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屁多。
屁多,是怎麼回事呢?
來,我直接給你講故事。
話說有這麼一個男子,年53歲,醫案記載姓胡,是浙江慈溪人。
這人,最初就是便溏。然後呢,腰圍這一周就不舒服,而且放屁特别多,幾乎難以控制。
按說,這麼點事兒,一般的大男人能忍也就忍了。但是,你架不住毛病長期存在啊。身體長期不舒服,誰都受不了。于是,他求中醫治療。
刻診,見患者舌苔薄膩,右脈緩,左關弦。
當時,醫家就說了,腰圍這一圈不舒服,那是帶脈收不住了,所以屁多便溏。我給你緊一緊,就好了。
這是啥意思啊?患者不明白。接下來,看醫家書方一首:
山藥30克,炒白術30克,炒白芍15克,黨參15克,制蒼術10克,柴胡3克,車前子(包)10克,炒陳皮6克,荊芥炭6克,炙甘草5克,一共是14劑。
結果怎麼樣?患者用藥以後,便溏屁多的現象大大減輕,腰圍那一圈,也明顯舒服了很多。
這時候,原方黨參改為20克,繼續投用7劑,患者最後諸證悉平。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此乃我在學習中醫方劑完帶湯的時候,聽老師講過的。
現在,我給你說說這背後的道理。
給你講啊,這個患者的問題,在于“帶脈失約”。
啥叫帶脈失約啊?我們的腰部,說白了,就是褲腰帶那一圈兒,有一條經脈,叫做“帶脈”。正常情況下,這個帶脈會非常緊緻有力地約束我們的身體。一旦帶脈約束失常,變得松垮垮的,我們就容易出現各種問題。譬如說吧,女性的帶下量大、綿綿不絕。就男性而言之,則容易出現便溏、失氣增多、腰部不适。
這些都是帶脈“兜不住”、“收不住”造成的。
接下來的問題是。患者的帶脈,為啥約束失常?
原因,常見的有兩個。一個,是脾虛濕盛,濕濁内停,第二個,就是肝氣郁遏,疏洩失常。這兩個原因,直接導緻帶脈失約。
現在,你看看上文醫案裡的患者,左關候肝,脈弦,主肝郁。右脈緩,主脾胃虛弱。可見,肝郁脾虛之态,十分明顯。看舌苔,薄膩,說明痰濕内積。
看起來,這個人屬于典型的肝郁脾虛,濕邪内積,帶脈由此而失約。我這麼說,你懂了吧?便溏、屁多、腰圍不适,都源于此。
現在,我來看看,當時醫家用什麼辦法來“收住帶脈”:
山藥30克,炒白術30克,炒白芍15克,黨參15克,制蒼術10克,柴胡3克,車前子(包)10克,炒陳皮6克,荊芥炭6克,炙甘草5克。
這個方子,跟你說,屬于完帶湯的化裁。
啥是完帶湯?它出自《傅青主女科》。基本配伍,就是白術、山藥、人參、白芍、車前子、蒼術、甘草、陳皮、黑荊芥、柴胡。可以說,醫案裡的方子,基本上是原方不動地來用。
這方子的初衷,就是補脾疏肝,化濕止帶,最初用于治療女子肝郁脾虛、濕濁帶下之證。患者多脈緩或濡弱,舌淡苔白,倦怠便溏,帶下色白質清無臭。其中,白術、山藥、人參、蒼術、陳皮健脾益氣而燥濕。白芍和柴胡,用于疏調肝氣,疏肝解郁,車前子利水滲濕,使得濕邪随小便而去。荊芥,用于止帶。
也就是說,這張完帶湯,其實就完成了疏肝解郁、健脾除濕的作用,故而就能實現對帶脈約束功能的恢複。
正因如此,此方就用在了上文醫案裡的患者身上。雖然,人家是個男的,牽涉不到帶下的問題,但是他便溏屁多,腰圍不适,這些也都是肝郁脾虛濕盛、帶脈失約的表現。所以說,把完帶湯用在他身上,是正确的。
我把這個過程,用盡量通俗的語言解讀出來,希望我的讀者朋友能認真地體會。這是古方完帶湯在臨床上的運用案例。
其實,生活中,便溏便稀、大便不規律、失氣比較多,腰圍一周酸脹不舒的人,還是比較多見的。有些人,程度尚輕,見怪不怪。有些人,覺得這不正常,但不知道如何應對。文老師上面講的,不過是中醫針對此類問題的解決方案之一。有這方面困擾的人,不妨把此文反複閱讀,然後積極地看中醫,在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科學運用疏肝健脾除濕之法來改善。專業的讀者朋友,您也好好地體會一下。完帶湯,雖然是女科常用方,但是其針對的病因病機很廣泛,有着廣闊的用武之地。我們應該對它加以研究和了解。
當然了,文老師如上的解讀,也未必完全正确。真心喜愛中醫的朋友,您要好好地去閱讀中醫方劑學教材,不斷體會其要義。我相信,你将來一定會比我認識得深刻。
脾虛的人,屁多!一張方子,補脾止屁看到本文題目,您也許會心生疑問——放屁多了,怎麼還和脾虛有關系呢?
