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志君
編輯:若卿
導讀:磨牙古稱“齘”,乃是齒齒相挫之狀。多因胃熱所緻,但也有例外。本例醫案中,顧志君醫師對患兒辨證為腎虛肝旺,治以滋腎平肝熄風之法,效如桴鼓。
昂某,男,12歲
初診:2016年7月19日
主訴:長期睡覺磨牙
現病史:過敏體質,磨牙日久,查無異常,平常多動。
證候:素來好動,睡眠不安,入睡慢,常翻來覆去,睡着後磨牙不已,咯咯有聲,驚動旁人而不自知,膚色黃,指甲發藍,舌紅偏淡苔薄白,脈弦略數。
辨證分析:腎虛肝旺
治則:滋腎平肝熄風
處方:生地黃10g,山藥10g,山茱萸6g,茯苓10g,丹皮6g,澤瀉6g,天麻6g,鈎藤10g,石決明20g,白芍10g,葛根12g,木瓜6g,14劑。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早晚溫服。
複診:2016年8月6日,服藥後磨牙基本未作,睡眠較前明顯好轉,舌紅偏淡苔薄白,脈弦。
辨證分析:服六味地黃湯加味,腎陰漸充,肝風漸熄,再拟前法,以為鞏固。
處方:生地黃10g,山藥10g,山茱萸6g,茯苓10g,丹皮6g,澤瀉6g,天麻6g,鈎藤10g,石決明20g,白芍10g,葛根12g,巴戟天6g,14劑。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早晚溫服。
臨證心悟
磨牙古稱“齘”,乃是齒齒相挫之狀。較早的記載見于張仲景《金匮要略》:“痙為病,胸滿口噤,卧不着席,腳攣急,必齘齒。”這裡齘的病因是由于外感病過汗導緻津液耗傷,熱盛生風所緻,所以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的方法來治療。沈金鳌在《雜病源流犀燭》中說道:“又如齒齘,乃睡中上下齒相摩有聲,由胃熱故也……”此處描述齘的病因顯然是受到了《金匮要略》的影響。
在臨床上,如果外感熱病中見到睡覺磨牙,大多如前所說為胃熱所緻,但在非熱病中則要看具體情況而定,有屬于胃熱者;有陰虛者;有心肝火旺者,臨證不可印定某一個病機來刻舟求劍,而應該全面觀察以作判斷。
這位小朋友的睡覺磨牙顯然和熱病所發不是一回事。他是過敏體質,平常好動在中醫多屬“陰虛風動”的體質狀态。入睡慢,睡覺不安穩,翻來覆去是,“陰虛不能斂陽”導緻。“齒為腎之餘”,磨牙乃“風動”之象;“爪為筋之餘”,指甲發藍乃是肝血不足之象,故此判斷其為“肝腎陰虛,陽亢動風”的證候。
針對這個證候,我們采取了“補腎養陰,平肝熄風”的治療原則,選用《小兒藥證直訣》中的“六味地黃湯”滋補腎陰以為君;白芍、木瓜滋養肝陰為臣;天麻、鈎藤、石決明平肝熄風為佐;加一味葛根入陽明經有解痙舒筋的作用,以為使藥。“君、臣、佐、使”配合妥帖,故此服用後不僅磨牙停止,而且睡眠大為改善。二診考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助而泉源不竭”,故此加入巴戟天溫潤助陽以為鞏固。
顧志君,蒲輔周先生的再傳弟子和何氏醫學傳承人,擅從藏象角度探讨五髒虛實和氣血津液精之盈虧通滞,重視氣候,融會傷寒和溫病學說,擅長治療各種發熱、咳嗽、支氣管哮喘、口腔潰瘍、胃炎、膽囊炎、肝硬化、失眠、焦慮、神經性性頭痛、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過敏性疾病、婦女月經失調、帶下、不孕、兒童反複呼吸道感染、多動症等。坐診地點:上海應象中醫門診部
坐診時間:周二全天、周四全天、周六全天
【來源:本文摘自福泉山房顧志君醫師的文章。歡迎轉載,請标明出處。圖選自網絡。由應象書院編校發表,圖文版權均屬于原作者。若有版權訴求,請及時聯系。本訂閱号曆次及本次所發布内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僅供專業人員學習參考,本訂閱号及應象中醫不承擔因内容而産生的任何醫療責任。】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