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高溫氣冷堆的最簡明介紹


第四代反應堆

所謂的第四代反應堆,是對所有把壓水/沸水式完全推倒重來的設計的通稱,包括了好幾種截然不同的構想。這些新設計必須具有根本性的優勢,否則不可能有人願意投資幾百億美元來做開發。目前有若幹候選堆型,例如比較成熟的高溫氣冷堆和快中子反應堆(Fast Breeder):前者專注在安全性,保證絕不熔堆;而後者則可以用來做元素嬗變(Elemental Transmutation),最主要是将鈾238變成钚239。

從商業觀點上來看,暫隻有高溫氣冷堆有真正實用上的價值;快堆生産的钚是核武器的最佳原料。據說,日本自中曾根康弘首相之後便開始積極囤積钚239,所用的借口是把钚和鈾混合成MOX核能燃料。

生于美國,長于西德


高溫氣冷堆最早是1943年美國的Farrington Daniels在Oak Ridge實驗室所做的一個實驗,不過一直到1960年才在西德由Schulten牽頭開始實際的工程設計與建設。Schulten的反應堆簡稱AVR,1967年建成并網發電,電功率為15MW。

1986年切爾諾貝利事件後,西德對核電開始有疑慮,AVR也受到嚴格的監督。很不巧的是,1988年發生了一個小事故(燃料球卡在出口),在處理的過程中釋放了很少量的放射性塵埃(燃料球的外殼不夠強,以緻破裂),但是當時的民情已經不容許任何放射性災害,于是AVR被關閉,德國政府花了26年來清理現場并檢讨整個經驗。

中國“逢低買入”

中國早在1970年代末就已經從清華派了學者和學生去參加Schulten的團隊, Schulten團隊被解散之後,中國以極低的價格買下了知識産權的執照和圖紙(南非也買了執照和圖紙,但是沒有什麼大進展,2010年正式放棄),并且把燃料球生産線帶回清華。

1995年中國版的HTR-MODUL(改稱HTR-10)在清華校園開建,2000年建成并網,電功率為10MW。2005年商業版的示範堆在山東石島灣開建,雙機并聯,總電功率為200MW。

基本原理


從HTR-10的示意圖可以看出高溫氣冷堆的結構極其簡單,基本上就是一個大沙漏裡裝了幾十萬個燃料球,既沒有中子減速劑,也沒有中子吸收棒,完全不須在爐心使用機械裝置。這是因為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到燃料球本身,停機靠的是物理性質而不是工程手段。冷卻環路用的是氦,因為氦的腐蝕性和放射吸收性都是零。

既然氦不會吸收放射性,理論上就可以用主環路直接驅動渦輪,從而獲得更高的熱效率。但是在攝氏950度用氦推動的渦輪此前沒有現成的應用,必須從頭開發,而我國的渦輪技術并不太強,所以清華團隊很明智地選擇了使用第二環路來推動蒸汽渦輪的方案,這也避免了燃料球破裂後,放射性塵埃污染渦輪的危險。如此一來,高溫氣冷堆的真正技術難關就完全集中到燃料球本身。

燃料球結構


燃料球是Schulten的發明,不同的高溫氣冷堆視設計功率需求決定放多少個燃料球;一般是幾十萬個。每個燃料球直徑為60mm(比網球略小一點),最外層是5mm厚的強化石墨;中心的餡兒直徑50mm,由八千個燃料粒和石墨混合而成。

石墨是很好的中子減速劑和熱導體,并且可以耐熱到攝氏2800度;而高溫氣冷堆受核子物理的天然限制,爐心溫度不可能超過攝氏1600度,一般工作溫度在攝氏950度左右。

燃料粒直徑為0.92mm,由四個保護層包裹直徑0.5mm的二氧化鈾燃料而成。石墨和氦都不會吸收放射性,所以燃料球用完後,本身就是圍阻體,可以簡單裝箱掩埋,無需另外的機械或化學處理;不過廢料總體積會增加。

固有安全性

高溫氣冷堆的功率控制和絕不熔堆的保證,來自一個很特别的核子物理性質:鈾235原子核吸收慢中子而引發新的裂變的截面積(亦即機率)随溫度增高而減小,在攝氏1000度以上減小得很快。所以要停機,隻須要把主環路的氦氣風扇關掉,讓爐心溫度逐步升高到攝氏1600度,連鎖反應就基本停止了。

這時鈾即使熔化,因為它被包在燃料粒裡,也不會洩露。既然關掉主環路裡的氦氣循環是正常運作的一部分,那麼在天災或故障時失去電力供應,也就沒什麼大不了的。

為什麼沒有普及?