這個事兒啊,您要想理解,還真得從一張真實的醫案說起。
老早年啊,山東中醫界出了一本集子,叫做《診籍續焰》。這張醫案,就出自這本集子。我這些年做相關研究,有幸得以借鑒、學習。
話說啊,有這麼一個女子,妙齡18歲。
不過,正值花季的她,卻有失氣過頻的毛病。經常放屁,難以自持。尤其是在上課老師提問的時候,更容易放屁。
有一次,老師課上提問于她,她站起來,還沒等說話呢,屁聲連連。
全班同學聞聽,哄然大笑。
這個女孩羞愧難當,苦不堪言,最終竟然因此而退學。家長見情況嚴重,于是求中醫治療。
刻診,見患者舌質淡白,脈象弦滑,舌苔薄白,面色發白。言語間聲音低微,且食欲不振。
細細詢問之下,患者自述,每次放屁,她都想收緊肛門,想要憋住。但她的肛門仿佛無力一般,根本收不住。放屁的時候,肛門最初有涼感,現在漸漸感覺灼熱不适。
醫師聞聽,道:這可能是脾虛氣弱,後門關不嚴啊。
于是,遣方一首,見——
黃芪50克,當歸12克,白術25克,陳皮15克,升麻6克,柴胡6克,黨參25克,甘草10克,水煎兩次分服。
三劑服下去之後,放屁明顯減少。後來,醫師遵原方,增加遠志、石菖蒲、龍齒、茯苓。
再用三劑,症狀進一步緩解,在緊張、焦慮時也不再放屁了。而且整個人精神振奮、心情愉快,開始對生活有了希望。
這張醫案,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這麼多年來,我僅僅遇到兩例頻繁失氣的人。我按照上方的旨意來調治,效果滿意。
這裡頭是怎麼回事呢?我給你仔細說一說。
屁,我以前在文章裡頭反複說過,它體現的是脾的運化狀态。脾運化有常,胃腸道對氣體的排出就順暢。同時呢,你也得知道,脾主氣,氣有收攝之能。如果一個人脾氣虧虛,氣血不足,則氣的收攝之能下降。這就會形成多種多樣的人體排洩異常,如多汗、出血、口水流不停、經水不斷等等。而屁,作為脾運化過程中的排洩物,也會在氣收攝失常的情況下,異常排出。
因此,我可以說,女孩的問題在于脾虛氣弱,收攝失常,她兜不住自己的腸道之氣啊。
對于這一點,她有一個感受,很有說服力,就是每次放屁的時候,肛門想收住,但是收不住,覺得肛門肌肉無力。脾,在肌肉。脾虛,肛門肌肉無力,所以就兜不住嘛!
你再看這個女孩的全身狀态,比如面色蒼白、食欲不振、語音低微、舌淡苔薄白、脈象弦滑。這些不都是脾虛氣弱的表現嗎?在她緊張的時候,肝氣克脾,脾氣更弱,所以放屁更多。
所以啊,你看看,問題的解決辦法出來了,這就是要補中益氣。
上面醫案裡用的配伍啊,其實是古方補中益氣湯的配伍。補中益氣湯,就是提升中氣的。原方組成是黃芪、白術、陳皮、升麻、柴胡、人參、甘草、當歸。醫案裡頭無非就是把人參換成黨參。總體看,就是黃芪、白術、黨參健脾益氣,陳皮行氣,令補而不滞。當歸養血,令氣血雙補,所補之氣有所依附。柴胡和升麻,提升中氣。柴胡和當歸配合,疏肝,養肝血。就這麼簡單。
也許有人會問,文老師,你寫這個幹嗎?現在真有這樣人,放起屁來沒完嗎?
