不會吝惜吧!
李一笛說:“不敢。”
笛聲起,還是一曲《涼州詞》,卻倍覺激越悲涼。黃沙滾滾,鐵馬嘶嘶,秋風蕭蕭,月影幢幢,聲入雲霄,滿座震栗,李一笛蹙額不敢動彈。吹至第十三疊,孤獨丈——指出李一笛适才的謬誤,李一笛垂首,一臉肅然。忽見孤獨丈指法一變,如急雨敲窗,疾風折草,銀瓶乍迸,水漿泠泠,鐵騎突出,殺聲隐隐,已到“入破”。隻聽得“叭”的一聲,竹笛果然爆裂。李一笛凝神,衆人一時竟呆了。孤獨丈從懷中掏出另一支紫斑竹笛接着吹,曲調又與先前不同:雄渾處似驚濤拍岸,細微處如春蠶嚼葉;遼遠處似野馬馳原,近切處如山泉低語;高急處似雛鳳婉啼,低回處如遊龍戲水。曲終,李一笛拜服于地,衆賓客神情恍惚,待清醒過來,孤獨丈已飄然而去。
次日一早,李一笛與衆人前去拜訪孤獨丈。人去屋空,竈灰尚溫,桌上橫放一紫斑玉笛、一曲譜,笛上新刻四小字:“藝無止境。”李一笛恭敬收取竹笛、曲譜,連夜回到長安,将“李一笛”匾劈為兩半。
江湖從此無“李一笛”。
小說在刻畫孤獨丈這個形象時,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請簡要分析。
答: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孤 狼
[俄]屠格涅夫
傍晚我打完獵,獨自駕着一輛馬車回去。距家還有七八俄裡路,狂風猛地在上空怒号起來,随之電光一閃,雷聲響開了,下起了傾盆大雨,四下黑得什麼也看不見。我躲到一個樹叢下,耐着性子等待雨停。突然,在電光中瞥見大路上有一個高高的人影。
“什麼人?”一個響亮的聲音問。
“你是什麼人呀?”
“我是這裡的護林人。”
我報了自己的姓名。
“哦,我知道的!您是回家去的吧?”
“是回家。可你瞧,多大的雷雨呀……”
一道白晃晃的電光把這個護林人從頭到腳照得通亮,緊接着響起急促而爆裂的雷聲。雨下得倍加起勁了。
“怎麼辦呢!”
“要不,我帶您到我家去吧。”他說。
馬車起動了。我們走了一大陣子,我的帶路人終于停下腳步。“我們到家了,老爺。”他語調平和地說道,“嘎”地一聲推開了籬笆門。
護林人住的隻有一間屋子,熏得黑黑的,很低矮,屋裡空蕩蕩的。我瞅了瞅他。我很少看到這樣帥氣的漢子:他身材魁梧,寬肩膀,體形健美,從那淋濕的麻布襯衫裡突露出結實的肌肉。
我向他道了謝,并問了他的名字。
“我叫福馬,”他回答說,“外号叫孤狼。”
“你就是孤狼呀?”
我好奇地打量着他。我常常聽到其他人談論孤狼的事,附近的莊稼人都像怕火似的怕他。
“原來你就是孤狼呀,”我重複了一句,“夥計,人家說你是什麼人都不放過的。”
“我是盡自己的職責,”他陰郁地回答說,“總不能白吃主人家的飯呀。”
“怎麼,你沒有内當家的嗎?”我問他。
“跟一個過路的城裡人私奔了。”他帶着苦笑說。
他走出去,“砰”一聲帶上門。我再次打量了四周,我感到這屋裡比原先更顯凄涼了。
護林人進來了,坐在闆凳上。“雷雨快過去了,”沉默了一會兒之後,他說,“要是您想回去,我送您出林子。”
我站起身來。孤狼取過槍,我們一起走出來。雨已經停了。他突然說:“瞧,就趁這樣的夜晚來偷。”可除了樹葉的喧嘩聲外,我什麼也聽不出來。
我們下到山溝裡,斧子均勻的響聲清晰地傳入了我的耳朵。
這時候天空越來越明淨了,林子裡也有點亮了。我們終于走出了山溝。他彎下腰,舉起槍,消失在叢林中。透過喧鬧不已的風聲,我隐約聽到從不遠處傳來的輕微聲響。“往哪兒跑?站住!”驟然響起孤狼鋼鐵一般的喊聲,還響起兔子般的哀叫聲……
我朝那吵鬧的方向奔去。我看到的是一個莊稼人:他渾身都濕透了,衣服破破爛爛的,長長的大胡子亂蓬蓬的。那裡站着一匹瘦弱的馬,馬的旁邊還停有一輛貨車。
“放了他吧,”我對着孤狼的耳朵輕聲地說,“這棵樹我來賠。”
孤狼不聲不響地用左手抓住馬鬃,用右手抓住偷樹賊的腰帶。我們便往回走,好不容易才回到那座小屋。
“我本來想把他關到貯藏室裡去,”他指了指莊稼人繼續說,“可是那門闩……”
“讓他待在這兒吧,别折騰他了。”我打斷孤狼的話說。
我在心裡發誓,無論怎麼得想法子放走這個可憐的人。在燈光下我可以看清他那幹枯的皺巴巴的臉,倒挂的黃眉毛,惶惶不安的眼睛,瘦骨嶙嶙的肢體……
“福馬,”莊稼人猝然用低沉而衰弱的聲音說,“哎,福馬。”
“你要幹什麼?”
“放了我吧……是餓得沒法呀……放我走吧。”
“我可知道你們這種人,”護林人沉着臉說,“你們整個村子就是賊窩。”
“放了我吧,”他又沮喪又絕望地一再哀求,“實在是餓得沒法……孩子們哭着要吃的,真的沒法子。”
“我說了,不行。我也是做不了主的,東家會追究我的。”
這個可憐的人垂下了頭……孤狼打了一個呵欠,把頭靠在桌子上。雨仍然下個不停。
莊稼人猛然挺起身子,他那雙眼睛冒出怒火,臉都漲紅了。“那你就吃了我吧,你就掐死我吧。”他說。
護林人轉過身去。
“你這家夥……我要治治你!”
“我有什麼好怕的?餓死,打死,反正是死。……可你呢,等着吧,會有受報應的時候!”
“閉嘴!”護林人大喊一聲,跨前兩步。
“我偏不閉嘴,”這個不幸的人繼續說,“你這兇手,野獸……你作威作福長久不了,等着吧!”
孤狼抓住他的肩膀,我撲過去救助那莊稼人。
然而令我極為驚詫的是,孤狼一下子把綁着莊稼人胳膊肘的腰帶扯掉了,打開門,把他推了出去。
“帶着你的馬滾吧!”他朝莊稼人的背後喊道。
院子裡響起那莊稼人的馬車轱辘的響聲。
“聽,他走了!”他咕哝說,“下回我就不饒他!”
