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劉愛民教授皮膚病辨治典型案例分享(10)

整理:李靜文

指導:劉愛民

一般情況:

患者男性,48歲,2019年4月26日來診

主訴:

全身泛發瘙癢性丘疹、丘疱疹、紅斑10餘年,加重1月

治療前照片:

現病史:

患者十年前無明顯誘因後背皮膚瘙癢,抓之出成片較密集丘疹,逐漸發展至全身,皮損以丘疹為主,可見疱疹。長期外用藥膏(具體不詳,以消字号藥膏為主)及口服抗過敏藥物,可減輕病情,但不能控制複發。現症見:頸項部、背部、軀幹兩側脅肋部及腰部泛發較密集丘疹、丘疱疹,瘙癢,可見抓痕,皮損加重無明顯季節性。納眠可,大便質幹,2-3天一行,小便正常,舌質淡,苔白厚膩,脈細。

診斷:

西醫診斷:濕疹

中醫診斷:濕瘡

證型:陽虛濕熱兼肝經郁熱

治法:溫陽除濕,疏肝清熱

首次方藥:

二診:

藥後瘙癢減輕,皮損減輕,有少量新出丘疱疹,舌尖稍紅,苔薄膩,淡黃,脈右細左可。陽虛得以溫複,濕熱尚存,處方調整為疏風除濕清熱為主,輔以溫通。

三診:

藥後皮損消退,未見新出皮損,背部出幾個紅丘疹(毛囊炎),舌質淡,苔薄白,脈弱。以下方鞏固療效。

治療後照片:

按語:

由四診得知,患者素有陽虛之象。患者此次皮損初春加重,遇熱及夜晚瘙癢加重,提示外有寒邪,内有蘊熱,結合舌脈,為陽虛水濕不化,寒束而濕熱蘊膚之候;結合皮損分布特點,以後背及軀幹兩側、腰部為主,病在太陽,少陰及少陽。治療上非辛溫無以化濕,非苦寒無以除濕熱,故劉愛民教授以麻黃附子細辛湯以開腠解表,合桂枝以通陽化濕,重用茯苓以淡滲利濕,合赤小豆清熱利濕,蒼術、陳皮以燥濕健脾助運,合柴胡以疏展氣機,則氣行濕化,縱觀全方,溫陽與通陽并舉,則“陽光一出,陰霾四散”,佐以黃柏苦寒之品清熱除濕,則陽和通腠,濕熱得除,皮損得消。二診皮損減輕,陽氣得複,而濕熱仍存,改為祛風除濕清熱為主,輔以溫通,終使濕熱祛除,陽氣恢複,皮損消退而愈。

劉愛民教授治療頑固性濕疹的辨證思路與治療體會

濕疹是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頑固性濕疹則是一般方法難以奏效者。濕疹的病因病機十分複雜,其辨證治療也最能彰顯功底、思路與方法。若辨證有誤,或用藥不妥,輕者不見絲毫療效,重者導緻病情加劇。

劉愛民教授經多年臨床經驗的積累,提出濕疹的病機主要責之于濕,其病情反複不愈的原因在于濕熱難除,治療上需要結合皮損辨證以及季節-髒腑-經絡-部位四位一體的整體辨證,勿忘溫陽通陽,方獲佳效。

結合皮損表現,為較密集丘疱疹者,提示濕郁在表,宜用辛散流動之劑,或辛散與清利結合,使濕邪自外、内同時排出。其中以陽郁為主者,方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三仁湯、五苓散等方;偏陽虛者,酌加黃芪、幹姜、黑順片等溫通之品。對于皮損長年不愈,色暗紅,粗糙、增厚,則宜辛潤而澤,既要照顧到患者局部的濕毒瘀膠結的一面,又要注意到整體陽虛的一面,治療上給予清熱除濕,活血化瘀的同時,要培補脾腎,補益氣血,溫補陽氣。

如結合濕疹發病的季節,如冬季濕疹,宜溫法為先,對于此型濕疹用清熱利濕之品往往無效,多有陽氣不足的一面,患者素體陽虛氣化不利,水濕内停,外加風寒緊束,毛孔閉郁,濕郁化熱,走于肌表,則為濕疹,因此溫陽、通陽非常重要。若形寒怕冷,舌淡苔白膩,皮損色黯者,陽虛已極,徑可以大溫為主,幹姜、黑順片、桂枝、麻黃為主藥,酌加白鮮皮、地膚子等;若舌苔黃膩,濕熱并重者,則溫清并舉;若濕重熱輕者,在益氣溫陽的基礎上兼清利濕熱,用黃芪、桂枝、黑順片、防風、蒼術、薏苡仁等藥。

結合皮損分布的部位、所屬髒腑經絡,如手足部濕疹多責之于脾虛,治療上宜健脾滲濕,勿忘通陽。脾主四肢,脾虛運化失職,則水濕随經流于四肢,進而形成手部或足部濕疹。若皮損表現為深在性水疱,或伴有納差,便溏者,徑可健脾滲濕,脾健則水濕自去,若培土健脾已久,水濕依然不化者,宜加溫通之品;若皮損幹燥、肥厚、皲裂者多系脾虛日久,濕未盡去而陰血已虧,肌膚失養所緻,此時養血潤膚固然重要,但不可忘記健脾袪濕,陰血虧虛為果,脾虛濕蘊,氣血生化乏源為因,用藥宜消補兼施,動靜結合。

參考文獻:

1.劉愛民.頑固性濕疹的辨證思路與治療體會[J].中醫學報,2010,3(25):509-510.

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

個人簡介:

二級教授

主任中醫師

醫學博士

博士研究生導師

河南省名中醫

國家自然基金評審專家

河南省幹部保健局特聘專家

河南省中醫院皮膚科名譽主任

河南中醫藥大學皮膚性病研究所所長

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常委

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副會長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中醫美容分會副會長

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皮膚性病分會副會長

河南省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主任委員

世中聯中藥養顔分會副理事長

日本九州大學皮膚科訪問學者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