我告訴你,這個事兒你還别不信。我這麼多年來,雖然遇見因為頻繁失氣而就醫的人不多,但是在一些慢性胃腸炎,尤其是胃下垂的患者身上,你在和他們聊的時候,就會發現,他們當中有相當多,存在排氣頻繁、不規律的問題。胃下垂的人,中氣下陷啊,他兜不住啊,所以後門關不好,因此便溏、屁多。這個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因此,面對頻繁失氣,我們要考慮到脾的問題。這也是相對基本的中醫常識了。
好了。面對這個問題,我就說這麼多吧。希望我的文說,能幫助您多理解一些事情,多開拓一些眼界。
祛濕運脾的經典方劑平胃散前幾天,我出差剛回來,一位好朋友找我,說自己腹瀉一個多月了,西藥用了無效,黃連素吃了也一點效果也沒有,每天一定是瀉幾次,也不是特别痛苦,每次瀉完了甚至有點舒服的感覺,可是,很麻煩的是不敢走遠路,怕突然找不到廁所,瀉之前會肚子痛,然後必須趕快跑去廁所。他當時是稍微吃多點就瀉,稍有冷風也瀉,瀉的時候,可以看到食物沒有完全消化。最後導緻基本不敢吃很多東西了。現在人已經變得瘦了。
從他的描述來看,有點像寒熱錯雜導緻的腹瀉。但是我觀其肚子較大,面色白,覺得他應該是脾虛,就問了他一個問題:平時,會不會聽到肚子裡有水流動的聲音。
他果然回答:肚子裡面經常有聲音,有的時候是氣的聲音,有的時候是水的聲音。
然後我看他的舌頭,非常明顯的脾虛濕盛的舌像,就是:舌苔滿布、舌體胖大,舌邊有齒痕,舌面滿是水液。
這種人,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舌質并不是紅色的,而是淡白的。
我當時判斷,這位朋友是因為脾虛,導緻脾土無力控制水濕,水濕則更加加重了脾虛,這樣脾無力運化水飲,因此導緻了腹瀉。
于是,我告訴他,可以去買一個中成藥,叫平胃丸,試着服用兩天。
結果,第二天他告訴我,隻吃了一天,腹瀉居然就停止了!後來再服用了幾天後,我讓他改服參苓白術丸,加強補脾的效果,這個持續了一個多月的腹瀉居然就這樣好了。其速度之快,超出了我的想象,當時深深感覺,如果對症,中醫那些經典的方子是非常有效的。
這樣的經曆,其實每位中醫都有,甚至有很多中醫非常擅長使用這個平胃散。這個方子我會在後面介紹給大家的。
現代人濕氣特别重,這是我在研究舌像的時候發現的,在讀博士的時候,我的電腦裡面有很多舌圖,有三千多張,我每天就是習慣地看這些舌圖,有一天,我蓦地發現其中有幾乎一半的舌像水濕都很重,這讓我很疑惑,當時我以為是因為這些舌圖都是在醫院裡面拍攝的,後來,畢業了,我在觀察普通人的時候,發現水濕的比例也是這麼多的。
從古代醫案來看,水濕的比例并沒有這麼大,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
我想,可能和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有關。
第一:現代人冷飲喝得比較多。現在無論冬天夏天,大家都喝冷飲,現在這麼冷的天了,到超市裡面一看,很多飲料還是放在冰櫃裡呢。很多人覺得買飲料沒買涼的吃虧了,同樣是一塊錢一個飲料,他在冰箱裡放過的飲料含着電錢呢。我一定不拿那個常溫的,一定給我拿那個涼的,這樣把冰涼的水都灌進肚裡了。
古代沒有這事,古代要想喝涼的,挖地窖挖好深的,然後儲冰,基本是皇上才有這個條件。那麼,我們把這麼冰涼的飲料喝下去會傷什麼?傷脾陽,一下把陽氣給傷了,陽氣是控制水濕的,結果水濕控制不住,濕氣越來越重,男性喝冰啤酒,幹杯,咕咚咕咚下去了。
現在我看好多人冬天都要喝冰啤酒,一定要冰的,下去了一下把脾陽傷了,脾陽傷了,伸舌頭一看,舌頭水濕特别重,舌體邊有齒痕,舌苔滿布,舌體胖大,舌苔上面唾液特别明顯,這都是水濕重的舌像,很多經常喝涼啤酒的人,都會有慢性腹瀉的毛病,一吃涼的就腹瀉,其實這就是脾腎陽虛了。
所以我們學習中醫要學習什麼?要學習生活智慧,像喝冷飲這種習慣,從小就要教給孩子不要這麼做,養成習慣,這樣他長大了絕對不會吃虧的,因為有智慧了。