(節選自《獵人筆記》,有删改)
1.下列對小說相關内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最恰當的一項是()
A.小說開篇一段自然環境描寫,渲染了凄冷、陰暗的氛圍,其中“狂風怒号”“傾盆大雨”等描寫具有象征意味,暗示了當時社會環境的險惡。
B.作者善于把握人物的特點,“孤狼”這個外号非常形象貼切,與福馬的體貌神情、生活境遇、工作環境、行事風格極為吻合。
C.小說中多次正面描寫偷樹的莊稼人的外貌和神态,主要是為了表達“我”對他的深切同情,以及對孤狼種種不近人情行為的不滿。
D.孤狼稱呼“我”為“老爺”,說明“我”是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孤狼最後放走窮困潦倒的莊稼人,也是懾于“我”的威嚴,其實他内心是很不情願的。
2.(對應人物形象概括題)“孤狼”福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請簡要分析。
答:
3.(對應次要人物作用題)“我”在小說中的作用是什麼?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答:
搶分策略五 “4考慮”巧解環境類題目環境作為小說三要素之一,是小說閱讀的重要考點之一。在考查時,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并重。命題的重心有三:一是環境描寫的特點,二是環境描寫的手法,三是環境描寫的作用。這三個命題重心往往以兩種形式呈現:一是描寫手法和作用相結合,二是描寫的環境特點和作用相結合。
汈汈汈汈汈
高分瓶頸 |
思考角度 |
1.将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在小說中的作用混為一談,找不出兩者的區别。 |
|
2.對環境作用題的“4考慮”缺乏必要的了解,思路不清,要點不準。 |
1.從環境方面考慮 |
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或地點;②暗示社會環境,如背景、習俗、思想觀念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③渲染氣氛,奠定基調。 |
|
2.從人物方面考慮 |
|
①烘托心情;②表現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運。 |
|
3.從情節方面考慮 |
|
①暗示或推動情節的發展;②為後面情節的發展作鋪墊或制造懸念;③作為情節發展的線索;④與标題相呼應,诠釋了标題的内涵;⑤開頭的環境描寫,引出下文……的内容,與結尾相呼應;結尾的環境描寫,與上文……内容相呼應。 |
|
4.從主題方面考慮 |
|
①揭示主題;②深化主旨。 |
(2019·全國卷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災大難不會使我悲傷,我親眼目睹過戰争,人類的殘酷暴行令我們發出恐懼和憤怒的呐喊,但絕不會令我們像看到某些讓人感傷的小事那樣背上起雞皮疙瘩,有那麼兩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現在我眼前,它們像針紮似的,在我的内心深處留下又細又長的創傷,我就給您講講其中的一件吧。
那時我還年輕,有點多愁善感,不太喜歡喧鬧。我最喜愛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獨自一人在盧森堡公園的苗圃裡散步。
這是一座似乎被人遺忘的上個世紀的花園,一座像老婦人的溫柔微笑一樣依然美麗的花園,綠籬隔出一條條狹窄、規整的小徑,顯得非常幽靜。在這迷人的小樹林裡,有一個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據。他們的小窩坐落在木闆上,朝着太陽大開頂針大的小門。走在小路上,随時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黃色的蜜蜂,它們是這片和平地帶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徑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發現,經常到這裡來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時也會迎面遇上一個小老頭兒。
他穿一雙帶銀扣的皮鞋、一條帶遮門襟的短套褲和一件棕褐色的長禮服,戴一頂腸絨毛寬檐的怪誕的灰禮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長得很瘦,幾乎是皮包骨頭,他愛做鬼臉,也常常微笑。他手裡總是拿着一根金鑲頭的華麗的手杖,這手杖對他來說一定有着某種不同尋常的紀念意義。
這老人起初讓我感到怪怪的,後來卻引起我莫大的興趣。
一個早晨,他以為周圍沒人,便做起一連串奇怪的動作來:先是幾個小步跳躍,繼而行了個屈膝禮,接着用他那細長的腿來了個還算利落的擊腳跳,然後開始優雅的旋轉,把他那木偶似的身體扭來絞去,動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頻頻點頭緻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繼續散起步來。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複一遍這套動作。
我想和他談一談,于是有一天,再向他緻禮以後,我開口說:
“今天天氣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個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從前的天氣一樣。”
一個星期以後,我們已經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國王路易十五時代,他曾是歌劇院的舞蹈教師。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萊蒙伯爵送的一件禮物。一跟他說起舞蹈,他就絮叨個沒完沒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說:
“先生,我的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樂意,我可以介紹您認識她,不過她要到下午才上這兒來。這個花園,就是我們的歡樂,我們的生命,過去給我們留下的隻有這個了,如果沒有它,我們簡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們整個下午都是在這兒過的。隻是我上午就來,因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上午飯就立刻回到公園,不一會兒,我就遠遠望見我的朋友,彬彬有禮地讓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婦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經深受那整個風流時代寵愛的偉大舞蹈家。
我們在一張石頭長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陣陣花香在潔淨的小徑上飄溢;溫暖的太陽透過樹葉在我們身上灑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連衣裙仿佛整個兒浸潤在春晖裡。
“請您給我解釋一下,小步舞是怎麼回事,好嗎?”我對老舞蹈師說。
他意外地打了個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後,王後們的舞蹈。您懂嗎?自從沒了國王,也就沒有了小步舞。”
他開始用誇張的文體發表起對小步舞的贊詞來。可惜我一點也沒聽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嚴肅的老伴轉過身去:
“艾麗絲,讓我們跳給這位看看什麼是小步舞,你樂意嗎?”
于是我看見了一件令我永生難忘的事。
他們時而前進,時而後退,像孩子似的裝腔作勢,彎腰施禮,活像兩個跳舞的小木偶,隻是驅動這對木偶的機械,已經有點兒損害了。
我望着他們,一股難以言表的感傷激動着我的靈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靈現身,看到一個時代已經過時的幻影。
他們突然停了下來,面對面伫立了幾秒鐘,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擁着哭起來。
三天以後,我動身去外省了。我從此再也沒有見到過他們。當我兩年後重返巴黎的時候,那片苗圃已被鏟平。沒有了心愛的過去時代的花園,沒有它舊時的氣息和小樹林的通幽曲徑,他們怎樣了呢?