高溫氣冷堆之所以至今沒有普及,主要是經濟上的問題。它雖然結構很簡單,但是在工程設計上遠不如壓水/沸水式成熟,所以第一代的發電站仍然故障不斷,沒有經濟效益。此外它的功率密度很低,反應堆尺寸比壓水堆大30倍,功率反而隻能做到100MW,而最新的壓水堆已經達到1400MW。

理論上模組和燃料球都可以大規模生産,長期下來成本有可能壓低到遠比壓水式還低;但是這裡有一個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是否需要傳統的緊急事故處理設備,例如廠房安全殼。

如果高溫氣冷堆也必須建昂貴的廠房安全殼,那麼因為它的功率密度低,安全殼就必須建得更大,而且必須在氣密的同時提供氣冷,費用反而會更高得多。如果因為高溫氣冷堆的安全性而省略了緊急事故處理設備,那麼它很快就會比傳統的核電廠便宜,甚至可以直接替換掉煤電廠的舊鍋爐,沿用現成的蒸汽渦輪。

安全性有多高?

所以,雖然高溫氣冷堆的安全性已經遠高于傳統式的核電站,它的前途還是決定在這個安全性到底高到哪裡。曆史上AVR的麻煩主要在于燃料球卡在出口,而在處理的過程中有燃料球破裂。

原本燃料粒本身已經有四層防護,所以燃料球破裂應該也沒關系;但是年産30萬枚燃料球,每個球有8000個燃料粒,那就是24億顆燃料粒。目前的工藝可以保證99.999%的優良率,但是即使再提升一個數量級,也就是達到了99.9999%的優良率,仍然會有2400顆破損的燃料粒,當那2400枚含問題燃料粒的燃料球破裂時,就會有可能洩露放射性塵埃。不過一顆燃料粒隻含0.7mg的鈾,所以這樣産生的塵埃是相當微不足道的。

有沒有風險?

在最壞的可能情形下,也就是當外力(例如天災、飛彈攻擊或廠房失火/爆炸)打破反應爐,氦氣外洩,空氣進入反應爐,那麼高溫的石墨會自行點燃,放射性污染就有可能會随煙塵而散布(不過燃料粒的外層有Silicon Carbide,這種陶瓷材料不但堅硬、耐高溫,而且不易燃)。

當然以這個腳本來判斷安全性是很不公平的,所有其他的核電反應爐設計在同樣情形下,放射性污染都會比高溫氣冷堆高出好幾個數量級;問題在于分析了風險回報之後,是不是可以省略一些緊急事故處理設備(石島灣似乎就省略掉了廠房安全殼,但是因為有傳統的反應堆在隔壁,其他處理緊急事故的軟硬體設備都是現成的;但是高溫氣冷堆的經濟性隻有在脫離傳統核電廠之後才能顯示出來)。


很不幸的是,一般民衆往往缺乏風險的概念,在被傳播媒體有意無意中傷的新科技上,為了極小的風險而因噎廢食;而舊有的工業技術,卻因為有既得利益者(如石油财團)護航,可以每年害死幾萬人而沒有媒體敢讨論(如燒煤和燒油的空氣污染,造成每年全球因肺癌死亡的人數,就遠超過人類曆史上因核電意外而死亡的總人數,這還不考慮全球暖化的後果)。

發展趨勢

各國高溫氣冷堆進展:2005年美國能源法案要求能源部必須在2021年前開發并示範利用高溫氣冷堆技術進行發電和(或)制氫的技術和經濟可行性;法國的法馬通公司也在積極開展高溫氣冷堆技術研究,并已參加美國愛達荷高溫氣冷堆項目的投标;日本已經建成了高溫工程試驗研究堆HTTR,用于研究高溫氣冷堆技術和高溫制氫技術;俄羅斯與美國共同開發利用高溫氣冷堆燒钚(Pu)的研究;南非已經開展了建設高溫氣冷堆電站的前期工作;韓國政府已經決定在2015年前投入16億美元發展高溫氣冷堆。

本文主要參考了王孟源先生《高溫氣冷堆》一文

本期編輯:畢格博爾德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