第二,現代人空調吹得多,中醫最重要的原則是天人相應,我們的身體會随着季節不同有變化,本來夏天應該是熱了,皮膚開洩了,肺主皮毛,毛孔開張,汗就出來,肺氣會使得津液往外走,中醫說,夏天這個季節陽氣在外,這個時候我們如果開空調了,一下汗出不來,喝的水都沒有地方出了,會傷到肺,把肺的陽氣給傷了,肺主水,結果它又沒辦法運化水了,水濕很多。
現在,一到夏天,好多人到辦公室都要把空調調得再冷點,實際上最後很多朋友都會傷到。我建議,夏天千萬别使勁開着空調冷風,當時覺着舒服,但回頭會傷到肺的陽氣。
第三,要鍛煉身體。要曬太陽,要出汗。現代人運動的機會太少了,長期坐在辦公室裡面,空調吹着,下班在車裡,然後回家休息,很少有戶外活動的機會。我們現在很多人怕出汗,其實出汗正是身體氣血運行,排出濕氣的一個途徑,尤其是孩子,現在的孩子作業多,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室内,很少有揮汗如雨的機會,其實這樣不利于水濕的排出,我們要讓孩子多參加戶外運動,這非常重要。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現在很多人喝水特别多,不知道每天要喝多少桶水。我曾經看到過一位老人最近心髒出了問題,她的孩子是我的好朋友,請我到家裡去看看,我去一看,這位老人一天給自己弄了九大杯水喝,上午三大杯、下午三大杯,晚上三大杯,就一天生灌下去這麼多水,而且是在運動量很少的冬天,把我吓壞了。這是不對的。
其實喝水要分季節的,今天熱天和昨天冷天喝的水是不一樣的,天熱的時候汗出的多,我們就要多喝水,這沒問題,但是今天冷了,冬天的時候本來沒有那麼多水蒸發了,你沒出那麼汗,喝那麼多水幹嗎?水從哪兒出去?你的肺脾腎有那麼強的運化功能嗎?年輕人身體好,元陽足可以多喝點水,老人運化能力相對弱了,還喝那麼多水幹嘛?
我們知道,心在體内屬五行中的火,什麼克火?水克火,水是用來滅火的,當你水濕重時會蒙蔽心陽,因此這麼大量飲水,會導緻心髒的問題的。
人是大自然的萬物之一,會随着大自然的變化而變化,一到夏天,汗出的多,往上蒸發的多,到冬天你就慢慢收斂了,叫閉藏了。冬天不運動了,不出去走,在家裡待着沒有什麼事,又不出汗,然後喝九大杯水,水濕重了,直接蒙蔽心陽。和天一樣,霧氣重了會把太陽遮住了,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在宣傳健康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因人而異,千萬不能一刀切,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保健作用。
所以,去除濕氣的根本方式,是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果這些生活習慣不改,那麼水濕雖然可以通過藥物去除,但是馬上就會複來,我們不能總是靠藥物維持體内的平衡,所以,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來說是特别重要的。
可是,如果确實身體被水濕困住了,那也需要藥物來調理,中醫裡面有很多祛濕的方子,比如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裡面就出了苓桂術甘湯、真武湯、五苓散等很多祛濕的方子,在水濕停留在身體不同部位的時候,可以用到這些方子。
後世,在宋代的《太平惠民合劑局方》裡面,也有很多精彩的方子,因為這些方子是當時皇家組織編寫的,因此很多方子都非常的精到,其中平胃散就是一個祛濕良方。
平胃散主要是用來去除脾胃的濕氣的。它的組成和服用方法古人講的是:蒼術(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樸(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陳皮(去白)各三斤二兩,甘草(炒)三十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入生姜二片,幹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棗,帶熱服,空心、食前入鹽一撚,沸湯點服亦得。