對他們的回憶一直萦繞着我,像一道傷痕留在我的心頭。
(張英倫譯,有删改)
小說中的盧森堡公園苗圃在情節發展中有重要作用,這種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
第一步:全面審題,确定答題方向
題幹中要求分析盧森堡公園苗圃“在情節發展中的作用”,指向性特别明顯,解答此題,重點分析環境與情節的作用即可。自然環境描寫以情節為依據,而情節發展又常常依賴于自然環境的推動。
第二步:找準對應,确定答案要點
抓角度(考慮 規範思路) |
找對應(比對原文信息) |
從環境方面看 |
本文開篇就對盧森堡公園的環境進行描寫,綠籬、小徑、樹林、蜜蜂,烘托了花園的美麗、幽靜、和平。 |
從人物方面看 |
公園裡幽靜宜人,而我“不太喜歡喧鬧”,到公園散步“是我最喜愛的享受”;這裡不僅僅是一座苗圃,還是一個已逝時代的展現,所以苗圃自然成了貫穿全文的線索,同時也展現了老人的一生。 |
從情節方面看 |
如此美好休閑畫面自然為我和老人相遇提供了可能,同時又為下文故事情節的發展設置背景,我和老人從相遇到了解再到感悟人生都是在苗圃這個特定的環境展開,而我和老人的相失也是因為苗圃被鏟平。 |
從主題方面看 |
留白式結尾“他們怎麼樣了”韻味無窮,容易引起讀者思考。 |
第三步:根據要求,規範組織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
我有一個姨,她是我的繼母的繼母的女兒。我這個外祖母已經做了寡婦之後才來到外祖父家,翠姨就是這個外祖母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兒。
翠姨對我哥哥沒有什麼特别的好,哥哥對翠姨就像對我們,也是完全的一樣。不過哥哥講故事的時候,翠姨總比我們留心些。哥哥對翠姨比對我們稍稍客氣一點,這顯然因為翠姨是客人的關系,而且在名分上比他大。
翠姨訂婚,轉眼三年了。正這時,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來,張羅要娶。她的母親來接她回去整理嫁妝。
翠姨一聽就得病了。但沒幾天,她母親就帶着她到哈爾濱采辦嫁妝去了。偏偏那帶着她采辦嫁妝的向導又是哥哥給介紹來的他的同學。翠姨帶着哥哥的介紹信,像一個女同學似的被他們招待着。又加上已經學了俄國人的規矩,處處尊重女子,所以翠姨當然受了他們不少的尊敬。不用說,買嫁妝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幾天,總算她一生中最開心的時候。她回來時,母親又接她來到我們家。後來,她的母親發現她對出嫁太不熱心,該剪裁的衣裘,她不去剪裁。做母親的總是常常要加以督促,後來就要接她回去,接到她身邊,好随時提醒。何況出嫁的日子又不遠了,或者就是二三月。
……
母親叫哥哥去看翠姨。母親曉得他們年輕人是很拘泥的,或者不好意思去看翠姨,也或者翠姨是很想看他的,他們好久未能看見了。同時翠姨不願出嫁,母親很久就在心裡邊猜疑着他們了。男子是不好去專訪一位小姐的,這城裡沒有這樣的風俗。母親給了哥哥一件禮物,哥哥就可去了。
……
哥哥看了翠姨就退出去了,從此再沒有看見她。
哥後來提起翠姨常常落淚。他不知翠姨為什麼死,大家也都心中納悶。
等我春假回來,母親還當我說:要是翠姨一定不願出嫁,那也可以,假如他們當我說。
①翠姨墳頭的草籽已經發芽了,墳頭顯出淡淡的青色,常常會有白色的山羊跑過。這時城裡的街巷,又裝滿了春天。暖和的太陽,又轉回來了。
街上有提着筐子賣蒲公英的了,也有賣小根蒜的了。②更有些孩子們按着時節去折了那剛發芽的柳條,擰成哨子,就含在嘴裡滿街的吹。
大街小巷,到處的鳴嗚嗚。好像春天是從他們的手裡招回來的似的。③接着楊花飛起來了,榆錢飄滿了一地。
④年輕的姑娘們,她們坐着馬車去選擇衣料了,因為就要換春裝了。
她們熱心的弄着剪刀,打着衣樣,白天黑夜地忙着。不久春裝換起來了,隻是不見載着翠姨的馬車來。
(選自蕭紅《小城三月》)
小說結尾着力描寫春天的景象,這樣寫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題目。
高原的茶花
那一年小茶花四歲,第一次和媽媽出門走的就是遠路,在辭舊迎新的時節。
被冰雪覆蓋的高原依然以它千百年的沉靜和冷寂來對待人類任何一個火紅的節日。
高原恢宏的美麗是殘酷的。
賀嫂帶着小茶花站在路口,焦急地盼望着能有一輛開往昆侖山深處不凍泉兵站的車。她早已忘記兵站有條不讓大人帶小孩上雪線的規定,另外她怎麼也不相信高原的空氣真的就是什麼“冷面殺手”。
賀嫂抱着小茶花,手腳都凍得麻木了。好不容易才攔住一輛進山的便車,但司機很不情願捎這個腳。
“别人都下山,你偏上山,還帶着個娃娃!”
“我從山東老家來探望丈夫,約好在格爾木過節,誰知他臨時有任務下不來,我這才往山裡趕。”
“你這是千裡尋夫啊,丈夫在哪兒工作?”
“他在不凍泉兵站當兵。”
“那上車吧。”
司機再沒有說什麼,他啟動馬達,開車。
賀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駕駛室裡。小茶花輕輕地從幹澀的嘴裡擠出幾個字:“爸——爸——”
“她病啦?”司機問。
“我們坐了兩天兩夜的火車,又坐了兩天兩夜的汽車,可能太累,孩子受不住。”賀嫂說着緊摟了一下小茶花。
看着昏昏沉沉的小茶花,司機知道是讓讨厭的高原反應症給纏上了,他加快了速度,想盡快把賀嫂送到她丈夫所在的兵站。
汽車在盤山道上行駛,雪依然下着,兩道剛剛出現的車轍,很快就被悄然無聲的落雪蓋住。小茶花在賀嫂的懷裡半醒半睡,不停地喊爸爸。賀嫂一會兒擡頭看前面的路,一會兒低頭看女兒,兩行淚悄然而下。
自從上次老賀回家探親,一别就是五年,女兒都四歲了,還沒有見過爸爸,賀嫂想到這些,終于未能抵擋得住揪心的企盼,帶着孩子奔昆侖山不凍泉兵站來了。
老賀自沂蒙山到昆侖山來當兵,一幹就是十多年。這些年,他在天寒地凍的不凍泉兵站操持,他是那兒的上尉指導員。他的所有柔情就是寫給賀嫂的信中的那句話:無論如何,年要三人一起過。
小茶花的小嘴幹幹的,上下嘴唇起了皮,呼吸也越來越急促。
賀嫂又慌又急又沒主意,才想起了竟沒給孩子帶水和藥。
司機停下車,把自己水壺裡僅有的一點水滴進了小茶花的嘴裡。
賀嫂以為頭痛腦熱是累的是乏的,扛一扛就會過去,在老家都這樣,誰知道,唉!
