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2味中藥,巧治“頭暈”症
化繁為簡:2味中藥,巧治“頭暈”,老中醫不外傳的絕招
古人講,無痰不作眩,無風不作眩,無火不作眩,無虛不作眩。
風,火,痰,虛,人都會搖搖欲墜,眩暈,痰是最常見的。
在張仲景《傷寒論》上記載,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就是說,一個人身體這些水飲停留啊,飲邪濁陰占據清陽之地,這諸陽之會的頭部便會覺得眩暈,這種情況下,單用白術、澤瀉兩味藥就管用。白術守住中焦,除濕健脾;澤瀉在下焦,引水下行,使不上逆。
原文: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澤瀉五兩(15克),白術二兩(6克)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澤瀉與白術配伍治水汽上犯的眩暈症
澤瀉甘淡性寒,其功長于利水,有較好的利水除濕,消腫作用。比如,溫陽化氣,利濕行水名方五苓散中就有澤瀉。《日華子本草》曰:澤瀉“主頭旋,耳虛鳴。”
可是如果脾土不虛,水濕不可能會泛濫,因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白術甘、苦、溫,能夠入脾胃經,主要的功效是益氣健脾,脾旺則飲食水谷能夠得以化生,故苦溫燥濕的白術治療脾胃中陽不足而出現的脾虛水腫,痰飲内阻等疾病能夠起到較好的療效。
《醫學啟源》記載:“除濕益燥,和中益氣,溫中,去脾胃中濕,除胃熱,強脾胃,進飲食,止渴,安胎。”
金代名醫張元素雲:“白術和中補氣,除濕益燥。”凡中焦受濕、洩瀉,必須以白術逐水益脾。
那些流傳至今的中醫治療脾胃的名方,理中湯、四君子湯、二陳湯、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保和丸等等,以及一些兼治脾胃的方劑,逍遙丸、午時茶等等,如果仔細看它們的藥味組成,會發現不管方名怎麼變,基本的治療思路和配伍用藥卻是一脈相承的。
澤瀉甘寒,白術辛溫。白術健脾以升清陽,澤瀉利水濕以降濁陰,二藥相合,攻中寓補,補中寓攻,升清降濁,利水健脾。
茯苓也治,但茯苓冶眩方面,不如這兩個藥有力量。
有個朋友每天工作時感到頭暈頭重,囑其用白術、澤瀉泡水喝,一個禮拜,通通都消失掉了。
為何頭暈頭重消失得這麼快?
因為《黃帝内經》講,濕重則頭重如裹,暈暈沉沉,當濕邪排掉後,如撥雲見日,陰天變晴朗,腦袋變靈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