這個方子現在已經有了中成藥,叫平胃丸,具有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效,主治濕滞脾胃導緻的脾土不運,濕濁困中,胸腹脹滿,口淡不渴,不思飲食,或有惡心嘔吐,大便溏瀉,困倦嗜睡,舌不紅,苔厚膩。
因為這個方子的蒼術藥性燥烈,因此沒有水濕之氣或陰虛之人,症見舌紅少苔,口苦而渴,或脈數者,都不能服用這個方子。
現在有的中成藥裡面沒有配上姜棗,大家看說明書,如果沒有,則在服藥的時候,需要自己用幾片生姜,幾顆大棗,熬水沖服這個藥物。古人配方都是有講究的,因為此方為攻邪之方,所以配合姜棗保護脾胃之氣。這個思路我們不能給丢掉了。
在這個方子裡面,蒼術苦辛溫燥,最善燥濕健脾,故重用為君。厚樸苦溫芳香,行氣散滿,助蒼術除濕運脾,是為臣。陳皮理氣化滞,合厚樸以複脾胃之升降;甘草、姜、棗調補脾胃,和中氣以助運化,都是佐使。諸藥相配,共奏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這個方子的主要作用部位,主要在脾胃,如果是水濕引起了脾胃的功能異常,呈現胸腹脹滿、口淡食少、腹瀉、舌苔白厚而膩主症的,都可用它來治療,所以古人說它是“治脾聖藥”。後世有許多健胃方劑,都是在此方的基礎上加味而來的。甚至說著名的也是出自局方的不換金正氣散,就是這個平胃散加上藿香、半夏而來的。
需要知道的是,這個方子是治病攻邪的方劑,并不是保健的,所以不能沒事兒拿來服用,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用的時候,根據我的經驗,這個方子效果非常快,如果一兩天見效,則才能繼續使用,如果不見效,說明一定方向不對,就要重新思考。
而且水濕去除之後,還需要用參苓白術丸等補脾的藥物來滋補一下,因為平胃散祛濕的力量很大,但是滋補的力量不足。
因此此方辛燥,所以孕婦忌服。
這裡,我給大家講的是一個祛濕的思路,講的是自己的一點心得。大家如果覺得自己的情況比較相似,可以找附近的醫生幫助分析一下,看看自己能否使用。但是最終的水濕的去除,一定是需要依靠我們良好的生活習慣來保證的,這是大家必須牢記的。
另,網絡上沒有辦法診病,如果僅僅根據口頭叙述分析病情,會出現很多錯誤。所以大家有問題,請咨詢本地的中醫,這樣可以做到四診合參,可以不耽誤病情,希望大家了解。
中醫治脾虛的專藥!補脾氣,去脾濕,化解脾虛雜病此時此刻,華燈初上。我書房外,是滾滾車流。
我書房裡,卻一片靜谧。
我要做一件事兒,就是用心地告訴你,中藥世界裡,用于治療脾虛證的,最有名的一味藥。
它就是白術。
我說不清楚,這是我第幾次和你聊白術了。但每一次,我都心懷别樣的情感。
白術,對中國人,功莫大焉。
閑言少叙。我和你說一張,關于白術的醫案。它記載于清代《閱微草堂筆記》。
話說古時候,有這麼一個人,從小就有心氣不甯的毛病,時不時感覺心裡頭撲騰撲騰亂跳。尤其是勞作、費神的時候,這種感覺十分明顯。
此人用過不少藥材。酸棗仁、遠志此類養心血安心神的藥材,不知道吃了多少,但效果都不好。
有這麼一次,他到朋友家裡去。恰巧,朋友請一位高人來“扶乩”,也就是做占蔔。請來的高人,叫做“純陽真人”。他一看,連忙跪倒在地,請求“純陽真人”賜方,解決他的 難題。
純陽真人仔細詢問後,說,你的毛病看似在心,實際上是在脾。脾屬土,心屬火。心火生脾土。心是母髒,脾是子髒。脾氣虧虛,于是子食母氣,連累你的心跟着遭殃。所以,你要補脾,不能光顧着補心。原話是:“此證現于心,而其原出于脾,脾虛則子食母氣故也”。
怎麼辦呢?純陽真人思量再三,給出了一個主意,就是用“炒白術常服之”。
炒白術,是白術的炮制品之一。炒白術補脾的功效更好。通過補脾,增進氣血的運化和輸布,從而令心氣心血更加充足。
怎麼服,醫案裡沒寫。但是我看,很可能就是水煎服。白術這個藥,一般就是煎服用的。
結果如何?醫案記載,患者“試之果驗”。
純陽真人,到底是不是中醫,這誰都不知道。但是,人家用白術來補脾養心這個事兒,從中醫角度看,确實是可行的。比如說中醫方劑歸脾湯,其實質,就是健脾養心。
怎麼樣?一個小故事,讓你見識到白術的厲害之處了吧?