司機加大油門趕路,車向不凍泉兵站飛馳。
賀嫂緊緊地摟着小茶花。昆侖山的落雪依然無聲。
車,終于到達了不凍泉兵站,然而小茶花已經停止了呼吸,賀嫂抱着的是女兒微溫的屍體。悲劇發生在路上。
整個兵站的人都被驚呆了,大家圍着這輛汽車,脫帽默默地肅立着。賀嫂仍然抱着小茶花坐在駕駛室裡。
此時的老賀正在百裡以外的哨卡執行任務,對妻子到站和發生的悲劇他自然一概不知。
天黑後,戰士們勸賀嫂進站歇歇。她倒也不固執,下了車就往站裡去。依舊抱着女兒,不說一句話。
不凍泉兵站的除夕之夜,仿佛被推到了一個寂冷、死亡的角落,沒有笑聲,沒有歌聲,甚至沒有燈光。警衛班班長對賀嫂說:“嫂子,你太累了,讓我抱抱咱們的小茶花吧!”說完,他接過小茶花。
看到班長這麼做,所有的戰士都跑過來排成隊等候抱小茶花。就這樣,你抱半小時,他抱十幾分鐘,一直到天亮,又到天黑。
整整兩天兩夜,小茶花的小身體在不凍泉兵站戰士的手裡傳遞着。直到老賀執勤回來,站上才爆發出雷吼一樣的哭聲。
昆侖山跟着士兵一起恸哭。
這一夜,不凍泉兵站的戰士們唱着《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關。甯靜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你守在嬰兒的搖籃邊,我巡邏在祖國的邊防線;你在家鄉耕耘着農田,我在邊疆站崗值班。啊!豐收果裡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軍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一遍又一遍……
昆侖山的落雪依然無聲。
(有删改)
1.下列對小說相關内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三段交代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時令特點,突出了高原環境的美麗而殘酷,為故事的發生奠定了悲壯的基調。
B.開始時,司機很不情願捎帶賀嫂和小茶花上山,但後來同意了,是因為看到她倆在雪地裡凍得可憐和上山心情十分急迫。
C.司機富有高原生活經驗,從小茶花喊“爸爸”的聲音以及昏昏沉沉的狀态得知小茶花有高原反應,而賀嫂卻缺少這樣的生活經驗。
D.故事的結局是不凍泉兵站的戰士們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十五的月亮》這支歌,它表達了戰士們的情懷,升華了故事的意義。
2.(對應環境作用題)小說畫線句三次描寫下雪的情景,各自的作用是什麼?請簡要分析。
答:
3.小說标題“高原的茶花”有什麼寓意?以它為題有什麼好處?請結合小說内容談談你的看法。
答:
搶分策略六 “1法2義5作用”突破标題類題目标題或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節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體現。常用的标題類題目有兩種類型:一是理解标題意蘊,二是賞析标題作用。無論是哪一種,答題時均需注意答題角度,“1法2義5作用”可以幫你解決此問題。
汈汈汈汈汈
高分瓶頸 |
思考角度 |
1.思維單一,答案要點不全;探究不夠深入,答案浮于表面。 |
|
2.缺乏文本意識,答案嚴重脫離文本内容,隻是泛泛而談。 |
“1法”就是思考标題是否運用了雙關、比喻、象征、反諷、反問等手法。 |
“2義”就是理解标題的含義,既要理解表層義,更要理解标題的深層義(象征義或比喻義等),深層義的挖掘要聯系小說情節、人物、環境、主題等方面。 |
|
“5作用”就是思考标題在小說的情節、人物、主旨等方面的作用。具體如下: |
|
①環境角度:标題是否交代時間、地點等,是否創設故事背景,是否渲染環境氛圍。 |
|
②情節角度:标題是否設置懸念;貫穿始終,是結構嚴謹的線索;推動(暗示)情節發展;銜接照應。 |
|
③形象角度:标題是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 |
|
④主題角度:标題是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題,是否對主題的表現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
|
⑤讀者角度:标題是否給讀者帶來思考,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
癖
葉志平
住在紫來橋邊上的陶先生,出門總是幹淨的長衫,黑色禮帽。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架在鼻梁上的一副金絲眼鏡。
起初,小城人對陶先生這身裝扮很好奇。後來才知道,陶先生留過洋,在東門街開了這家西醫診所,名号曰“濟仁堂”。
陶先生醫術如何高明,知道的人并不多。但陶先生有潔癖,卻是人人皆知。
他家的碗筷,隔幾天就得用開水煮一遍;被褥呢,也得隔三差五就在烈日下暴曬;給人看病,嘴上也總是蒙塊白布片兒。
有年冬天,大家都聚在街上的“龍眠茶館”喝茶聊天。卻聽見有人一聲連着一聲咳嗽,一路捂着心頭,往“濟仁堂”走去。卻見那陶先生早已立在堂外,嘴上蒙着塊白布片兒,手上還舉着一個,一言不發向那人走去,就要把白布片兒往那人嘴上蒙。那人駭了一跳,更加猛烈地咳嗽起來,邊擺手邊往後退:“陶,陶,陶醫生,咳咳,你想,咳,幹啥?”陶先生從白布片兒裡傳來低沉的聲音:“這是口罩,快戴上!”那人一看身後,喝茶的全出來看稀奇了,覺得當衆受了奚落,急了:“陶醫生,你這,咳咳,啥意思?我不就是,咳咳,咳嗽嗎?我,我,咳咳,不看了!”人們又看到陶先生的怪模樣,不由一片哄笑。
從此,小城裡的人都覺得陶先生行為怪異,不好接近。紫來橋邊上的中醫劉先生那裡,卻是人來人往,談笑風生。
這幾天,東門街上來了個老頭,頭發蓬亂,衣衫全破成了布條條,老遠就聞到了臭味。老頭倒也安靜,就靠在街邊的一堵破牆邊,面前放一破碗。偶爾有人經過,就“咣啷”一聲丢下個銅子兒。對面“餘記包子”鋪的老闆,是個好心人,每天早上都送來兩個熱氣騰騰的大肉包子。這天,老頭突然“轟”地一聲,倒在街面上,張着大嘴,雙目無神,呼吸不得!周圍有不少人,卻都是幹着急沒辦法!
恰好,陶先生穿着長衫,戴着新禮帽,匆匆路過。一擡眼,陶先生快步上前,分開人群,蹲下身子,伸出白淨淨的手,用拇指指甲在老頭人中穴上用力掐下去。接着又張開左手,按住老人心口,右手握拳,敲打左手背,如此敲了幾十下,老人仍無好轉。
人們都屏息緊張地看着,陶先生白淨的臉上也冒起了熱汗。突然,陶先生左手捏住老人的鼻子,右手掰開老人的嘴,接着一彎腰,嘴對着老人露出黃牙的嘴,送了一口氣。看見這一幕,大家都瞪大了眼睛,簡直不敢相信。看病都讓人戴布片兒的陶先生,怎麼會這樣?他不是有潔癖麼?
如此幾下送氣吸氣,老人漸漸呼吸順暢,兩眼也回了神。陶先生往人群裡瞄了一眼,對“龍眠茶館”的吳掌櫃道:“吳老闆,麻煩送碗茶來!”吳掌櫃一拍腦袋,“哎!”待吳掌櫃親自端來一碗“桐城小花”,喂老人喝下時,陶先生已走遠了,隻留下一堆人議論紛紛。
這天晚上,吳掌櫃提了一紙包上等的“桐城小花”茶葉,敲響了陶先生的門。陶先生打開門,淡淡一笑:“吳掌櫃,稀客啊!”吳掌櫃一摸腦袋,不好意思道:“陶先生好,大家平時都忙,也很少走動。”
陶先生順手接過茶葉:“吳掌櫃請坐,有話請講。”吳掌櫃又一笑:“我這人好奇心重,有點事弄不明白,我覺都睡不好。”“今天的事?”“對,對……”
陶先生打開雕花木窗,看着天邊的那輪明月:“我知道,大家都認為我有潔癖。其實,有些疾病具有傳染性,像上次的肺結核病人,我觀色聽聲,知他病得不輕。如果不戴口罩,極有可能傳染他人。”
“那,今天,您就不怕那老人有病會傳染于您?”