說起來,這白術,最初載于《神農本草經》。白術還有一個親戚,叫蒼術。這是兩味藥。但在《神農本草經》裡,蒼術和白術不分。到後來的《本草經集注》,人們才開始單獨研究白術。
正如我标題所言,白術是一味補脾虛的專藥。它性味甘、苦、溫,入脾胃二經,“乃扶植脾胃之要藥也”。
首先,它可以補脾氣。有些人,脾氣不足,導緻四肢乏力、食欲下降、大便稀溏不規律、舌質淡、脈細緩,連說話的聲音都微弱。這就是脾氣虛弱,不能生化氣血了。這時候,用白術補脾氣。
還有的人,脾氣虛日久,發展為脾陽虛,動不動就腹部冷痛,四肢不溫,喜歡熱飲,一點涼的都受不了,舌淡苔白,脈濡弱,這時候可以用白術。白術,補脾氣,溫脾陽。
也有的人,因為脾虛,導緻吃東西不消化,導緻自己腹部脹滿、嘔惡、厭食、嗳氣反酸,舌苔厚膩,脈象弦滑,這時候也可以用白術。
脾氣虛,還能導緻人頑固腹瀉,經常腸鳴,便溏,一天上五六次廁所,大便裡有不消化的食物,平時則容易腹脹,尤其是飯後,胃脘不适。舌淡苔白,脈象緩弱,精神疲倦,這個時候可以用白術來健脾、燥濕、止瀉。
脾氣虛,也容易讓人血壓低。這類人,屬于氣血生化乏源,無法供應到頭面上去。整個人在低血壓,眩暈的同時,少氣懶言、身體倦怠、食欲不振、便溏。舌質淡,脈虛弱。這時候,可以用白術健脾益氣,升壓止暈。
當然,脾虛,運化失常,還可以讓人津液聚而成痰,形成所謂痰濕體質。典型表現,就是脈滑,舌苔濁膩或者白厚而膩,身體倦怠沉重,多痰,咳痰不爽,腦袋暈沉沉的,惡心欲嘔,胸悶、腹脹,有些人還體胖超重。這個時候,可以用白術。白術燥濕健脾,有利于化散痰濁。
脾虛的人,還容易身體浮腫。浮腫,容易出現在下肢。雖然不算嚴重,但自己能感覺到異常。這是脾虛不能運化水濕,痰濕下注所緻。這類人,往往身材肥胖或者超重,脈緩弱、舌淡少苔,便溏,面色不佳。這個時候,用白術可以健脾燥濕消腫。
脾虛能引起的問題,還不止這些呢。脾虛,氣血不旺,衛外之能虛弱,所以人容易感受風寒濕痹,以及寒濕腰痛。前者,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的同時,還體倦乏力,精神倦怠,舌淡脈弱。生活工作環境潮濕的人,容易如此。這時候,可以用白術。後者,則多舌苔白滑,脈濡緩,腰部發涼,發沉,甚至發麻,骨節肌肉酸痛,陰天下雨時加重。這時候,可以用白術。
還有的人,因為脾氣虛弱,衛外之能下降,導緻容易出汗,特别愛感冒,身體稍有勞作就出汗,而且伴随勞倦神疲之态,舌淡,脈細弱。這個時候,也可以用白術,達到固表自汗的目的。
你看,脾虛導緻的問題,不少吧?其實,還不止這些呢。而所有和脾虛有關的雜病,從理論上來說,通過白術,都有調養的可能。
那說了這麼多,白術怎麼用才好?
嚴格說,白術和其他藥材配伍,或者放在方劑裡頭用,最好。但是呢,咱們老百姓,不懂那麼多,而且操作起來也不太方便,那我就告訴你一些最簡單的辦法。比如說,白術泡水。
取白術9克,掰成小碎塊,放在大水杯裡頭,反複用沸水沖泡。上下午各一劑,注意要趁熱喝。這裡的白術,最好是麸炒白術。麸炒白術可以緩和白術的燥性,健脾之效更好。如果實在弄不到,一般的白術飲片也行。
當然,如果你有時間,能把白術放在水中煎煮着服用,更好。白術的傳統用法,就是煎服。
白術和其他藥材搭配用,更好。白術和茯苓一起泡水喝,祛濕效果更好。
白術、蒼術、澤瀉、茯苓,四味藥各取9克,研成粗末,放在水杯裡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這個對于脾虛濕盛所緻的肥胖、下肢浮腫者來說就很适合。
白術3克,麥芽5克,神曲3克,陳皮3克,四味藥放在一起泡水喝,對于脾虛導緻的腹脹、食積、惡心、欲嘔有治療作用。那些暴飲暴食,到最後一吃就撐,一撐就胃脹難受的人,比較适合這個辦法。
當然,白術也不是誰都能用。陰虛、燥渴、氣滞、肝郁、舌紅、苔黃、易怒,容易上火的人,都不要用。感冒發燒的人,更不要用。
嗯,關于白術,我能想到的,就這麼多。我腦子裡有什麼,都給你倒出來了。
總之,你記住,白術是一味治療脾虛的專藥。在所有此類藥材裡,它是排行老大的。如果我們真的為一些脾虛證所困,或者覺得自己有脾虛的傾向,那不妨用一用白術。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養生妙藥。我們作為後世子孫,不可以不在乎。
健脾燥濕的名方
在脾胃病中,有一個很常見的病因是濕邪困阻,濕邪困脾,脾失健運,水谷不化,病遂至。治療這種類型的脾胃病,關鍵是健脾除濕,這時候有一個方子就派上用場了。今天就帶大家來學習這個名方—— 1名方導讀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蒼術五斤,厚樸、陳皮各三斤二兩,甘草三十兩。
【方歌】平胃散用樸陳皮,蒼術合甘四味宜,除濕寬胸驅瘴疠帶,調和胃氣此方施。
【方論】蒼術,味辛苦溫,主濕痰留飲,脾濕下流,濁瀝帶下,滑瀉腸風。厚樸,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陳皮,味辛溫,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氣,通神。甘草,味甘平,主五髒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
【功用】燥濕、健脾、消脹。
【主治】濕阻于脾,脾失運化水谷精微,胸腹脹滿,不欲飲食,甚至反嘔,或有脾虛洩瀉,嗜睡,舌偏淡,苔厚膩。
【用法】水煎煮,空腹溫服。
【方解】方中蒼術苦辛氣烈,主脾胃濕邪,能除脹滿,重用為君藥,起燥濕除滿之效;厚樸為臣藥,溫中益氣,消痰下氣,主脹滿及胸中嘔逆不止;陳皮為佐藥,味辛溫,主胸中逆氣,利水谷;甘草為使藥,主五髒六腑寒熱邪氣,調和諸藥。全方共奏健脾燥濕除滿之功。
【化裁】若濕邪偏盛者,加佩蘭、砂仁、豆蔻以化濕;若嘔逆上氣者,加沉香、刀豆下氣止嘔;若脾虛洩瀉者,加白術、白扁豆健脾化濕以止瀉。
2名醫心悟
劉渡舟心悟平胃散用于治療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哕惡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卧,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以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等證。方後并注曰:“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辟風寒冷濕四時非節之氣。”