“哈哈,你隻知醫者有潔癖,卻不知醫者更有救人癖啊!”
(有删改)
小說标題“癖”有何意蘊?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6分)
第一步:點出标題所用的表達技巧
小說寫了一個被人認為有“潔癖”的、醫術高明而又有仁愛之人的陶先生搶救又髒又臭的老乞丐的故事,表現的主題是“醫者仁心”。這裡的“癖”其實應是一語雙關。
第二步:分析标題的表層含義
“癖”是因長期的習慣而形成的對某種事物的偏好、嗜好、癖好。陶醫生的“癖”應不隻是停留在這個層面上。
第三步:分析标題的深層含義
情節角度 |
從小說中來看,生活在紫來橋邊的那些鄉民認為陶醫生的種種行為是一種潔癖。 |
形象角度 |
就陶醫生自我而言,他的這種“癖”恰恰是講究衛生的保護意識。 |
主題角度 |
小說中陶醫生救治乞丐的情節,反映了他的醫術高明,突出了這篇小說醫者仁心的主題,營造人心良善的社會氛圍。 |
第四步:根據要求,規範組織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
謊言裡的救贖
于小魚
①十二歲那年的感恩節,我在洛克大街徘徊了整整一個下午,我從孤兒院裡跑出來好多天了,因為我覺得睡在那間黴氣刺鼻爬滿老鼠的破房間裡和睡在大街上根本沒什麼兩樣。街邊的熟食店裡飄出火雞的香味,我的胃開始抑制不住地咕咕作響。鬼使神差地,我走進了一間黑着燈的屋子。我在那間淩亂的廚房裡翻了半天,隻找到了半瓶水和一塊幹癟的奶酪。
②我掃興地叼着那隻奶酪往外走,卻并沒有注意到門口突然多出了一個人,他一手拄着一根拐杖,一手扶着那扇半開的門,滿臉驚愕地看着我。當時屋子裡安靜極了,隻有我的肚子還在咕咕叫個不停。
③當時我覺得自己肯定是完了,因為我能聽到外面不斷地有人經過,隻要他回頭喊上一嗓子,我準會立馬就被人給抓起來。
④“……哦,瞧我這記性,今天是感恩節,對吧?”門口的老人最先打破了沉默,而且,他的問題讓我感到意外。
⑤“……是的,先生。”我的聲音顫抖得厲害。
⑥“那一定是我的小孫子羅傑讓你過來的吧,因為隻有他有這裡的鑰匙。”老人朝我微微一笑。
⑦“……是的……是羅傑……”我随聲附和着,心跳也漸漸慢了下來。
⑧“你看,我的腿腳不是很靈便,每年都要找人去給他送禮物,一個火雞腿,一瓶可樂,還有一杯熱巧克力,樓下街角那間小店裡都有的,告訴他不用給我打電話了,我的耳朵越來越不好用……”老人一邊說一邊遞給了我一張十美元的鈔票。
⑨老人告訴我他叫湯姆森,還讓我給羅傑帶封信,信上的地址是鮑勃街43号。我的确買了湯姆森讓我幫忙買的東西,但萬萬不敢把那些東西送到那個我根本不認識的羅傑那裡,所以那天晚上,我一個人坐在公園的長椅上大快朵頤。
⑩兩天後,我回到了那家住了十二年的孤兒院,而且,不久我就再一次主動地敲響了湯姆森的家門,告訴他羅傑收到禮物高興極了。
⑪湯姆森沉默了一會,然後從床底下翻出一台老古董似的手搖縫紉機。湯姆森告訴我,他年輕時是一個裁縫,一對年輕人來找他定做一套婚紗,他們給湯姆森留下了一個小盒子,要他把裡面的飾品全部鑲嵌在婚紗上。湯姆森看到那些珠寶價值連城,他知道他一輩子都不可能賺那麼多。于是湯姆森關掉了那家裁縫店,帶着那盒珠寶藏了起來。不過很快警察就找到了他,并開始對他進行調查。湯姆森追悔莫及,自己一時的貪念,将要毀掉他一世的名譽和前程,于是他便想尋短見跳樓自殺,雖然事後被搶救了過來,可他卻永遠地失去了左腿。
⑫法院開庭的時候,那對年輕人卻說,那個盒子裡的珠寶沒有一個是真的,那隻不過是一堆裝點布料的赝品而已,他們相信,湯姆森是個好裁縫。于是,湯姆森躲過了一場牢獄之災。
⑬後來,湯姆森一直想把那個盒子還給那對年輕人,因為他知道,那的确是一盒貨真價實的珠寶,他們之所以那麼說,完全是不想毀掉湯姆森的人生而已,可湯姆森卻再也沒能找到他們。
⑭這個故事湯姆森并沒有和别人講過,他說很高興我能再次回來。而我想在那一刻,我們心裡的某些感受完全是一樣的,我這次之所以能夠鼓足勇氣并滿懷感激地來到湯姆森家裡,是因為事後我發現,鮑勃街43号隻不過是一間普通的貨棧,而那裡,也沒有住着那個叫羅傑的孫子。
⑮後來,湯姆森的家成了我經常光顧的地方,他教我怎樣使用那台古董縫紉機。起初,我隻會用那台機子來縫補我們孤兒院那些破爛不堪的被子,後來我便能用院長提供的布料做出非常漂亮的床罩,十五歲那年,我竟然能夠為孤兒院的夥伴們縫制出漂亮的衣服了。再後來,我成了名職業服裝設計師,并且開了自己的公司。
⑯老湯姆森很遺憾最終也沒能找到那盒珠寶的主人,他臨終前拍賣了那盒珠寶,并用那筆錢翻新了孤兒院。他和我開玩笑說,也許孤兒院裡那些害怕潮濕和老鼠的孩子們再也不會從裡面跑出來了。
⑰而我也沒有告訴湯姆森,拍下那盒珠寶的人就是我。我會繼續為他尋找那個盒子的主人,因為我想告訴他們,除了那些珠寶,那些謊言背後的救贖,同樣價值連城。
(選自《微型小說選刊》2016年第5期)
小說标題“謊言裡的救贖”有何含義和作用?請結合小說内容談談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白色鳥
何立偉
設若七月的太陽并非如此熱辣,那片河灘就不會這麼蒼涼這麼空曠。唯嘶嘶的蟬鳴充實那天空,因此就有了晴朗的寂寞。又何況還是正午,雲和風,統不知踅到哪個角彎裡去了。
然而長長河灘上,不久即有了小小兩個黑點;又慢慢晃動慢慢放大。在那黑點移動過的地方,迤逦了兩行深深淺淺歪歪趔趔的足印,酒盅似的,盈滿了陽光,盈滿了從堤上飄逸過來的野花的芳香。
還格格格格盈滿清脆如葡萄的笑聲。
卻是兩個少年!一個白皙,一個黝黑。瘋瘋癫癫走攏來。那白皙的,瘦,着了西裝的短褲,和短袖海魂衫。皮帶上斜斜插有一把樹丫做的彈弓。那黝黑的呢,缺了一顆門牙,偏生卻喜歡咧開嘴巴打哈哈,而且赤膊。夏天的太陽,連他腳趾縫都曬黑了,獨曬不黑他那剩下的一顆門牙。同時腦殼上還長了一包疖子,紅腫如柿子的疖子。
少年邊走邊彎腰,汗粒晶晶瑩瑩種在了河灘上。
“哎呀,累。曬死人哪!”
“就歇歇憩吧。城裡人沒得用。”
在高高的河堤旁,少年坐下來歇憩。鼻翼一扇一扇。河堤上或紅或黃的野花開遍了,一盞一盞如歌的燦爛!就把兩隻竹籃懶懶扔在了足旁。紫色的馬齒苋,各各有了大半籃。這馬齒苋,鄉下人拿來攤在門闆上晾曬幹了,就炒通紅通紅的辣椒,嫩得很,爽口得很。城裡人大約是難得一嘗的。故而那白皙的少年,也就極歡喜外婆炒得噴噴香香的馬齒苋幹菜,咽綠豆稀飯。外婆呢自然淡淡一笑:“這伢崽!”
“扯霸王草?”黝黑的少年提議道。
“要得,要得!”
“輸了打手闆心?”
“打手闆心就打手闆心。”
便一來一去扯霸王草。輸赢并不要緊的,所要的是快活。蟬聲嘶嘶嘶嘶叫得緊。太陽好大。
黝黑的少年于是說:“劃水好啵?劃到對岸去。”
“好的。”眯了眼睛望對面綠色的岸,和遠遠淡青的山。“好的,好的。”
“比賽?”
“比賽。”
“輸了是狗變的?”
“狗變的就狗變的。”
黝黑的少年便笑了。缺了門牙的笑很羞澀很動人。
因此撲通地一齊紮到河裡頭去。河水清涼又溫柔。輕輕托起一黑一白赤條條兩個少年;輕輕忽開忽謝着一朵一朵漂亮水花。那城裡來的少年,幾乎嗆水了。因為他想要笑,因為他看到他的朋友,遊泳的姿勢應當叫作“狗爬式”,幾多滑稽。又還從那缺了牙的口裡,噗噗地朝他噴水。遠處一頁白帆,正慢慢慢慢吻過來。
剛剛還要講幾句話,朋友忽然豎起食指止住了,耳語道:“莫做聲。快看。”
“什麼?”
“那邊。”
“——咦呀!”
在那邊,白皙的少年看見了兩隻水鳥。雪白雪白的兩隻水鳥,在綠生生的水草邊,輕輕梳理那晃眼耀目的羽毛。美麗,安詳,而且自由自在。
什麼時候落下來的呢?
白皙的少年想:哎呀,要是把彈弓帶過河來,多好!然而立即又自行取消了這法西斯主義。因為那美麗和平自由的生命,實在整個地征服了他,便連氣也不敢大聲地喘了。
四野好靜。唯河水與岸呢呢喃喃。軟泥上有硬殼的甲蟲在爬動,閃閃地亮。水草的綠與水鳥的白,叫人感動。
那鳥恩恩愛愛,在淺水裡照自己影子。而且交喙,而且相互摩擦着長長的頸子。便同這天,同這水,同這汪汪一片靜靜的綠,渾然一體,簡直如同一幅畫圖了。
赤條條的少年,于是伏到草裡頭觑。草好癢人,卻不敢動,不敢稍稍對這畫圖有破壞。天藍藍地貼着光脊的背。
空氣在燃燒。無聲無息,無邊無際。
忽然傳來了鑼聲,哐哐哐哐,從河那邊。
“做什麼敲鑼?”
“哎呀,”黝黑的少年,立即皮球似的彈起來,滿肚皮都是泥巴。“開鬥争會!今天下午開鬥争會!”
啪啦啦啦,這鑼聲這喊聲,驚飛了那兩隻水鳥。從那綠汪汪裡,悠悠然悠悠然遠逝了。
(選自《何立偉短篇小說集》,有删改)
1.下列對這篇小說思想内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正确的一項是()
A.這篇小說沒有具體而完整的故事情節,情節淡化到了極點,通篇隻寫兩個孩子的片言隻語、玩什麼遊戲,而且就連玩遊戲也沒玩完整,時斷時續。
B.小說中的兩個少年生活在一個特定的時代,這個時代是從少年腦殼上紅腫如柿子的疖子和“開鬥争會”的鑼聲傳達出來的。
C.小說運用了一些打破常态的、現代詩一般的語言,試圖通過這詩一般的意境來表現甯靜、平和、牧歌般的田野之美,借此來比照殘酷的現實。
D.作者善用短句,長短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詩歌的節奏和韻味。另外小說豐富的比喻、排比、通感、拟人等修辭的運用,更平添許多詩意。
2.作家何立偉曾坦言:“我喜歡古典詩詞,尤愛許多的唐人絕句。我以為短篇小說很值得借鑒它那瞬間的刺激而博取廣闊的意境且餘響不絕的表現方式。”這種詩化語言深得古典詩詞的神韻,請結合文中畫線句子,從煉字、煉句兩方面進行品味。
答:
3.(對應标題類題目)小說為什麼要以“白色鳥”做标題?請談談你的看法。
答:
專題二 小說閱讀 搶分策略一 落實“4方法”,突破讀文瓶頸命題點和讀文技巧模闆
1.D “以遊戲筆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嚴肅性與真實性,從而傳達出曆史的虛無感”錯誤,魯迅從反顧曆史和諷喻現實的目的出發,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在上古時代的神話世界裡插入大量的現代人事,使作品逸出了傳統曆史小說的範圍,呈現出鮮明的怪誕性和諷刺喜劇情調。
2.解析:首先明确題幹要求,“如何具體塑造”就是要求回答作者塑造形象的藝術手法。其次明确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般手法,如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細節描寫,對比襯托、正側面結合等。然後找到文中最能體現“禹”及其随員的形象特點的句子,确定具體藝術手法,并考慮衆大員的描寫對禹及其随員形象塑造的作用。作答時,先答出描寫手法,再結合情節分析這種手法是如何體現的,并指出突出了人物什麼特點。
答案:①外貌描寫。作者描寫了“一群乞丐似的大漢,面目黧黑,衣服破舊”,寫他黑瘦的面目、粗手粗腳。②語言描寫。簡短有力的語言,突出人物的樸素、沉着、堅定、務實和富于遠見卓識。③對比手法。通過大禹和大臣們的對比來刻畫大禹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拼命硬幹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膽識。
3.解析:題幹已明确了答題角度,要求從“故事”和“新編”的角度分析。從“故事”角度要考慮本文大禹治水的情節是否有曆史依據。從“新編”的角度,要考慮小說情節哪些是虛構的,語言有什麼特點,還要考慮主題的現實性。
答案:①從内容上說,這篇小說取材于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但是作者虛構了很多原故事中不存在的人物和情節,推陳出新。作品考查典籍博采文獻,富有曆史韻味;②“新編”表現為新的曆史講述方式,如細節虛構、現代詞語摻入、雜文筆法使用,作品充滿想象力及創造性;③這篇小說以傳說為基礎,以新編為手法,體現出一種創新思維。着眼于對曆史與現實均作出關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搶分策略二 抓住“3步驟”,完勝“4選1”客觀題典例示範
D
對點小練
C 本項中,“情節波瀾起伏”的說法有誤。小說展示了“我”的心理變化,但情節比較單一。
跟蹤檢測