可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創平胃散,不但用于治療脾胃不和之證,也作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藥。因此,後世醫家對此方推崇備至,它已經成為治療脾胃病的祖方,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來。使用本方,當着眼于濕、食二證。胃屬陽明,其氣為燥,當燥不燥而為濕傷,則胃不和,可見心下痞滿、嗳氣呃逆、胃脘脹痛、飲食不化、舌苔白厚膩之證。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濕邪之義。濕邪得去,脾胃健運,則飲食自消。臨床應用本方,以舌苔厚膩為指征,可合用不同方劑治療各種疾病。如胃為濕傷,郁而化熱,心下痞滿,口舌生瘡者,則用本方與大黃黃連瀉心湯相合;心下痞滿而兼見口苦舌紅,脅脹脈弦者,則與小柴胡湯相合疏利肝膽氣機。
晁恩祥心悟 脾之為病,強調要“投其所好”,以平胃散加減,同時考慮胃土之所惡,酌加益胃生津之品。脾胃病除單純的脾病和胃病外,尚有脾胃同病。對于脾髒胃腑同病,晁教授強調用藥中庸和解、髒腑兼顧;病機認識強調多脾虛胃熱,虛實錯雜,虛在脾,實在胃。因脾為陰濕之土,其為病陰常有餘,陽常不足;胃為陽燥之土,其為病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所以《傷寒論》中太陰病提綱證為脾氣虛寒證,而陽明病則是胃家實證。脾胃同病多表現為脾虛胃實,具體證候主要是(脾)氣虛胃熱和(脾)陽虛胃熱。 無論是脾氣虛弱還是脾陽不足,濕從内生,脾所惡的病理環境都是存在的,故治療時必須立足于燥濕健脾。(脾)氣虛胃熱證表現為:胃脘痞滿,惡心,納差,倦怠乏力,口幹,大便溏薄,舌苔黃膩或白膩而幹,舌淡或紅,脈濡數,加黨參、白術、茯苓、半夏、黃連等。其中半夏不可或缺,因半夏既能燥濕健脾,又可降逆和胃,一味半夏兼顧脾胃。胃為燥土,清胃熱理應予甘寒之劑,因甘潤生津為胃之所喜,《傷寒論》中陽明經熱證用甘寒的石膏、知母而不用苦寒之黃芩、黃連理即于此。但晁老認為,脾虛胃熱同時存在,清胃熱則不宜甘寒,甘能助濕,為脾之所惡,當用黃連等苦寒之品,以寒清胃熱、以苦燥脾濕,體現了脾胃兼顧、中庸和解的寓意。 對于脾陽虛胃熱證,表現為:胃脘痞滿,惡心,納差,喜暖怕涼,大便溏瀉或完谷不化,口幹口苦或口渴,舌胖大有齒痕,苔黃或黃膩,脈沉細數,加幹姜、附子、半夏、黃連等。 以平胃散加減治療脾胃病,主要依據的是脾為陰濕之土,喜燥惡濕;胃為陽燥之土,喜潤惡燥,以及《金匮要略》“五髒病各有所得者愈,五髒病各有所惡,各随其不喜者為病”的理論。 治療目的就是通過順應脾之所喜(燥)、遠其所惡(濕),迎合脾土喜燥惡濕的生理特性,達到脾氣健而胃氣和的目的。 3名醫醫案
趙某,男,43歲。1994年7月20日初診。素嗜飲酒,近年尤好啤酒,3年前出現胃脘痞滿脹痛,無規律性,納呆,口中乏味,嗳氣泛酸,腹脹便秘,舌苔白膩,脈滑。鋇餐透視示慢性胃窦炎。證屬濕困中焦,脾胃不和。治以祛濕健脾,消脹散滿。
平胃散化裁:蒼術10克,陳皮10克,厚樸10克,半夏10克,炒谷芽15克,麥芽15克,萊菔子15克,枳殼10克,煅瓦楞子15克,生大黃6克(後入),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5枚。
服5劑症狀明顯減輕,仍腹脹納少,嗳氣泛酸,去生大黃,加木香10克,砂仁6克(後入)。繼服5劑,諸症皆失。鋇餐示胃、十二指腸無異常。囑戒煙酒,少食生冷辛辣。
按語:患者嗜酒,濕濁内生,脾為濕困,運化失常,故脘腹痞滿,不思飲食,口中乏味;濕濁中阻,胃失和降,故嗳氣泛酸,積滞脘痛,大便秘結;舌苔白膩,脈滑為濕濁之象。以平胃散祛濕健脾、消脹散滿,并配伍炒谷芽、麥芽健脾益胃,煅瓦楞子抑酸,萊菔子、枳殼、大黃除脹消滞、下氣通便。
解讀名方名方者,大醫所創,卓有良效,經久不衰。名醫者,多嗜名方。名醫曆經幾十年臨床實踐摸索出來的經驗,是中醫的臨證精華。多方位解讀名方——
《名方·名醫臨證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