1.B A項,“也為後文故事情節發展埋下伏筆”錯誤,王木匠能夠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說明了他的手藝好,此處舉這個例子是說王木匠的手藝不僅僅止步于他的本行,講故事也很有趣,直接引出下文,他在故事中擺石門陣,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并沒有為下文故事情節發展提供什麼暗示,因此沒有埋下伏筆的作用。C項,“'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錯誤,根據原文,“老王你活像鑽進了他們的心裡了”,可知王木匠是在猜測鬼子的心理活動。而至于是否真的有這些鬼子,文章并沒有明确說明。D項,“王木匠因追求手藝完美而無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櫥”錯誤,根據原文最後一段“他常常想做一張極精緻的衣櫥,已經設計了多年,總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可知王木匠此處不是因為自己追求完美而無法做成衣櫥,而是因為這個動亂的時代讓他沒有辦法在家中放置這樣的衣櫥。
2.D 錯在“複雜”,應為“緊湊”,吸引人;主題更加“聚焦”,而非“多元”。
3.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遲遲不講下文,引發聽衆的好奇與追問。
4.①現實生活中的門是木頭門,洪子店村民以磚頭堵門;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磚頭門變成了“石頭門”,戰鬥故事随之變成了傳奇的“石門陣”;③王木匠從現實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門,不用關二門”的道理,即隻有保衛國門,才能守護家門,才有實現“夜不閉戶”的希望。
搶分策略三 落實“5角度”,突破情節作用題典例示範
答案:①通過緊張的沖突,引起讀者閱讀興趣,把讀者迅速帶入小說情境;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獵的故事;③交代“我”的孤兒身份、與繼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對親情的渴望;④初步刻畫“我”性格的倔強和好強。
對點小練
1.解析:解答此題,可以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按時間順序對小說情節進行層次劃分,注意把握不同階段女人的不同心理。在具體分析時,應重點把握女人的語言、動作等,挖掘出文中與之相關的内容,進而理解女人豐富細膩的心理。
答案:女人先是認為丈夫戰死了,她認為丈夫是強壯而勇敢的,肯定不會被俘也不會逃走;後來她非常希望丈夫成為俘虜,因為這樣才有活着的希望;接下來,她又希望丈夫逃走了,因為這樣才會保住一條命,有命了才會什麼都有;最後,她認為不管丈夫是死了還是活着,給她希望就好。
2.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情節的作用。文中的女人時刻都在思念自己的男人,她相信他,希望他沒有死,所以,“一個男人從女人面前走過的情節”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答時,可從人物形象、情節安排和主題等方面來分析。
答案:①這樣的情節安排更能突出女人對丈夫的深愛和思念,使小說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②使故事情節出現波瀾,豐富了小說的内容,增強了可讀性;③引出有關女人的心理的描寫,突出了文章的主題——歌頌對愛的忠貞和堅守。
跟蹤檢測
1.C C項,“用語考究,古樸典雅,對話不用日常口語,有種舞台味道”錯誤。小說當中人物對話由于年代的原因與當今稍有不同 ,但仍然使用的是日常口語,通俗易懂,并沒有所謂的“舞台味道”。
2.解析:題目要求簡要分析王超傑選擇《秦瓊賣馬》的唱段,且唱得壯氣不足的原因,答題時可從人物的身份、經曆、目前處境等方面來回答。《秦瓊賣馬》中的秦瓊處于困境中時,忍痛欲賣黃骠馬,這與小說中的王超傑賣掉自己喜愛的瓷器有着相似之處。此時唱此段,表達了王超傑的落魄之感,也隐含了王超傑希望打動楊成嶽,讓他出手買下瓷盤的心理。迫于生計的壓力,内心難免失落,故唱得底氣不足。而之所以唱得壯氣不足,也是因為自己當時的艱難處境。綜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答案:①借唱《秦瓊賣馬》,抒發自己的苦悶之情。②把自己賣瓷器與秦瓊賣馬類比,希望有人幫助自己渡過難關。③唱得壯氣不足,真實地表達了他當時艱難的處境和苦悶的感受。
3.解析:題目要求結合作品簡要說明在買賣瓷盤的過程中,楊成嶽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答題時需要梳理情節,根據情節的發展,分析人物當時的心理。比如,一開始,他看出了王超傑将其視為珍寶的瓷盤為赝品,但他婉拒的同時并沒有說出實情,表現出他對落魄英雄的尊重。他安排王超傑吃住,這又顯示出他的猶豫不決。名琴師張小武的出現是故事的轉折點,他做東請這二人吃酒,三人談論京劇,逐漸熟悉起來,在王超傑唱完《秦瓊賣馬》後,楊成嶽做了一回“單雄信”,買下瓷器。在王超傑離去後,楊成嶽摔碎瓷盤,講述買下瓷器的緣由。他内心是非常複雜的,既有幫助朋友的欣慰,也有對世事蒼涼的感慨。
答案:①先是無意購買:他看出瓷盤是赝品,但并不說破,以“小本生意”為由婉拒。②然後是有意相幫: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傑并細心安排吃住。③最後是決意相助:出于對英雄落魄的同情,對世事蒼涼的感慨,讓他知假買假、慷慨解囊。
搶分策略四 解答形象類題目的兩個常考熱點典例示範
1.①性情謙卑,甚至有點窩囊:見了晚輩,也彎腰鞠躬,說話謙和;②膽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問起也不敢承認;③有點固執,但不失本分善良:懷疑酒店誠意,承認自己責任,不願借機發财。
2.①講述故事:小說故事是由“我”講述出來的,真實可信;②推進情節:“我”是事件的參與者,由于“我”的提議,情節得以發展變化;③襯托人物:小說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鮮明。
對點小練
解析:此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先要結合情節用簡明的詞語加以概括,如“灑脫”“技藝高超”“惜才愛才”等,然後再結合具體的内容分析。
答案:①灑脫,不拘小節。不同于其他客人的俊朗雅緻,孤獨丈身穿褐衣,佝偻席地,似一乞丐,昏昏欲睡。②技藝高超。他能聽出李一笛笛聲中的不足,并最終以一曲《涼州詞》征服了所有聽衆。③惜才,教導有方。他在李一笛最自得的時刻展現才藝,送給他玉笛、曲譜,并刻“藝無止境”四字,點醒教育了李一笛。
跟蹤檢測
1.B A項,“暗示了當時社會環境的險惡”過度解讀;C項,“對孤狼種種不近人情行為的不滿”欠妥,D項,“懾于'我’的威嚴,其實他内心是很不情願的”不妥。
2.解析:這篇小說中的福馬是作者着力要塑造的人物形象,他面對困窘的生活沒有喪失勇氣,忠于職守,還放走了可憐的偷樹人。從這些情節可以概括出他的性格特點。
答案:①福馬生活困窘,妻子也離他而去,但他沒有自暴自棄,是一個堅強的人。②福馬主動帶“我”到他家避雨,後來又放走可憐的偷樹人,是一個心存良善的人。③福馬警覺機敏,責任心強,是一個忠于職守的人。
3.解析:本題考查鑒賞小說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作答時,可以從線索、情節和人物形象等方面來進行分析。
答案:①講述故事。“我”是故事的講述者,是故事的見證人,小說通過“我”串聯起了相關情節,并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性。②推進情節。“我”對偷樹人持同情态度,願意替偷樹人賠償損失,勸說福馬放走偷樹人、不要折騰偷樹人等,對小說情節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③刻畫人物。小說通過“我”的眼睛來觀察福馬和偷樹人的外貌神态,有助于表現人物性格。
搶分策略五 “4考慮”巧解環境類題目典例示範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歡喧鬧,而老舞蹈師又天天來這裡,兩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節的集中與展開,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餘味。苗圃鏟平了,故事自然結束,但主人公怎樣了,讓人牽挂。
對點小練
解析:從小說中①處來看,這裡寫墳頭的凄涼與城裡春天的熱鬧形成對比,反襯出翠姨死後的悲涼。從小說中②③兩處看,渲染春天的美好,寫出對美好生命易逝的悲歎。從小說中④處看,寫姑娘們換裝的情況,主要用來感慨物是人非。
答案:①墳頭的落寞與城裡春天的熱鬧相對照,表現翠姨死後的悲涼。②柳哨聲與“楊花”“榆錢”等意象的更叠,表明春天的易逝,暗含對翠姨美好而短暫的人生的感傷。③以姑娘們換裝的形象,既表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對翠姨的懷念,又表現了陳腐社會的頑固不化。
跟蹤檢測
1.B “因為看到她倆在雪地裡凍得可憐和上山心情十分急迫”說法錯誤,司機知道了賀嫂是邊防軍人家屬才帶她們上山的。
2.解析:解答此題,可先回憶一下環境描寫的作用有哪些,然後聯系小說内容分析畫線句的環境描寫與事的關系或與人的關系。第①處,“汽車在盤山道上行駛,雪依然下着,兩道剛剛出現的車轍,很快就被悄然無聲的落雪蓋住”,這是環境與事的關系,突出行車環境的惡劣。第②處,前面描寫“賀嫂緊緊地摟着小茶花”,而小茶花這時已病重,可見描寫下雪是為了襯托情勢的危急和人物的心情。第③處,描寫下雪既與事——戰士們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十五的月亮》有關,又與人——戰士們及其家屬的崇高情懷有關。
答案:①第一次描寫下雪,突出了環境的惡劣。當時汽車正在盤山道上行駛,大雪給汽車行駛增加了困難。②第二次描寫下雪,襯托出情勢的危急和賀嫂心情的焦慮。當時賀嫂緊緊地摟着病重的小茶花,以雪的無聲襯托賀嫂内心的焦急。③第三次描寫下雪,渲染了靜穆和冷寂的氣氛,襯托出邊防戰士和家屬為祖國安全默默奉獻、做出犧牲的情懷。
3.解析:标題中的“茶花”首先指四歲的小茶花,再聯系戰士們唱的《十五的月亮》的歌詞,可明白它還象征為了支持軍人保衛祖國邊疆的軍人家屬做出的奉獻與犧牲。這樣标題就暗示了小說主旨。另外,茶花不能生長于高原,這樣“高原”與“茶花”構成了矛盾沖突,能夠吸引讀者閱讀。茶花既然指“小茶花”,她生命的凋謝自然能喚起每個讀者的痛惜之情。明确了這些,便不難得出答案。
答案:寓意:一是指四歲的小茶花,二是指軍人家屬為了支持軍人而做出奉獻與犧牲的精神如美麗的茶花。
好處:①構成矛盾沖突,吸引讀者閱讀;②“茶花”的美麗形象,喚起人們對小茶花生命凋謝在惡劣的高原上的無限痛惜之情;③暗示了作品的主旨——軍人及其家屬的無私奉獻和犧牲精神就如茶花一樣美麗。
搶分策略六 “1法2義5作用”突破标題類題目典例示範
①“癖”指陶醫生的行為在生活于紫來橋邊那些鄉民的眼中,是潔癖;②其實,這是一名醫生講究衛生、預防疾病傳染的自我保護意識;③“癖”還指“救人癖”,即陶醫生不顧乞丐的髒臭進行人工呼吸的治病救人之心。突出了他的醫術高明、醫者仁心。
對點小練
解析:本題考查對小說标題的探究能力。分析含義要緊扣小說的主旨,對作用的探究則要聯系情節、人物、主旨等。
答案:含義:通過善意的謊言救贖他人和自我。既指年輕人和湯姆森寬恕犯錯的人,使之迷途知返,又指湯姆森和“我”用善意的謊言實現自我救贖。
作用:①标題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節:年輕人用善意的謊言救贖湯姆森,湯姆森用善意的謊言救贖“我”也救贖自己,“我”沒有告訴老人真相,也是用善意的謊言實現自我救贖。②标題揭示了小說的主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謊言有時不是對别人的欺騙,反而是對犯錯的人的救贖。③“謊言”與“救贖”對照,引發人們思考為什麼謊言能夠實現救贖,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興趣。
跟蹤檢測
1.C A項是對小說結構技巧的分析,錯在“沒有具體而完整的故事情節”,全文以“發現白色鳥——偷襲白色鳥——驚走白色鳥”為線索串起故事;B項“少年腦殼上紅腫如柿子的疖子”不能體現出特定的時代特征;D項小說沒有使用排比修辭。
2.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作品語言進行個性化品讀的能力。詩化語言,借鑒詩的技巧,從煉字、煉句兩方面品味,答題時從題幹中找思維方向,從文本語言找采分點。
答案:何立偉小說的語言借鑒、采用了一些詩的技巧手法,産生了詩意的審美效應。“河堤上或紅或黃的野花開遍了,一盞一盞如歌的燦爛!”野花燦爛如歌,以聲繪形,在美的畫面之上漾起音樂的旋律。作者又如神筆馬良,一改平常語序,以“燦爛”收句,在“或紅或黃”的音調節奏之間,仿佛可以見到色澤不同、地勢有别的各色野花或高或低、參差錯落于河堤之上的誘人畫面,使本來平淡的景象充滿了如詩如畫的神韻。
3.解析:此題考查對文章标題的理解能力。答題時,可從标題與人物、情節、主題三者的關系三個維度進行思考,分點作答。
答案:“白色鳥”實際上是一種象征手法的體現。白色象征着純潔和美好,也象征了甯靜、和平與自由,小說中白色鳥這一形象已不僅是自然界中美好的物象,更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社會與人生的象征。描寫白色鳥戲水的美麗畫面,暗示着作者對安詳、自由、和平、甯靜生活的向往,作者借白色鳥在傳達着自己的理想。
上一篇
話說“非遺”珠算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